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书写在三晋大地上的时代答卷——我省脱贫攻坚全纪实

2021-02-25 10: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

今朝誓言成真,今朝百姓梦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上下同欲、勠力同心,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327元增长到2020年的9592元,“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生态扶贫带动52.3万贫困人口增收,易地搬迁工程让36.2万贫困人口、11万同步搬迁人口迁入新居,特色产业扶贫带动127.7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技能培训帮助91.8万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打造了扶贫新业态,培育了发展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善作善成、改天换地,贫困地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28万公里,贫困村全部通动力电通宽带,190万贫困人口喝上了安全水,33.3万户农村危房完成改造,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大跨越提升,长期困扰贫困群众的上学难、看病难、吃水难、出行难、用电难、通信难等成为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尽锐出战、合力攻坚,五级书记抓扶贫,省委书记省长“双签”责任书,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把最能打仗的人选派到脱贫攻坚一线,9.6万名驻村工作队员、1.96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村级党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脱贫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八年精准扶贫、五年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三年两次视察山西,为我们掌舵领航、把脉定向。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省上下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意志,攻坚克难、苦干实干,走出了一条具有山西特点的减贫之路。

兑现军令状

——五级书记抓扶贫

初春,吕梁山上绿意渐浓。

过年的窗花依然鲜艳,窗台上几盆花花草草沐浴着阳光,生机盎然……2月23日,岢岚县广惠园移民新村曹六仁的家里,老两口刚吃完午饭。看到记者来访,曹六仁笑呵呵地说:“自打搬出来,我们的活法都变了,冬天不用再生火,水龙头一拧就有自来水。”搬到县城广惠园移民新村后,曹六仁在一家生产玻璃纤维的企业找到了工作,月工资2800元,早已脱贫。

我省的干部群众不会忘记,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坐在农家的土炕沿,察看米面饭菜,问询家庭收入、致贫原因、脱贫计划;走进农田,蹲到玉米地边,揭开间作红芸豆薄膜了解抗旱保墒措施。同中央有关部门同志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商议脱贫攻坚大计。

时隔不到三年,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山西土地。

“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一下车,习近平总书记就直奔田间,叮嘱当地干部“要把大同黄花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在易地扶贫搬迁村——西坪镇坊城新村,习近平总书记看到村民们住了新房,高兴地说:“相信乡亲们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早春,雁门关外,乍暖还寒。

天镇县二里畔“万家乐”移民小区扶贫产业园,隆隆的机器声不绝于耳,一派繁忙景象。外墙上“党的政策好、努力向前跑”等标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万家乐”移民小区安置了28个整体搬迁村和58个插花搬迁村的搬迁群众10232名,配套建设扶贫产业园,引进15家企业,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

天镇是我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20年2月27日,经省政府批准,天镇、临县等17个贫困县正式退出。至此,我省5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

“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了动员令。

一诺千钧,闻令而行。

山西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省就有吕梁山、燕山-太行山两个,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全省117个县(市、区)有36个国定贫困县、22个省定贫困县,2015年全省贫困发生率8.33%,再加上基础设施的落后、公共服务的欠缺,贫困像一道锁链,紧紧绊住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摆脱贫困,不仅是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补齐的短板。

我省“十三五”规划目标明确,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坚决落实“省负总责”要求,建立完善的责任、政策、工作、投入、帮扶、社会动员、监督和考核等制度体系。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奖优罚劣。省委组建督导组,明责赋权,跟踪督导。专项巡视和“回头看”全覆盖,以重点县、难点问题挂牌督战,对重点工作专项督查。

《关于坚决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八大工程重点布局,二十项行动专项推进,六大政策机制保障,构建打赢脱贫攻坚战四个“三位一体”组织体系;《关于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的若干意见》,集中力量攻坚艰中之艰、难中之难;《关于坚决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对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县、巩固脱贫摘帽县、打造脱贫特色县、统筹推进非贫困县再部署再加力;《关于“一县一策”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县的意见》,从政策创新、机制体制、资金投入、人才保障等方面再细化再推动;《关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实施意见》《关于克服疫情影响确保贫困群众产业就业增收的有关政策措施》为确保实现决战完胜目标保驾护航。

5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50多个政策文件,从攻坚目标、行动措施、投入保障等方面构建起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四梁八柱;160多次工作部署会、现场推进会推动落实、挂牌督战、专项督查、上下联动、合力攻坚。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承诺了就要兑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出总攻号令。

省委、省政府义无反顾扛起防控责任,千方百计降低疫情影响,立足于早、落实于细,出台确保产业就业增收28条政策措施,省直部门配套出台19个政策文件细化举措,建立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稳岗拓岗,复工复产。对剩余2.16万贫困人口,“一户一案”“一户一策”落实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兜底政策。一手抓问题整改,一手抓挂牌督战。

全省上下和贫困群众同风雨、共奋进。

下好精准棋

——贯穿脱贫全过程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改变的不仅是理念,更是方法和路径。

“因为贫困户有帮扶政策,很多人都想戴这个帽子。为了把真正的贫困户找出来,我们是一户一户地过,一家一家地算,村委会几经讨论,四次张榜公示,村民们都没有意见。”

把精准方略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

针对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建立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数据库,健全行业部门数据共享比对机制,确保靶向精准;建立资金工程项目库,确保抓手精准;建立帮扶政策措施库,确保施策精准;建立专家库,集聚专业人才,确保保障精准。

扶真贫,系好精准扶贫第一粒纽扣。把真正贫困的人找出来。

严格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政策程序,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实施动态管理常态化,建立完善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实现贫困识别从基本精准、比较精准到更加精准。

致贫原因千差万别,如何开出精准帮扶“药方”?

真扶贫,落好精准扶贫第一颗棋子。对有劳动能力的实施开发式帮扶,志智双扶融为一体,带动有志想做、有事可做、有技会做、有钱能做、有人领做;无劳动能力的落实保障性兜底政策,统筹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保障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居有所安、难有所帮。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按照中央部署,把“五个一批”脱贫路径任务分解,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出台,精准扶贫各项措施迅速落到实处。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展产业是根本之策。

“这几年,我们村共种植黄花1500亩,目前全部进入盛产期,有了三利公司做后盾,村民种黄花放心,不怕没销路。”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贺店村的脱贫户谢文说。

谢文说的“三利公司”是云州区三利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基地+农户+公司”一体化经营机制,与全区10个乡镇的2.1万户农民签订种植、收购合同,有效带动了贫困人口脱贫。

为从根本上破解产业扶贫到村到户不够精准问题,推动实施“一村一品一主体”。有脱贫产业、有带动主体、有合作经济组织,贫困户有增收产业项目、有劳动能力的有技能的“五有”产业扶贫机制覆盖全部贫困村。“五有”产业扶贫机制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

武乡的小米、平陆的水果、云州的黄花……品质优良、功能各异的特色农产品正在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利器。

真脱贫,把好精准脱贫的每一道关口。实施滚动脱贫规划,出台贫困退出办法,明确贫困退出标准,严把退出程序的规范性、标准的准确性、结果的真实性,积极稳妥有序退出。

实施最严格的考核。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精准制定考核办法,细化完善考核方案,严格落实“精准”理念,围绕“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进行方案设计和考核。把“精细严实”落在实处,4年累计约谈126人次,其中市级8人次,县级118人次。

“免费体检发了健康证,免费专车直达目的地,‘点对点、一站式’服务,真给力。”回想去年疫情期间外出务工,临县城庄镇小马坊村村民张爱照直说很温暖。

解决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难题,力保群众工资性收入不减,是我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确保贫困群众增收的举措之一。

出台实施方案,落实18条举措。省委、省政府12次专题会议研究脱贫攻坚,出台养老新政,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剩余贫困人口“一户一公岗”政策。省政府办公厅就特色产业、务工就业、产销衔接、资金项目、金融扶贫、兜底保障等6个方面,制定出台28条政策措施;省人社厅省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应对疫情加强就业扶贫促进有组织劳务输出的通知》;其他省直有关部门也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帮助贫困群众解难题、保增收。

全党动员促攻坚,尽锐出战,兑现军令状。

打出组合拳

——闯出脱贫新路径

深度贫困和脆弱的生态相互交织互为因果,是我省贫困地区最鲜明的特点。

省委省政府立下宏愿,要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

这是一种执政为民的情怀和魄力,更是一种改变旧面貌的勇气和智慧。

联动实施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产业综合增收“五大项目”,创新生态建设参与机制,组建造林扶贫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到80%以上。

“真没想到,种树还能挣钱,我还靠这个脱了贫。”岚县王狮乡蛤蟆神村村民王明珍是别样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社员。这些天,他和老伴已经在合作社忙上了。仅此一项,老两口去年收入近3万元。

在岚县,5155名贫困人口和王明珍一样受益于造林专业合作社。

一棵一棵的树苗,一片一片的绿色。生态在改变,生活在改变。

5年,58个贫困县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3378个,完成造林820.8万亩,7万多名贫困社员人均增收1.6万元。

退耕还林473万亩、造林绿化1300万亩,3.18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受益,每年带动5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10亿元以上。

2017年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肯定我省的做法:“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要把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脱贫攻坚的好路子,也是生态建设的好路子。”

当“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搬迁是唯一的出路。

岢岚县赵家洼曾是吕梁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提起过去,村民李云虎说:“有办法的都走了,4年前,常住人口从200多人走得只剩下6户13位老人。”像赵家洼这样的深度贫困自然村,全省有3365个。

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生产落后、生态脆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是这些深度贫困村的真实写照,也是易地扶贫搬迁中最难啃的骨头。

把这些贫困群众从山沟沟里搬出来,成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攻克的堡垒。

非常之事要有非常之策。

省委省政府勇于担当、务实笃行,为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开出破题良方。

我省创造性地走出路径:深度贫困村实施整村搬迁,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产业就业保障、社区治理跟进、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六环联动”闭环推进,统筹解决“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问题。

实践证明,“六环联动”从方法上统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资源,重点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保障,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根子上挪穷窝、拔穷根。

岢岚县宋家沟乡的东沟村是全省最先完成整村搬迁的村。搬迁那天,63岁的贫困户王成仁激动不已,“过去是刨个坡坡,吃个窝窝,还得看老天爷脸色,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从穷山沟沟搬出来,住上了新房,挣上了工资,没想到老了老了活成宝了,共产党真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

5年,我省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1122个,整村搬迁336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36.2万人走出大山告别贫困,同步搬迁11万人,47.2万人彻底改变了生存发展环境,实现生产有门路、生活有质量,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肯定了整村搬迁解决深度贫困的探索实践。国务院连续三年表扬激励,山西的做法也在全国推广。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春光明媚。在天镇县,曾经荒凉的沙土坡上现在被蓝色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覆盖,远远望去,熠熠生辉。“真没想到,几块小板板,比一个壮劳力还挣得多。”天镇县米薪关镇段家沟移民新村的贫困户张全锁感慨不已。

天镇县扶贫办主任任哲锋介绍,黑石梁百村光伏电站,覆盖101个贫困村。项目建设的背后,是当地的环境更好了,老百姓的日子更舒服了。

5年,我省建成光伏扶贫村级电站5479座、集中电站53座,惠及6602个贫困村、3361个非贫困村,72万贫困户受益。

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建立完善的特色产业带贫益贫机制,127.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靠特色产业脱贫。各地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大胆探索,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合作社+”“土地入股”“金融扶贫”“托管经营”等形式,产业扶贫模式实现多样化,带动特色农产品升级换代,带贫益贫效果日益凸显。

平顺县和山西振东集团牵手发展中药材产业,直接带动3.5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100元,还带动黎城、左权等地也开始种植中药材。

消费扶贫增收有道。2018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专门政策,借助“五进九销”,认定2940个扶贫产品,累计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88亿元,带动24.22万贫困人口增收。扶贫产品卖出了好价钱、市民买到了好东西、产销衔接建立了好机制。

就业扶贫增技赋能。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组织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63.4万人次,打造“吕梁山护工”“天镇保姆”等山西特色劳务品牌90多个。

用足绣花功

——攻坚克难补短板

“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必须给予更加集中的支持,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开展更加有力的工作。”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对攻坚深度贫困进行了再部署再动员。

聚焦最困难的地方、紧盯最困难的人群、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我省出台《“一县一策”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县的意见》,为10个深度贫困县量身定制10条共享政策、每县1条专享政策,政策、资金、项目和人才帮扶倾斜支持。

“我在金鸡养殖基地捡鸡蛋,一个月工资2000多元,种地、家务都不误,一家人的开销也不愁!”2月18日,在石楼县金鸡养殖基地,48岁的马家坪村村民张三元和记者聊着。他说,基地附近的好多村民都像他一样在企业上班,都摘掉了穷帽。

石楼县是我省深度贫困县之一,专享政策是鼓励支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石楼县设立公司,建立原料加工基地或与当地企业联营,带动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在具体实践中,石楼县创新益贫带贫机制,引进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用多种形式有效激发群众参与到扶贫产业中来,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也是摆脱绝对贫困的标志。

出台实施意见,全面起底排查,控辍保学强化分类施策,基本医疗软硬件协同,危房改造注重保质保量,饮水安全突出建管并重,各类问题静态清零、动态保障。

说起健康扶贫,交口县桃红坡镇卜家庄村患胸腺瘤的郭秀红赞不绝口:“以前吃药不但买不起,而且东奔西走还买不到,现在好了,拿着慢性病‘一卡通’在县内各定点医疗机构就可即买即报,我一年购药花销有31500多元,医疗保险和人寿保险扶贫给我分担3万元,个人只需自费1500多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健康扶贫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难题,“三保险三救助”惠及185.67万人次。我省探索形成了“双签约”服务、“三个一批”救治,“三保险三救助”保障看得起病、“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保障看得上病、“136”兴医工程保障看得好病的健康扶贫“山西经验”,国家卫健委两次通报表扬。

对冯珍来说,一天的幸福生活是从拧开水龙头开始。57岁的冯珍,家住朔州市平鲁区屯军沟村。水缸见底,村外挑水,排队接水……吃水难曾是她的心病。“现在好了,拧开水龙头就能用上干净的水!”看着自来水哗哗流出,她的嘴角扬起微笑。

5年来,我省投入58.12亿元,受益人口达1238万人。目前,全省农村饮水安全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5.8%,自来水普及率达92.4%。

“想也没想到,我们现在吃上了旅游饭。”永和县奇奇里村村民刘志杰见到记者可乐呵了。得益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奇奇里村现在的名气越来越大,村里不少人家都将自家窑洞改造成了农家乐,收入自然也多了起来。

我省依托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建设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电商扶贫覆盖6833个贫困村。

人力、物力不断向贫困地区倾斜,这是我省“十三五”期间公路建设的重点。5年来,全省贫困地区公路通车里程7.3万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为农民群众打造了一条条脱贫路、致富路、幸福路。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终手段。教育扶贫实施精准控辍,改善办学条件,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得起学,实现各阶段教育、公办民办学校和贫困生资助“三个全覆盖”。

安得广厦千万间,实现贫困群众住有所居、住有安居。5年来,我省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3.3万户,全省农村贫困家庭危房得到全部改造,约为100万农村贫困人口解决住房安全问题。

农村低保连续5年提标,全省平均达到5319元,惠及44.6万贫困人口。临时救助145.7万人次,20.65万贫困残疾人“两项补贴”应补尽补。

使命扛在肩

——不破楼兰终不还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省委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硬抽人、抽硬人”,把“最能打仗的人”派到脱贫攻坚第一线,集结精锐力量,集中奔赴战场。

我省建立了单位包村、领导包带和工作队到村、党员干部到户、第一书记到岗的“两包三到”联动帮扶机制。实现了贫困村干部驻村和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每个贫困村都有一名包村领导带领工作队驻村帮扶,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名干部结对帮扶。

5年来,三晋大地从南到北,从吕梁山下到雁门关外,从黄河岸边到太行深处,在山庄窝铺、在农家院落,活跃着13985支驻村工作队、42000余名工作队员、10009名农村第一书记,他们执着坚守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辛苦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诠释了扶贫干部的担当和情怀,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闪耀着熠熠光辉。

柴晓飞,闻喜县国税局驻石门乡后川村第一书记。这位“90后”的小伙子从驻村的第一天起,就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上。建香菇大棚,修通村公路,解决吃水难题,开设农民夜校,带领农民学养牛、种药材,他的一腔热情和脚踏实地,让这个昔日的“空壳村”改变了模样……可他27岁的青春年华,却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

李枫,审计署太原特派办对口帮扶娄烦县向阳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她和驻村工作队一起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将10户村民的闲置房屋改造成农家庭院。2019年向阳村被授予“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和“太原市首批美丽宜居示范村”,连续两年举办了“乡村文化旅游节”,带动了村民脱贫。

王国斌,右玉县丁家窑乡前鹰卧山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强党建、建磨坊、装光伏、整修村容村貌、改善基础设施、帮助贫困户就业、调解村民矛盾纠纷、发展养羊产业和养鸡产业。2020年获“山西省农村模范第一书记”称号。

5年来,一大批农村基层干部默默坚守、扑下身子苦干实干,带领群众找门路图发展,担当重任,身先士卒,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花白的头发、腼腆的笑容。她看着如此平凡,却让人分明感受到了她瘦弱身体中迸发出的强大力量。刘桂珍,忻州市代县峪口乡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也是我省唯一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获得者。40年不离不弃,柔弱的肩膀挑起乡村医生、代课教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四副担子!这正是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本色和为民情怀的生动体现。

王春,灵丘县红石塄乡下车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打造车河社区,集农业旅游观光、有机种养基地、特色餐饮、住宿、民俗文化为一体。车河鸡蛋、谷子、玉米等杂粮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85万元。2020年获得“山西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程玉珍,长治市壶关县刘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她是村民眼里的“领路人”,也是作风过硬的“铁娘子”。8年来,她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挖山修路、填沟建房、开荒造地、兴业富民,昔日破旧、贫困的小山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示范村。程玉珍先后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等称号。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脱贫攻坚干部群众的背后,还有来自全社会的支持。

省级组建10个专项扶贫领导组,实行专项扶贫双组长制,管行业就要管扶贫。组织开展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县际结对、企县合作、专业人才挂职和学校医院对口帮扶。26家中央单位和中直企业定点帮扶35个国定贫困县,驻晋部队结对帮扶贫困村,14家省属企业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7个、辐射带动1105个贫困村,2516家民营企业投资39.4亿元、帮扶6222个村。“百千百工程”“消费扶贫”“助学助困工程”“三晋巾帼脱贫行动”同向发力,2309个社会组织投入3.26亿元助力攻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征程万里,初心如磐。在这个春天,在这个值得铭记的时代,我省329万脱贫人口以崭新的面貌、全新的生活和全省人民一道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

来源:山西日报

“微汾阳”是汾阳市新闻中心倾力打造的微信公众平台!为您介绍汾阳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汾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汾阳的历史、文化等情况。欢迎关注!

地址:汾阳市永和西大街9号

E-mail:fysxwb@163.com

电话:0358-7333277

原标题:《书写在三晋大地上的时代答卷——我省脱贫攻坚全纪实》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