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南涧县打戛村:推动各民族团结进步 共享发展成果

2021-02-26 10: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南涧彝族自治县拥翠乡打戛村有108户432人,其中彝族343人,汉族89人,少数民族占79.4%,是典型的彝汉杂居的小山村。“打戛”是彝语,意思是“偏僻落后的地方”。很多年前的打戛村,名副其实,水电路不通,群众思想落后,生活一直在贫困边缘徘徊。

近年来,拥翠乡党委、政府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着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打造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样板,打戛不再“打戛”,变成了全乡的示范样板村。

打戛村口,“依托红色文化,抓特色党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标语格外醒目,穿村而过的道路整洁干净,路两边青瓦白墙的房屋整齐划一,墙面上彝族跳菜、彝族图腾的彩绘栩栩如生,路边和房前屋后的路灯灯杆上彩绘着彝族特色小图案,两眼所及,满满的彝族气息。

灯杆上的小灯箱一面写着“打戛村”,另一面有的写着“听党话”,有的写着“跟党走”,有的写着“感党恩”,写满了打戛群众的感恩之情。写着“幸福”“快乐”的大红灯笼依然悬挂在农户的大门口,虽然有些陈旧,却充满了温暖,“民族团结示范户”的牌子在大红灯笼的映衬下,闪着金光。

随手推开一扇大门,宽敞的硬化庭院映入眼帘,金黄的玉米晾晒在院子里,右手边两层的小洋楼装饰一新,楼顶阳台上的一片小菜地生机盎然。左手边“面房”前面的花台里,一株茂盛的茶花生机勃勃,厨房里炊烟袅袅。听见有人进来,75岁的赖体信老人从厨房里走出来。

赖体信老人是彝族,“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重建正房的时候党和国家补助给了12000千元,门口的路是国家给修的,院里的茶花是国家送的……”赖体信老人家指着小洋楼和院子里花花草草对我们说。

2018年,拥翠乡顺利实施了云南省“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彝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投入资金对传统特色民居进行修复、对危房进行改造、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化,新建了路灯,创建了20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发展了村集体经济。2020年,又成功实施了彝族特色村寨巩固提升项目,改善民居风貌、硬化农户院心、提升厨房质量及环境、修复墙体、绿化美化庭院。打戛村的公共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群众素质都有了质的飞跃。

村口文化活动广场边的一棵梨树上依旧挂满了梨,高学兰在自家院子里看见我们在梨树下张望,小跑着给我们送来了摘梨的工具——“梨斗”,然后盛情邀请我们到家里坐坐。

走进高学兰家里,两层的小洋楼,宽敞明亮,院子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花台里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60多岁的她精神饱满,说话干脆利落:“在以前,这个梨留不到现在的,早就被‘馋娃娃’摘完了,近些年来,大家生活宽裕了,家里的零食多了,路边的梨也就看不上了。”

高学兰说,政府在脱贫攻坚中加大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各项措施的推进,让少数民族村民的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不用再走泥泞的土路,不用再去很远的地方挑水,不用再住低矮的土坏房,不用再为吃穿发愁,打戛也从原来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示范样板村。(彭廷映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明海)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