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调研专辑② | 缙云—南江:科技赋能,东西协作奏响扶贫乐章

中国发展观察
2021-03-02 09: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文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在南江70多万百姓的记忆中,2019年4月28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在当天举行的四川省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上,南江等17个县被正式批准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

古往今来,外界多神往于南江“共话巴山夜雨”的情致, “飞嶂云中动,鸣泉天上流”的胜景,然而这些审美意境在现实世界中对应的是秦巴山区的群峰耸立与沟壑纵横,以及因此制约形成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发展之艰难,脱贫工作之艰巨。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4 年底,南江共有贫困人口8.9 万余人,占当年农业总人口的15.9%。截至2016年底,该县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09个、贫困户12131户、贫困人口42179人。

南江持续推进的脱贫攻坚工作在2019年实现质的跨越。这一年,该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全部清零,彻底“摘帽”,脱贫攻坚迎来阶段性重大胜利。

南江脱贫攻坚取得的丰硕战果,是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简称“东西协作”)战略决策下,浙(江)(四)川协作的一个典型样本。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确保西部地区现行国家扶贫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指导意见亦明确,由浙江帮扶四川。

2018年,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与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结对。从那时起,缙云的资金、产业、技术、人才等源源不断输入相隔1600公里的南江,为南江的脱贫攻坚工作注入强劲动力,南江由此驶入“摘帽奔康”快车道。在来自缙云的多方帮扶、特别是技术支持下,南江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全面深化,持续提升,取得显著成效。

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机制,东西协作在中国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它不仅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也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更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专题调研组(以下简称“本刊调研组”)于2020年8月走进南江,试图通过梳理缙云、南江两地结对助力南江脱贫这一微观案例,挖掘东西协作的诸多举措与实施细节,剖析这一极具中国特色且已被实践充分证明成功的扶贫路径,以期通过我们的视角,为下一阶段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一份经验参照。

良种良法,特色农业焕然一新

炎炎烈日下,四位师傅在满眼绿意的田地中抢收茭白,附近场院里,三位师傅迅速将刚收割的茭白打包装车,不远处是周边县市已等候多时的运输车辆—— 茭白的收获季,师傅们汗如雨下,节奏紧张又有条不紊地劳作, 眼中充满欢喜。这份欢喜来自于, 今年又是一个茭白丰收年。

这是2020年8月初,本刊调研组一行在位于四川省南江县长赤镇永新村的东西部茭白产业园看到的场景。产业园负责人袁洲介绍,2020年该产业园共种植茭白160亩,收获50多万斤,销售额约110万元。

在南江喜获丰收的茭白品种,“家乡”正是缙云。2018年新一轮浙川东西部协作展开以来,缙云不仅将在本地种植技术成熟、已获显著经济效益的茭白品种“美人茭”输出到南江,组织南江种植茭白的贫困户到缙云参加相关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政策补贴,更派驻缙云的专业技术人员(即茭白师傅)在南江“传帮带”。

据介绍,茭白的育苗、栽植、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收割等环节,样样有独到的技术要求。缙云派出茭白专业技术人才邓建平、李德鹏、应义盛在南江蹲点,为南江茭农进行种植技术专题培训,在田间地头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通过现场示范、理论讲解等,共计培训260余人次, 培养出多位能够独立掌握茭白种植技术的南江本地人才。

由于茭白在南江是“新鲜事物”,本地人不知如何烹饪,也不知如何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两县举办了茭白品鉴会,向公众推介缙南情丝(即茭白肉丝)、黄羊炖茭白等12道适合南江口味的茭白菜肴。缙云县政府副县长, 挂职南江县委常委、南江县政府副县长汤碧荣还专程从缙云带来以茭白为主要原料的深加工食品,为南江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借鉴。

此外,为了完善茭白产业链,相关部门专门安排东西部扶贫资金用于茭白市场等设施建设,扶持物流,以打造川东北最大的茭白交易集散中心。

在缙云的全方位帮扶下,三年来,白嫩香甜的茭白成为带动南江贫困户创业和就业的“龙头产业”,从2018年第一批试种65 亩发展到2020年的3000多亩,打造的“南江美人茭”产品主要销往成都、重庆、西安、上海等地,颇受欢迎。2020年,南江茭白产量5000余吨,销售额达2100 万元。

响亮的“南江美人茭”品牌和漂亮的产销数字有力证明,缙云输出的良种良法,切实帮助南江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在南江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选择茭白?汤碧荣在接受本刊调研组采访时表示,这是充分考虑缙云、南江两地现有资源条件,经过全面调研、多方比选、精准匹配后得出的答案。

事实也证明,以茭白为代表的技术和产业输出成为两地结对帮扶工作中的突出亮点。

据介绍,缙云、南江两地结对后,双方来往十分频繁。在两地第一次高层联席会议上,南江的参会代表提到,当地有少量野生茭白(当地称为“鱼笋”)生长。其后,以此为线索,两地组织专家展开调研,评估在南江种植茭白的可行性。在自然条件方面,通过对南江的纬度、气候、降雨等条件的分析,认为南江理论上具备茭白种植的基本条件。在产品销路方面,南江及周边区域茭白市场空白,可全力开拓;附近的成都、重庆、西安等地茭白需求量较大,但货源以江浙一带为主,南江具有短途供货的优势。专家综合评估认为,对于南江来说,发展茭白产业潜力巨大。

另一方面,从缙云的角度看,如果南江引进茭白,缙云有足够的能力和条件为南江提供全方位支撑。茭白是缙云农业主导优势产业。上世纪90年代起,缙云在全域范围内大力推广茭白产业,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特别是,经过多年种植实践,缙云的茭白技术专家和农民师傅探索出“茭白一种两收模式第二茬增产方法”和“茭白苔管育苗”等国家技术专利,确保了茭白的品质。

据了解,在缙云,茭白亩产值可达3.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4.28万元。2015年1月, 缙云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茭白之乡”称号,种植面积6.58万亩,年产量12.6万吨, 从业人员3.5万余人,全产业链总产值近15亿元,产业规模全国第一。

对于良种良法的选择,双方一拍即合。两地政府都希望,在南江推广种植茭白,能够以点带面、形成示范,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增加收入,帮助他们尽快脱贫。

然而,最初的推广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据汤碧荣回忆,作为帮扶干部的他2018年刚到任南江推广茭白种植时,由于尚无先例,当地不少贫困户对此心存疑虑,担心收入方面的风险,响应者并不多。

2018年,基层干部红光镇原茨竹村村委会主任马明率先试种了11亩茭白,当年即获利10万元。这之后,由于身边案例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推广工作顺利铺开,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将种植茭白作为重要生计。

为解决南江茭农后顾之忧, 由乡镇及村合作社出面,一方面与重庆、四川、浙江等地的销售企业展开合作,共同搭建销售平台,实行定价采购;另一方面大力开拓线上渠道,通过直播带货等新形式拉动销售,保障南江茭白优质稳价上市。

一系列为茭农“保驾护航” 的政策举措落地生效,为贫困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长赤镇莲池村贫困户刘昌国2018年试种2.4 亩茭白,当年纯收入2.5万元。2019和2020年,他持续扩大茭白种植面积,2020年种植6亩,尽管前期受到干旱影响,收益仍达到4.3万元。他说,种植茭白有人提供技术指导,也不愁销路, 是“哪也找不到的好事”。

同样在缙云茭白师傅的技术指导下,红光镇房岭村贫困户岳清泉夫妻二人2019年种植4亩茭白,收益3.6万元,并掌握了茭白种植全套技术。2020年,他流转了40亩水田种植茭白,实现产值20余万元。

通过茭白种植,刘昌国和岳清泉不仅成功摆脱贫困,还通过对其他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农忙季节请其他贫困户到田里帮忙等方式,有效带动了周边贫困户的创业和就业,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又发挥了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在南江,刘昌国和岳清泉这样因茭白脱贫致富的故事还有许多。作为缙云—南江扶贫协作第一个启动、第一个落地、第一个出成果的项目,南江茭白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浙川东西协作取得的一项坚实业绩。以技术输入为核心,将东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嫁接复制到西部地区,使之落地生根并持续发展,也成为东西协作结对扶贫的有效路径和经验。

除了茭白,两地结对帮扶过程中,引进自缙云的杨梅、雷竹、金丝皇菊等优势农业产业, 在南江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样可观。“水种茭,旱种竹,套种菊”,形成南江新的农业产业格局,也成为缙云—南江结对扶贫的一大特色。

南江县集州街道幸福村正在打造的千亩雷竹基地,给当地贫困户带来了美好生活的新希望。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赵明选和吴言珍告诉本刊调研组, 前些年为了改善生计,村民们曾经试种过一些作物,但都失败了。缙云、南江结对后,经专家评估,认为这里的自然条件适宜种植雷竹。于是,幸福村规划种植雷竹1000亩,建设雷竹产业园,同时竹林套种南瓜,“一地多收”。据介绍,该村目前已种植雷竹550余亩,来自缙云的“雷竹师傅”作技术指导。赵明选和吴言珍将各自家庭承包的土地入股产业园,平时也在此务农获取报酬。产业园出产的农产品已对接专门的销售公司,目前主要销往上海、浙江一带,确保销路畅通和农民获利。

幸福村村支部书记王缸生向本刊调研组介绍,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73人,全部纳入雷竹产业园的经营,2019年已全部脱贫摘帽。作为一名基层干部, 王缸生对幸福村的脱贫历程很有感触,他认为,在脱贫攻坚中, 技术指导和项目选择至关重要。

位于南江县红光镇黑池村的缙云—南江杨梅示范园,在缙云技术、资金的帮扶下,经历了从“垂头丧气”到“扬眉吐气”的质变。

2018年前,黑池村已建设有300亩的杨梅园,但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缙云县的“杨梅师傅” 何志忠来到现场给杨梅园“把脉”后认为,主要问题在于技术和管理。找到症结后,何志忠把杨梅的修枝、施肥、防病、治虫、疏密、移栽、新植、冬管等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农民,帮助他们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将300亩杨梅疏植成600亩,2018年又平整土地新种植2700亩,这些新种植的杨梅都是从缙云引进的三年龄树苗。

种植杨梅收益如何?南江人算了这样一笔账:流转土地每亩每年300至500元,园区务工每天每人80元,村民可入股产业园,将集体公司盈利的50%分给贫困户、低保户、残疾户和特困户。黑池村51户贫困户196 人都加入了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仅杨梅一项就能带动户均增收7000至8000元。

此外,为解决新植杨梅短期内没有收益的问题,缙云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建议南江的农民在杨梅树下套种金丝皇菊。金丝皇菊种植者、四川省江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敏告诉本刊调研组,金丝皇菊每年4月移栽秧苗,10月即可收获,2020年,他种植了300多亩金丝皇菊,一株金丝皇菊开花百余朵,品质好的售价可达到12元/朵,收入令人满意。特别是,通过土地流转和田间劳动,这300多亩金丝皇菊已帮助附近两个村的70多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2018—2020年,在缙云的帮扶下,南江共种植茭白5100亩, 建设两个茭白交易市场,两个冷链库,25个扶贫车间,将茭白产业推广到6个乡镇31个村, 全产业链价值达2400万元。三年累计种植雷竹6500亩,其中2018年底种植的300亩已经初产,亩产50余公斤。三年共建设杨梅基地6000亩,目前投产约500亩,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20万元。“南江美人茭”和“红光杨梅”品牌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

两地以茭白、雷竹、杨梅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协作,被形象地称为“红黄白”协作。以技术输入为先导和核心的农业产业精准帮扶,生动地演绎了“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是脱贫的根本路径遵循。如何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通过科技帮扶施以良种良法,不仅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稳定脱贫的关键,更是该地区第一产业实现长远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据介绍,结对三年来,缙云县累计完成对口帮扶资金10510 万元,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37个,共发展茭白、杨梅、雷竹、金丝皇菊等特色产业种植1.81万亩,产值突破7000万元,有效带动3.47万户农户持续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5万户3.82万人,提高农民纯收入1800多元,逐步形成了规模效益和脱贫长效机制。

扶智扶志,第三产业展露生机

脱贫攻坚,技术先行。在南江,受益于缙云科技帮扶实现脱贫的不只是深耕“红黄白”三色产业的贫困户,另有不少贫困户通过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增“智” 立“志”,在第三产业崭露头角。其中的缙云烧饼产业,也称为“黄”色产业,是南江脱贫摘帽的另一重要特色。

南江县八庙镇肖家观村贫困户张海艳,参加缙云烧饼技术培训后,开店创业,走上了致富道路。

“缙云烧饼”是缙云的传统食品,也是中国烹饪协会评定的“中华名小吃”之一,享有盛誉。2018年8月,缙云围绕“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的目标,将“缙云烧饼”富民产业引入南江。

缙云县选派了多名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烧饼师傅,将“缙云烧饼”培训班办到南江, 贫困户在这里可以免费系统学习缙云烧饼发面、和面、制馅、成型、熟制等全流程技术,并亲手烤制烧饼。目前两地已联合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185人。

除了技术培训,缙云方面还为准备在南江开设缙云烧饼店的贫困户提供门店选址、装修及营业执照办理等指导帮助,对创业成功符合奖补条件的,纳入东西部扶贫专项资金支持。为鼓励创业,南江出台了《支持“缙云烧饼”特色产业发展创业奖补政策》,给予开店创业的贫困户1 万—3万元奖励和培训补助。

2019年7月,30岁的贫困户张海艳经过“缙云烧饼”技术培训后在沙河镇开出了南江第一家“缙云烧饼”门店,除了缙云烧饼,兼售稀饭、水饺、面条等。她告诉本刊调研组,店里制售的缙云烧饼根据馅料不同分为两种,售价分别为3元和5元,生意一直不错。尤其是旅游旺季,张海艳在光雾山景区有时一天能够卖出1300多个烧饼,成功脱贫。

其后,天池镇贫困户李云舟夫妇、贵民乡贫困户邓丽萍婆媳也相继开出了自己的缙云烧饼店。

据介绍,截至目前,南江县参加“缙云烧饼”培训的贫困户共146人,20余人先后在成都、巴中以及南江县城、沙河镇、长赤镇等地成功开店创业。

在南江,针对残疾人贫困户的技术培训也开展得有声有色。2018年以来,针对南江残疾人多、技能低、岗位少的特点,缙云、南江开展精准培训,分别在南江县集州街道、公山镇、兴马镇等17个乡镇开办了17期36班次,2290人次参加培训,就业率超过75%。

此外,依托巴中市万博职业培训学校开展残疾人实用技术精准培训,共培训盲人按摩人员81 名、电子商务人员30名,其中66 名学员从事盲人按摩行业,11名残疾人开办了自己的按摩店。据了解,经过培训的就业人员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已实现全部脱贫。

藉由东西协作的“ 直通车”,不少南江贫困户到缙云学习技术,之后在那里就业扎根, 摆脱贫困,迎来新生活。首批搭乘“南江—缙云东西部劳务协作快车”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南江县高塔镇的徐东宁,就是其中一位。在浙江金棒运动器材有限公司工作的几年间,他熟练掌握了三种不同型号UV打印机机械结构装配和水电气路布局,工资也从最初的3200元增加至7600余元,不但脱贫,更实现了生活品质的飞跃。

据统计,缙云和南江已联合举办各类就业培训班71期, 培训人数6580人次,新增输出到丽水市就业人数487人,其中输出到缙云县就业人数289人, 帮助3960多名贫困人口到沿海城市就业。

“凡是脱贫致富,必有科技要素”,“扶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贫困户对一项专业技术、技能的掌握,是脱贫攻坚精准性、可持续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在南江,本刊调研组采访的每一位贫困户都有着振奋的精神面貌,这些案例充分说明,对于扶贫事业来说,“扶志”和“扶智”是共融共生的。通过技术培训,不但能使人掌握脱贫的技能,更能提振其精神,从而全面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

相辅相成,协作福祉全线开花

按照缙云、南江两县政府签订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双方在产业协作与提升、劳务输送与就业、人才交流与培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这些层面相辅相成,共同给南江人民带来多方面福祉。

在医疗卫生领域,2018年11月,南江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各中心卫生院的30位医生来到缙云县人民医院,跟随这里的业务骨干开展学习和工作。2019年,在浙川东西部健康扶贫项目(缙云— 南江)的大力支持下,投资80 余万元为南江建设了赶场片区急救中心、集州街道中心卫生院生化检验中心、县中医院康复理疗中心和县人民医院妇腔镜中心,这些南江紧缺的医疗卫生设施、设备将能够长期发挥效益,实实在在惠及民生。

在教育领域,两县教育主管部门签订了教育扶贫框架协议,缙云县共派出缙云职业中学等四所学校与南江六所学校对口结对帮扶,结对以来,两县在教学资源共享、教研互助、信息互通、学生共培等方面展开协作。截至目前,缙云共派出1名长期教师、7名短期教师到南江交流教学,南江派出3名长期教师、45名短期教师到缙云交流学习,促进了教育理念的互通,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人才支撑。

在民生领域,紧紧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消费扶贫、帮助贫困残疾人稳定脱贫、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等重点领域,缙云县投入帮扶资金930万元,在南江县赶场镇修建“缙—南连心桥”和“缙云路”,实现了赶场中心校1000 多名师生20多年来对“通校公路”的期盼,保障了全校师生出行的方便和安全。

投入帮扶资金400万元,在长赤镇龙池学校建设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暂名“缙云楼”),可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230个,解决长赤镇周边46个村区贫困农村儿童就近入学问题。

2020年的社会帮扶活动“千里送铅笔,温暖庆六一”,为南江县9.7万贫困学生送去320 万支铅笔,让特殊时期的六一“童”样快乐,同时举行“同在蓝天下,千万个微心愿”、“暖冬行动”、“金秋助学”等爱心帮扶活动,为贫困学生解决燃眉之急。

使用计划外资金为103名贫困户送去崭新的彩色电视机,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用市长资金50万元,为南江县特殊教育学校安装升降式无障碍直升电梯两部,解决肢残学生上下楼出行难题。

产业合作方面,通过招商引入亿联电商城、川陕物流中心、大果红花山茶油基地、红塔体育文化中心等13个项目,不断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投资4.5亿元的红塔体育文化综合体项目的落地,不仅为红塔新区居民提供了休闲、运动的场所,更提升了城市品位。

在旅游消费扶贫领域,经缙云县挂职干部牵线搭桥, 2020年9月29日,主题为“安逸走四川·相约光雾山”的浙川旅游消费扶贫暨南江光雾山文旅资源浙江宣传推介会在杭州市举行,出台了持浙江户籍身份证者一年内可免门票游览光雾山的优惠政策。会议期间,巴中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浙江省多家旅游社现场签订合作协议。其后, 到光雾山观光旅游的浙江团队骤增。据不完全统计, 2020年10月份以来,到光雾山旅游的浙江籍游客较往年增加了约1万人。

为了助力光雾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缙云县选派仙都街道5A景区创建骨干人才樊爱珍到光雾山镇挂职3个月, 蹲点指导光雾山5A景区创建;南江县选派红光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桂林挂职缙云县仙都街道副主任,双向互动,人才交流,共享5A景区创建资源和缙云县成功创建5A景区的经验。

广告消费扶贫方面,经缙云县挂职干部争取,南江县“光雾山5A景区创建” 和“ 南江黄羊”两个推介宣传片成功入选浙江省广电集团牵头推出的“886”广告助力扶贫活动(即聚焦8个对口地区、拿出8亿广告资源、推出6项助跑行动), 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两个宣传片的县市。两个宣传片在浙江卫视黄金档先后免费播放两个多月, 大大提高了南江县两大县域品牌“光雾山”和“南江黄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截至目前,在教育、卫生、农技、电商、供销社、残联、城建等领域,缙云共派出党政干部2人,长期、短期专业技术人才41人次到南江开展工作;南江选派4名科级干部、65名专业技术人才到缙云学习锻炼。

除开展领导干部交流外, 双方党政主要领导每年还定期开展互访交流及调研。截至目前,双方面对面高层联席交流10次,对扶贫协作工作起到了推动及沟通桥梁作用。同时,依托东西部人才支援项目,先后在缙云、南江举办专题培训班,培训各类党政干部3160人次,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1000多人次,实现优质资源互利共享,有力提升了两地干部推动发展的创新能力和实操水平。

在南江县委副书记陈槟看来,缙云、南江结对以来,南江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石多鸟” 的积极效应。他在接受本刊调研组采访时表示,具体来看,一是理念帮扶,缙云派出干部常驻南江,帮助南江打开了开放的心门。二是工作方式、方法上, 东部地区干部敢拼敢闯,善于创新创造,在多个层面潜移默化影响了南江本地干部,促进南江干部人才队伍思想观念大转变。三是作风上,东部地区干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促进了南江本地干部能力作风大提升,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维度、多方位帮助西部地区脱贫奔小康。

陈槟告诉本刊调研组,缙云对南江的帮扶,主要体现在“资、业、智、人、困、根” 六方面。资,即缙云帮扶南江是带着资金、项目来,派驻干部,真抓实干。业,即扶业, 帮助南江引进特色产业,壮大本地产业,且选择的产业具备长远发展的条件。智,一是两地党政部门重视,互访交流频繁,帮助西部地区干部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西部地区干部思想转化。二是互派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南江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持。人,即两地通过开展多种技术培训,为南江本地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困,即注重帮其所困,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问题。比如对残疾人贫困户的帮扶,对贫困人员就医的帮扶,对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的帮扶,等等。根,即扶根,重视对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比如红塔体育文化中心的建设等。

在两地相依相存的扶贫攻坚事业中,如何确保贫困户享受到真正的福祉,汤碧荣有他的思考。在接受本刊调研组采访时,他特别强调,要突出利益联结,在贫困户受益上精准发力。他认为,建立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这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衡量浙川东西部扶贫成效的重要指标。项目乡镇要在项目区建立健全贫困户与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目标,确保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上得到长期稳定收入,贫困户可依托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大树”,形成规模,抱团发展。项目乡镇(办事处)在发展产业时,尤其要加大对贫困户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

他以雷竹产业为例说,一是可动员贫困户积极参与雷竹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等举措,增加贫困户增收渠道。二是支持鼓励贫困户自主经营发展雷竹产业,对自主发展雷竹产业的贫困户,在肥料补助资金上要明显高于非贫困户, 指导贫困户与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切实解决销售环节的后顾之忧。三是将涉及雷竹产业发展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技术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栽植及管护技术要领,并做好全程跟踪服务。

他强调,要突出东西部扶贫协作专项资金使用的精准性、实效性,由各乡镇(办事处)统筹,将种苗款、肥料款全额纳入专项资金补助,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缺资金的问题,并适当给予倾斜。

另外,要规范资金使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是缙云县用于支持南江脱贫攻坚的专项资金,使用必须要接受最严格的审计。一是规范资金拨付流程,按照项目实施进度进行拨付,由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 向主管部门提出资金拨付申请, 项目主管部门按照资金拨付程序向乡镇拨付,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按程序兑现到业主(农户、专业合作社、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或第三方。根据《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当年资金使用率必须达到90%以上。二是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由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林业局及项目实施乡镇共同负责,重点监管资金使用范围是否合规、使用流程是否规范、资金账务是否健全等内容,确保各级审计不出任何问题。“政府的资金投入,成本是多少,收益有多少,必须明算账。”汤碧荣说。

在南江的脱贫攻坚进程中,本地特色优势产业亦得到进一步强化。南江黄羊、大叶茶、金银花、核桃为主的四大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向好,良种化、机械化、规模化、生态化持续推进,连线成片,种养循环、农文旅结合等生态建设模式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县黄羊新增出栏2.25万只,新建规模养殖场15个、家庭羊场50个、养殖大户170户;新植茶叶14850 亩,管护茶叶4.8万亩,改造茶园3000亩;新植金银花2万亩, 完成金银花育苗600万株,管护5 万余亩。

此外,南江积极探索多方联动、合理分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生产经营机制, 大力培育30—50亩的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兑现投产前的茶园、金银花园、核桃园各项补助,引导幼龄产业园合理套作,促进产业园投产前农户稳定增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引进信誉好、实力强、市场广的企业(集团)到南江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从宏观战略到就地落实, 缙云、南江的结对帮扶实践依托东西部各自的发展条件和资源禀赋,以技术为先导和核心,创新了产业协作模式,帮助西部地区发掘产业特色和优势,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规律构建企业、村社、农户长期参与机制,促进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助推东西部扶贫产业合作升级,实现了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两地协作过程中充分融入浙川特色,不断建立完善两地间区县、部门、企业、学校、医院、镇村等多层面结对的对口帮扶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引导城市技术、人才、资本、市场与山区生态资源有机结合,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的东西部协作格局。

此外,两地协作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立足东西两地城乡融合发展阶段特点,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深度融合,不断畅通要素流动,促进东部地区各类要素更多向西部贫困地区流动,在试点村形成了人才、土地、资金等汇聚的新局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为形成更有效率、更加畅通、更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格局增添了助力。(部分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0年11月底)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专题调研组

成员:江宜航 杜悦英 孙久万(特约)

执笔:杜悦英

公号内容版权归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转载务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

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并关注和传播“中国发展观察”微信公众号(ID:ichinado),我们会努力提供有价值的回报。

《中国发展观察》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编辑出版,是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的综合性半月刊,开设有战略、宏观、区域、世界、法治、社会、文化、前沿、产业、智库论坛等栏目,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权威性、可读性。《中国发展观察》在学术理论界、各级党政机关以及企业家阶层拥有广泛而稳固的读者群,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重要机构和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等权威数据库列为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22号院亦城财富中心A座7层(邮编:100176)

网址:www.chinado.cn

公众号:ichinado(中国发展观察)

电话:010-68352880

原标题:《“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调研专辑② | 缙云—南江:科技赋能,东西协作奏响扶贫乐章》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