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特别报道专辑① | 苏亚拉图:“高家梁模式”持续创新这四年

中国发展观察
2021-02-26 18: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原创 刘长杰 中国发展观察

文 | 本刊记者 刘长杰

对于一艘没有航行目标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在脱贫攻坚战中,所有茫然无措的贫困村都希望尽快找对突围的方向,因为只有方向明确,一切帮扶措施才能成为正向叠加的助推力。这四年,高家梁村的蜕变正得益于此。

“然而,对于一个长久陷入迷茫的村庄来说,找对方向决非易事。”高家梁驻村第一书记苏亚拉图说,四年前的高家梁就是这样。

苏亚拉图是蒙古族,从小生活在草原牧区,在曾经放牧的日子里,他只担心旱灾和疫病。来到高家梁工作后,他才发现这里的村民想获得好收成,要担心的情况有点儿多。

高家梁村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广德公镇,属高寒墁甸地区。摘帽前,翁牛特是国家级贫困县, 高家梁是国家级贫困村。这里海拔1020 米,昼夜温差大,风灾、旱灾频发;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 然而几乎每次下雨都伴有冰雹。高家梁下辖12个自然村, 总土地面积1.89万亩,1238户2736人;虽然人均耕地可达6.9亩,但都是旱地;自然资源匮乏,过去全靠传统的种养殖业,产业发展缓慢,群众增收效果不明显。

如何把一片贫瘠高寒的墁甸变成一方脱贫致富的热土?广德公镇精心谋划,把高家梁村作为试验场,坚定贯彻“越是落后,越要采取创新驱动” 的发展战略,通盘考虑全镇脱贫攻坚工作,以高家梁为龙头,发动“红色引擎”,以党建引领联村产业发展共同体为抓手,通过集中集约集聚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全镇14个行政村、154个自然村共同突围,走出一条党建强、产业兴、群众富、集体赢的创新之路。

选对方向,严冬也要整装出发

在苏亚拉图看来,记忆中的高家梁几乎具备贫困村的所有主要特征:人口贫困,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是重点贫困村;产业贫困,村域没有企业,最大的企业是小卖店;集体贫困,是典型的“空壳村”,账上没有一分钱,还欠债8万元;党建贫困,组织涣散,党员示范引领能力薄弱,执行力不强,效能低下;思想贫困,村民主动脱贫致富的意愿不强,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的能力也差。

“还有等靠要思想严重。” 苏亚拉图举例,就算政府免费提供滴灌设施,村民也弃之不用,而是堆放在菜园里任其风吹日晒。

事实上,包括高家梁在内,广德公镇的1 4 个行政村“ 长得”都挺像——均处于高寒墁甸地区,无霜期短,最多110 天;都是空壳村,14个村集体2016年核算,账上加起来仅有2.67万元盈余;都没有二三产业,种地加养羊,靠天吃饭。好在基本农田多,村民靠地吃地,早前通过种植杂粮杂豆增收, 后来尝试在大地种菜, 希望通过发展露地蔬菜致富。

“尽管广德公镇没有二三产业,但发展二三产业才是治本之策。”广德公镇党委书记王永利对只有产业才能让贫困人口脱贫、让山区村镇致富的认识极为清晰,“我们必须发展产业,才能富民强镇, 才有机会改变穷山沟的面貌。”

高校毕业后,王永利就进入政府体系,从一名基层科员做起。后调入广德公任职,如今已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服务近8 年。因势利导,2016年8月,镇政府利用帮扶资金在高家梁建成辐射全镇的蔬菜交易市场。2017年,又建成配套的恒温保鲜库,为蔬菜产业保驾护航。但是“老天爷太能折腾”,高寒墁甸的露地蔬菜,品质和产量都不稳定,市场反应平淡, 价格也低。

受资源、环境、人才等要素的制约,高家梁没有能力发展工业,而要发展二三产业,结合自身条件,选择以种植、养殖业为突破口,仍然是最好的突围方向。“方向一旦确定,无非就是种什么、养什么的问题了。”王永利说,再也不能一家一户单打独斗了,要搞就搞产业升级,搞设施农业,搞规模化养殖。

2016年,镇里组织村干部赴外地考察,发现搞冷棚(春棚)这种设施农业,符合高家梁的种植业发展方向。冷棚虽然也是塑料大棚, 但相对于暖棚, 冷棚没有后土墙和山墙,不需要加盖草苫,不必取暖,冬天也不安排生产。苏亚拉图分析,对于人多地少的地区来说,暖棚是设施农业的典型生产方式,因为它能实施反季节种植,利润率较高。而对于人少地多的高家梁,冷棚才是最经济的设施农业,冷棚造价低、好管理、应季生产,最重要的是它能保温、抗旱、防风,还能防冰雹,这对于高寒墁甸的气候短板,几乎是一招搞定。

同年冬天农闲,王永利率队赴吉林考察鹿产品市场。从养殖成本角度评估,养1头鹿只相当于养1只羊,但鹿的产业链长,是黄金产业,养殖利润远高于养羊,因此在广德公完全可以实施规模化养殖。广德公传统的养殖品种主要是牛和羊, 这两样商品虽然不愁销路,但山区草场有限、饲养成本高, 因而利润一般。如何突破养殖业瓶颈,这一次的吉林之行,让高家梁找到了方向。

2017年初,镇党委结合学习考察成果,在认真分析本地区现状后,制定了“联村发展, 抱团取暖”的发展思路,谋划整合全镇所有扶贫项目资金, 因地制宜,在高家梁建设联村设施农业、梅花鹿养殖场等扶贫产业园项目。苏亚拉图回忆说, 之所以选高家梁村布局扶贫产业园,一是因为高家梁有交易市场、有仓储能力,集中布局、集约发展产业回旋余地大;二是由于该村有306国道穿过,守着这条柏油路,集聚上下游产业有物流进出的便利条件。

搞产业需要带头人,然而村里缺乏这样的能人。这个时候,王永利和苏亚拉图想到了高家梁村村主任韩占力。春节前后,苏亚拉图做韩占力的工作,表示政府可以提供100个试验冷棚的建设资金,但建冷棚需要的土地,得韩占力自己想办法搞定。

2017年正月初七,立春第一天,韩占力在村里发展的6个合作伙伴即筹款40万元,开始联手从本村流转200亩土地。随后,在地里打出4眼深水井、跑项目、拉电、安变压器,首期100个冷棚也在冻土上开工建设。尽管援助资金及时到位,但因为立项晚,又缺少经验,施工并不顺利,直到7月25日才完工。冷棚盖起来了,到底该种什么才能丰产增收呢?他们谁都不知道,更不知道该怎么种,大家早已习惯传统的旱种雨浇、靠天吃饭。于是韩占力和苏亚拉图商量,组织大伙儿出去考察,他们发现冷棚增收的效果确实显著,但这块墁甸到底适合种什么蔬菜,没人替他们抉择。

“大家一起商量,决定用试种的方法来选定蔬菜品种。后来蔬菜种了十几种,中草药也种了三种。”苏亚拉图说,那段时间他经常下棚,和村民一起劳动、总结经验。

测试的过程是艰苦的,也比较折腾。一茬蔬菜试种之后, 天气转凉,棚外接近冰点,韩占力只好又组织大家种上一茬甘蓝,为的就是测试冷棚可以把无霜期延长多少天。2017 年冬季如约而至,辛苦一年下来一核算,种大棚不仅没有赚到,每一家还亏了钱。这一结果让6个合伙人想放弃,韩占力一个人面对空荡荡的100个冷棚发呆。

“第一年种冷棚总体上失败了,但也有收获,一是测试出冷棚可以延长60天的无霜期;二是选出了西红柿、辣椒和豆角这三种适合高家梁种的蔬菜。尤其是西红柿,市场好、价格高、带动力强,不过挑战也大。”苏亚拉图说,过去村民都没搞过大面积种植,要突破西红柿种植技术、培育销售渠道,仍然需要想办法。

冬天来了, 看着田野上被大风刮得呼啦啦作响的冷棚, 苏亚拉图和韩占力陷入沉思。

也正是2 0 1 7 年, 在数次邀约下,李金梁来到广德公发展梅花鹿养殖业。李金梁是王永利看好的养殖业带头人,他养鹿十余年, 在旗里小有名气。来广德公考察之前,他从没想过要到这一片高寒墁甸来养鹿。李金梁的养鹿事业并没有像韩占力等人的蔬菜种植业那样遭遇挫折, 决定落地后,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他迅速在306国道边投资建起占地近百亩的生财有鹿养殖场, 第一期即投入近两百头梅花鹿进行养殖。有人才、有技术、有资金保障、有创业环境的生财有鹿养殖种植合作社, 发展到2020年底, 成年鹿存栏量就已突破500头。

冷棚种植业却面临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的三重窘境。2018年初,整装再出发的冷棚产业,开始承担一部分脱贫攻坚任务。按镇里的规划, 100个冷棚中有35个要无偿交给贫困户经营,一户一棚。然而事情操作起来并不顺畅,贫困户的大多数人都不想种,还说不会种、也不想学,却都想获取租金。为了不误农时,苏亚拉图和韩占力决定, 把冷棚还是交给原来的经营者有偿租用, 租金归贫困户。为了突破西红柿种植技术的“短板”,韩占力咬咬牙,从自己分得的14个棚中拿出7个,无偿给两位外聘技术员使用, 并和他们一起种植西红柿, 学技术、提产量、找渠道…… 秋后一算账,其余6户选种豆角和辣椒的经营者户均1 4 个棚、纯收入15万元,而仅剩7 个棚的韩占力和两位技术员的经营水平一样,纯收入都超过24万元。

高家梁的冷棚西红柿,受益于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品相好、质量好、口感好。借力技术员引来的外销渠道,这里的西红柿价格高, 且供不应求。经过中间商进一步分级和优选后,高家梁西红柿卖到香港的价格甚至升至4个80元。

韩占力种植西红柿创富,震动了广德公镇。因为冷棚种菜产业的异军突起,不仅让7 户经营者增产增收,让35户贫困户获得租金,还让受雇于种植、采摘、装卸等环节的贫困户劳动力赚到1 5 元以上的时薪,即便是7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参与蔬菜采摘,日薪也能达到150元。

2018年,除了抓好党建,苏亚拉图继续推动高家梁的蔬菜种植业。按照翁牛特旗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菜单式”扶贫小微项目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当地种植条件,他广泛征求意见,在贫困户中推广庭院经济,支持每人建起70 余平方米的蔬菜春棚,鼓励他们在闲暇时间种些瓜果蔬菜,增加收入。这一项目惠及82户167人,共发放小微项目资金48.2万元,当年户均增收3000— 5000元,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又一亮点。

苏亚拉图认为,2018年的这场翻身仗,不仅引起旗委旗政府的重视,也为高家梁随之而来的集中投资和集约运营奠定了物质和信心基础。

2018年末,高家梁一举摘掉戴了几十年的“ 重点贫困村”帽子。高家梁的脱贫攻坚实践,得到了旗委旗政府的高度肯定。因为成绩突出,苏亚拉图被评为2017年度广德公镇优秀第一书记,韩占力也成为一名预备党员;2018年,苏亚拉图被评为翁牛特旗优秀第一书记,并获“驻村标兵”称号,韩占力也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产业是根,联村产业共同体活力初显

2019年春节假期后的第一天,苏亚拉图就从城里赶到高家梁上班。从2017年1月驻村开始,他就按扶贫工作要求将组织关系转到村里,成为高家梁村一名党员。两年来,通过深入群众和热诚工作,这名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蒙古族干部早已融入高家梁这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大家庭,这位旗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在与其他党员一道谋划脱贫攻坚事业的同时,也给高家梁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

王永利评价,苏亚拉图自驻村以来,坚决遵守和履行《翁牛特旗第一书记管理办法》和“2351”工作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严格管理驻村工作队,团结协作,坚决把旗委旗政府和广德公镇的脱贫攻坚各项惠农政策和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精准扶贫,首在精准识别。在这方面,苏亚拉图倾注了大量精力。高家梁是国家重点贫困村,系统原有贫困户259户660人,贫困户基数大,精准度较低, 群众因此对脱贫攻坚知晓率和满意度不高。驻村以来,苏亚拉图带领工作队员从精准识别入手,多次组织召开村组会议,通过挨家挨户摸底排查、走访入户了解现状,找准症结,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 标准,针对村常住户按村民小组进行研判,针对“富人戴穷帽”问题进行彻底排查标稳处理。通过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纳入和调整,加之各项惠民政策的积极落实,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2019年是广德公镇的关键年份。这一年,是联村产业发展共同体基本完成、活力初显的第一年。”王永利说,这是党建引领、顺势而为且迎难而上的结果。

广德公选定的突围方向,就是“发展产业,创新驱动”。2017年以来,上级党委力推党建融合发展,镇党委深刻领会并立即调整战略,对全镇14个村进行全面分析后,决定采取“强村带弱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抱团取暖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在产业发展共同体基础上组建联村产业化发展党建联合体,通过“集体有所有权,农民有承包权,农民把经营权流转给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三权分置”发展模式,整合全镇美丽乡村建设、扶贫产业园、京蒙扶贫协作等项目资金5170 多万元,先后投资建设联村设施农业、联村生猪养殖、联村梅花鹿养殖、联村蔬菜加工储存销售、电商等五大扶贫产业园,切实把党建动力转化为发展活力,团结凝聚群众,引领产业发展。

2018年秋,联村产业发展共同体在高家梁先后征地800 亩,投资1400万元, 建成冷棚566 个;2019 年春, 又在官井子村征地350 亩, 投资407万元, 再建冷棚177个。至此,联村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初露峥嵘。苏亚拉图认为, 因为韩占力团队的赚钱示范效应,加之高家梁配套的蔬菜交易市场和恒温保鲜库, 所以新增的743个冷棚刚刚建完即被租用,且当年投产、当年获益。

这一年,高家梁每一个冷棚的纯收入均超过1万元。村民韩占龙夫妇一季两个冷棚就赚了8 万多元,“ 一个冷棚在手, 百亩旱地不换” 的现实,让这对脱贫不久的夫妻从此不再种大田。通过农业扶贫产业园的带动,到2019年底,高家梁村的集体收入就已达到5 6 万元,“ 空壳村” 就此成为历史;而全镇14 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也跃升至432.6万元。

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激活了沉寂已久的村庄, 让高家梁成为远近闻名的劳动力短缺村。苏亚拉图做过统计,一年两个生产季下来, 每个棚的用工量都在10 —20人。这两年每逢农忙季, 每天都会有外乡人背着行李前来找活儿干,即便如此,劳动力依旧短缺。后来村里干脆有人开始运营中巴车,每天都发两个班次到旗政府所在地乌丹镇拉人回村务工。产业兴旺、人流加大的需求,促动了村内餐饮和其他服务业的萌发。

2020年,产业发展共同体又建成投产130个冷棚和150个暖棚。而在全镇1123个大棚中,一部分建设资金由北京市通州区对口支援。在该镇官井子村、四分地村的京蒙协作扶贫产业园已建成的蔬菜大棚有327 个,年产蔬菜1200余吨。产业园采取“ 联村共有+ 合作社运营+ 贫困户参与” 的发展模式, 每年带动就业600人,其中贫困人口200多人。

随着种植技术的纯熟,2020年,全镇每一个冷棚的纯收入均已超过2万元,直接带动2898户村民增收致富,这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52 户,占比22.5%。

2020 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 为了让贫困户也能参与到冷棚蔬菜产业链中, 巩固脱贫成果,产业发展共同体针对贫困户、监测户、边缘户这“ 三类人员” 提前推出镇级帮扶机制为每户提供2 个棚 每个棚补贴1000 元, 还派共产党员在技术上进行帮扶。67岁的患癌贫困户郭广,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2019 年他租用两个棚,在韩占力的全力帮扶下,第一茬种香瓜,第二茬种豆角,当年纯收入就突破3 万元;再加上政府补贴的2000元,一举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党建联合体、产业化联合体、农牧民群体是产业发展共同体的三个主体,一个也不能少。”王永利介绍,类似郭广这样的“三类人员”,全镇一共落实了9 0 户, 种植大棚180个,补贴资金18万元,这些资金主要来源于“服务链” 党组织的爱心捐款。

截至2020年底,高家梁建档立卡的3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

而在整个翁牛特旗,脱贫攻坚工作也取得关键性进展。来自该旗扶贫办的数据显示, 全旗贫困人口由2013 年底的23883户54616人,减少到2019 年底的1158户2370人,累计22725户52246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82个重点贫困嘎查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13.23% 下降至0.57%。2020年3 月4 日,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告,翁牛特正式退出国定贫困旗县序列。

走近高家梁,放眼望去,近千个冷棚如同海浪般一波波向无际的天边翻涌, 棚外运输车辆成排, 棚内劳动场景热烈。在这片大兴安岭与七老图山脉汇接地东麓的高寒墁甸上发展冷棚种植业,正所谓“ 做对了事” —— 冷棚蔬菜让广德公的土地提高了抗灾能力,延长了作物的生长周期,一个近1亩的冷棚种出100亩旱地的效益。如今,14 个村实现了购买农资、技术服务、入市销售、打造品牌、农业保险“五统一”生产模式,形成了大棚蔬菜产业的“集团军”。

苏亚拉图介绍,现在,五大产业园共有973个设施冷棚、150个设施暖棚,蔬菜交易市场5800平方米、恒温保鲜库6050平方米,各类养殖棚圈1.6万平方米、饲草料库3000 平方米、粪污处理池3000平方米,梅花鹿存栏500头、生猪年出栏量25000头。重要的是,主要布局在高家梁的五大产业园,其产权归全镇14个村集体所有。

2020年,高家梁村分别向翁牛特旗和赤峰市提出申请,希望成为两级政府的“乡村振兴试点村”,承担相应试验任务,探索推动北方农村实现全面振兴的新路径、新动力、新机制。

“农村发展应着眼于长远,而长远必须依靠产业。”苏亚拉图认为,要在提升产业布局和优化基础设施上再下功夫,着力提升产业园的组织化程度,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形成产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深度参与产业,才能实现稳就业、保民生和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

党建是魂,“高家梁模式”动力澎湃

经过三年的创新运营,广德公镇五个扶贫产业园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村集体经济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产业园建设初期, 项目进行也不是一帆风顺,各种问题和困难层出不穷。” 苏亚拉图说。

关键时刻,赤峰市委组织部提出“党建融合、聚力领航” 党建链建设工程,为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赤峰市政协副主席、翁牛特旗委书记南振虎表示,在组织部的积极协调下,广德公镇坚持“ 党建联合体+ 龙头企业+ 农牧民合作社+ 家庭农牧场+ 社会化服务组织+ 种养大户+ 农牧民” 的组织架构,由镇党委牵头,把全镇14 个行政村党组织、1个合作社党组织以及旗农牧业局等1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链接在一起,以组织联接形式组建了广德公镇联村产业化发展党建联合体,通过组织共建、活动共搞、资源共享、党员共管、难题共解, 推动了党建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南振虎指出,这种组织架构不仅是扶贫工作的利器,也是全旗推动“猪、牛、羊、菜、薯、糖”六大富民产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王永利这样解释“高家梁模式”:我们集全镇资源,利用高家梁这个主战场进行创新,把8家龙头企业、7 家种养殖合作社、18家家庭农牧场、2 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和115户种养殖大户链接在一起,以契约联接形式组建了联村设施农业发展产业化联合体和联村养殖业发展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规划共谋、产业共建、市场共拓、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形成一个党建联合体引领两个产业化联合体一体推进的工作局面,推动农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助力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高家梁这种创新模式,听着挺顺,其实发展也是一波三折。” 苏亚拉图回忆,2018年秋,镇里计划再建566 个冷棚,这个想法刚一提出,就面临着800亩土地的租金从哪来,1000多万的建设资金从哪来,接续的水电路配套资金从哪来,种植技术从哪来, 种出来的蔬菜卖给谁等一系列问题。利用党建链这个平台,首先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内蒙古北方大地公司,请它出资把土地流转过来,并签订产品销售协议, 一举解决了两个问题。建设资金共1090万元,其中1000万元是集中了1 4 个村的扶贫资金,再加上京蒙帮扶资金6 0 万元、水利资金30万元,冷棚就盖了起来。为了解决配套资金,旗委组织部把党建链里的11 个政府部门找到一起,按高家梁列出的问题清单逐一解决, 比如镇农电党支部协调旗国网公司投资200 多万元,为扶贫产业园解决了电力和道路配套项目;旗水利局党支部争取300多万元资金,实施了水利配套项目;旗农牧局党支部从赤峰市松山区聘请两名专业技术员“ 手把手” 地对党员种植大户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再由这些党员培训种菜的贫困户;农业银行翁牛特旗支行党支部则为群众申请办理低息贷款110万元,解决了生产流动资金问题。

苏亚拉图认为,没有党建引领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就不会顺利建成并迅速见效。正是因为运用联村发展、抱团取暖的创新模式,才在高家梁这块自然资源匮乏、土地贫瘠、气候恶劣且缺水缺电缺路的土地上,先后发展成功五大扶贫产业园。正是因为产权是14个村共有,所以收入也是14个村共享——产业园的收益归各村支配,主要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支出,还有村公益性岗位需支付的工资;后期收入越来越多,村里用不了,就开始投资一些小型项目。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共同体成立以来,各成员党组织从实处着眼、以实招推进,为基层解决了一大批实际问题。” 苏亚拉图这样总结高家梁实践:突出党建引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打破区域壁垒,变“各自干”为“联合干”;激活党群干群活力,让“单音符”奏出“交响乐”。

王永利认为,年轻的干部下沉到基层参与扶贫、助力产业发展,不仅提升了自身素质,还在基层发现、培养和带动了一批新生代力量。一个明显的佐证是,那些在脱贫攻坚中取得好成绩的村,也往往是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团结协作比较好的村。

而从更宽广的视野看,在高家梁创新模式成功的背后,是党委、政府自上而下的关怀、支持和鼓励。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共同体,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建领域的实践和创新。” 南振虎说,共同体坚持人民至上、造福人民的理念,把农牧民受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组织联结” 推动各方经营主体实现“契约联结” ,从而让各方资源的“ 聚变” 变成了产业发展的“巨变”。

赤峰市委组织部明确要求,要持续抓实落细党建联合体引领产业联合体富裕农牧民群体。一是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党组织链接保证各链条契约联结。二是产业联合体要按章程机制发展,坚持带动20%以上的贫困户共同发展。三是持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变“小户单干”为“抱团取暖” ,让更多群众享受党建引领产业共同发展的红利,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作为李克强总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他两次来到翁牛特旗实地指导工作。在2014年9月15日写给该旗太平庄村乡亲们的回信中,李克强总理不仅时刻关注着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共性问题,还肯定了乡亲们扎实苦干的精神,并勉励他们多探索兴业致富的好路子,用勤劳和智慧带动周边更多的村民共奔小康。

“总理的回信,既对太平庄村发展提出殷切希望,又对翁牛特旗发展提出要求和希望。组织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把各项工作做好,让群众满意,这是我们旗委旗政府的责任。”南振虎说。

着眼未来,构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格局

2020年末,广德公镇农村贫困人口按现行标准全部脱贫。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让脱贫人口不返贫, 并在稳定脱贫的基础上生活持续向好?广德公镇尝试迈出的第一步就是保本投入、固定分红,靠产业持续发展保障稳定扶贫。

2017年,高家梁村将高东组、高西组共计5 0 万元“ 三到” 资金投入生财有鹿合作社,每年以投入资金的10%返利模式进行分红,受益贫困户40户105人;2018年,又将北洼组、南营子组、梁上组、梁下组共计50万元“三到”资金注入生财有鹿合作社,受益贫困户44户128人。这笔100万的资金投入,持续分红至2021年底,到期按约定结清红利、收回本金。

第二步是从2018年开始,该镇每年都会拿出固定数量的冷棚,以补贴租金的方式交给贫困户发展蔬菜种植业,保障从业贫困户稳定脱贫。

2 0 1 9 年, 该镇迈出第三步,提供社会化服务,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每个村都有老弱病残、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体存在, 如何保证这一群体在稳定脱贫后生活持续向好, 广德公的具体做法是, 党组织发动“能人”党员面向全体农户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收储加工、产品销售等“保姆式”全托管和“菜单式”半托管服务,将群众零散的土地集中到一起, 开展规模经营, 将“ 单打独斗” 的传统生产转变为集中集约的机械化生产,让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众手中的土地从资源变成资产。

在高家梁,75岁的王喜因病卧床多年, 日子过得紧巴巴。有了土地托管服务,她第一时间将家里的土地全部交给村集体打理。“以前是守着15亩地干着急,现在一股脑交给村集体,15亩地他们安排得妥妥当当。我要做的,就是等着分红。”说起土地托管带来的新变化,王喜显得有些激动。

苏亚拉图认为,在实施第三步跃升的过程中,该镇聚焦产业增值和农牧民增收两个发力点,进一步创新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推动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资金有效流动、市场信息互通、品牌共创共享。与此同时,坚持村集体领办合作社,村支部书记任总经理;坚持农民以土地入股,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坚持土地托管,村集体控股不分红,让利于民;发挥农机中心经营服务优势, 实现统一的整地播种、肥水管理、技术培训、病虫防治、机械收获, 让农户增产也增收。高家梁联村生猪养殖扶贫产业园( 即农业循环科技产业园) 的运营模式, 就是广德公乡村振兴起步阶段贯彻“ 三坚持、一发挥” 原则的集中体现。

2020 年,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扩大受益覆盖面,广德公与中粮合作, 在高家梁村建设农业循环科技产业园, 主要建设内容是集中规划2020亩土地,发展种养结合,种植业方面按中粮的订单去种,养殖业方面是建设年出栏5000头生猪的养殖场1座。

苏亚拉图这样解释这一产业园的组织架构,是在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中粮佳家康(赤峰有限公司)组织成立投资公司,负责项目资金投入和落实订单;高家梁村党支部组织以土地和集体财产入股,成立翁牛特旗联盈农牧业股份公司(简称村集公司),村党支部书记任总经理;规划进项目区内的农民以土地入股加入到合作社,村集公司在合作社里控股但不分红,目的是控制利润分配, 保证群众利益最大化;与项目关联的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也可以通过资金、机械设备等形式入股到村集公司,由村集公司控股分红。

划进项目区的2000 亩土地, 以前有一半是农民自己种,另一半属于外出打工不在家或年老体弱的农户。这“另一半”,要么耕地撂荒,要么就以每亩30—50元的价格租给别人使用。现在社会上有一些种粮大户或合作社,他们用非常低廉的价格把类似土地租下来, 一租就是几年, 有的甚至是几十年,导致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失去了靠土地持续增加收入的机会,造成农村社会新的不稳定因素以及未来农村养老成本持续上升的问题。

“而通过村集公司控股,将有效防止出现上述问题;用全程土地托管代替土地流转,也将有效解决农民收入偏低的问题。”苏亚拉图说。

苏亚拉图以谷子种植为例,测算出全程托管与群众自己种植的支出和获利情况。群众自己种植,每亩谷子所需成本为9 8 2 元,如果全程托管,只需6 8 6 元, 差额为296元。这个差额由村集公司负责分红,村集公司预留发展资金20%(59.2元/亩),发放管理人员奖励工资15%(44.4 元/ 亩),剩下的由入股社员分红65%(,192 . 4 元/ 亩)。除此之外,为方便卖粮,产业化发展共同体还推出了两种结算方式,一种是“粮食银行”的点价结算,即秋收后,农民可先把粮食卖给中粮公司,定量不定价,当时不结算,事后可根据市场行情自行决定结算时点, 解决了粮食储存、烘干、质检、销售、发运等产后服务问题;另一种是订单加价结算, 即秋收后把粮食直接卖给中粮公司, 按每千克比市场高0.04元的价格当场结算。

再以生猪养殖为例,来观察养殖业投入产出和利润分配的情形。高家梁年出栏5000头生猪的养殖场,由中粮公司投资, 按“ 五统一,三固定” (统一猪苗、饲料、管理、防疫、回收,猪苗、饲料、回收的价格均固定)的模式运营。以一年净利润保守估计40万元计算,分红时,中粮分60%,村集公司分40%。如果养殖效益好, 达到企业要求,中粮会从分红中再拿出20%奖励给村集公司, 这样分红就变成四六分,村集公司实际可分到24万元。这24万元分配方案为,村集公司预留发展基金20%( 4.8万元),管理人员奖励工资15%(3.6 万元),入股社员分红65%(15.6 万元,折合每亩地分红78元)。如此一来,项目区农民不仅可以通过种植业获得收入, 还可以通过养殖业分到一部分收入;而村集体也通过这种方式, 不但有了产业,还增加了集体收入。

上述三项内容加在一起,一个农业循环科技产业园的总收益是:村集公司收入16.64万元,管理人员奖励分红12.48万元,入股社员分红60.08万元。折算下来,项目区涉及的2000 亩地,亩均增收300.4元;项目区涉及的110多户,户均增收约6000元。

王永利认为,通过党建引领, 产业化发展共同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四个作用:一是通过土地托管代替土地流转,解决了不能务农群众的农业收入低问题,实现了群众利益最大化;二是通过控股不分红或者少分红的方式, 实现了村集公司与专业合作社的合作, 并保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最前面;三是通过点价结算和订单加价结算这两种方式,解决了种粮农民产后服务的问题;四是村集体也有了企业, 集体经济状况向好, 村“ 两委” 成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村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

产业兴旺村容靓,文明乡风扑面来。2020年11月,广德公获得赤峰市委宣传部、组织部联合颁发的“魅力乡镇”奖牌。

“在全旗脱贫攻坚战中,高家梁的成绩比较突出。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探索上,高家梁实践同样给了我们多重启示。”翁牛特旗扶贫办主任刘跃楠说,这是一个值得总结和推广的创新模式。

行走在广德公的乡村田野上,一幅新农村的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中,这块摆脱了贫困枷锁的土地,能为我们持续不断地创造新亮点、书写新篇章吗?

【记者手记】

越是贫困落后,越要创新发展

在翁牛特旗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广德公镇更贫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固化为当地的一种共识。事实上,广德公要实现整体脱贫,面临的困难确实比其他地方要多,加之大多数村屯分布在山区的沟沟岔岔,给扶贫工作带来巨大挑战。艰巨的任务, 倒计的时限,有限的资金,奇缺的人才,重复的失败……严苛的现实让镇党委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产生了这样的共识:再走老路,没有机会;只有创新发展,才能赢得生机。

广德公脱贫攻坚战的第一步,就是选对方向,打开缺口, 突出重围。按管理学的逻辑,就是“做了对的事情”。面对群众靠天吃饭、二三产业几乎为零、特色农牧业发展缓慢、群众增收效果不明显的现实,镇党委认识到只有发展产业才能打破原有规律,才有机会解决深度贫困,才是治本之策。有了这个认识,才有2017、2018这两年在高家梁试验性地发展第一批100个冷棚、引入第一个现代化养鹿场的尝试,才有了选对发展方向、选对产业路径、选对专业人才的“后来”。

第二步,集中优势资源,创新党建引领,扩大设施种植业, 占领制高点,稳住发展盘。2019 年,广德公集中全镇扶贫资金, 全力打造扶贫产业园;继续投入成熟的养鹿业,让扶贫资金实现稳定的保值增值;继续扩大设施种植业,用充沛的产业拉动力和充足的产业平台,一次性解决全镇贫困户、边缘户脱贫致富面临的堵点、难点。

第三步,引入新力量,养殖种植两手抓,建设农业循环科技产业园;扩大战果,升级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村镇事业管理模式, 完善五大扶贫产业园。2020年,随着联村生猪产业园的投产运营, 蓬勃发展的种植养殖业让广德公成功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发展”转变,推动区域发展由“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高家梁模式”也在不断摸索和改善中渐趋成型。

高家梁创新模式的核心, 就是充分发挥党建联合体的力量。在三步走的发展过程中, 党建联合体无疑成为整合各方优质资源的高效平台和强力支撑。党建联合体的整体发展思路是“党建强、机制新、融合深”。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广德公首先成立了一核多元的组织架构,设置了属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属地链由全镇14个行政村党组织组成,产业链由1个合作社党组织以及中粮集团等3个龙头企业党组织组成,服务链由旗农牧业、水利等11家机关单位党组织组成,共有党支部29个,链接到一起的党员有326名。接下来建立三级负责管理体系,设立联合体总负责人、各链条负责人、各成员党组织负责人,制定项目清单26项,资源清单35项,需求清单47项。为保障党建联合体的规范运行,又建立起“10+X”工作机制,通过联建、联学、联做、联查、联改“五联”法,推动成员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创新战胜了过去,创新也赢得了未来。实践证明,服务链可为产业保驾护航,属地链能集中集约集聚产业发展,产业链则助推种、养、加、销各环节快速形成一条龙的发展格局。三条链各司其职,让链条上的党组织由以前的“独角戏”变成了今日的“大合唱”,让产业发展迸发出聚变效应,为群众脱贫致富、乡村实现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在“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 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模式中,党建引领的产业发展共同体业已成为农业价值的发现者、农村秩序的重塑者和农民利益的守护者。在高家梁创新模式下, 农民已不再是市场谈判的弱势主体,而是产业发展共同体中越来越有交换价值的市场力量。

农民在市场经济中越来越有力量,会加快这一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进程。这是“高家梁模式”题中之义,也是我们呈现这一模式的价值所向。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特别报道组

成员:杨良敏 刘长杰 马玉荣 张菀航 高妍蕊 张 倪

执笔:刘长杰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20年增刊第2期

公号内容版权归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转载务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

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并关注和传播“中国发展观察”微信公众号(ID:ichinado),我们会努力提供有价值的回报。

《中国发展观察》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编辑出版,是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的综合性半月刊,开设有战略、宏观、区域、世界、法治、社会、文化、前沿、产业、智库论坛等栏目,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权威性、可读性。《中国发展观察》在学术理论界、各级党政机关以及企业家阶层拥有广泛而稳固的读者群,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重要机构和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等权威数据库列为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22号院亦城财富中心A座7层(邮编:100176)

网址:www.chinado.cn

公众号:ichinado(中国发展观察)

电话:010-68352880

原标题:《“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特别报道专辑① | 苏亚拉图:“高家梁模式”持续创新这四年》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