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踏遍万里河山,如椽巨笔擘画“流动中国”!

2021-03-01 17: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复兴路40号工作室 中国铁建 收录于话题#中国铁建“十三五”成就回顾3个

2020年12月22日,中国铁建勘察设计的合安高铁开通运营,为京港高铁画下重要一笔。这条被称为是目前乘坐最舒适的高铁,将无砟轨道平顺度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翻开中国铁建“十三五”勘察设计编年册,420公里时速的亲密交汇,载货万吨的浩吉铁路,全球最长的中低速磁浮,首次跨海的厦门地铁2号线,第一条穿越秦岭的西成高铁,第一条下穿黄河的兰州地铁,斯里兰卡第一条现代化铁路,全球首例高铁全封闭声屏障……

5年来,中国铁建旗下的铁一院、铁四院、铁五院、上海院,以及各工程局设计院共同奋进,不断在高峰中再攀新高,谱写了勘察设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更快适,攻坚克难密织路网

“十三五”期间,中国高铁由1.98万公里增加到3.79万公里,基本建成世界最大的“四纵四横”高铁网,正在向“八纵八横”迈进。随着中国铁建勘察设计的商合杭高铁、郑万高铁、徐盐铁路、福平铁路等一大批铁路的开通运营,中国的铁路网逐渐向神经末梢不断延续。

往东。福平铁路将铁轨铺到祖国大陆离台湾岛最近的平潭岛,结束了平潭不通铁路的历史,平潭、长乐与福州老城区至此形成“半小时生活圈”。

往西。全长1213公里的格库铁路穿越大漠高山,一条新的通往欧洲和西亚的陆路通道由此形成。

往南。世界级超级工程浩吉铁路由蒙古高原一路南下,中国铁路版图新增一条纵贯南北的能源运输大通道;商合杭高铁、合安高铁纵贯安徽南北,推动着安徽跑步前进成为了中国第二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

往北。银西高铁让陕甘宁千万群众翘首期盼的铁路成为现实,宁夏和甘肃省庆阳市纳入全国高铁网的怀抱,环县等陕甘宁老区沿线多地结束了不通火车历史,直接步入高铁时代。

一条条铁路开辟出一道道高效、快速的城市走廊,成为城市之间最强“黏合剂”,织线成网的铁路网犹如钢铁骨架一样将中国大地紧密相连。到2020年年底,我国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95%以上有高铁连通,一个“流动的中国”正在建成。

中国高铁在一路领跑中不断提速升级。

2016年7月15日,两列我国自主研制的标准动车组在中国铁建总体设计的郑徐高铁民权特大桥上,分别以420公里的时速交汇,惊艳了世界。

伴随着速度的提升,中国铁路客站也加快了代际更迭,目前已悄然进入第四代。在此过程中,中国铁建创新提出了“桥建合一”“腰部进站”“可选式候车”“凸字形平面”“同层中转”等设计理念,极大丰富了铁路站房的设计体系。

如果说铁路网撑起了神州大地的钢铁骨架,那么地铁网则伸向了城市的毛细血管。5年的快速发展不仅让城市轨道交通成为百姓日常出行的首选,更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强有力引擎。

厦门地铁2号线已经安全运营一年多,外表看起来和普通地铁别无他异,但是对中国地铁盾构发展却有着里程碑的意义。这是国内首条开通的跨海地铁,通过厦门地铁2号线,中国铁建在海底隧道建造技术方面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水下修地铁就如同在血管上动手术。兰州地铁1号线是是国内第一条下穿黄河的隧道工程,被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评价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复杂、最不利的卵石地层,面临诸多世界级难题”

这两条跨海过河的地铁线路是中国铁建勘查和设计轨道交通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期间,全国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4000公里,中国铁建参与了所有在建城市的轨道交通勘察设计。

更环保,绿水青山永葆本色

交通建设不仅要安全、快速,还要考虑环保。中国铁建从设计源头上贯彻环保理念,建成了一批绿色的“钢铁长龙”。

在江门,巴金笔下的“鸟的天堂”中的大榕树依旧葱荣,鸟儿依旧在欢唱。不同的是,江湛铁路从这片土地静悄悄地“擦肩而过”。

为了保护“小鸟天堂”里的30000多只小鸟,中国铁建用了2年半的时间,对声屏障的声学性能、结构形式、与桥梁和接触网的连接方式以及声屏障材料等进行反复研究,建成全球首例高铁全封闭声屏障,让江湛铁路以“静音模式”穿越鸟的天堂。

“潜行”保护区,“绕避”水源地,“隐身”于众多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中国铁建的绿色设计成为中国高铁的“最美留白”。

中国铁建勘察设计的杭黄高铁沿线经过西湖、西溪湿地、千岛湖、绩溪龙川、古徽州文化旅游区、黄山和西递宏村7个5A级景区,以及50多个4A级景区和10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设计师要在尽全力保护环境的同时,将这些景区最大限度地串联起来。

复杂地貌在创造众多美景的同时,也让保护生态成为了交通建设中不得不面临的难题。西成高铁是第一条穿越秦岭进入四川的高速铁路,为了保护秦岭生态,设计师在选线时特意避开了秦岭山区集中、连片、且等级较高的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以深埋隧道及高架桥梁形式分别穿越天华山及朱鹮国家自然保护区,最大限度保持了秦岭的原生态。

铁路沿线是生态修复的重点。徐盐高铁是一条穿越古黄河河畔的“绿色高铁”,一路穿越十几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桥梁分段穿越的形式不仅充分考虑了古黄河的生态保护、恢复问题,同时也展现了古黄河自然湿地、原始河道、风景林地等自然生态景观。

来时青山绿水,走时绿水青山。高铁带来沿线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依旧留住“绿色”底色,这是“十三五”期间中国铁建勘察设计最“亮眼”的成绩单。

更智能,炫酷技术成为主流

5年来,智能化成为了勘察设计的“标准格式”。

从手绘蓝图到“甩掉图板跨世纪”,中国铁建用了将近半个世纪。而如今,VR虚拟现实、3D打印等炫酷科技早已成为最新利器。

主跨324米的商合杭高铁裕溪河特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度无砟轨道高速铁路桥,为保证轨道结构安全服役状态,中国铁建为其量身定做了轨道“千里眼”。近年来,中国铁建的勘察设计越来越注重在智能建造、智能装备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将多项设计与科技交融,体现出中国智能化设计的信心和能力。

2018年投入运营的四线共享、占地577亩的武汉地铁野芷湖车辆段,被称为武汉地铁“功能最强”车辆段。中国铁建设计建成的这家“地铁4S店”,配备多重“尖板眼”维修技术,实时掌握地铁车辆运行技术状态,并提供“智能体验”服务。

昌赣高铁全线铺设的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RTSⅢ型无砟轨道,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感知和移动互联等“黑科技”,以云计算为平台架构,打通信息技术与传统建设的接口,实现融合创新,打造轨道数字化智能设计。

高山险壑、急流断崖曾经是勘察人员的噩梦,遇到极端地貌,往往一天时间耗费在崇山峻岭的路上。

数码航摄仪、机载激光雷达、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垂起固定翼飞机、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层出不穷的智能勘察技术不仅解放了生产力,大大提升了勘测效率和精度。

为了将黔张常铁路打造成我国岩溶地区的“安全线、示范线、环保线、扶贫线”,中国铁建采用了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等“3S”技术,集中了空间探测、人工智能和地球科学等众多学科的最新成就,不良地质判释准确率达到了85%。

“北斗”全球组网成功后,为在铁路行业的综合应用夯实了基础。中国铁建紧跟发展,设计的北斗铁路行业综合应用示范工程,成为国家北斗重大专项面向铁路行业的首个综合应用示范项目。

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BIM、装配式建筑等新技术驱动下,“传统建造”正加快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

原标题:《踏遍万里河山,如椽巨笔擘画“流动中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