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惊险!车辆不慎坠河,大理消防奋战3小时紧急救援

2021-02-25 08: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月23日13时52分

永平县消防救援大队接到110转警称

博南镇梅花铺水库

有1辆小型轿车不慎落水

急需救援

14时20分,救援人员到达现场,经过现场询问和仔细观察,并根据落水车辆在岸边遗留的痕迹,迅速对搜寻工作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

指挥员将现场力量分为3组,1组先对围观的群众进行疏散,防止围观群众发生再次落水事件,2组驾驶员将抢险救援车开到岸边安全位置,利用牵引绳拉出落水车辆,3组3名水性较好的救援人员穿上救生衣,做好安全防护后,乘坐橡皮艇携带锚钩、竹竿等工具对落水者进行进一步的摸索搜寻。

经过3个多小时的奋力搜救,成功将落水车辆和落水者救援上岸,并移交给现场110、120人员,至此,整个救援行动圆满结束。

汽车落水后,人员该如何逃生?

第一阶段

车子刚落水时(最佳时机)

汽车刚刚落水时,逃生成功概率最大。此时车身大部分都在水面之上,车门、车窗都还比较容易打开,这是弃车逃生的最佳时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车辆落水后,应该第一时间打开电子锁,目的是避免车辆发动机因进水断电而失灵锁死。

第二阶段

水已经漫过车门(关键时机)

当水位漫过车门时,因为车辆内外存在水压差,此时车门已经很难打开,你要做的就是砸碎车窗,用安全锤、头枕等尖锐的物品,用力敲打侧方玻璃四角,砸碎后迅速逃离。

对于普通私家车,如果对车辆内部结构比较熟悉,也可以尝试从汽车尾部或后备箱进行逃生。因为车头发动机较重,尾部会是最后被淹没的位置。

第三阶段

水完全淹没车顶(最后时机)

如果错过前面两个时机,你还剩最后一次机会。等待水完全灌入车辆,车内外水压一致的那一刻,深吸一口气,用力打开车门,然后“逃出生天”。

如果车门还是打不开,就要用脚狠踹,因为破窗已经很难,头枕和安全锤砸车窗未必会成功,尝试使用灭火器等重物猛砸,破窗几率更大。

总结:车辆涉水最最重要的是——尽快离开车辆,这样才有最大的逃生机会。车子落水之初——迅速开门开窗逃离;水已经漫过车门——砸碎车窗玻璃逃生;水即将灌满车辆——憋气用力开门逃生。

希望大家牢记这些逃生指南。

汽车落水后有哪些逃生误区?

误区一:寻找浮生物

对于那些不会游泳的车主来说,当车体落水后,漂浮是水上求生必备的技能,车主应选取最省体力的“水母漂”式,也就是吸气后全身放松俯漂在水面,四肢自然下垂,似水母般静静漂浮在水面,待需要吸气时,双手向上抬至下额处向下、向外压划水,顺势抬头吐、吸气,随即低头闭气回复漂浮姿势。

假设是穿着长袖衣,可在水面吸气后低头将气由上衣衣襟吹入衣内,双手抓紧衣襟,防止空气外泄,可在衣服肩背部形成气囊。

误区二:从天窗逃生

如果天窗还可以打开,则说明车子还有电,与其从狭小的天窗逃出,不如直接打开车门或者落下车窗逃生。

误区三:等水进入到车内后再打开车门逃生

通常,我们都认为车子落水后,水会顺着车门间缝隙往里灌,同时车门也会因水的阻力而难以开启,其实在实践当中,开启车门并不是件难事。

当车辆落水后,水会慢慢涌入,车内暂时是一个密封空间,只要门没打开,进水的过程会比较缓慢,直至水面超过车门钢板高度五成,压力才会逐渐增加,也就是说,即使车辆入水,车主仍有足够时间逃生。

误区四:尖锐物品均可以砸碎玻璃逃生

在水中,由于水的阻力保护了玻璃,同时黏滞了胳膊的挥动速度,敲打玻璃时,会使车窗受力被分散,而高跟鞋等尖锐物品由于力臂较短,力量很难放大,所以类似高跟鞋等尖锐物品并不能敲碎玻璃。不过有人试验过,普通的羊角铁锤可以敲碎侧窗玻璃逃生。

另外,还有车主担心,敲打玻璃的过程中,玻璃碎片会不会四处飞溅而划伤自己,有实践证明,因为汽车玻璃多是钢化玻璃,破碎后四角圆滑,划伤概率较低。

误区五:用塑料袋自制氧气罩逃生

面临即将沉入水底的车,如果车主还如此有耐心寻找塑料袋然后套在头上,倒不如直接推开车门逃生,因为人在慌张下,所消耗的氧气量会加大,小小的塑料“氧气罩”根本不足用。

注意事项:

车子落入水中后,无需等待,因为在车体刚落水的时候车门是最容易打开的,所以此时为逃生的最佳时机。

无论是天窗逃生、敲碎玻璃逃生,都不如奋力推开车门来的直接。

▌来源:大理消防

原标题:《惊险!车辆不慎坠河,大理消防奋战3小时紧急救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