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唐宫夜宴》中的神秘“女团”是什么身份?

2021-02-25 16: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 文 约 5200 字阅 读 需 要 14 min

最近,河南卫视的春晚节目《唐宫夜宴》热度不减,舞台用现代科技焕活古典文化,博物馆里的文物仿佛“活过来”,发生了惟妙惟肖的互动。节目里的主人公——一群在唐宫夜宴前夕,前往宫中“上班”的唐代小女官,个个怀抱乐器,一路说笑玩闹,待到接近宫闱时立马换上“严肃脸”,一本正经地迈着小碎步前往宫中。

小女官们憨态可掬、灵动可爱,加上美轮美奂的舞台布景切换,真是谁看谁掉鸡皮疙瘩——实在太美啦!

今天,擅长“解构”的国历君就来好好说说《唐宫夜宴》中的历史渊源。

她们是谁?

这一群舞台的焦点小女官们,在当时是什么身份?

从她们怀抱乐器和要前往夜宴进行演奏的举动看,应该是唐代的乐官们。

《唐宫夜宴》演员定妆照。来源/《唐宫夜宴》官方剧照

据考证,“乐”早在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商代的乐在祭祀中十分重要;西周时建立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及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乐的社会地位很高,《周礼》记载了以大司乐为首的乐官群体。据统计,《周礼》所记的360多个职官,根据职能划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其中,春官及其下属职官“掌邦礼”。而乐官群体包括22个职官,除了地官的鼓人、舞师之外,其余皆在春官。大司乐在乐官中职位最高,由两名中大夫组成,总领乐官群体。此后各朝各代,君王多会赋予明解朝章、受其信任的士大夫以“音乐使职”来制定具体政策,并由乐官贯彻执行,官署用乐机构实施,这构成了我国古代礼乐制度的大致模式。

到了唐代,乐官制度多沿习隋制而有所变动。当时自上而下能歌善舞的生活方式和开放包容的社会风貌,更是将乐官制度与宫廷乐舞的发展推上顶峰。

隋代彩绘坐部陶伎乐女俑,河南博物院馆藏。来源/河南博物院官网

唐高祖李渊善弹琵琶;唐太宗李世民善舞,对音乐比较精通;唐高宗所作《上元舞》,为唐初三大舞之一;唐玄宗自幼酷爱音乐,能歌舞,在武则天执政初期的一次宫廷舞会上,年仅六岁的李隆基就曾登台演出,男扮女装表演了一曲古代舞剧《长命西河女》,后来还亲自作曲、指导并参与演奏。此外,玄宗还制作了《龙池乐》《圣寿乐》《小破阵乐》《光圣乐》等乐舞,并将宫廷乐舞依据技术难度分为坐部伎、立部伎、雅乐。

唐武周时期伎乐俑,洛阳博物馆藏。来源/洛阳博物馆官网

具体而言,唐代的三大音乐机构为太常、教坊、梨园。太常兼管而非主管礼乐,因此不能完全称为乐舞机构,其所辖的太乐署、鼓吹署是正式政府乐官编制。教坊与梨园属内廷乐,外教坊虽然置于宫外,实际上由中官统领。

作为礼乐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和纽带,太常寺对于唐代宫廷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唐代上层社会的音乐实践正是以太常寺为中心展开,并进一步形成初唐太常“一统天下”——中唐太常、教坊、梨园“三足鼎立”——晚唐“三分归一”于太常的历史特点。

正在演奏乐器的女乐官。来源/《唐宫夜宴》截图

太常寺中最重要的乐官机构——太乐署属官有部郎、乐师、典录、库垂等,其乐官则主要由太乐令、太乐垂、乐正、典事和太乐博士构成。在职能上,它同时负责有除军乐、卤簿乐以外几乎所有音乐形式。

教坊,实际上是一个“上行下效”、施教于坊”的特定称谓。玄宗时,新教坊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乐官体系,分别从事音乐行政、音乐管理、音乐演奏、音乐训练等多种音乐事务,乐官设置相对完善。不过,这里的教坊乐官没有品阶,只是有官位的名号。唐代太常、教坊两机构皆能有条不紊地实施各种音乐活动,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乐官管理阶层有着严格的管理体制,包括乐官的任用、考核、升迁、傣禄等内容。

选拔唐代太常、教坊的乐官,根据“文化课”与“艺术课”的能力,分为士人乐官和乐人乐官。其中,士人乐官主要从科举、门荫、武功、青吏中选拔,乐人乐官则考核技艺。由于出身的差异,士人乐官最高可升迁至正三品的太常卿,而乐人乐官最高可升迁至从七品下的太乐、鼓吹令。

许合子,隶属内教坊宜春院。来源/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从唐宫乐官制度可以看出,即便是掌管音乐的部门,在执行音乐教育、创作、表演与传播文化的功能之余,也在引领社会风尚与维护门廷规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正是出于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唐宫夜宴》中的舞蹈演员为真实还原历史,特意穿着塞海绵的服饰,嘴里含着棉花,以再现唐代少女的“丰腴美”。演员眼角两道月牙形的妆容,则是风靡于唐代的“斜红”妆,她们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不仅憨态可掬,还尽显盛唐时期的文化风情。

《唐宫夜宴》演员定妆照。来源/《唐宫夜宴》官方剧照

她们身处何处?

说完演员的身份,我们再看看舞台上的“道具天团”——文物典藏。

舞台上出现的文物,背景绘画是《簪花仕女图》。来源/《唐宫夜宴》视频截图

画面中,从左至右依次是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新石器时期的贾湖骨笛、商代的妇好鸮尊、背景中的《簪花仕女图》、屏幕最下的《捣练图》以及最右的唐三彩。这些文物之所以被选作舞台布景,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出土或珍藏于河南,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每一件文物都代表了当时的艺术水平。

莲鹤方壶。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比如莲鹤方壶,民国初年在河南新郑地区发现。当地人打井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座古墓,并从墓中发掘出青铜器100多件,另外还有玉器、陶器数百件,史称“新郑彝器”。

这座古墓就是后来震惊华夏的春秋郑国国君大墓,简称“郑公大墓”。莲鹤方壶本为一对,造型和花纹、装饰完全相同。壶上有冠盖,器身为长颈、垂腹、圈足,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瓶盖上立一仙鹤,作展翅欲飞状;壶颈两侧分置一耳,如龙形怪兽附壁回首;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小兽一头,圈足下则盘卧两头卷尾兽,侧首吐舌,倾其全力承托重器。

莲鹤方壶是“新郑彝器”中的精品,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整体风貌,与商周时期厚重、庄严的青铜器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堪称春秋时代青铜工艺的典范。1999年,莲鹤方壶的仿制品被国务院指定为外交礼品,赠送给国外领导人。2002年,莲鹤方壶还成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贾湖骨笛。来源/@晓阳Chosen

20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在河南省舞阳贾湖村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贾湖遗址中,发掘出了贾湖骨笛。它长约二十厘米,一面排列着七个整齐的小圆孔,且位于外侧的一支已经残断,而内侧的一支保存基本完好,两件器物看上去像是用动物的骨管做成,通体呈土黄色,晶莹透亮。这件管状器物很像笛子,当时连现场的民工们都说它是笛子。但说它是笛子吧,它又没有吹孔,也没有笛膜孔。虽然不知道它的用途,但大家都猜测它是一件乐器。后来。经专家多番的考察与调试,这批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不仅能够演奏出完备的五声音阶,其中一支还能演奏出完备的七声音阶。

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贾湖骨笛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也要早两千年,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出土个数最多且至今仍能演奏的乐器。

妇好鸮尊。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妇好鸮尊出土于河南安阳妇好墓。妇好墓虽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物品极为丰富,共有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1928件,其中青铜器468件,大多成对、成组出现。妇好鸮尊便是其中的精品,此对尊因外观是一只站立的鸮(我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且器身口内壁铸有铭文“妇好”而得名。

据甲骨文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还是中国第一位女统帅。她能征善战,曾带兵攻克周边诸多方国,帮助武丁重整商王朝,因功勋卓著而倍受武丁的信任,经常受命主持国家重要的祭典活动。“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妇好在商王朝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如今,这对英气逼人的妇好鸮尊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它们历经三千多年 ,却依旧光彩夺目,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簪花仕女图》。来源/辽宁省博物馆官网

《唐宫夜宴》的舞台背景,彰显了盛唐气象,这幅绘画就是著名的《簪花仕女图》。这幅画的作者叫周昉,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字仲朗,又字景玄,历任越州、宣州长史。周昉出身显贵,自幼往来于仕宦门第,他长于文辞,擅画佛像,工于仕女画,所创作的“水月观音”菩萨造像优美端庄,时称神品,在当时一度成为佛教造像的标准样式,世人谓之“周家样”。

《簪花仕女图》描绘了六位贵妇安闲散漫,神情慵懒,或逗犬、或漫步、或赏花、或拈蝶,在庭院中打发着闲散的时间。画中的戏犬、仙鹤、盛开的辛夷花,表明了在这奢华的宫苑内,无所事事的仕女也不愿辜负三四月间盎然的春意。正如苏轼《周昉画美人歌》所云:“深宫美人百不知,饮酒食肉事游戏。”

《捣练图》邮票。来源/网络

置于开场银幕下方的图画,则是唐朝张萱的《捣练图》。张萱,开元年间任过宫廷画职,以善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唐宋画史著录上记载张萱的作品有数十幅,不少还一再被许多画家摹写,较为著名的有《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卷,其妇女形象代表着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貌,是周昉仕女画的先导,直接影响晚唐五代的画风。

第二幕,舞台背景改为《千里江山图》。来源/《唐宫夜宴》截图

随着女官们的继续推进,《唐宫夜宴》又出现了满屏层峦叠嶂和远近交错的画卷。

《千里江山图》(局部)。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由王希孟18岁时所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北宋有两幅流传至今的旷世杰作,一幅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另一幅就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两幅画,其中之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全盛时期的真实描绘,另一幅则是中国文人理想世界的表达。《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代文人们理想梦境的完美呈现,王希孟更是凭借《千里江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绝无仅有的因一幅巨作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背景绘画《备骑出行图》。来源/《唐宫夜宴》视频截图

此时,舞台中的画卷又切换到《备骑出行图》。《备骑出行图》是创作于隋朝的壁画,于1976年2月在山东嘉祥县英山徐敏行夫妇墓发现。画面上,人物身着贺领或翻领衫袍,并肩而立,二人执灯,一人执伞,一人执扇,虽在站立方向上一致,但几个人相互照应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显出了微妙变化,从而显示出独特的叙事风采。

画面右侧是具有浓郁西域风情的《侍马图》。来源/《唐宫夜宴》视频截图

《侍马图》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是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8号墓出土。画作再现了不同毛色和动态的西域骏马形象,侍马人执鞭牵马,或恭候主人乘骑,或漫步草丛林间。画面造型生动,用线刚劲柔韧。盛唐时期鞍马题材的绘画甚为流行,流传至今者罕见,故此画弥足珍贵。

画面最右若隐若现的是《树下美人图》。来源/《唐宫夜宴》视频截图

《树下美人图》是唐代佚名画家创作的一幅纸本设色画,是新疆阿斯塔纳墓出土的纸本屏风画之一,现藏于日本热海美术馆。

《树下美人图》。来源/MOA美术馆官网

画面中,一位体态丰满的女子,穿着长裙、赤朱敷色,右手执胸前披帛,左手轻挽帛端,神态自然娴静。在她右面后侧,有一着蓝衣麻鞋的女侍,微微回头张望。此图虽线条简率,依然能表现出披帛细薄透明的质感。画作勾勒的典型唐人丰颊硕体、雍容高贵的形象,更是唐代仕女人物画审美特征的体现。

舞台开始变得明亮。来源/《唐宫夜宴》视频截图

待满屏炫彩纷呈的文物瑰宝褪去后,舞台虚拟唐宫内景,小女官在其中翩翩起舞,与恢弘的画面交织出无可比拟的盛唐气象,引来观影体验的高潮。

女官排列离去。来源/《唐宫夜宴》视频截图

最后,女官听到宫闱钟声,自觉排成一排。据主创人员介绍,这寓意活过来的文物们背向观众,重新化作“远去的历史”。

既然来过,必有余响。她们是生动的历史,是每一个我们;她们身处悠远的历史长河,也如当前的我们,正身处最好的时代,祈盼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岸边成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关也维:《唐代音乐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李希凡主编:《中华艺术通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黎国韬:《先秦至两宋乐官制度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徐书城:《宋代绘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任飞:《唐代太常、教坊乐官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邹越:《乐官制度探析》,《镇江高专学报》,2020年第33卷第2期,第99-103页。

刘硕:《唐代乐伎的种类及特点》,《黄河之声》,2018年第6期,第33-34页。

王楚蒙:《唐代乐舞机构及其舞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张月:《唐宋间宫廷教坊职能扩展的内在动因》,《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第35卷第2期,第11-17页。

曹胜高:《论唐教坊的历史渊源及属性》,《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8卷第5期,第16-23页。

君不器:《莲鹤方壶》,载《环球人文地理》,2017年第9期。

君不器:《妇好鸮尊》,载《环球人文地理》,2017年第10期。

华一君:《贾湖骨笛》,载《知识窗》,2018年第6期。

END作者丨樵棂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袁晓排版 | 孙蔚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