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公安为人民 打开雪山那扇大门

昆明警方发布
2021-02-25 17: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禄劝县雪山乡一带有一个传说,山上有一座神庙,住着山神法戛王,守护着雪山的子民。通往神庙的大门就隐藏在山顶的云雾中。千百年来,从来没有人见过这扇大门。

2015年,这里成为昆明市公安局的定点帮扶点,2018年市公安局雪山乡帮扶点群众全部脱贫。2020年,昆明公安在这里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接续履行好“四个不摘”要求,在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作为一支对党忠诚、担当为民的公安队伍,昆明市公安局用5年时间,在这里铺出一条特色的“脱贫路”,如今路通了、水通了,乡亲们都说,通往神庙的“大门”也被打开了,里面没有法戛王,但有幸福和希望。

——题记

“雪山乡没有车祸,只有空难”,“这里要快速通过”,“对面直线1000米处就是我们要到的地方,一个多小时就能到了。”余超在去往雪山乡的路上说了很多我们“听不懂”的话。

直至我们顺着雪山的路越走越深,才渐渐明白,没有车祸只有空难的含义,以及1000米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原因。直至我们爬过沟壑山岗,在雪山下的村庄寻访数天,才深深了解, 贫困之触目惊心、民生之多艰,也更明白了掀起这场脱贫攻坚大决战的巨大功绩。

雪山乡没有车祸,只有空难

公路在山雾间盘旋,有那么一刻,我们有种恍惚,不知道是在路上还是在云端。当雾霭散去,看到下边深渊谷底,不禁吸气。

“我第一次走这条路时,也是越走越心悬。”余超说。他是昆明市公安局民警,接受组织安排到雪山乡基多村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那年他开着车往雪山的方向前进,心怀不安。进乡唯一的一条挂壁道路悬在半山腰,上有落石、下有悬崖,且仅容得下一辆车单边通行,路窄、弯多、沟谷深,一不小心就会车毁人亡。

雪山乡位于著名的轿子雪山脚下,距昆明主城195公里、离禄劝县城193公里,是昆明市最为边远、贫困的山区乡。最低海拔794米,最高海拔4247米,境内山高、坡陡、崖险、箐深。

“听市公安局扶贫工作队的前辈说,我来这里时条件已经比以前好多了。2016年道路就进行硬化,加上了生命防护工程,要是在以前我恐怕都不敢走”,余超说,“为什么说雪山乡没有车祸只有空难?你只要出车祸,就极容易掉下去,而下面就是万丈悬崖,这不就是空难吗?!”

到达基多村后,余超开始紧锣密鼓地挨户走访。一个村民小组,18个自然村,他用了一个多星期才走访完。“比我预期的时间翻了几个倍!你看到对面村子离得不远,但要绕过一个又一个的山包沟壑才能赶到。”

余超记得,有一次去贫困户家,开车回到村委会时,已经深夜。他小心翼翼地在山路上行驶,突然,一块大石从天而降,正好砸在车前,只要他再快一丁点,那石头就砸到车上了。当时他就被惊呆了,后怕不已,甚至打起退堂鼓。“但想想村民生活的艰辛,想想自己肩上的责任,就赶紧打消了这个念头。”

贫困超乎了我的想象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路如此险,很多村民是不知道的。村民吕开志坐在自家新建的小楼房前,看着地里已经成熟的高粱和红薯,满脸憨厚的对我们说:“现在好了,生活不用愁了,我这辈子还希望能出去省城看看。”

今年59岁的吕开志是基多村的单身汉。第一次出雪山乡,是在2019年。他生病了被侄子接到禄劝县城里住院。虽然身体抱恙,但他异常兴奋,像个孩子一样四处打量,这一切对他来说陌生、新鲜,回来后他和村里的老人也有了“吹嘘”的点:自己到过县城。

吕开志打开了话匣子:年轻时根本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样子,到得最远的地方就是雪山乡里,当时还是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对他来说,最切肤的回忆是缺水。

十二三岁辍学后,吕开志就承担起家里背水的任务。早上5点多,天刚泛白,他就得起床,背上背篓或挑起扁担,穿过山间小路,步行近一个小时来到拖支村易家水井处排队打水。之后,或背、或挑着近100斤的水回家,来回一趟要两个多小时。为了满足家里的用水需求,他每天至少要背200斤水。

他说:“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会用小毛驴去驮水,但那样也不保险,山路太窄太陡了,小毛驴脚下一滑、身体一歪,两桶水就得翻到地里面去,又得重新回去驮。”

村子里像吕开志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一辈子几乎没出过雪山。因为太穷,附近村子的姑娘都不愿嫁到这儿来,不少壮年男子娶不到媳妇。

据相关记载,雪山过去是一位彝族土司的管辖地,后被清缴,地方土司家族全部歼灭。再后来因时代战乱,彝、苗、汉族的逃难灾民迁居雪山,开垦荒地、织布种粮、养殖牲畜、繁育子女,逐步发展成了雪山一万多人民。长达几个世纪以来,村庄几乎与外界隔绝。

基多村委会支书、主任刘兴富说,以前出门全靠走、喝水全靠背。进出村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去最近的村子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生态脆弱、环境恶劣,村民们过着几近原始的农耕生活:田地稀少、靠天吃饭,种包谷、洋芋。干旱、灾害、饥荒,几乎每年都在发生。

“填不饱肚子,我们就到山上挖野菜、割仙人掌回来吃。”刘兴富说,那时候的日子太苦了,现在想想,眼泪都要淌下来。一名扶贫队员忘不了刚到这里时的切身感受:“自然条件的恶劣、村民的赤贫超乎了我的想象。”

很难想象,一个省会城市还存在如此闭塞落后的地方,这是彰显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世外桃源,也是盲山。近些年,轿子雪山进行旅游开发,虽然直线距离很近,但其实旅游线路离雪山乡路程尚远。热闹是别人的。

村庄凋敝,人们精神生活贫瘠。直到2010以后,村子才出现电视,也才出第一个大学生。吕开志们背水喝的日子,直至2016年清水河饮水工程投入使用后才宣告终结。

老人生重病了大多就是等死

“想想以前,再看看现在,就像隔了几辈子。”村委会里,刘兴富一脸沉重的看着对面的大山。1995年,刘兴富20多岁,刚到村委会工作。那时吃的、住的都是从家里带来,根本没地方买。

一次,转山村小组有一家小两口吵架,打电话来请他去帮忙调解。“我单是走过去就用了五个半小时,到了那里哪还用调解,人家小两口早和好了,把我留在他家吃了晚饭睡了一晚,第二天我才能动身回村委会。”他说着自己都笑起来。

回忆有时又很痛心:“以前路没修通,村里老人要是生病了,毫不客气的说,那基本就是等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路不通,车进不来,哪家老人要是病了,得要全村的青壮年抬着走路去乡里看。很多老人还没抬到乡里又给抬回来了,本来病情就严重,加上路上颠簸,根本就难以坚持下来。”

这样的情况一直维系到2016年公路通到了村委会,才得以改善。“当时修路时,外面的挖机、货车开进山来,村里老人三五成群地专门去看挖机、货车长什么样子。”刘兴富说,到了2017年,整个基多村委会的各个村小组终于实现通公路。外面的世界才开始一点一点呈现在雪山人的面前。

这是一场战争

一起去“看挖机”的就包括吕开志。直到3年前,他都不敢相信自己能走出这个村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更不敢相信他们这些穷了一辈子的山民,还能过上好日子。

驻村扶贫干部、市公安局民警赵亮说,村里有一个人吸毒人员老三(化名),多次被强制戒毒,后来媳妇跑了,孩子也和他形同陌路。他对生活非常绝望,对脱贫攻坚非常无感、甚至反感。在他看来,政府不管干什么事都是在找他麻烦。在开展清水河饮水工程时,需要在他的田地旁挖一个水渠,但他死活不让挖。

赵亮多次找老三做工作,家里、田里、路上,跟他攀谈、关心他的生活,跟他普及(讲解)扶贫政策,但收效甚微。后面,在开村民大会的时候,赵亮当场请他站起来,满上两大杯白酒,一起干了!告诉他挖渠饮水,大家以后就有水喝了,这是一个利人利己、功德无量的事。村民们也纷纷规劝,老三动容,欣然同意。

“他就是心里憋着一口气,认为大家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所以开始才会那么抵触”,赵亮说,“山民单纯讲义气,当着众人的面和他喝酒是想表达我认同他,把他当弟兄亲人,不把他当一个前科人员看待。”

修建公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乡里下拨了资金,规划了线路,村民们却不许占用自家的田地和坟地。刘兴富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一家一家做思想工作,召开村民大会,告诉大家路通了以后的各种好处:“至少娃娃去上学就不用走那么远山路了!”最后村民终于同意,就补偿标准等达成了一致意见。地质灾害搬迁,很多老人不愿搬离灾害高发区,怕来平坝不习惯,扶贫队员又得苦口婆心地做工作......一个扶贫人员说,一方面大家看到山民过那样的苦日子急得不行,一方面村民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封闭思想还没有打开。“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这是我们要打的另一场战争。”

赵亮也深有感触:“现在国家的扶贫政策这么好,从经济上扶贫不是最困难的,最难的是得从思想上扶贫。只有让他们看得到未来和希望,才会持之以恒地去努力,才不会返贫。”

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为了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而进行的一次大决战,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从2016年开始,雪山举全乡之力攻坚,每年组织“三个百日会战”。下足绣花功夫一户一策、一人一方、全面覆盖,确保每个贫困户都能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脱贫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扶贫人员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哈衣村委会的小晶(化名)姐弟是雪山乡的学霸。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跑了,只有父亲卖菜养活他们。小晶考到楚雄医科学院上大学,弟弟在官渡二中读高中。在扶贫队员的帮助下,父亲收入稳定,家里已经脱贫了。2017年,父亲在菜街子眼睛被炸伤,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失去了收入来源。眼看着自己大二要开学,弟弟也马上开学,小晶准备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外出打工供弟弟上学。

村委会和扶贫人员知道情况后,每人凑了400元钱让姐弟俩先交学费读书。之后又向乡里反映,申请资金,姐弟俩的上学梦才得以延续。

二十二道拐,打开雪山的大门

吕开志清楚的记得2016年水管通到自家门前时的场景。

那天,他上山放羊,下午回来,突然发现自家水管已经出水了。看着白花花的水流出来,比自己背的更清澈,他忙捧了一捧喝下去,那种清甜美好的感觉让他久久不能言语。他又兴奋的将自家羊槽、鸡槽灌满了水,看着鸡羊喝水的场景,他发现生活真的变了,自己再也不用把洗脚水用来煮羊食;再也不用把洗脸水留着晚上洗脚;再也不几个月才洗一次澡了。

2016年来,雪山乡实施集镇供水工程1件,完成安全饮水项目4个,安装净水设备,彻底解决了全乡12000多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扶贫干部给我们的帮助。”在吕开志家,他反复说着感谢的话。他告诉我们,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许多事自己以前想都不敢想,住上了新房子,干净整洁又安全,喝上了自来水、看上了电视,最重要的是自己现在收入增加了不少。

讲到这时,他突然起身走开。过了一会儿,拿着一串颗粒饱满的高粱过来,指着说:“脱贫攻坚这几年,我们在政府和扶贫干部的指导下,种了很多以前没种过的东西,收入比以前好多了。”他今年除了种了玉米、高粱和红薯,玉米用来喂羊牲口,高粱用来酿酒,红薯都被扶贫干部们帮忙买走或带去城里卖了。

他还指了指房子对面的山坡说,那里有一块地,今年在扶贫人员的指导下他种植了橘子,明年差不多就挂果了,以前那里是一片荒山杂草,现在荒山变果园,他又多了一项增收的门路。

截止目前

雪山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1334户5221人

已全部实现脱贫

2016年以来,全乡克服巨大的困难,完成 21条道路建设,硬化8条道路路面,现已实现村村通路。其中,进出雪山乡的公路因异常险峻,被人们称为“二十二道拐”。

路修通了,补贴来了,盖房子的材料也可以运进来了,家家都住上了砖房,再也不用蜗居在土坯房里。老人生病随时可以坐着车去看,一趟也就一两个小时。村里的路灯亮堂堂的,串门哪还用带手电筒。

对于基多村民来说,路就是希望,就像《山路十八弯》里唱的那样“山路十八弯,弯出了土家人的金银寨。”基多村的二十二道拐,拐出了基多人民的幸福路。

现在,余超已经与基多村结下不解之缘,无数次奔走在山势险峻、砥柱千仞的“滇中绝岭”下。和村民打成一片,对路况已相当熟悉。哪里容易落石得加速通过,哪里弯大沟深得减速慢行,他清清楚楚。老百姓都说:“雪山的石头不砸善良的人,雪山的沟不滚扶贫的车。”

雪山里一直有一个传说,山上有一座神庙,住着山神法戛王,守护着雪山的子民。通往神庙的大门隐藏在云雾中。千百年来,从来没有人见过这扇大门。如今路通了、水通了,山民们都说,通往神庙的“大门”也被打开了,里面没有法戛王,但有幸福和希望。

发 布:昆明市公安局新闻宣传办公室

编 辑:宋榕龙 矣建云 劳富贤

原标题:《人民公安为人民 打开雪山那扇大门》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