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两会访谈|人大代表的心声——

2021-02-26 13: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赵华强:为乡村振兴探索新路子

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炳玉

市人大代表、泾川县高平镇党委书记赵华强经常说:“人大代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只有扎根群众,才能真切地了解群众的真实需要,才能更好地为群众发声,这是人大代表的本职所在。”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担任市人大代表以来,他经常走访群众、开展调研,掌握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倾听群众的愿望和诉求,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尤其在高平镇工作期间,他跑遍了全镇的各个村落,记录了两本厚厚的民情日记,哪里有困难、谁家有什么需求……他不但记得一清二楚,而且想方设法协调解决。在一次调研中,他了解到许多村子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落户,年迈体弱的老人都搬进了老年幸福大院,但幸福大院条件比较差。为了改善老人们的生活条件,他积极争取项目,对6个村子的幸福大院进行了维修改造,配套完善绿化亮化设施,协调发放煤炭、棉被等生活物资,让老人们过上了幸福安乐的晚年生活。

赵华强深知,帮助农民真正地富起来,是人大代表的重要职责。于是,他带领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努力发展产业,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的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去年以来,高平镇新建矮化密植园180亩、日光温室23座、钢架大棚31座,建成蔬菜产业园区2处、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1处,牛棚75座。通过主动对接,招商引资2100万元,建成了万头生猪育肥场1处,全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赵华强告诉记者,这次两会期间听了《政府工作报告》非常振奋,对农村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自己将认真带头学习、宣传、贯彻好报告精神,全力加快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眼产业提档升级,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小城镇建设等方面持续用力,为乡村振兴率先探索新路子。

王建平:打通振兴乡村的”高速路“

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曼艺

“S28灵华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建设,是灵台县老百姓心之所盼。”2月24日,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灵台县代表团分团会议上,市人大代表、灵台县独店镇党委书记王建平感慨发言。

为彻底打通灵台县向东高速通道,实现S28灵华高速和福银高速的链接贯通,带动灵台县县城及矿区发展,王建平建议,尽快启动实施S28灵华高速二期工程,确保S28灵华高速公路一期、二期和长武至灵台高速公路同步建成、并网运行,将灵台县的“东大门”彻底打开,让老百姓出行更方便。

“S28灵华高速是灵台县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目前在省、市、县各级的推动下,一期已经如期开工。”王建平介绍说,S28灵台至华亭高速公路是列入《甘肃省“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该项目一期工程起点位于平凉市灵台县什字镇寺殿周,与二期工程顺接,终点止于华亭市安口镇石堡子,与G85银昆高速以枢纽立交相接。“从我们灵台向东的道路窄、弯道多,老百姓出行特别不方便。”他说,项目建成后,将惠及三县(市)、10个乡镇、40多万人,实现全市“县县通高速”的目标。

“S28灵华高速公路的建成,将成为振兴灵台乡村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也打破了灵台县没有高速的历史。”王建平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基层代表,他将认真学习传达贯彻好这次人代会议精神,围绕会议思路目标重点工作和基本要求,按照县上谋划和提出的“1+8”远景目标和确定的发展思路,抓好扶贫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服务提升,为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

袁占梅:群众所盼就是“代表”所为

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吕娅丽

黄土窑洞、健硕红牛,崇信县黄花乡凉水泉村近两年因成功探索窑洞养牛而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村,不时就有前来学习取经的外地人。55岁的村民朱占民也靠着窑洞养牛脱了贫,过上了小康生活,经常被作为典型,大谈窑洞养牛的效益和经验。每次,他的谈话中都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村支书袁占梅。

当“村官”之前,袁占梅有过一段时间的打工创业史。当时,21岁的她和丈夫袁军换一起到西安替别人喂猪养猪,两年后,学到了一些养猪技术,有了经验的积累,他们便修建了简易猪棚,买了13只猪仔自己养,渐渐地,规模越来越大。考虑到外地打工照顾不上家,而且生产成本也较高,2003年袁占梅带着76头猪回到了凉水泉村创业搞养殖。

看到了养猪带来的可观效益,村上的群众都跟着袁占梅学起了养猪。经过袁占梅的全力带动,凉水泉村十几户群众靠养猪发家致了富。2011年,袁占梅当上了凉水泉村的支书。她依旧不遗余力地帮助群众发展养猪。“只要听见谁家的猪或者牛生病了,我比谁都急,比谁都跑的快,慢慢地,那些以前持有怀疑态度的群众也都愿意相信我了,经常还会说说笑笑找我谈心。”袁占梅说。

凉水泉村农民历来有养牛的习惯,但多以零星散养为主。为了拓展群众致富路子,通过深入调研,自2016年开始,黄花乡决定对位于葛家崾岘的原乡公社132孔旧窑洞进行维修加固,配套修建堆粪场和管理区,为窑洞养牛试点做好准备。凉水泉村是试点的重点,但在具体推动落实中,当地农民的积极性不高。

“窑洞内冬暖夏凉,适合红牛生长,新产牛犊成活率高”。袁占梅天天往村民家跑,劝说群众放弃散养,改为窑洞养牛。可是,这是群众千百年来的养殖习惯!她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村民还是自顾自地把牛赶到各个山头上放养。“现在牛价越来越好,政府进行窑洞投资改造,银行给你们提供贷款,我带头养……”就这样,一家一户劝回去,一茬牛犊一出栏,群众就尝到了甜。

凉水泉村窑洞养牛试点的成功,为崇信全县大规模开展红牛养殖提供了经验,红牛养殖已真正成为当地富民产业。

除了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袁占梅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市人大代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将群众所需向上反映,争取支持;将上级政策向群众宣传,助推发展,是她这些年最大的“必修课”。

为解决群众行路难、人居环境差的问题,袁占梅多次到相关单位沟通衔接,得到了县财政、交通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先后在凉水泉村实施道路硬化6公里,改造危旧房53户,安装太阳能路灯50余盏,种植绿化苗木2000多株,村社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有效改善。村上成立正兴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绿源牧草公司签订饲草销售协议,充分发挥牵线搭桥作用,带动185户群众累计销售苜蓿6800余吨、玉米秸秆1980余吨,户均收益1.1万元,带动22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本次“两会”,袁占梅带着关于将崇信农业灌溉节水改造项目列入省市中型灌区项目投资计划的建议,希望通过上级扶持,崇信县水利发展短板弱项能够得以补齐,让水资源更好地助力县域经济发展,造福全县群众。

马生华:当好群众的“代言人”

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曼艺

“报告讲成绩厚实提气,谋未来求实提神,抓开局务实提劲!”2月24日,在华亭代表团分团会议上,马生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政府工作报告,站位高、视野宽、落点实,总结成绩实事求是,部署工作科学具体,让人很受鼓舞,干劲十足。

马生华是华亭市山寨回族乡党委书记,在他看来,做人大代表和做基层领导干部都需要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担任市人大代表这5年,他先后提出了关于支持关山林缘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上,我提出的‘关于加大民族乡镇政策扶持力度,全面改善行路、用水、住房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中药材、肉牛等特色种养产业,加快补齐发展短板’的建议,充分体现了群众的期盼,也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马生华告诉记者。

马生华始终把人大代表的责任扛在肩上、记在心里,积极履行代表职责,深入村社走访调研了解民情,主动接访群众倾听民意,走遍了全乡8个村51个社,现场协调解决各类困难问题。他说:“作为人大代表,就是要积极联系群众收集意见建议,传递百姓心声,当好他们的‘代言人’。”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马生华坚持把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作为脱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通过多方协调、积极争取,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组织实施了移民搬迁、道路硬化、美丽乡村建设、民族村镇改造提升等重点项目,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同时狠抓特色产业发展,建成千亩药材基地3处,全乡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培育发展养畜大户200多户,全乡贫困群众的增收基础不断夯实。

马生华说:“现在我们全乡的基础设施不断在完善,产业培育成效也很明显。下一步,我们将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围绕菜川河、山寨河两大流域,积极构建药材、草畜、劳务、乡村旅游、商贸物流、特色种养六大产业布局,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有效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将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改善乡村面貌,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来源:平凉日报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

原标题:《两会访谈|人大代表的心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