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文旅力量

2021-02-26 16: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支持建设的苗绣国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内景。

成 果

黄卓 制图

经 验

非遗助力扶贫 激发内生动力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指示精神,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支持各地依托市场潜力大、带动就业强的传统工艺项目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面向贫困群众开展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增收。同时,非遗扶贫促进贫困群众提振文化自信,助力贫困地区培育文明乡风,实现了扶贫就业、产业发展、文化振兴的多赢和共赢。

一是制定扶贫相关政策,推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要求“发挥传统工艺覆盖面广、兼顾农工、适合家庭生产的优势,扩大就业创业,促进精准扶贫,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018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试点开展“非遗+扶贫”工作。同年7月,印发《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以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为重点,选取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当地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019年12月,印发《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全面推进非遗扶贫工作,工作实施范围拓展到全国有国家级贫困县的省份。其中,16个省(区、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会同扶贫部门印发专项文件,推进当地非遗扶贫工作。这些政策文件为非遗助力精准扶贫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支持各地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传统工艺类非遗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居家就业、脱贫增收的独特优势,指导各地组织大规模非遗技能培训,积极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支持各地结合本地区发展情况,选取本地区面广量大、从业人员较多、适于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充分发动企业、院校、设计师等社会各方扶贫力量,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到目前,全国共设立非遗工坊超过2000所,其中国家级贫困县设立的扶贫工坊近1000家,助力超过10万个贫困户就业增收。比如,西藏自治区尼木县设立10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1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受益群众达565名,人均月收入近3500元。

三是培养优秀非遗扶贫带头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在工作中将培育非遗扶贫带头人作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出台政策、明确任务、加大培训、持续推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走出了以点带面,带动共同进步、共同脱贫的新路子。涌现出“传承指尖技艺、助力精准扶贫”的石丽平、“变指尖技艺为指尖经济”的韦清花等一批带贫成效明显的研培学员,成为当地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带头人,呈现出“培训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局面。

四是拓展非遗扶贫产品销售渠道,推动非遗扶贫产品销售。

拓展非遗扶贫产品销售渠道,是做好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关键节点。积极调动企业、电商平台、行业协会等的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帮助贫困地区销售非遗扶贫产品,带动脱贫攻坚和就业增收。在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等重要展会上设立非遗扶贫专区。支持各地利用传统节日、节庆活动,在A级景区、历史文化街区等开展线下销售活动。支持各大电商平台举办“非遗购物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多措并举帮助非遗扶贫带头人、相关企业和单位拓展销售渠道,让非遗扶贫产品销得出去,让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切实从非遗扶贫中真正获益。比如,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支持各大电商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据统计,“非遗购物节”当天,在各大平台非遗产品下单数超过300万笔,销售非遗产品超过800万件,成交金额近4亿元。

五是加强宣传推广,不断提升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可见度和影响力。

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通过开展非遗扶贫主题传播活动、支持“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宣传、举办“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论坛”等活动,对各地非遗扶贫的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和深度报道,用事实和数字说话、用群众切身感受说话,体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共同在全社会营造关注非遗扶贫的良好氛围。这些宣传活动,对于深入挖掘非遗扶贫优秀实践案例、宣传推广非遗扶贫工作典型经验,特别是广泛发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扶贫工作,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干部深入贫困户调研。

成 果

黄卓 制图

经 验

走出少数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广西2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198个行政村中有贫困村115个,占58.1%;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7万人,2015年底贫困发生率为28.53%,脱贫任务排名全区前列。2016年以来,全县近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旅游实现脱贫致富,占全县15.7万名贫困人口的约19%,在扶贫这张“考卷”上,下足“绣花”功夫,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走出了一条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富民之路。

近年来,融水成功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广西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紧紧围绕发展全域旅游,促进扶贫攻坚的宗旨,探索实践出“易地搬迁,旅游惠民”“百节驱动,文化富民”“电商植入智慧便民”的旅游扶贫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收录为旅游扶贫典型案例。此外,还先后荣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等称号。“融水旅游扶贫五大模式”入选“2020年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风云榜”十大旅游扶贫典型案例。

融水以易地搬迁,旅游惠民;百节驱动,文化富民;电商植入,智慧便民的形式,实现多个创新亮点……融水走出了一条可示范、可推广、可借鉴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党旗引领,扶贫先行。在景区景点成立党支部,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引领示范作用。在扶贫工作中旅游项目围绕旅游扶贫展开,旅游专项资金、用地指标优先解决旅游扶贫项目所需,帮助解决旅游用地1000亩。

生态搬迁,易地扶贫。贫困村贫困户将吊脚楼等民族建筑整体搬迁到安置点,并将搬迁安置点打造为旅游景区,搬迁贫困群众实现“变股民、变社员、变职员、变演员、变老板”的五大身份转变,让1.27万名扶贫搬迁群众享受旅游发展红利。梦鸣苗寨就是其中的典型。以生态搬迁的方式,在景区内还原了近百栋原生态纯木结构吊脚楼,形成景区独特的苗寨景观。景区结合苗寨人民天生能歌善舞的天赋,通过聘请柳州市艺术剧团的导演对农户进行整合培训,打造大型苗族文化实景演出《苗魅》,当地民众“穿上戏服是演员,脱下戏服是社员”的创新旅游扶贫模式,实现了旅游脱贫目标的生动实践和有效尝试。

粤桂协作,跨省帮扶。通过粤桂协作,引进2000多万元旅游项目投资;每年吸引粤港澳大湾区3万多名游客进入融水,实现旅游消费扶贫,经济发达省份与贫困地区携手共进。

非遗融入,电商扶贫。广西融水民族传统工艺人才孵化中心利用苗族传统刺绣、银饰、蜡染等基地对村民进行技艺培训,实现7697名贫困群众就业安置。电商服务中心以文创形式将民族手工艺品变为旅游商品,帮扶2132户贫困户,实现旅游商品销售额717万元。目前,融水县注册物流快递公司27家,万村千乡农资店390家,乐村淘网店150家,同时还建成65家村邮乐购网店。在县城建成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城南游客中心、旅游电商服务中心等,为企业和广大老百姓提供便捷的电商物流服务,2018年以来,融水农产品旅游电商中心签约总金额达2.3亿元,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融水涌现出贝江村、秋野家山珍、灵睿生态农业等旅游电商领军品牌。

节庆营销,产业带富。加大百节民俗文化节庆品牌营销力度,让民族文化走出国门,其中中国苗族芦笙斗马节、打同年成为国际知名节庆品牌。通过开展金秋烧鱼季节庆活动带动全县禾花鲤养殖规模达到7.3万亩,有力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扶贫集团驻酉阳车田乡清明村工作队//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扶贫集团驻酉阳车田乡清明村工作队指导发展的叶用枸杞产业喜获丰收。

成 果

黄卓 制图

经 验

吃在村 住在村 干在村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车田乡清明村是重庆市100个定点脱贫攻坚村之一。自2017年9月以来,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扶贫集团驻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车田乡清明村工作队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在重庆市林业局等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协助村“两委”团结带领全村村民,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着力构建党委、政府主导,全村上下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扶贫脱贫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集中力量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工作队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惠农政策落实为重点,着力解决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共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09户,危房改造38户;驻村工作队带头翻山越岭寻找水源,落实修建分散供水水池23口,铺设自来水管网50公里,解决院落饮水难的问题;拓宽改造村内干道15公里,建设村组道路和四好农村路40多公里,新修产业路30多公里,实现每家每户“雨天不沾泥,晴天不沾灰”;加强教育医疗保障工作,落实全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85人教育保障政策;落实全村2292人新农合医保,参合率100%。

二是千方百计创新扶贫方式方法,变“输血”为“造血”。积极做好产业扶贫,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累计争取扶贫发展资金约4500万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8个,搭建起“顶罐洞”电商平台促成农产品变商品,采用“集体经济组织+实施主体+基地+农户”的方式,实施覆盖所有贫困户的“三金”分配模式,老百姓就近务工,户均每年增收2000元以上。扎实做好林业科技扶贫,发展油茶4000亩、吊瓜150亩、桃李经果林800亩、茶叶200亩,变撂荒地为“金山银山”。与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大学合作成立油茶、叶用枸杞研究所,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支撑力度,建起油茶种苗繁育基地共200亩,探索并推广“油茶+枸杞”种植模式300亩,开发出以枸杞叶为原料的蔬菜、芽茶、面条、天精粉等特色产品,建立枸杞芽茶、枸杞面加工厂房,并注册产品商标。积极推动产品销售渠道,其中枸杞芽茶获出口日本备案证明,2020年产品销售额近200万元。发展农家乐“森林人家”“桃源人家”等20家,2020年营业额最高的一家达到28万元,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全村百姓增收致富。

三是持续建强扶贫一线战斗堡垒。进一步融洽党群关系,工作队“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长期深入贫困户进行帮扶走访,先后走访贫困户5000余次,召开村、组、院坝等各类会议500余次,深入实施“志”“智”双扶,多次开展“扶贫政策宣讲会”“讲习所”激发老百姓内生动力,帮助老百姓修电、修水、做农活,与老百姓成为一家人,主动当好宣传员、联络员和服务员,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集中学习50次,召开党员大会20次、支部会议97次,上党课33次;积极推进落实村支委基本职责、“三会一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监督机制等规章制度,培养致富带头人5名,入党积极分子8名,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不掉一户不落一人”。清明村2020年实现全村贫困户890人全部如期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8.8%下降至0,先后被评为重庆市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重庆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鲁渝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

//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修溪镇椒坪溪村扶贫工作队//

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扶贫工作队在椒坪溪村茶叶基地调研。

成 果

黄卓 制图

经 验

把贫困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2016年以来,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修溪镇椒坪溪村工作队始终把贫困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奋力推进精准扶贫,椒坪溪由一个遥远偏僻、山穷水尽的贫困村变成了产业兴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舍小家,赴征程。为了神圣的脱贫攻坚事业,让椒坪溪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队长谢溪梅“不带孙儿却扶贫”,队员邓龙吟“新婚之际就出发”,杨安斌“双胞胎托新妇”。5年来,工作队以椒坪溪为家,以椒坪溪贫困群众为亲人,勠力同心,战酷暑斗严寒,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功夫不负有心人,该村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200余万元,路、水、电、讯、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

筑巢引凤,荒山变金山。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椒坪溪村扶贫工作队将目光瞄向产业发展,他们凭借椒坪溪村集体空闲土地多,种植茶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优势,2018年引进浙江安吉白茶企业,并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了村千里缘农民种植合作社,与全村136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3年的发展,椒坪溪白茶基地发展到1300余亩,长期解决本村就业200多人,周边村灵活就业2000余人。2020年,村民劳务工资收入达500万元,分红资金达150多万元,千亩茶园真正成为全村的致富园。

创新管理,聚力更聚心。2017年,椒坪溪村支部是全市软弱涣散村支部,这一年村里没有支部书记。为建强支部,凝聚力量,赢得民心,作为村第一书记的工作队长谢溪梅团结带领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认真研究村情,创新管理服务。在班子建设上,以致富带头人为重点对象,积极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在为民办事上,深入开展“四支队伍集村部、干群同心攻脱贫”活动,严格落实“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在贴心服务上,建立“百姓问题日查周清制”,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队,努力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解”。在倡导新风上,举办“婆婆给好媳妇颁奖”活动,劝导群众红白喜事勿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设立“劳动致富奖”,成立妇女舞蹈队等。通过一年的努力,2018年4月椒坪溪村选上了群众认可满意的村支书,村支部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已成为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广大群众紧紧团结在村支部的周围,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劳动致富、健康娱乐、团结向上在村里蔚然成风。

椒坪溪村扶贫工作队的真心努力和真情付出,换来了丰硕的脱贫攻坚成果和广大群众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018年,椒坪溪村实现高质量脱贫出列,到2020年全村136户483人全部高质量脱贫,群众满意度达100%。“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椒坪溪村扶贫工作队正着力巩固脱贫成果,积极谋划乡村振兴,将利用古村落、茶基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等优势发展旅游业,与百姓一道建设更加幸福的明天。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驻洛阳市嵩县车村镇天桥沟村工作队//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派驻至河南省洛阳市嵩县车村镇天桥沟村任第一书记张军在村里的工作照。

成 果

黄卓 制图

经 验

完善服务设施 发展乡村旅游

近年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派驻洛阳市嵩县车村镇天桥沟村工作队,加大帮扶资金投入,协调引进各种帮扶项目资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有力推动了天桥沟村脱贫摘帽和经济社会发展。

天桥沟村位于嵩县南部,属于国家级贫困村,辖7个村民小组,317户,1142人,耕地面积800亩。该村紧邻5A级景区白云山,海拔860米,森林植被较好,发展乡村旅游条件优越。根据这种实际情况,经过走访调研确定了发展乡村旅游这条主线。大力进行招商引资,鼓励农民发展农家宾馆,加强村容村貌治理,开展清洁家园活动,积极申请项目资金,对水、电、路和污水排放进行升级改造。

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抓党建、促脱贫的党建工作思路,将建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作为引领各项工作健康发展的龙头。一是抓好制度落实。认真落实好“三会一课”和各项组织制度,根据农村工作的实际,采取在田间地头、群众家里等形式开展党员学习和党小组会议,对于外出工作的党员,采取“云党课”、群讨论的形式,确保将党建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抓好村两委干部的培训。经协调单位同意,天桥沟村的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先后两次参加省厅举办的乡村旅游培训班。同时,引导村干部积极参加各级举办的各类培训,全年共7次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培训;三是抓好党员发展和后备干部的培养。全年发展党员1人,转正1人,培养后备干部7人,培养乡村致富带头人3人。通过抓党建,党支部的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8万元,比上年增长9.4%,2020年被嵩县评为“五星党支部”。

2016年以来,协调派驻单位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54.63万元,支持了18个项目。争取社会帮扶资金19.7万元,支持了6个项目。协调各级政府投入扶贫整合资金566.95万元,支持了21个项目。

通过资金项目投入,在各类媒体上不断加强乡村旅游宣传推介、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发展集体经济和提升学校办学条件等;协调动员社会力量加入到脱贫攻坚工作,着重慰问困难家庭和困难学生,为村小学购置教学和学习用品;各级政府、部门投入的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完善公共设施、发展产业等。通过帮扶单位、社会组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天桥沟村驻村帮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6年退出贫困村序列,2017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8年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2020年被评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2020年天桥沟村驻村工作队被国家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0年9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83人全部脱贫,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超过1.4万元。共引进旅游业个3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3个,农家宾馆22家,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村。

文旅小编Elisa

文/王彬、宾阳、郭凯倩、侯文斌、张玲、陈关超

统筹/韩洁、肖维波、连晓芳

原标题:《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文旅力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