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点赞!这些复旦人和集体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

2021-02-25 17: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还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

第四批上海援青干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副主任孙金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分别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先进事迹吧!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第四批上海援青干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副主任 孙金峤

脱贫攻坚是一场伟大的战役,我非常荣幸,也非常自豪,能够作为上海援青团队的一员参与到脱贫攻坚战役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青海果洛的医疗卫生事业添砖加瓦。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沪青两地各级领导的支持,是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结果。

参加了今天的表彰大会,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国家的强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为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而骄傲。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备受鼓舞,“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奋楫扬帆再起航,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做好一名“儿科人”,做好一名“复旦人”,延续传递“为人群服务”的复旦上医精神,更好地服务社会。

“没想到我这个医生也会盖房子了”

从平均海拔4米的上海,到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的青海果洛,上海援青之路,贯穿几千公里,跨越雪山江河。

医疗援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领域之一。2019年7月,孙金峤踏上这片土地,开启了为期3年的医疗援建。

当初,孙金峤从收到招募信息到做出援青的决定,前后不过五分钟。“我选择去!”孙金峤斩钉截铁的回答,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也是一个从乡村成长起来的医者对社会的反哺。孙金峤坦言,在做出这个决定后,自己拿出手机,在搜索栏里打出 “果洛” 二字,才对这片位于几千公里之外的土地有了些许了解。

而当他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孙金峤切实感到面临的挑战比他想象得更大。“我刚到州里,陪一位同事去看病,在急救中心,我看到重症监护室里就摆了一张床、一个氧气瓶,还有一台监护仪。”孙金峤回忆道,在走马上任后,他就着手筹备立项对急救中心进行专业化改造,建成标准化的重症监护室。

如今,州人民医院的硬件逐步旧貌换新颜。在沪青各级领导的支持下,2020年,孙金峤和团队争取各方项目资金,在医院大刀阔斧开展了包括影像医技楼建设项目、手术室和急救中心改造项目、制氧站项目、传染病中心建设项目、医疗废水处理项目、制剂楼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等。

目前,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已完成,将医学检验、电子病历、临床路径管理、用药监测有效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了医院工作的运转效率,并实现移动支付。影像医技楼项目已接近完工,其他项目也均已落地实施。这些项目的完成,极大提升了州人民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

“没想到,我一个医生也会造房子了。”孙金峤笑称,援青经历给了他全新的体验,在他看来,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基层群众筑牢健康的基石,这样的经历打开了他从医的视野和格局,也必将终身难忘。

“援青是否成功,就看我们走了医院是啥样”

果洛州面积有7.64万平方公里,是上海的十多倍。但是全州人口只有约21万,地广人稀给医疗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孙金峤和团队因地制宜开展了多项新技术的推广。针对当地常见及多发疾病,先后组建了心电中心、胸痛中心、病理科、皮肤科、肛肠门诊、ICU等6个新学科,开展18项新技术,其中1项获青海省内先进,4项获省内优秀,当地医疗技术水平由此大大提升。

在高原地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特别是心肌梗死的病人,他们大都来不及送往西宁治疗,因为心梗治疗的最佳时间窗是6小时。”孙金峤说。为解决上述问题,2019年9月,州人民医院成立了胸痛中心。“我们制定了急性心梗的整个急救体系,乡卫生院一旦有病例就可以立即实施转运、联系,我院在接收进来之后20分钟内就可以进行确诊。”孙金峤表示,中心成立当月,就有4例病人抢救成功。一年多来,已成功挽回了30多条生命。

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往往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孙金峤挑起了大梁。一年多来,改革的步伐大步向前迈。孙金峤表示。“我们的援青是否成功,就看我们走了以后,管理制度规范是否持续运行下去。”

根据当地公立医院改革的要求,孙金峤和团队开始建章立制,先后制定了医院用章制度、院办公会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25项规章制度,使医院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孙金峤和团队还积极推行绩效考核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现在医院职工的绩效有所提升,项目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相信医院的未来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孙金峤信心满满。

在州卫健委,孙金峤也分管医改工作。为统筹有限的医疗资源,以州人民医院为总院牵头组建州医疗健康集团,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样人员在集团内部就可以流动起来。”孙金峤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果洛州医疗人才紧缺的情况。

最高兴的是,看着“徒弟”们一个个出师

上海卫生医疗援建在改变果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

孙金峤带领团队,推行“一人带一科”,开辟“造血式”人才培养新模式。“一个人通过教学、查房、门诊,带动一个科室的整个业务水平,希望我们走了之后,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孙金峤表示。

结合“请进来传授”和“送出去培养”,孙金峤和团队先后组织上海62名专家赴果洛开展短期培训,并与董家鸿院士、儿科医院签订“柔性人才”引进协议;先后组织10名技术骨干赴西宁、上海进修学习;成立果洛州首个“博士工作室”——“孙金峤博士工作室”,现已培养12名技术骨干。

“现在,当地的医生已经可以独立做心超,可以用腹腔镜开展微创手术。新建立的科室培养出了当地的技术骨干。我们还推行了影子院长计划,培养当地的管理后备人才。”看着“徒弟”们一个个出师,孙金峤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人才队伍的逐步完备也带动了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2019年,医院门诊量、住院量分别较前一年同期上升27%和21%。在州里重点关注的妇儿领域,孙金峤充分发挥专业能力,牵头组建州妇幼健康服务专业团队,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团队组建以来,医院成功救治了多例体重低于1900克的早产儿,这也开创了该地区早产儿救治成功的先例。

一个人援青,背后是一个团队的鼎力支持。孙金峤架起了沪青两地的医疗之桥。2020年9月17日,儿科医院心外科张文波医师、心超室杨佳伦技师飞赴青海果洛,开展儿童先心病筛查和诊治工作。10月29日,来自青海果洛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岁的瓦萨德洛措、2岁的李毛央珍成功接受手术治疗。瓦萨德洛措的父亲瓦吾相多献上哈达表示感谢,并激动地表示,“非常感谢上海和果洛卫健委以及儿科医院,正是你们的帮扶,才使得我女儿的病被及时发现,还得到了上海专家的治疗!”

当地医生也感念着上海团队的付出。2020年春节,州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代表还特意随孙金峤来到儿科医院,在医院“春晚”连演三个节目,掀起全场高潮。两地深厚情谊,全融在热情的歌舞之中。

在同事眼中,孙金峤对于自己援青总是“报喜不报忧”,从没听他说过一声工作生活的艰苦。“每次别人问我在青海怎么样,我很少说那里怎么艰苦。如果一切都好,还需要我们干什么?而我们一批批援青干部的持续付出,正在让这里变得越来越好。我们更想让大家看到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复旦上医,一批又一批像孙金峤一样的白衣天使延续传递着“为人群服务”的上医精神,跨越雪山江河,在青山草地播撒,让这片土地生长出更多的希望。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作为目前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诊疗中心,始终把支援帮扶、助力脱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只要祖国需要,必定全力以赴。主任们全力支持,党支部推动落实,党员们踊跃报名。自1999年张义教授远赴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担任神经外科主任、进行三年的援疆工作开始,20多年来,先后派出30多名优秀的神经外科骨干援疆、援藏、援滇,执着地以医者大爱为当地患者带去希望,用高超医术助当地提高医疗水平。

喀什二院是上海组团式医疗援疆对口支援医院,神经科学作为7个重点临床诊治中心之一,由华山医院负责承建。以喀什二院为核心,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喀什地区,联动上海对口四县人民医院建设,并辐射喀什地区卫校及四县维吾尔医院等多个医疗卫生机构。2010年至今,先后派出田彦龙、赵帆、徐峰、周翔等医生援建喀什二院,成功协助喀什二院创建三甲,成功获评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手术量稳步增长,三四级手术率逐年提高;论文从无到有,从普通期刊到核心期刊;基金从无到有,从地区级到省部级;成功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

2015年6月开启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神经外科先后派出吴惺、虞剑、胡枢坤、高超、李培良等五位医生参加西部(西藏)脑科中心的建设工作。同时,张超、倪伟等医生奔赴西藏洛隆对口支援医疗扶贫。队员们克服海拔4000米的高原反应,先后开展了日喀则地区的第一台动脉瘤夹闭术、深部脑膜瘤切除术、CPA脑膜瘤切除术等复杂神经外科手术。在此基础上,筹备成立了西部(西藏)脑科中心,同时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手术器械。2017年11月30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功通过了三甲综合医院的专家组现场评审。2019年12月,日喀则地区脑卒中中心正式挂牌。

云南迪庆、腾冲、红河、嵩明等地,曾经留下曹晓运、庄冬晓、陈亮、丁兴华、徐铭、张海石、谢清等20余位神经外科骨干的脚印。庄冬晓教授在云南开创了团队化医疗扶贫的新模式,与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人民医院党支部缔结友好支部,进行医疗资源和学术帮扶。张海石副教授牵线搭桥与云南蒙自人民医院党支部开展共建。

走出去,山海情;请进来,情谊深。邀请受援单位医务人员来华山学习、进修;建立“支边专家工作站”,请周良辅院士、毛颖教授等大牌专家提供学术支持;利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学”,开展远程诊疗、远程培训、远程咨询;通过“以院包科”“传帮带”“师带徒”“三下乡义诊”等形式,变“输血”为“造血”,为当地培养人才,建设专科人才队伍。

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去工作,可以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神经外科党支部扎实推动,具体落实。每次都选派优秀的医务人员,形成良好风气,有些甚至需要通过打擂台的方式选拔产生。党支部关心这些年轻专家,吴惺、宋剑平等经过锻炼的年轻专家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庄冬晓教授、张海石副教授牵线的党支部共建项目,在党支部的有力支持下,都给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党员集体出资,资助7名当地的贫困中学生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并在他们考上大学后又继续资助完成大学学业。党支部还主动与革命老区遵义取得联系,定期派专家前去学术培训、下乡义诊、手术演示。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科近70年,抗美援朝、抗震救灾、事故救援、对口支援,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曾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改革开放30周年“健康上海十大成果”奖、上海市卫生系统世博服务品牌奖、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上海市模范集体、上海市政府质量金奖等重要荣誉。

毛颖院长表示,华山医院是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扶贫、救灾是我们的天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最贫穷的地方都留下过我们老一辈医务人员的足迹,我们一直秉承着这样的传统。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是国家重点学科,组织神经外科专家有方法、成系列地去医疗扶贫,为当地打下神经外科技术基础,培养一支神经外科队伍,是义务,也是担当。习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非常鼓舞人,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得到表彰,是对我们的激励。希望趁着这东风,我们能把医疗帮扶工作做得更好。

神经外科党支部书记、虹桥院区副院长顾宇翔教授表示,回想起神经外科这些年的支边扶贫路,从周良辅院士到每一位华山神外人,都怀着让贫困地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愿望参与到支边扶贫的工作中。我们20多年如一日,不间断地选派优秀的医务人员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去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先后派出30多名优秀的医务人员参加对口支援,助力脱贫攻坚。这些医务人员不畏条件艰苦、设施简陋,克服种种困难,发挥聪明才智,不仅为当地送上物质上的帮助,还同他们一起想办法、找措施,授人以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援疆经历,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历练,我明白了960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大地,不仅有上海的繁华,还有边疆村寨的困顿。”神经外科张义教授说,全科的各级同事尽己所能,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的一线战斗,既服务了大众,又了解了国情,锻炼了自己。很欣慰的是当初能把党的温暖带给他们,把上海的医疗技术留下来。中华民族具有无数的优良传统,其中尊老爱幼救苦救难的济世思想应该代代相传!

2012年,复旦大学成为最早确定的16所定点扶贫滇西边境山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高校之一,定点帮扶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立足永平需求和复旦优势,在发展规划、教育卫生、人才培养、产业帮扶、资金争取、宣传推介、消费扶贫等方面给予了永平全方位、多维度的支持和帮扶。2012年以来,我校在定点扶贫县累计直接投入和帮助引进资金5632.1万元,培训基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5808人次,购买和帮助销售农产品2398.4万元,助力永平县贫困发生率从当年的16.94%降至0%,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学校充分发挥附属医院的人才高地优势,不断拓宽健康扶贫领域,共对接承担云南、西藏、新疆、青海、四川、江西等中西部6省、自治区17个地州的32家医疗机构的援建工作,有效改变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以健康扶贫云南永平县为样板,创新性打造复旦特色的从村卫生室到市/县医疗机构、从健康筛查和疾病预防到疾病诊治的“网格化全链条”医疗扶贫体系全覆盖,构建集人才培养、专家工作站、互联网+医疗、专项基金、人员派遣和社会力量支持为一体的“五维健康扶贫平台”,着力增强扶贫对象的造血能力,形成了由点及面的立体健康扶贫平台和多项目、多力量、多资源共同参与健康扶贫新格局,在永平县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健康脱贫,改写了当地健康曲线。

来 源

医学宣传部、附属儿科医院、附属华山医院、校外合作处

文 字

张欣驰、陈勤奋 等

编 辑

穆梓

原标题:《点赞!这些复旦人和集体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