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满城劲吹文明风,这才是江门的模样!

2021-03-01 12: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文明城市

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

是城市实力和竞争力的综合体现

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

△张志成 摄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品质提升行动中

全市上下全力补短板、强弱项

治顽疾、建机制、惠民生

文明之风持续浸润民众心灵

文明之花开遍五邑大地

近日,记者走访发现,漫步在江门的大街小巷,一条条整洁的城市街道,一处处美丽的口袋公园,一个个和谐的居民小区,一个个整洁明亮的农贸市场,一幕幕缤纷的生活场景,都是江门这座美丽城市的文明剪影。在江门,满城劲吹文明风,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更是可感可触。

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碧水静流,花树绽放。2月26日,记者走进江海区下沙公园,这里满是出门感受春天的市民。然而曾经,这里道路狭窄无序、居民出入不便、房屋结构不安全、水灾火灾频发,是江门市区最大的棚户区。

△昔日破旧棚户区。

2019年,江海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命至上,安全至上,下大决心启动下沙片区的升级改造,推进城市更新。下沙片区进行重新规划、搬迁改造,对周边老旧社区实施全要素改造,高标准建设交通道路,沿河边修建人行道、骑行道、慢跑道、绿化道,与城央绿廊实现不间断、无障碍“四道贯通”。公园里配套人行天桥、亲水栈道、榕荫广场、儿童乐园、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文化中心,昔日破旧棚户区,变身别致美丽公园。

△下沙公园的改造充分利用了河边的空地。梁云峰 摄

△下沙公园夜景图。梁云峰 摄

“每天傍晚吃过饭,爸爸妈妈都会带我到下沙公园玩,这里绿树成荫,百花盛开,美丽极了!”家住江海区的学生陈光远说。

其父陈博赞叹道:“城市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人居环境越来越美,我们市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身边的人都对下沙公园的改造感叹不已。”

△天福社区萃锦园口袋公园。周华东 摄

今日下沙

小海河碧水静流

河岸边绿树错落有致诗意盎然

花树在春雨的吹打下落英满地

△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再联动江门河北岸风光、育德公园

组成城市绿色景观带

种种美景,不仅让市民满意

更吸引了一批外地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开窗见绿,出门进园。去年以来,一处处新颖别致的口袋公园点缀在江门街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绝佳选择。这些口袋公园不仅颜值高,而且功能全,让市民幸福感满满。

△东港街口袋公园。蓬江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供图

“东仓里口袋公园停车场,

解决了周边停车难问题。”

“以前逛公园要去东湖,

现在家门口就有怡居苑口袋公园。”

“丰乐口袋公园就像社区‘会客厅’,

装满了街坊们的欢声笑语。”

……

一则则街坊“点赞”

折射出江门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

据悉,3年来,江门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共推进项目超760项。自3个月前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品质提升行动以来,市容市貌更是明显改善,展现出“路畅、街净、灯亮、水清、景美”的城市新面貌,城市品质提升工作成效明显,实现了城市功能、形象、品位和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

老旧小区换“新颜”

“停车难、停车乱”问题

是城市管理的“糙点”

对于老旧小区而言更是一个“痛点”

蓬江区白沙街道迦南社区内,依旧是老旧的楼房,宽窄不一错综复杂的小巷,然而仔细一看却发现路面干净畅通,各种电动车、摩托车、小汽车停放整齐有序。家住迦南社区的欧先生感叹道:“现在停车更加美观了,整治之后感觉方便了很多。”

△施划规范的停车泊位

这是3个月以来,我市城市基础设施“补短”行动的一个显著成果。据了解,针对“停车难”等5大顽疾,市委常委会专门指定5名市领导牵头负责,要求从根本上、系统上解决问题,把“老大难”问题变成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江门通过优化“存量”,挖掘“增量”,着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按照“应划尽划”,新增停车位25万多个。

△摩托车停车位。

据了解,我市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提质升级,把市区老旧小区全部纳入3年改造计划。新会区圭峰会城南园社区同样进行了一场“老旧小区换新颜”的改造。

南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委委员、居委委员林松新介绍了社区改造的亮点:“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前提下,对社区做好改造工作,对居民的生活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对于窄小的路面,进行拓宽改造,常常发生雨水浸没的路段,进行地下水道改造,方便居民出行。路面两边增设100个停车位,居民的‘停车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此外,居民楼楼道内的消防设施、防盗门窗、照明灯等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造。”

△河南社区联合有关部门统一整治“三线”问题。

据悉,我市开展城市基础设施“补短”行动之后,已修补路面坑洼1.3万处,更换楼道玻璃5.1万处,维修消防设施5万处;共整治“三线”问题65.9万处,更新水管3394户;开展美丽楼道行动,对8700多条旧楼道进行粉刷、维修……系列措施赢得市民交口称赞。

农贸市场智能化升级

农贸市场

与百姓的生活质量

息息相关

蓬江市场是整个江门市区农产品零售、批发里面最大的一个农贸市场,作为有25年历史的农贸市场,在改造升级之前,这里基础设施陈旧,卫生死角多,货物摆放混乱。“以前杂乱得很,卫生不好,很脏都不愿意进来。”正在市场买菜的黄先生说,“现在感觉变化很大完全不一样了,规划得很好,清洁舒适,异味少。”

△改造后的蓬江市场外观更加醒目。

该农贸市场的“改头换面”,得益于政府引入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菜丁科技江门区域总经理黄晓华表示,他们受政府委托对农贸市场形象重新改造,打造智能化市场,增添了消杀系统,完善基础设施,细分货物区域,让市场变得整洁有序。企业的专业改造,让市民们得到了贴心的便利和舒心的购物体验。

新会区濠桥市场的改造也让附近的市民称赞连连。带着孩子买菜的汤女士笑着说:“改造前这里脏乱差,升级改造后环境好了很多,之前小孩都不愿来菜市场,现在也跟着来了。”

△摊档标准化改革后,可以有效解决过去传统农贸市场的脏乱现象。

记者看到,改造后的濠桥市场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市场功能区分清晰,布局合理,不仅提升了市民的购买体验,还提升了商户的售卖体验。鲜肉商户陈姐说:“环境好了,人流也多了起来,老鼠蟑螂都没有了。设计很现代化,卖什么很明确,销售量比之前都提高了20%。1992年我就在这里了,把这当成另一个家,现在市场这么时尚潮流,卖东西心情也很舒畅!”

濠桥市场负责人陈银婷介绍:“我们对市场进行管理,与商户签订一系列的公约,例如‘门前三包’,每个月及季度都会进行五星制的测评,测评中获五星的商户,可获得一定的奖励。”

据了解,我市推进农贸市场建设和管理升级,组织对29个重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并组织开展星级农贸市场评选活动,5家市场获评四星级,榜样示范有效带动市场精细化管理。同时,开展常态化巡查和管理,组织对全市129个农贸市场开展问题督查,市场内外环境焕然一新。

以文化涵养城市文明

高标准的文明城市创建

不仅是要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品质

更要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

让江门由表及里、由内到外地

形成一座文明城市

江海区“两馆一中心”(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是江海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公共文化建设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江海区最黄金的地块上,对照大湾区先进标准,重点打造的公益性文化设施。

△孩子们在图书馆内学习剪纸。黎禹君 摄

其中,科技馆分为“儿童乐园”“探索发现”“生命科学”三大展区,馆内悉心设计了种种科学小游戏,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科学的体验和启发。市民李启霖对科技馆的布置表示称赞:“这对启蒙和学习非常有好处,如果我当年读书时有这样一个设施的话,一定会很开心!”一同游玩的杨思敏也称赞道:“科技馆的建成真的很不错。”

△小朋友在高新区(江海区)图书馆内阅读图书。周华东 摄

图书馆则是一个向市民全天候开放的新型阅读空间,记者走访发现,馆内安静舒适,有学生正在这里埋头自习,奋笔疾书。更让人动容的是它的人文关怀,据该馆解说员介绍,馆内还为视觉障碍者提供了阅读专座,视觉障碍者只需要戴上耳机,把书放到专座配备的扫描仪上,根据操作盘上的盲文按下按钮,就可以“听见文字”。

△江门市档案中心效果图

“两馆一中心”是我市大力发展文化惠民工程的一处缩影。据悉,市档案中心预计今年完工,我市今年还将进一步推动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和各市(区)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升级改造,全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一直以来

江门坚持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既注重历史传承、塑造城市的独特风貌

也注重增强公共文化供给

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和文化内涵

△江门站候车大厅 江门日报记者 周华东 摄

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候车大厅

活用碉楼元素、彰显地域特色

△启明里迷人的夜色。李伟杰 摄

江门“城市原点”启明里

改造修旧如旧、保持华侨历史底蕴

△龙溪湖阅读中心夜景。图源:江门高新

龙溪湖阅读中心

“书虫”常聚、引领书香四溢

中国(江门)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加快建设

侨乡名人历史和非遗民俗等

频频走进校园……

如今的江门,优秀历史文化

看得见、摸得着、传得好

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涵养城市文明

来源:江门日报 记者/黎禹君 皇智尧 实习生/韦雪婷

原标题:《满城劲吹文明风,这才是江门的模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