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山里的母亲和她的1804个女孩

2021-02-27 11: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谈到目前的患病情况时,张桂梅说,医药费有人给,但是被我用到其他地方了,但是我不后悔,值!(00:24)

2021年春节前后,一辆汽车在云南丽江永胜县六德、仁里、高寨几个乡镇中不断穿行。

汽车里坐着一个已经疾病缠身的老人,这条路不是她的求医路,而是这位老人在寒假期间的家访路。

平均日行180公里的家访路,为这些年11万公里的行程又加长了一些。

这位老人叫张桂梅,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在今年《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礼上,她那双贴满膏药的双手,又让很多人再次泪目。

张桂梅有很多的身份:

她是中共党员;

她是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她是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

却唯独,她不是她自己。

或许,这就是她心中最好的自己。

01  教室里不断消失的女孩儿们

如果你有过乡村支教的经历,一定会懂得“看到自己教过的学生,几年后,成为了快手里那些抱着娃娃晒日常的群体之一”的无奈和心痛。(『快手』上那些晒娃的未成年妈妈中,就有我的学生。)

张桂梅老师的故事,被人广泛知晓,也是从女孩们的故事开始的。

 

2002年,张桂梅在丽江中学任教期间发现:班上的女孩每天都在减少。

为了寻找原因,她决定家访去一探究竟。

原来,由于家庭贫困、重男轻女等原因,很多家庭早早地就让她们放弃了读书这条路,这些被迫辍学的女孩,要么出去打工,要么早早嫁人。

在偏远乡村,几万块的彩礼,对于女孩们意味着的不一定是幸福的归宿,更有可能是被命运划定好的人生轨迹:生孩子、带孩子、外出打工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或者留在老家种地,没有选择的自由,甚至没有改变的勇气,而这样的生活很可能又会复制到她的子女身上......

这样潦草的一生,是张桂梅不忍看到的场景。正是这份不忍和善良,让“办一所贫困家庭的女子高中”成为了她的“执念”。

从2002年到2007年的时间里,她每年都会利用寒暑假到外地筹款,那时候,优秀教师的证件和媒体的报道是她随身携带的“凭证”,可是换来的却是“骗子”的质疑,5年多的时间仅仅筹集到一万元的资金。

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行走,终于获得了命运的回响。

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到北京开会时,她的故事被一位记者知晓,并以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让张桂梅和她的女子高中梦在全国传开。

全国纷纷支持,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帮助张桂梅办校。

2008年9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这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

华坪女高建校12年,已有约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2020年,华坪女高综合排名位列丽江市第一名,这也是女高自2011年有首届毕业生以来连续10年在丽江市获得的综合排名第一。

然而,这并未达到张桂梅的期望,她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她的女孩儿们能够“上清华揽月,进北大摘星”。

华坪女高是张桂梅倾注生命在灌溉的一片希望,是大山里的女孩们改变命运的“稻草”,张桂梅,对于女孩们来说,是严师、是母亲,更是生活中的精神图腾。

在她自己看来,“我这辈子的价值,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还是少,毕竟她们后边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

02  全职妈妈争议中的隐痛

去年,因为言辞激烈地拒绝当了全职妈妈的毕业学生黄付燕的捐款,张桂梅上了热搜。

有很多网友认为,张校长太过矫枉过正,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过何种生活的自由,为何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裹挟他人的生活。

如果你真的了解张桂梅为了华坪女高的孩子们能够考上大学、改变命运所作的努力,你就会明白这位老校长的心情。

且不说为了创建华坪女高去筹资时,她放下自尊所遭受的那些被放狗咬、被吐口水的经历,即使在华坪女高建立之后,依然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和质疑。

即使免费,依然有一些家庭不愿意孩子继续读书,华坪女高第一批原定招生100名女生,很快就有6个辍学,张桂梅跑到辍学孩子的家中苦苦劝说,只劝回两个。因此,第一年的华坪女高,全体学生是96名。 

在家访路上,她摔断过肋骨、发过高烧,也曾昏倒在路上......每一个孩子,张桂梅都会用尽全力去挽回和守护。

因为华坪女高没有入学成绩的要求,只要是丽江各县农村贫困的初中毕业生,即使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分数线,只要愿意读书,都收下,导致这里的学生基础特别差,差到连老师的讲课都听不懂,有的孩子甚至需要从小学的知识开始补起。

在尝试了两个月自由一点的教学方法之后,张桂梅发现这条路不通,于是改变了教学思路,采用了死读苦读、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传统方法。

从那之后,在女高,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夜里12点后休息,3分钟之内从教室赶到食堂,吃饭不超过10分钟……

张桂梅的填鸭式教育也曾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可是,不深入到那片土壤中、不走进那群孩子所处的微观世界里,又如何能云淡风轻地去评价呢?

正如张桂梅所说:我们都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我们这里有的孩子,她连起跑线都够不着,她的父母连起跑线在哪里都不知道。 

她的严厉和“鸡血”才是对孩子们的真正疼爱。因为她知道,如果再不拼命,只能继续沉沦在令人绝望的贫困之中。今天拼命追赶,明天就可以稍微喘一口气。

为了给老师和孩子们做好榜样,张桂梅基本每天都五点多起床,去逐层按亮走廊里的灯,然后用大喇叭招呼孩子们起床投入到一天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

女高的孩子们没人去抱怨她的"魔鬼式教学',因为她们知道张老师是在用生命陪着她们。骨瘤、肺气肿、小脑萎缩……,20多种疾病的折磨已经让她越发的苍老。

在《感动中国2020》颁奖礼上,当主持人白岩松提出了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约定时,张桂梅有点迟疑地说:“我会不会失约。”

张桂梅燃烧生命,所要达成的心愿,便是托起山里女孩的希望,为她们描绘另一种人生轨迹,通过影响这一代,去改变三代人的命运。因为,每个女孩后面都有一个家庭,每个女孩未来都将成为一名妈妈。

张桂梅面对全职妈妈捐款的态度,事实上,无关价值观的裹挟,无需网友的”抱打不平“,那只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殷切希望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被张桂梅骂哭的黄付燕,很快又考了特岗老师,到贫困地区的学校任教去了。她的身上,依然有“母亲”的烙印和传承。

03  伟大的爱是治愈荒芜的能量场

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伟大的,所谓的伟大,不过是在一个坚定的信念之下,用无数的应该和可以去一点一点的行动;不过是带着爱与被爱,在爱的能量场里去吸引和释放更多的爱。

张桂梅的一生,便是这样。

因为挚爱的失去,她与华坪结缘。

1996年,深爱的丈夫因为胃癌去世,只留下孤孤单单的她在大理生活。

在那里,没有了丈夫的陪伴,那些走过的路、认识的人、熟悉的店铺,都成为心中的一道伤疤,每经历一次,伤疤就被揭开一次,很痛。

于是,她选择离开熟悉的大理,来到了丽江市华坪县,成为华坪中心学校的一名老师,去寻找重新生活的勇气和方向。

因为怜惜和疼爱,在华坪,她将自己全部的爱,甚至生命与这群孩子“纠缠”在一起。

在那里,她接触了很多贫困学生,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辍学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于是,她把自己有限的工资拿出来全部用到学生的身上,自己吃最差的饭菜、穿最差的衣服。

有辍学的孩子,她就一家一家去家访说服,自己帮他们交学费,“我不让这个班的孩子因为交不起书费辍学,我拼老命,一边教书一边往回找孩子。”

因为无数人的关爱,张桂梅想将这许多许多份的情回馈给这片热土。

在华坪,命运再一次跟她开了个玩笑。

1997年4月,张桂梅查出了严重的子宫肌瘤。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中考,她拖到7月份才借钱做了手术,此时,肿瘤把内脏挤压得已经移位了,肠子都和腹后壁黏连到了一起……

由于没有遵医嘱好好调养,张桂梅的病情很快复发。再加上拖延治疗,她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因为一直没有从失去丈夫的悲痛中走出来,再加上,自己的钱都给了孩子们,她一度产生了放弃治疗的念头。

所有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从县城到最偏远的山村,人们都知道民族中学有一个张桂梅,自己吃最差的、穿最差的,把工资都分给学生,把衣服都分给学生,自己得了病不治,把钱都省下来给学生。 很多人都主动给她捐款。

在一次县政协对民中的考察中,校领导介绍了张桂梅的事迹,在场的政协委员都被感动落泪,向张桂梅三鞠躬致敬,并当场捐款六千多元。 

另一次全县妇女代表大会上,她的故事也引起了台下哭声一片,有位代表把自己身上剩的最后10块钱车费都捐了,自己走了6个小时山路回家。

她要去回报这份爱, 唯有将自己的一生全部交付给乡村教育,才能让余生心安。

因为这份大爱,张桂梅成了一个能量场,在她不断释放着光亮的同时,也在吸引着很多人去关注乡村教育、投身乡村教育。

华坪女高的持续运营,得到了无数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的资助;华坪女高的孩子们走出大山之后,也想将这份爱继承、传递下去。

但是张桂梅定了一个规矩:出去以后,不要再回来。要去到更好的地方,不要背着沉重包袱,不要老想着自己起飞的地方。

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生,继承了她的精神。碰到有更贫困的地方,更需要老师的地方,华坪女高毕业的学生都是第一个报名。 

她也曾经有着自己的青春年华,爱打扮,爱穿鲜艳的衣服,喜欢去舞厅唱歌跳舞。

在64年的人生路上,她经历过最极致的痛,也释放了最极致的爱。

现在的她,皱纹爬满了脸颊,背部已经佝偻,没有自己的房子,儿童之家和华坪女子高中就是她的家,可是在我们的眼里,她却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最可爱、最温暖的人。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何加盐、云南观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