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鲍尔吉·原野:自来水 | 《孺子牛》文学副刊4则

2021-02-28 11: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自来水

鲍尔吉·原野

堂兄朝克到我家来,对我的书房、音响和跑步机都没发表什么意见,微笑着。他眯起眼睛,对着音箱的网罩向里面看,什么也没看到。里面是纸盆和木头,他摇摇头。朝克对我家最为赞许、由此对我产生敬意的事物你猜是什么?我真舍不得说出来,是——自来水。

他在我家吃喝几天,突然问:你家的水从哪里弄到的?我说自来水,他疑惑,说井在哪儿。

我哈哈笑了,这是楼房,哪有井?领他到厨房,打开水龙头,哗——朝克后退了一步,自语:“跟公社的一样”。我说跟哪儿的都一样。他摇摇头,不,跟公社的一样。我说对,跟公社的一样。

没事时,朝克背手观赏水龙头,掏出手绢擦镀铬闪亮的水龙头,轻轻地、一点点拧开。水由细淌到奔放。朝克沾点水,用手指捻捻,放鼻下闻闻,伸舌头舔舔。朝克太崇拜这个水龙头了,低头从它的眼儿往里看。可惜龙头是个弯,使他看不到水的真相,更看不到自来水公司工作的情形。

朝克笑眯眯地对我说,你真是有福气的人,有这个好东西。他指水龙头。你一打开就有水,对吧?我说对。朝克拍我肩头,你真是有福气的人。是的,有这种福气的人在沈阳还有七百多万人呢。但我没说,怕他不相信。朝克宁愿相信自来水是我写作有成绩,国家对我独有的赏赐。

那么——又过了几天,他问我——水是从哪儿来的呢?这问题过了好几天才问,太沉着了。我简单地说,水库、自来水公司、管网、加压站。他摇摇头,说,你这个水龙头接在墙上。他拍拍墙,墙里面有水吗?白说了。我说墙里边有一根铁管,一直接到北京,水是从北京颐和园流过来的。他脸上皱纹次第打开,笑了,说你说的是对的。

对比朝克,我真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了,整天想这个想那个,没想到家里有一个自来水,想要多少水就有多少水,这是多么大的恩典,跟公社的一样。我应该再写一首诗贴在水龙头边上,向它致谢。

想来想去,“自来水”这个称谓起得好。自来水,多有诗意。除了天上降雨,水何尝自来?水,这么宝贵的东西,这么容易漏洒,捧都捧不起来的东西竟藏在我家貌不惊人的水龙头里,我也开始崇拜自己并向发明“自来水”这个词的那个人遥致敬意。这个名字比铁道部(应为铁路部)、火车(应为电车)、汽车(应为油车)的名字起得都要好,跟可口可乐的译名一样好。我把自来水翻译为蒙古语的“自己跑来的水”,朝克深为赞同。他家干旱,一般说,打十眼井也没一眼出水。出水的井打井费五千元,不出水的交两千元工钱。

“你可以说”这半句不能省掉

祝晓风

前几天,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叶嘉莹先生众望所归,获此荣誉,以九十七岁高龄在线上参与了颁奖典礼,再次为举国关注。我也由此又想起以叶先生为主人公的文学传记影片《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本身是很不错的,但在影片的宣传方面,也有一个问题,可称为瑕疵和遗憾,会多少影响到一般观众对传主的感知。宣传海报上,除了影片主创的基本信息之外,印着一句话,是以叶嘉莹先生本人的口吻说的:“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弱者。”事实上,这句话也确实是叶先生在影片中接受采访时讲的,但原话与海报上有所不同,多几个字:“你可以说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弱者。”现在删掉了“你可以说”这半句话,意思就不一样了。这个问题,说小也小,说不小也不小。虽然两三个月过去了,但此事于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叶先生的原话,“你可以说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弱者”,以我的理解,至少可以有这样几重意思:一,是“你”说“我”有弱德之美。是“你”说的,而“我”并没有如此说。二,“你”“可以”说,意味着“我”对此既没有明确接受,也没有断然拒绝,姑且这么说吧。三,“弱德之美”这个词本身又至少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即“弱德”与“美”。叶先生曾解释说,“弱德”之“弱”非“弱者”之“弱”,它不仅表现为一种“自我约束”和“收敛”的姿态,而且在约束和收敛中还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与操守的坚持,是为“德”(参见《中华读书报》2016年6月15日拙文《温哥华来客和穿裙子的“士”》)。但这只是“弱”的一个方面的含义。在与电影同名的《掬水月在手》一书中,叶先生又把“弱者之德”与“健者之德”对举,又暗示出“弱者”相对于“健者”,还是仍有一些“弱”的特质存在,说“它有一种持守,有一种道德,而这个道德是在被压抑之中的,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所以我说这种美是一种‘弱德之美’”。她随即写出她自己翻译的这个词的英文,可以为证:The Beauty of Passive Virtue(《掬水月在手》,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145页)。Passive就是“被动、消极”,还有“不抵抗的、顺从的”意思。这个方面的意思也很重要,不然就没有下面的“但”字的转折了。四,因为是“你”说“我”有“弱德之美”,但是,“我”对“你”的这个说法并不是完全认同,而是有保留,那就是,“我不是弱者”——这是得体的自信之语。请注意,全句中的最重要的这个转折“但”字,否定的是对方的说法,而并不是完全针对“弱德之美”本身,这一点很重要;“但”字否定的只是“弱德之美”中的“弱者”这一层意思,至于“我”“美”还是“不美”,没有直接说。但这种“不认同”的态度,自然可以让别有会心的观众和读者体会到,叶先生大概也会谦虚地认为自己不是“美”的,可是听语气似乎又不然,总之,没有直接说,就留下了余味;于是,她虽然回避了直接回答“自己”“美不美”的问题,但又间接地给出了暗示,答案则在这说与不说之间。余味就变成一点儿妙味在里面了。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反观海报上的这句话,“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弱者”,就会发现这是多么得直白,不得体,而且语意不通,也并非说话者的本意。等于是“我”自己先自我宣称“我”“美”,同时也承认了“我”是“弱者”,下面又生硬地冒出个“但”字,而“但”字却没有着落,逻辑上又自相矛盾,让观众和读者找不到转折的理由和方向。顺带地,叶先生原话中对“美”“不美”的问题的不答之答,那点儿言外之意的妙味,也跟着荡然无存。

我当年多次采访叶先生,她也不止一次亲口对我讲过这句话,而且一字不差。叶先生的原话,其实几乎每次都是接应、回答采访者的关于“弱德之美”的提问,问者问到她本人与“弱德之美”的关系,她往往就会回答这句话。换句话说,这句话是不会凭空地孤立地讲的。总是因为对方有人问到这个问题,她才会说这句话,因为有人提了话头儿,搭了梯子,才让后面这句话讲出来显得自然。为什么我特别强调要用叶先生的原话,特别强调“你可以说”这半句话不能省掉?很简单,如此表达是一种自谦,既坦然又淡然,是中国文化传统里说话的正常分寸。别人当然“可以说”“我”“美”,也“可以说”“我”“不美”,“我”也可以自己独处时自我欣赏;但是,“我”决然不会冲动到面对采访者、面对观众,自己宣称“我很美”。我们什么时候见过一位很有涵养的人士,一位有很高教养的知识女性,会对着镜头、直不愣登地说“我很美”呢?那似乎只有在某些晚会的小品相声里可以观赏到吧。

这句话如果改成用第三人称,用评论者的角度、口吻来说,那就没有问题,即“她有弱德之美,但她不是弱者”。—— 尽管不够婉转,缺少味道,但语意、语气都还算通,至少没有犯傻。但现在,海报上把叶先生原话删改后安在叶先生名下,味道就全然不对了。我当然能理解影片“宣发”团队的一番苦心:用叶先生自己的话,当然感染力会更强,宣传效果更好;去掉“你可以说”,文字则可以更简洁。这些想法,本身并没有错,当然更不会是有意的“低级红”“高级黑”。但是,如果用叶先生的口气,就必须用她的完整的原话原意,不能随便改动,导致以辞害意。不要小看“你可以说”这几个字。省掉了这半句话,就把自谦变成了自夸,把含蓄、优雅和坦然、得体,变成了直白、浅俗和不得体。

诚然,叶先生也不是完人。但她也不需要拔高、“美颜”,我们只要如实描述、评论她和她的工作,记录她的嘉言懿行就可以。要紧的是,不能因为我们的无意之失,而把她本来的风度、境界往低处拉,拉低到和我们一样的水平。

焉得不速老

苏 魂

东晋前将军王恭行散,见其弟王爽在家门口发呆,便问:“古诗中哪句最好?”王爽苦思未答,王恭朗声咏道:“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诗出于古诗十九首之《回车驾言迈》,写久客还乡,一路所见面目全非,叹人生苦短,建功立业之心更切。诗是好诗,但突兀一句,似有所预示?

东晋一路鹅行鸭步,眼见步步走向末路。其间虽有灭蜀、北伐、淝水之捷,不过回光返照间歇性亢奋。朝中既无王导、桓温、谢安之属压得住阵脚的大臣,且孝武帝年纪轻轻就显出颓相——专心于酒色,而把朝政推给亲弟道子。道子也嗜酒,哥俩时常对饮不亦乐乎。但道子喝酒不误弄权,势倾内外。皇上看自家门前车马稀,心中不平。这时败事有余的王国宝,又撺掇大臣上书说道子应该当丞相、“假黄钺”——当初开国功臣王导的待遇也不过如此嘛,孝武帝越加恼火,但有老娘护着,也无可奈何。明眼人看得出来,出事不过早晚。

道子当然不是名世之臣,就看他宠信的吧:王国宝,是他的大舅哥(堂妹是道子妃),出身名门(中书令王坦之子、谢安之婿),擅长拍马钻营;王绪,王国宝的族弟,品性半斤八两。其余如赵牙,原是个戏子,任魏郡太守;茹千秋出身捕贼小吏,任咨议参军。赵牙最大的业绩是给道子修建了一座豪宅,奢华如皇宫;茹千秋卖官鬻爵,财产巨万……

王恭看不下去了,要有所动作。王恭出身世家大族——太原王氏,祖父王濛是哀靖皇后之父;妹妹是孝武帝的皇后。有了这层关系,孝武帝要遏制道子,自然他是首选:公元390年,任为青、兖二州刺史,镇守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京口,并管领京畿扬州的精锐军队北府兵;另一世家大族殷仲堪为荆州刺史,掌握上游军队。

但孝武帝“壮志未酬”就一命呜呼了:公元396年秋的一天,他和宠妃张贵人喝酒时开玩笑说,你个老菜帮子该休了,找个年轻的。张贵人信以为真,妒火中烧,趁孝武帝醉后酣睡,蒙上一床厚被活活闷杀。继位的安帝年纪小,且是个白痴,这就给道子大开了绿灯——以皇叔、太傅的身份摄政,成了事实的皇帝;重用王国宝、王绪,独揽朝权,第一件事就是要削王恭、殷仲堪等的兵权。矛盾终于激化。

在公元397年到398年的两年中,王恭两次起兵。第一次他和荆州刺史殷仲堪遥相呼应,以诛王国宝为名,率北府兵杀向都城。道子吓得够呛,看看手下,没有谁能抵挡强悍的北府兵的,于是好汉不吃眼前亏,老老实实地听话——赐倒霉的王国宝自尽,另一个倒霉蛋王绪被拉到市上砍了,然后派人到王恭处“谢过”。王恭并无夺“鸟位”的念头,既然目的已达,当即退兵。

强藩在,毕竟睡不踏实。于是道子引谯王司马尚之兄弟为心腹,任司马王愉为江州刺史,让豫州刺史庾楷将所辖四郡割让王愉。这使庾楷大为不满,就挑拨王恭说,司马尚之兄弟弄权甚于王国宝,而且在密谋削各方镇的兵权。如不趁早除掉,将来就不可测了。王恭尝过起兵的甜头,当即拍案而起,联络荆州刺史殷仲勘、广州刺史桓玄等,并被推举为盟主,再次兵向都城。

不幸,上天不再眷顾他了。道子之子司马元显诱降王恭手下大将刘牢之,说事成他可接替王恭的职位。厚利之下没几个人能抗得住——刘牢之倒戈,导致王恭兵败被俘。

王恭信佛,临刑时,口诵佛经,神态自若,名士风度依旧。其实事情就坏在名士习气上。王恭曾说,名士不一定非得有才,只要大喝其酒、熟读《离骚》就可以了。虽不无激愤,倒也是实情。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王恭、殷仲勘被派到重镇领兵,于军事却是俩棒槌。因此王恭不得不依靠刘牢之;殷仲勘则倚重手下杨佺期。但名士脾气使得王恭目中无人,对刘牢之喝三吆四如徒隶。

王恭承祖父王濛的基因,仪表堂堂。一次身披鵗氅裘行走于微雪中,人见了叹道:“真是神仙中人啊!”但不碍一诗成谶。

据说,他被处死后,家无余财。

沙漠中的雕像

陆春祥

1

在去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途中,恩克哈达一再推荐我去看一位哲人,阿旺丹德尔,阿拉善地区三百年来最有名的文化人,也是非常有影响的经学家。我答:必须去,风景乃过眼云烟,思想和哲人却是永恒的。

没多久,我们就到了阿旺丹德尔的故居,所谓故居,只是一个遗址而已;不过,阿旺丹德尔的雕像及后面的八座经幡白塔,在空旷的草原上,却醒目挺立着。

1840年,这个年份,简单的数字却摸得着深深的惨痛。12月3日,寒冷中国的大地上,哲人离世。显然,活了82岁的哲人离我们并不遥远。哲人的原籍为阿拉善左旗巴彦诺尔公苏木(汉语乡镇的意思),藏族,精通藏、蒙及古梵文,国际学术界赞其为蒙藏语法大师、辞学家、翻译家、宗教哲学家、文学家等。

哲人19岁告别故乡,在拉萨哲蚌寺学习24年,掌握了五明学。也就是说,他在佛学、语言学、数学、医学、逻辑学五种大学问上均有极高的造诣。全藏佛理大考,他一鸣惊人,第一名,被授予西藏佛学院制中的最高学衔拉隆巴。回到故乡的拉隆巴阿旺丹德尔,有如当年游历西域,带着满满学问回到唐朝的玄奘,译经、写书、授徒传经,成了他的终身事业。他用蒙、藏、古梵文完成的40多部作品,为中国佛学史、语言学、文学理论等领域添加了许多重要的经典。

哲人的故居,一片沙土,几块石头上系着黄蓝不一的哈达,数丛针茅,叶条已经有些干枯,骆驼刺倒旺盛,数块大石头并排叠立,那应该是哲人家的羊圈后墙。哲人雕像的前面,是一个枯河床,河边有一棵三百多年的老槐树。恩克哈达说,这河以前的水很清澈,这树也很茂盛,哲人以前一定常在河边树下读书念经。我答,一定是的。我们下河床走了走,细沙板结,用力踩踩,想踩出几滴水来,似乎不可能。哲人故居的另一边,有一石碑,标示着“甘露井”。这是哲人家祖上的饮用水源,井上用砖盖着,恩克哈达掀开盖,井里真有水。还有旧马槽,长长的,至少三匹马可以同饮。原来这里是一个马圈遗址,不少枯树桩,上面围着铁丝,一只喜鹊停在桩头,一动不动。我甚是奇怪,它应该没有见惯人呀,见了生人怎么不飞走呢?远处,又一只喜鹊飞来,难怪不走,它在等它的先生或者太太吧。

回望风中伫立的阿旺丹德尔,他深邃的双眼,仰望着远方。哲人神秘而慈祥的诵经声,似乎贯耳袭来。

2

巴丹吉林是个沙漠地质公园,沙漠有多大?差不多半个浙江省。

进大门,往沙漠的深处走。两边的沙山,在夕阳下泛着金光。我的目光常常停留在那锐利的沙锋上,它们如巨鲸尖耸的背脊,沙山就是它的身体。它们气定神闲,威严地卧伏在海上。

半小时后,我看到了巴丹湖。它没有敦煌鸣沙山月牙湖那么著名,但它让我感到的惊喜,一点也不亚于第一次见到月牙湖时的感觉。朋友们去登沙山了,我坐在湖边的长凳上看湖。风微起,有些凉意,湖水泛起层层涟漪,一圈又一圈,我在数那些波圈。我期望此时有一条鱼冲天而出,然而没有,它们在湖中安静地嬉游着。湖另一边的那一片密集的芦苇,偶尔有沙鸟掠起,飞鸟和湖水,和沙山,还有沙山如豆点的人群。虽有嬉闹声传来,却让人觉得安静,湖水的清澈澄静,让人感觉出它的年轻活泼。而我知道,眼前这个湖,已经有上百万年了,它也只是巴丹吉林沙漠一百多个湖中的一个而已。

湖边有一个特别的白墙金顶建筑群,那是始建于1755年的巴丹吉林藏传佛教寺庙,背依沙山,面临湖水,白塔无言,梵音阵阵。我想的是,大漠深处,无石无木,在这里建庙的难度,一定不比建造那些高楼大厦容易,它全靠人力和畜力的经年累积。于是感叹,是信念的力量,才有了这沙漠中的人文奇迹。

湖边沙中还有一座巨大的牧民半身雕像,颇有些王者气势,右手擎着一把叉戟,戟柄深插沙中,毡帽帽檐挺括,大脸巨眼,髯须粗密。我觉得这座雕像是有用意的,他是一个机警护卫者的象征,纵然茫茫大漠,亦是吾宝贵之土!

巴丹吉林沙漠有世界上最大的鸣沙区,200—500米的鸣沙山上,响沙如雷,沉闷深远,响彻十几里之外。

谛听,远处有雷声沉闷而来,恩克哈达笑着说,那声音,一定是鸣沙!

原标题:《鲍尔吉·原野:自来水 | 《孺子牛》文学副刊4则》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