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十年路,两句话

2021-02-27 08: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以下内容摘自《潇湘多夜雨,岭南有春风》

十年路,两句话

10 年前的初夏,我来到《女报》工作。当时的《女报》还是内刊,没任何名气,常常让人误会《女报》是张报纸;我们七八个人挤在一间铁皮棚里,煎熬了一年半,才总算让人知道,《女报》原来是本杂志。于是,在 1994 年的第 1 期,大伙决定庆贺一番。在当期杂志的封二上,每个编辑都露了脸,都写了一句话。我是这样写的:“我在为你做事,请你为我鼓掌。”

10 年后的今天,《女报》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杂志社从七八个人增添到了五十多人,从 1 间办公室增添到了 10 间办公室,还是不够用,马上就要搬往更宽敞更现代的天安创新科技广场了。在清理书架的时候,我又看到了 1994 年第 1 期的《女报 ),看到了自己在北海公园凭栏远眺的那张照片,看到了照片下面的那行字,我的脸红了。

时间的距离像目光一样简短,10 年前后的两个我仿佛隔桌而坐。对面的我表面上很客气,很谦恭,但骨子里有对读者的居高临下,那份企求认同的急迫,那种知音难觅的孤傲,全在那一句话里了。“我在为你做事”,首先就不通。谁要你做了?难道全中国女性都在求你为她们办杂志?如果读者顶我这么一句,我简直要无地自容。“请你为我鼓掌”,也不通。你的活做得够漂亮吗?即使漂亮,也不必张扬,更不至于勉强别人鼓掌的。

时间有时像一面哈哈镜,经常就照出自己的“小”来。现在我知道了,编《女报》,我不是在为别人做事,而是在为自己做事。编《女报》的过程是自己养家糊口的过程,是自己喜怒哀乐五味俱全的一段生命经历;而读者,以自己宝贵的时间宝贵的金钱,养活着我和我的五十多个同事。是的,不是“我在为你做事”,而是“你在为我做事”,是你以宽容和爱心在养育我们。

我不认识您,但我谢谢您。

这是女报所在的城市最真挚动人的一句广告语,无偿献血车每天拉着这句话,走遍了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想一想,《女报》,我们这些编辑,是不是得益于读者无偿的爱心才迅速成长?

1999 年的一个冬夜,《女报》的一位记者在重庆一家餐馆就餐时,邻座两桌客人喝着喝着就动起刀子来。这位记者心知有异,掏出手机要报警,顿时招来了无情的刀子,连中 5 刀,昏倒在地。肇事者作鸟兽散后,好心人打开了他的采访包,看到了《女报》的记者证,立即把他送往医院,垫付了医药费后,一声不响就走了。那一刻,记者想起了流行深圳的那句话:

我不认识您,但我谢谢您。

一位陌生女孩,满脸忧愁,找到了女报编辑部,一进门,就跪倒在我的脚下。这是一个走投无路的女孩,弟弟长了肿瘤,她没有钱,只有一颗绝望的爱心,她哭着说,谁愿意资助弟弟的医药费,她就嫁给谁,就算对方老也罢,残也罢。《女报》的编辑流着泪写下了这动人的姐弟情。《女报》的读者流着泪读完了女孩无助的呼救。最后,热心的读者热情的捐助,让女孩的弟弟得救了。这似乎算得上“我在为你做事”,我们没有愧对读者的信任,其实,是女孩那份难得的爱心唤起了成千上万个人的爱心,而这是《女报》做不到的啊!

我不认识您,但我谢谢您。

作为总编辑,每天我都要收到 10 多封信,接到几十个电话。辽宁朝阳市教育学院的一位老师,七年如一日地为《女报》抓“错别字”苍蝇,那份认真,那份执着,岂是我一两封信就能报得了恩的!更多的读者给我讲读刊感受,关注着《女报》的每一个脚印,那份热情,那份细腻,又岂是我三言两语能感谢得了的!今天,就有一位读者,一连用 3 个“气愤”、6 个惊叹号向我投诉《女报》今年 3 月号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早已见之于他刊的二手货。同样气愤之余,我紧急召开编辑会议,把读者的“气愤”气愤地摊在大家面前,作为编辑,我们必须气愤着读者的气愤、爱着读者的爱啊。就这样,我天天被读者的来信感动、伤心或者气愤,对于写信的您,我在心里总会说:“我不认识您,但我谢谢您。”

深圳是一个充满广告的城市。你无论站在哪一个窗口,无论走在哪一段街头,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广告。但是,只有这句广告词像远方的歌声,也像近处的潮水,直击你我的心扉。

多年前我的年少张狂,读者可能早已不以为意,忘掉了。我可以原谅自己,但我不能忘记 10 年来生活对我的教导。10 年来,《女报》一直是我生活中最主要的部分,而万千读者也和《女报》一起成长着,细细品味《女报》,和朋友谈论《女报》,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了《女报》和我奋然前行的动力。因此,我必须时刻牢记:“我不认识您,但我谢谢您。”

2002年9月

风吹大的雨

那条虫

所有阴郁所有奇怪的日子,所有的马路所有的高楼,骂我一声然后我们走吧。五年前《女报》时尚版准备出发的那段时间,我在心里暗暗发狠。

当时,在女报已做了七年。那条名叫“七年之痒”的虫子,开始不断吞噬我的心,让我产生这样那样的念头。我喜欢女报,但七年面对基本相同的人群和故事,难免审美疲劳。这个时候,有了一个做下半月版的机会,我当然不会轻易放过。我想把沧桑的、忧患的、朴实的《女报》纪实版担在肩上,做一本时尚的、青春的、快乐的时尚版,顶在头上。也是青春末季,让过早爬上脸庞的皱纹浅一些吧,让很快就要出现的白发来得晚一些吧。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是为了看看太阳。”我把这句诗,劈面印在时尚版的额头上。大大地引着这句诗的发刊辞,被《读者》的主编彭长城先生多次称赞,他说他极少见到把办刊主张写得如此明确实在、如此激动人心的发刊辞,他不知道,我真是被憋急了。

那些事

回想一本杂志的长大,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的儿子 9 岁了,他气势汹汹站在我面前,我怎么也想不清楚他小时候的样子;看着他小时候的照片,我又对他现在这样子充满迷惘。这几天,我冥思苦想时尚版的五年成长,怎么也理不清头绪。

一定与那个下午有关。那是 1999 年 10 月的一个燥热的下午,《女报》杂志社还挤拥在桂园路那栋破旧楼房的一角,听完时尚版11 月份还没涨数的报告,我怒气冲冲地通知时尚版编辑部开会。杂志社没有会议室,就借了对面幼儿园的一间教室,发行部的人讲市场意见,广告部的人讲广告客户意见,纪实版的樊舟主任讲他的读刊感觉,整个一批判会。我现在怎么也回想不起那个下午我哇啦哇啦讲了些什么,但我记得我头顶上的吊扇发出的沙哑的喊声。我想,我的讲话也像那部吊扇罢。末了,时尚版主任徐颖秋表态了:“聂总讲了,时尚版下一步怎么做,就是往死里做,我们都记住了。”——中国足球的外教施大爷面对队员“球怎么踢”的提问,一句“往对方球门里踢”留下了千古笑柄,我的一句“往死里做”经徐颖秋怯生生、一本正经地渲染,引得哄堂大笑。

一定与那个夜晚的星空有关。2000 年一开春,“往死里做”的时尚版开始发疯似的往上窜。该高兴了吧?不。和每一个欣欣向荣的企业领导一样,我有鞭打快牛的癖好。那个时候,海丁丁因老是校对出错被我敲打,这位刚从武大出来的小伙子诚惶诚恐;那段日子,阿缅突然就发不出稿子,她很迷茫:我在名牌大学教英语,堂堂课都受到学生好评啊,还有,此前期期刊我都发稿量第一名啊 ! 那一天下班,时尚版的全体编辑又被留堂了。“想标题。这都是些什么标题啊,能杀人吗?”我扔下一堆稿件就回家了。第二天上班,那个古灵精怪、会折磨人的主儿徐颖秋送来了新标题。那个让我眼前一亮的标题,是他们吵了一个晚上,苦了一个晚上,走到院子里的感叹——“我们必须夜夜仰望星空。”

一定与那个生命中的陌生人有关。每一年的九月,是女报杂志社编辑们最痛苦的一个月:对当年的刊物内容要自掘祖坟鞭打三遍,对来年的选题要绞尽脑汁出新出奇。在自我批判的工作已做到深入骨髓的时候,在描绘宏图的工作似乎已做到如花似锦的时候,2000 年的九月,我们又到了石岩湖开会。又是吵得底朝天,在经历选题通过那种飞上云端的惊喜之后,在经历选题被枪毙那种摔下地狱的沮丧之后,只留下了一个问题,时尚版作为给阳光女孩看的青春读物,如何让她们相信生命中的奇迹,如何让她们懂得人生的感恩?我就即将推出的这个栏目到底取什么名问了三遍之后,每一个编辑都不敢面对我浑浊的目光。终于,有一个怯生生的声音响起叫“生命中的陌生人”吧……是海丁丁的声音。全场静默。然后是雷鸣般的掌声。现在你知道了吧,时尚版为什么有个叫“九月”的编辑,她不是生在九月,而是她为了铭记九月所受的煎熬。

……

一本刊物就是一个人。我常常惊叹,我的儿子川川怎么就长到 9 岁了,能够记住的,就是他让我特别惊喜或特别生气的那些细节。时尚版五年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依然茫然,但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有鸟巢的钥匙。我知道什么叫“倾城之恋”,它的暗号是“爱到地动山摇时”,我知道什么叫“青春私语簿”,它的暗号是“妈妈讲,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还有 B 小调,还有时尚练习,还有青皮书……每一个栏目都有它的暗号,而我幸福地感受到了这些暗号的法力。

那份快乐

起初我暗自品尝这份快乐。当初是徐颖秋后来是史美泉,现在是陈小军送上每期的二审稿,我就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迅速翻阅她或他以为“可发”的稿件,真正是看得兴高采烈,额上的皱纹肯定也浅了许多,一个“挺好”写下去,一个“非常好”写下去,那种感觉真是美极了。那段日子,杂志社的同事都知道,聂总高兴,时尚版使聂总高兴。

然后,独乐乐变成了众乐乐。首先是文摘刊物,几乎每一期的《读者》和《青年文摘》都开始转载我们时尚版的文章,这不,就这个月的《读者》(2004 年 6 月 A 版 ) 和《青年文摘》(2004 年 6 月红版 ) 又转载了两篇文章,更不讲那些杂牌文摘刊物了(也是这个月,某畅销文摘刊物转载了 7 篇,标明摘自《女报》的有 4 篇,剩下的实在不好意思再标明了 ),我敢讲,五年以来,我们时尚版是让全国所有文化生活类文摘杂志的编辑最快乐的一本刊物;其次,是那些胸怀大志的写字的青年。在时尚版发文章,不仅意味着较高的转载概率,而且,意味着他们的水平通过了 7 位名牌院校的毕业生的严格挑剔,真正的才子才女都是受虐狂,君不见近年来有多少文集的作者简介中都有“在《女报》时尚版等刊物发表文章”的字样。

当然,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读者的快乐。昨天,我收到了读者何小伟发来的传真,她这样写道:“从老家岳阳奔到深圳,也是因为《女报》看得多了,爱屋及乌,也就爱上深圳这个年轻的移民城市。下车的第二天,我就拉着男友的手来到车公庙,站在天桥上仰望着高高的天安数码城,心底不由得升起一股深深的敬意与喜悦!在那么多方格子窗中,我不知道哪个属于你们,甚至也没有想过上去看看你们,我们绕着数码城长长地转了一圈,然后离开……”今天上班我进到《女报》的网站,在时尚版第 6 期的评刊中,有个叫 Kiken 的女孩写道:在没有认识《女报》以前我一直是个对自己没自信的女孩,这个世界让我感到孤独……不过这一切在接触了《女报》后发生了奇迹般的改变,是《女报》唤回了我的自信心,是她让我学会了独立也可以生活得好,是《女报》让我有了一群和我一样热爱她的朋友。然后就想热爱生活……

《女报》时尚版在实实在在影响你我的生活,改变你我的命运。五年前,我在发刊辞中写道:有一些雨点,总会落在生命的花朵里。我有一份美梦成真的快乐,而你呢,有没有雨露滋润花儿开的快乐?

那份烦恼

我的好友胡建国,在辞去《女报》纪实版编辑部主任的职务后去了美国,开始了他又一段时尚新生活旅程。他在美国给时尚版写过一篇稿子叫《年轻时爱上一座城市》,这篇文章被无数深圳籍留洋学子带到异国他乡经常温习。我想问胡建国,年轻时爱上一本杂志又是什么样的感觉。

那一定是一种烦恼。

当看到青春的触角伸向这个世界最细微的角落,伸向每个生命最隐秘的战栗,直指内心和直面社会的结果,是确立自我的烦恼;

当明白生命就是尝试,每一个人都可以唱出自己的歌,每一个人都可以亮出自己的旗,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那种感觉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烦恼;

当生命中真实的奇迹不断地展现在你眼前,当你对世界的爱意经常被激荡得泪眼婆娑的时候,你是否想表达自己对世界更多的渴望?而渴望,也是一种烦恼啊!

我不知道,胡建国认同我的这种感觉否。而作为在年轻时办了这本杂志的我,中年正在向我呼啸而来。屹立在时间的风中,看岁月之河静静流淌,我想对每一位读过《女报》时尚版的朋友说:认识这本杂志是你的幸运,因为这本杂志集聚着前前后后、刊内刊外无数热血的,然后是时尚的哥哥姐姐的心血,每一期文章提纯的艰难有如煤的形成,每一个选题的原创性有如你窗前的那棵树,而不是摆在你书桌上的塑料花;而认识你是我的幸运,当中年呼啸而来的时候,你的存在你的笑脸,让我明白,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一种精神境界。

2004 年 7 月

《潇湘多夜雨,岭南有春风》

聂雄前

978-7-5207-1740-3

东方出版社

这是作者关于人生的系列文字,分为潇湘夜雨、故土风流、女报回眸、鹏城写意。书中以细致、深邃的笔触,有对生活的礼赞,也有对人性的探究。我们生命的原点有许多回忆,或美好,或惆怅,都即将被不可遏制的洪流淹没,百味杂陈……乡愁、远方,远离故土、异乡拼搏的人情感都是相似的,但每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却还是令人回味不已。人生中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也都让人无法忘怀,写作是自我的,但文字却能让人产生极强的共鸣,本书态度诚恳、坦白,写人则生动真实,写情则感人质朴,既是一部美妙、丰沛的散文,也可视为作者的精神自传。

聂雄前

1964年12月生人。现为深圳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兼任海天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是电视专题片《道德的力量》《最后的村庄》《绿色家园》的撰稿人,出版有《中国隐士》《与时间拔河》等专著。曾主持《女报》《女报•纪实》《女报•时尚》《女报•情感》《新生活》《新故事》《消费周刊》等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获首届南粤出版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和首届深圳百名行业领军人物奖,当选深圳市第五届人大代表。

原标题:《十年路,两句话》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