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萧新民丨六吉:一幅淡墨山水画

2021-03-02 14: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走南闯北的社长 行业研习 收录于话题#村志2#乡村27#时空10

社长说

六吉是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仁居镇的一个山村,夕阳映照下,仿佛是一幅淡墨的山水画,美不胜收。2020年的时候,社长曾经和胡靖教授一起到平远驻村调研,吃住都在农户家里,留下非常美好的回忆。今天的推送是原平远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萧新民先生为六吉写的村志。

1 何为“六吉”?

六吉是个远离都市喧嚣、山清水秀的美丽小山村。

为什么叫“六吉”,我遐想,是不是东西南北中都大吉大利,所以叫“六吉”啊!但仔细一想,慢慢一算,也还只是“五吉”啊。

2020年12月20日,冬日暖阳,天气格外晴朗,蓝天白云,让人感觉不到冬天的情景。下午,我与朋友相约,决定去趟朋友卓坚在六吉的老家,享享大自然的悠美风光。坐着小车,行驶在山村公路上,从仁居圩镇出发,大约行程9公里。虽然道路路面平坦,但仍然给人山道弯弯,山回路转、扑朔迷离的感觉。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为六吉村的主人之一,卓坚在车上为我们讲述了“六吉”的来历。只听他娓娓道来:六吉原名“下木溪”,民国元年(1912),另一说法是1911年,由境内的叶田上、彭坑里、茶子窝、通朝、流坑径、华山六个自然村合办学校,名曰“六吉国民学校”,六吉村名由此而来。听完卓坚的讲述我知道了“六吉”的来历,不竟心生尊敬之意,“六吉”原是一个人文底蕴深厚的小山村。

从六吉名字的来历,我们可以体会到六吉人历来崇文重教的精神,是值得今人崇敬的。六吉下属的一个自然村,叫“石教子”,它与教育、与文化紧紧相连。因为此处到处都是石子,当大人和小孩在一起的时候,大人就经常以石比喻教育自己的儿女,做人要实在,面对困难时要坚强,学习要刻苦,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久而久之,此地就被称为“石教子”。

从仁居圩出发15分钟左右,我们的车行驶到了杨梅隆山顶,眼前突现一块开阔的地面。我们来到了三叉路口,醒目的路碑标明往左是木溪村,往右是六吉村。车徐徐驶入右车道,穿行在六吉村华山之腰。

据说华山因遍地长着石榴花,先取名为“花山”,因“花”与“华”谐音,久而久之就成了“华山”。在山道上约行数百米,我们便来到了六吉村村委会会址所在地。村委会会址楼上立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标语牌,楼内设六吉村党群服务中心,建有农家书屋,藏书一千多册。楼侧是六吉村卫生站。村委会址门前是有数百平方米的迷你版文化广场,有秋千、有跷跷板、户外健身器材等,广场右侧宣传栏赫然入目,广场正中前沿国旗高高飘扬。村委会址地势较高,面对村庄,视野开阔得很,在这里俯瞰村庄,全村容貌尽收眼底。

六吉村村庄确实很美,美得自然,美得朴素,是一个土地圆满肥沃的小山村。

2 六吉简史

20世纪70年代初,我刚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不久,便被派驻仁居六吉的邻村邹坊村,发动社员(当时是人民公社体制)割草皮,搞农业生产。值那机会,我曾来过六吉。那时对山村没有什么美的感觉,满脑子都是如何多割草皮、多打粮食。几十年过去了,说实话,六吉村在我的印象中并未留下什么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因我从事了地方志工作10多年,便对全县各地的情况多多少少有了一些了解,因是朋友的老家,自然也就多留了一些心思,对有关记述六吉的情况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六吉村属仁居镇辖,村委会址就设在村中心的华山李树坪,距仁居镇北9公里。东邻差干镇;西接木溪、邹坊村;南连社南村;北与江西的坪地苏园村毗邻,界域面积12.2平方公里,全村有256户,907人。居住着卓、刘、赖三姓,均为汉族,讲客家话,是典型的客家山村。

六吉是农林并重的丘陵山村。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3%。山高一般在450~600米左右,而鸡笼嶂则海拔高804米。六吉的山坡地土壤大部是黄壤土,地面植被良好、林木茂密,地势由东北、西南向中间倾斜,山谷相间,溪流纵横短小,汇入木溪河六吉河段出境进入五福。全村有耕地762亩,林地2.27万亩。村民主要靠农、林业收入,青年人大部分外出进城务工。

乡道Y109线经过该村。20世纪70年代通电,1998年通电话,2013年通自来水,2015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并通网络。摩托车已普及全村,大部分村民有了小汽车。

3 六吉文化

六吉客家文化底蕴深厚,一踏上这块土地,你便会感觉到这里的客家文化底蕴如老酒般散发出来的迷人醇香。

六吉现存传统客家民居75座。其中,卓氏通朝祖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两堂二横二围龙,有4个大厅40间房。青砖外墙,硬山顶,灰瓦覆面。石教卓氏老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占地1820平方米。两堂二横二围龙,土砖木结构。上堂正中设神龛,摆放祖先牌位。南北厅木屏风间隔。门前上、下两门坪,左边20米处为池塘。保存完好,仍有人居住。

华山卓氏祖屋有匾额“褒德堂”,祖堂对联“仁人主静,寿者如山”“静观万物皆自得,山色千层颇自然”“放眼睹新春花似锦柳如丝淑景层层现出文明新世界,仰头思旧德汉封侯宋卓相殊勋赫赫安宁绍述旧家风”等。

六吉的古建筑主要有“三济桥”“蓝杞寨”。“三济桥”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在老县城仁居经差干往江西、福建的古道上。该桥东西走向,两孔跨六吉河,桥长31.5米,宽3.7米,高5.9米,中间为船头状桥墩,由花岗岩条石砌筑而成,两端原各有三级台阶。2009年7月被公布为平远县文物保护单位。“蓝杞寨”,位于鸡笼嶂东侧,建于清末,现存有寨门、城墙、战壕等遗址。

六吉的古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流坑村西北遗存流坑至江西坪地的古道,长500米,宽1.2米,用河石砌成。另一条是在华山东南方,有仁居经差干至江西、福建的古道。古道全长15千米、宽1.5米,由河石铺筑。其中仁居至六吉招福地5千米,招福地至江西寻乌县苏园约6千米。招福地古道旁边有一茶亭,名叫济福亭,内墙存有3块清代建亭碑刻。

古道旁还有1块长约2米、宽1米的大石头,形如棺材,上刻横横竖竖的图案。相传,要是有人认出上面的字,这块石头就会吐出金银财宝,还能助人当上大官,故得名“官财石”。因而引来不少行人驻足辨认。有些人甚至围着大石头反复研究,但一直没人认出。后来,一位有识之士悟出其中道理,是先人暗喻人们要识字读书,为民者才能勤劳致富,为官者才能为民办事。

六吉村民间有祭祀、祈福、“迎相公”等习俗。此处的相公是指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迎相公”是为纪念三位英雄而举行的一个盛典。卓坚告诉我六吉村人重视过好传统节日,主要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但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交通信息等现代化的实现,人们对节日有淡化思想。但一年中仍重视过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4 家风

卓坚告诉我,自梅州市委、市政府开展“两美”(美丽梅州·美丽好家园)创建以来,在中共仁居镇委、镇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六吉村经过特别的设计规划、改造,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闲聊中我们来到了卓坚位于华山自然村中段的老屋。老屋背靠龙颈岃,座西向东,门前800米左右的地方是形如笔架的大山。山右侧是彭坑里自然村。彭坑里又称鹏坑里,有大鹏展翅之意,该自然村有山路连接本县差干镇的南楼村,水泥路连接仁溪公路,另有一条通江西苏园的古道。而河水可以见底的六吉河就在彭坑里村前自西北向东南汇入仁居五福。

卓坚的老屋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其父卓柏泉所建,为典型的上下堂客家民居。门前有半月型鱼塘,塘水清澈。老屋已经卓坚与哥哥卓志两人联手维修,亮丽的白墙,近似徽派建筑的瓦面栋头使人有一种舒适耐看的感觉。它虽建筑时间只有几十年,但已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这座与千万个客家建筑风格一致的老屋,在风水术中体现了《周易》文化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其主要目的是追求家族兴旺,兴旺的表现则是生命的繁衍和增殖。用客家话说,祈求的是“人丁兴旺”“大富大贵”。

站在卓坚老屋门前,眼眺“笔架”山,我思绪翩翩。我熟悉卓坚,也熟悉其一家,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卓坚一大家人和村民们一样,已经走上了小康之路。我想这当然应归之于国运昌隆,不过我却打趣笑对卓坚说,六吉变了,您家也变了,这和六吉的好风水和您家的好风水应该是不无关系吧!

卓坚的父亲卓柏泉,已是一位87岁高龄的老人,现在县城儿子处颐养天年。卓伯最大的特点可以用“心底无私天地宽”7个字来概括。他是平远县为数不多的曾获省、部级3次奖励的劳动模范。他养育有2个儿子、2个女儿。大儿子卓志是平远县纪检会干部;二儿子卓坚是市龙头企业“梅州市家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有孙辈子孙9个。其中4个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5个在校。9个人学业成绩均非常优秀。2014年,其孙女卓靖龄以平远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华南师范大学录取,在学期间就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2018年大学毕业后即参加了工作,一年后,成为了六吉村历史上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女律师。

……

5 淡墨山水

时间过得飞快,进村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同行的朋友朱伟东、张日光叫照张像留个影。我欣然进入角色,留下了岁月的瞬间。

我出生在乡下,来自农村,对山村有一种别样的感情。对六吉的山水路田,民居建筑、民风习俗,它的过去和现在我很想多了解一些。于是,我拉着卓坚,来到了他门前的机耕村道上,让他为我介绍六吉的其他自然村。

我抬头望向天空,望向远处,时间已近傍晚,只见夕阳在蓝天的辉映下,云雾缭绕、漫天霞光。夕阳映照下的六吉仿佛是一幅淡墨的山水画,美不胜收。

卓坚抬手指向西北对我说:西北边有2个自然村。距村委会址约1.5公里的是通朝自然村,又称墩头。因在通往江西的古道旁,意为此路能通往朝廷而得名。因境内山坡上有土墩,又称墩头。

卓坚接着说:距村委会址西北约3.5公里的是流坑径,原称“刘坑径”,因刘姓首先迁到此山坑而得名,村中有采石场,5米宽的水泥村道可通仁溪公路。

我指着距村委会址北约300米的地方问卓坚:“这里又叫啥地方?”卓坚说,那里叫“叶田上”,据说叶田上原住叶姓人家,后来卓姓迁居此处,而称叶田上,这里是六吉村的中心,原有小学1所、水电站1座,水泥村道连接仁溪公路。

卓坚见我大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儿,便说还有一个自然村,我一并给您介绍了吧。他说,西距村委会址0.2公里处的是“茶子窝”,因盛产茶油,故称“茶子窝”。

就在这时,我们在村道上遇上了他的一个邻居,手里拿着装满垃圾的垃圾袋正往前面不远处走去。我望向前方,只见不远处放着两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人们随处倒垃圾、不讲卫生的陋习,已经成为了过往。

卓坚打招呼说:“亚哥,倒垃圾啊,怎么不下县城你儿子处住啊?”老伯回答说:“刚回来不久,住了几天,住不习惯,食也食唔惯,菜又么菜味,肉又么肉味,还是我们这里安静,空气又好”。

老伯的寥寥数语,马上让我想起了一首新歌谣:五谷丰登粮满仓,金柚脐橙爽口香,环境优美人增寿,共同分享好时光。

夕阳已经没入了西山的山峦,同行们叫我赶紧打道回府,我总觉有点恋恋不舍之意。

终于要离开了,但心还不肯走。

苍翠的群山,清清的河水,一幢幢、一排排亮丽的客家民居,清洁光亮的水泥村道,朴素惠民的村委会址,广场上高高飘扬的国旗,勤劳朴实的六吉人,所有这些,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坐在回程的车上,我仍在沉思,计算着下次再来六吉的时间。我坚信,六吉在在乡村振兴规划实施中必将变得更加富裕、更加美好。

2021年元月

行业研习社独家稿件

作者:萧新民,原平远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平远县志(1979-2000)》主编。(原名肖新民)

编辑:Susu

行业研习社|独家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行业研习”

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原标题:《萧新民丨六吉:一幅淡墨山水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