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牢记嘱托绿色发展!《云南日报》整版聚焦普洱脱贫攻坚答卷

2021-02-28 16: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月26日出版的《云南日报》,采用24个版的报道规模,浓墨重彩报道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和脱贫攻坚的云南答卷。在版面安排上,从第9到第24版共16个整版,分别对应云南16州市,每个州市一个整版的规模;版面压题照片采用长卷式设计,16幅压题照片组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美丽云南长卷图;提要区用精炼的文字、数字、图表突出每个州市的特点、亮点、成绩;16个主标题整齐划一、前后呼应,均为8个字。16个整版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报道“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本篇为2月26日的第17版——普洱

版面截图

从十县九贫到全面小康,普洱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市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走出了一条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齐头并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民族团结进步与边疆繁荣稳定相得益彰的脱贫新路。

“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党的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春节前夕,反映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直过民族“一步跨千年”的脱贫攻坚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在普洱亮相。舞台上,佤族群众演员岩处真情出演。他家曾经是勐卡镇莫美村一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后他主动报名参加演出,讲述脱贫故事、感谢党的恩情,让更多人看到西盟佤山的脱贫新貌。

脱贫攻坚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普洱市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西盟县、“时代楷模”朱有勇、“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李娜倮等一批先进典型,普洱市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获国家发改委通报表彰,澜沧、孟连、西盟三县被确定为“国际扶贫交流示范基地”,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地区。

云南普洱3县7点成为国家脱贫攻坚典范

全面落实

从时代考题到合格答卷

长期以来,边疆、民族、山区、贫困是普洱市情的真实写照。曾经的普洱,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10个县(区)中有9个贫困县,其中有2个是深度贫困县,有60万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8.6%,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30.4%,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10个县(区)中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14个世居民族中有5个“直过民族”,是典型的“直过民族”地区。

10个县(区)中有4个边境县,区域性、整体性贫困问题突出。乡村道路晴通雨阻,广大群众出行困难,素质性贫困问题突出,沿边四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4年。

奋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 跨越式发展的“普洱答卷”

牢记殷殷嘱托。普洱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最高的政治站位、最强的政治担当、最铁的政治纪律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这道时代考题,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与全国全省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合格答卷。

绿色普洱

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要求,市、县(区)、乡(镇)党委和政府实行脱贫攻坚“双组长、双责任、双推动、双落实”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到了研究最多、部署最实、投入最大、调度最密、考核最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挂联深度贫困县,带头挂牌督战,带头遍访所有乡(镇),在一线部署任务、推进工作、解决问题。35名厅级干部分别挂县包乡帮村,103名县处级干部驻乡督导,派出驻村工作队员1.04万人次,1180个市县乡单位定点扶贫,4.7万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实现“挂包帮”双向全覆盖。

普洱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重要指示,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在精准二字上狠下功夫,把脱贫攻坚政策措施清单化、项目化、具体化,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累计投入资金550.98亿元,解决了158.3万人住房保障问题,保障了203.6万人饮水安全,6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个贫困县摘帽,761个贫困村出列,10万余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挪穷窝”“斩穷根”,“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延续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快乐拉祜

精准扶贫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这个地方不应该受穷。”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第一次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调研时曾这样感慨。拉祜山乡自然资源优越,之所以贫困,是因为没有技术和产业,当地群众素质性贫困问题突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澜沧县民族小学

下最细的功夫、啃最硬的骨头。普洱市找准症结、精准施策,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干部的引领作用、政策的导向作用,创新开展科技扶贫和“产业+技能”扶贫新模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让贫困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拉祜山乡如期脱贫,村村寨寨面貌一新。

美丽的拉祜山乡

“我们的农村老百姓变得更加自信了。”说起拉祜山乡的变化,干部群众都会提到这样的感受。澜沧作为典型的“民族直过区”,过去这里的群众见人害羞、自卑,不愿与外界交往的印象。如今,拉祜山乡变了,安居工程提升人居环境,科技帮扶创造产业神话,民族文化孵化网红村寨……依托通村达户的互联网、交通网等基础设施,大山里的农民群众主动与外界联系、合作交流。

电商班学员罗从妹正在学习直播功能

“这是我在拼多多上开的网店,从之前学会注册账号、上传商品照片、店铺风格装饰,现在大家已经在开始学习用手机直播带货。”澜沧县竹塘乡慕乃村村民罗从妹面对镜头一点也不怯场。

罗从妹是中国工程院在澜沧开办“院士指导班”的首批电商班的学员,她的同学们都是来自全县各乡镇的农民学员。在这之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接触电商,更别说在网上开店。如今,首批60名电商班学员中约七成已经完成了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店铺开设,流量、用户、订单、爆款等成了他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话题。

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正在给电商班学员们上课

把“扶贫对象”变为“扶贫力量”。普洱市通过建立扶贫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老百姓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从过去的“不愿干、不会干”转变为“学着干、争着干”。积极探索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融合,把群众带起来;激发志气和素质提升并重,让群众动起来;政策宣讲和走访慰问齐抓,使群众勤起来;产业带动与技能培训结合,促群众富起来。

绿色崛起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绿色是普洱的自然本色、生命底色和最大特色。

面对脱贫大考,普洱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总平台、总抓手,深入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在全国率先实施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全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7340亿元,居全省第一位。实施生态扶贫,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生计兼顾、增绿与增收协调、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统一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景东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景东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口处的徐家坝监测站,一个由浙江大学科研团队支持建设的野生菌人工驯化实验室已经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已成功分离出50多个纯野生菌种,比如普洱人最喜爱的大红菌,科研团队正对其人工驯化全力攻关。”实验室工作人员李续京说,在哀牢山中,已经建成了一个60多亩的大红菌原生地保育示范区,通过人工干预“样地”里大红菌生长的小环境,研究环境因素与大红菌产量的相关性。此外,野生小香菌、野生灵芝等人工驯化科技攻关已经取得关键性突破,并成功实现了人工驯化、人工栽培、菌种产业化。

生态茶产业

走“绿色”路,打“生态”牌,普洱市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壮大生态经济、改善生态民生,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茶咖、肉牛、生物药、林产业、旅游康养等绿色产业成为老百姓增收脱贫源泉。澜沧有机三七、景东核桃、墨江紫米、江城坚果、孟连牛油果、西盟蜂蜜等脱贫产品打响品牌,全市165万亩生态茶园、80万亩咖啡、38万亩特色生物药材,以及超过520万亩的林下经济产业,成为惠及广大农村的致富产业,增强了贫困地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

普洱有机茶园基地

亮点

六大变化见证幸福

“十三五”时期,普洱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书写出一篇壮美的脱贫攻坚普洱答卷。

最直观的变化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巨变。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解决了出行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老大难”问题。

最欣慰的变化是群众生活水平发生质变。农民人均收入翻番,收入来源更多,增收渠道更广,年收入5000元以上的贫困人口比例升到2019年的95.34%。

“站长培训”催生农村电商“领头雁”

最可喜的变化是乡村人居环境的嬗变。实现了安全住房全覆盖,人畜分离、庭院干净、村庄美丽、蓝天白云、鲜花盛开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最振奋的变化是富民支撑产业的蝶变。茶叶、咖啡、澳洲坚果、沃柑等成为群众的“摇钱树”,肉牛、生猪、瓢鸡等托起了群众的“致富梦”,绿水青山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普洱绿色产业

最根本的变化是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群众发展的愿望和劲头更加强烈了,要脱贫、要发展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心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最深刻的变化是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广大党员干部用肩膀担起责任、用身心带动群众,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明显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宾弄赛嗨”携手脱贫

“宾弄赛嗨”系傣语,意指“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是普洱市各民族民间普遍沿袭的互帮互助传统。普洱是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是“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民族团结誓词碑”诞生地。全市共居住着26个民族,其中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1%。

民族团结誓词碑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普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传承和发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兑现“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推进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双融合、双促进”,将原来民间“人帮人、户帮户、民族帮民族”的互相帮助,升华为脱贫攻坚“县际互帮、东西互助、城乡互联、干群互系、村组互包”的新型“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帮互助模式,各族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并肩战贫困,走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故事

镇沅:扶志扶智 就业增收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群众“内生动力不足”普遍存在,对此,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应运而生,采取“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转变观念+考核发证+跟踪服务”的教学方式,着力探索破解“素质贫困”难题,对全县20周岁至55周岁农村深度贫困人口进行培训,让“昔日懒汉”变成了“今日好汉”。

让每个贫困户都掌握一项技能

培训班通过“请进来”方式邀请行家专家撰写教案、授课提纲、制作课件,系统组织开展文化培训、技能培训、生活培训,并围绕烤烟、蔬菜、生猪、茶叶等传统种植养殖业和建筑、家政、电商等产业,结合市场需求,对深度贫困群众进行为期15天至50天的实用性较强的技能培训课程。同时,还加强学员“自强、励志、感恩”教育,结业后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颁发证书,并搭建就业平台、持续跟踪管理、实现稳定转移就业。

让每个贫困户都掌握一项技能

现今,镇沅县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运营模式被列为国家基层扶贫典型案例100计之一、云南省扶贫“六小创新”之一。镇沅县认真总结开办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中取得的经验,在破解农村“懒汉”难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再下功夫,并在各乡(镇)、各村设立新型职业农民课堂,开展多样化、定向式的技能培训,有效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用工需求,持续巩固和扩大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和稳定增收。

目前,镇沅县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已完成了57期培训,2524名学员带着技能结业。在培训中心回访的2409名学员中,共有2192名培训结业学员成功转移就业。

西盟:扶贫对象变扶贫力量

西盟佤族自治县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也是典型的“直过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西盟县深入贯彻落实“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工作思路,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为核心,开创性地在村民小组中成立了脱贫工作委员会,推行组织引领、激励约束、岗位设置、党员帮带、素质提升、产业带动等系列措施,采取“以工代赈”和“按劳取酬、优先优酬”的帮扶方式,率先在“直过民族”地区实现脱贫摘帽。

林下经济持续发力助农增收

西盟县的脱贫工作委员会是由民主推荐选举村民代表产生的自治基层组织,其中60%的委员都是党员。“脱委会”积极鼓励村民互相监督,争先创优,大力弘扬“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精神,通过“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农户掌握劳动技能;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让群众懂政策、用政策、享政策。

在“脱委会”的帮助下,全县涌现出了很多致富典型。勐梭镇班母村十四组的二妹,到政府引进的中华蜂养殖基地务工,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成为了技术能手。如今二妹承包200箱蜂,有了自己的蜂场,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组织开展技能培训

2018年以来,西盟县共组织村民参加培训近3万人次,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2000余户,将扶贫对象变为扶贫力量,在西盟村村寨寨建起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西盟县也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有效融合的路子,实现了贫困群众精神与物质“双脱贫”,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澜沧:拉祜歌声传远方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上到七旬老人,下到三岁稚子,只要音乐响起,便欢歌热舞,这就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国家不断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老达保村的原生态拉祜文化大放异彩,发展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快乐拉祜

在当地政府的带动下,老达保村抓住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村民擅长吉他弹唱的优势,先后成立了以拉祜族歌舞表演为主题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团表演队,并在2013年成立了普洱市第一家由农民自发、自创的演艺有限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自公司成立以来,实现演出总收入400余万元,群众分红300余万元,演艺人员年人均分红达1.62万元,有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2户402人全部实现脱贫。

抓住机遇发展乡村旅游

通过整合拉祜族特色鲜明的芦笙舞、摆舞以及《快乐拉祜》《婚誓》《实在舍不得》等经典歌曲,老达保创作了芦笙歌舞系列83套、摆舞系列99套、民间歌曲100余首,不仅让拉祜歌声唱到了国家大剧院,唱响了中央电视台,还带领拉祜文化走出云南、走遍中国、走向世界。老达保村早已不再是贫穷落后的边境村落,而是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的美丽新农村。

来 源 | 云报客户端

编 辑 | 曹琦涵

监 审 | 李振江

原标题:《牢记嘱托绿色发展!《云南日报》整版聚焦普洱脱贫攻坚答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