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晋欢颜】阳泉市郊区虎峪村——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上

2021-03-01 09: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黄河新闻网记者将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围绕山西转型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全面小康等方面进行采访报道。反映山西各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定格三晋大地乡村振兴“晋欢颜”。

山路弯弯,蜿蜒着来到海拔1200米的虎峪村梨园。

“这下既能防雹又能防鸟,果园的果子质量就越高了!”阳泉市郊区旧街乡虎峪村的老支书杜昌福一边忙活着手里的农活儿,一边畅快地说道。

“是啊,咱村的防雹网终于建起了!”在场地一旁整理废料的驻村第一书记王劲升长舒一口气,接茬解释。

已是中年的王劲升,是阳泉市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中心派出的第二任驻村书记。经过多方联系,由村里自筹资金8万余元搭建的防雹网终于建成,覆盖村里23亩梨园。

玉露香梨是虎峪村历经多年才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在山高沟深,土地贫瘠的虎峪村,村民们都指着卖梨获取收入。令村民们头疼的是,每次梨园挂果时,总有鸟儿来啄食果子,一度成为困扰村民的一大难题。

第一任驻村书记谈永刚回忆起他刚来到虎峪村时印象最深的一个情景——半山中的一角,82岁的杜来义老人清晨五点就缓缓扣上门,手里拿个小木凳来到梨园,一头扎进绿油油的梨树中,撵走那些飞来的鸟儿,每天值守到天快黑。于是2015年的那个暮夏初秋,一位背影伛偻的老人,每天从拂晓撵鸟到日落,一撵就是40天。

而如今,在阳泉市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中心派出的扶贫队伍的带领下,不只是梨园防护,虎峪村村民们的难题都一一得到了解决。村第一书记王劲升带领扶贫队员多措并举,交出了令人振奋的脱贫成绩单,实现乡村振兴良好开局。

特色产业 提升收入是动力

从2010年开始,村上的老支书杜昌福就想着借种梨来让村民们获取更多收入。为了发动大家,老支书捧着梨子挨个找到村民跟前:“你尝尝,这梨好吃了哇!”然而,村民们对于这样没有尝试过的事并没有什么积极性,只有一小部分人家跟着种了梨。到2016年,梨树第一次挂了果,第一批梨树种植户杨海云和妻子对着五亩梨园发了愁:“结出来的果卖不出去,这可怎么办?”销路不好,有的梨园后来甚至没有了人打理,村民们对致富更没了信心。

如何进一步打开销路的问题早已成了他一直盘算着的工作。王劲升和扶贫队员们决心要帮助大伙把梨卖出去,把玉露香梨的特色产业搞起来。他们开始谋划着发动自己的亲戚朋友一起宣传销售虎峪村的玉露香梨。王劲升说,为了打开梨的销路,自己在北京的妹妹、班长,也被他发展成为虎峪村玉露香梨的“推销员”。后来,大家还想出了认养香梨树、举办梨花节和梨果采摘节等方式,来扩大虎峪村玉露香梨的知名度。

认养香梨树的法子有了不小的收获,70岁的村民杜锦发说:“国庆假期那会儿,梨园里专门来买玉露香梨的人一波又一波,有的时候还得忙到天黑。”认养虎峪村玉露香梨的人数增长到90多位,村民们不用出村就能把梨子卖出去。

虎峪村玉露香梨的名声起来了,销路问题解决了,村民的顾虑消除了,人们看到了种梨的前景,重新回到梨园,虎峪村的特色产业总算是立起来了。

信心和科学观念是根本

虎峪村是阳泉市郊区旧街乡的一个老山村,山高沟深,土地贫瘠。全村总户数78户,建党立卡贫困户27户。常住的只有三十多位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在2017年脱贫以前,村子里缺少年轻人的身影,田间地头多了几分寂寥,只有风起时婆娑着发出的声响。村民们也看惯了黄昏下的荒草灰墙,对脱贫失去了信心,有的村民甚至觉得:“这里的贫(瓶)谁扶都不是东倒就是西倒,再扶就彻底摔啦!”

但是,阳泉市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对接单位,没有放弃初心,于2015年和2019年先后派出两任扶贫工作队。第一任虎峪村第一书记谈永刚下决心走“扶贫先扶心”的工作路线,让村民树立信心,并带领虎峪村在2017年率先脱贫。2019年,第二任虎峪村第一书记王劲升接过接力棒,坚持精准方略,继续带领虎峪村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王劲升和扶贫队员们帮村民解决了梨的销路问题后,村民们重新拾起脱贫的信心,“但是这还不够,当时梨卖不出去的时候,好多人家的梨园不咋管,都荒废了。而且咱也是门外汉,村民们也没有种梨的专业知识和科学观念。”王劲升补充道:“有了信心,还得让大家有科学管理的观念。”

于是虎峪村从省农科院邀请玉露香梨种植专家一年几次到村里手把手教村民种梨。早春剪枝、拉枝,春末疏花,夏季疏果、套袋,秋季防虫,冬季涂白……几年下来,用传统方法种梨的村民们慢慢掌握了科学管理的法子,有了科学管理的观念。观念转变了,致富的信心有了,玉露香梨的产量和品质大幅提高,村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解决村民难题是关键

虎峪村的梨园分布在山坡和梯田上,通往梨园的小路曲折不平、杂草丛生,虎峪村的村民又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去梨园很不方便。“尤其到了春季施肥的时候,大车进不来,没有农用三轮车的,运送肥料还得自己肩挑手抬,那老人们哪能受得住。”村民杨海云回忆说。

王劲升早已把这些看在眼里,他想着要给村里修一条机耕路。于是郊区的各个机构部门里总能看到他奔忙的身影——从区农机中心到区农委,再从区农委跑到扶贫办,还要找区领导。最后终于筹到了修机耕路35万的预算费用。“咱村这机耕路有3公里,还都是村民们自己一点点修起的,”话语间,王劲升的嘴角扬了起来,“有了机耕路,老人们上地干活儿不用走山路,大型农机也能直接开到地头,这就方便多了。”

修机耕路和搭防雹网解决了村民们种梨的两大难题,除此之外,扶贫工作队还在不断解决村民们生活上的问题——谁家有垃圾,村里直接收走,保证垃圾不落地;为村子申请水电补贴,为生活困难的村民申请救助。解决村民的难题始终是阳泉市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的关键。

在阳泉市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中心的帮扶下,这个寂静已久的老村庄又重新生龙活虎起来,有的年轻人也重新回到了村子里。村里落寞的千年古槐似乎也在寒冬后再一次生发出勃勃生机。

2017年,虎峪村实现全部脱贫,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虎峪村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阳泉市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中心在带领村子脱贫后,仍在践行助力乡村振兴的初心,虎峪村的新生活、新奋斗仍在继续……

原标题:《【晋欢颜】阳泉市郊区虎峪村——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