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化合肥│巢湖水下沉睡着一座古城!藏着什么秘密?

2021-03-01 18: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美丽的巢湖

诗意的巢湖

厚重的巢湖

延绵不绝的泱泱岁月

在这里留下了

璀璨的文明传承

波澜的历史印记

探寻巢湖文化遗存

触摸历史跳动脉搏

更有助于合肥聚力打造

“五高地一示范”

01

远古文化

有巢氏族的辉煌文明

“巢湖水下真的有座城!”本世纪初,巢湖岸边北边的唐咀村因为这个消息沸腾了,村民更多的是“传说核实”的欣慰。在当地,关于“水下之城”的说法流传已久。

“常有东西冲上湖堤,有陶片有钱币有铜饰,一看就知道是古玩意儿,村里好多人都去捡了拿回家。”当地人回忆,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曾说过,早些年退潮时往湖中央跑能隐约见到古城废墟,“有城门,听说有4个,还有砖瓦、石头、墙角、门槛、井栏、旗杆鼓子等。沉在水下的,不是个城还能是啥?”

唐咀村水下遗址,河床上散落的陶片

有人将唐咀村里出现的“怪现象”向文物部门反映情况,考古人员按照线索赶到现场一看,约二三百米长的河床上遍地散落着各种陶片,“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还有泥质红陶、褐陶、夹砂黑陶,及一些烧成温度略高的硬陶等,陶器上还有各种精美的印纹。”同时,还发现不少古代钱币,如:蚁鼻钱、秦半两、汉半两、汉五铢,以及东汉王莽时的大布黄千、大泉五十等。

周边居民又上交了一些从湖边捡拾来的文物,包括玉斧、石斧、玉印章、银印章、铜印章、陶罐、陶拍、纺轮、网坠、钱币、铁锸、铜带钩、铜镞、铜镜、铜饰件等,约有200多件。其中,最早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斧,最晚是王莽时期的钱币,而钱币从战国时楚国的蚁鼻钱,到秦半两和汉半两、汉五铢,再到王莽时的大布黄千、大泉五十等都有。经声呐测试,确认水下确有城址。

关于这个水下遗址的归属,有专家考证认定与历史记载的“陷巢州”年代完全吻合,并初步划定古居巢国都城的大体位置及功能、规模与等级。但也有学者并不认同。不管结论如何,有个共识是一致的:巢湖流域曾有着灿烂辉煌的文明,这一切都与有巢氏族密不可分。

安徽名人馆的有巢氏雕像。

“有巢氏从构木为巢起步,带领氏族先民们开发渔、牧、农、商诸业,推进巢湖流域的文明进程,一代代地繁衍发展而形成有巢氏部落,并在尧舜时代出现了高士‘巢父’等人物。”原巢湖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方克逸曾撰文写道。他认为,有巢氏族发达壮大后向四周扩展,“全盛时期大约涵盖今巢湖市全境,合肥市全境,六安市城区和寿县、舒城、霍山等县,安庆市的桐城、枞阳等县,滁州市城区和全椒、来安等县,以及南京市江北地区在内的方圆数千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

熠熠生辉的有巢氏族吸引着其他氏族部落,“其中有如皋陶氏后裔偃姓部落,从东方、北方不断徙入巢湖流域。有巢氏部落友善接纳外族,并让出巢湖西及西南地域许以定居,从而在江淮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巢国为中心的部落联盟,在巢湖流域生活、居息和垦殖,中原人以地理方位称其为‘南巢氏’,简称‘南巢’。”方克逸在著文中表示道。

有巢氏族在巢湖流域创下辉煌文明,绵延历代。

02

夏朝文化

探寻夏王朝的“兴与亡”

巢湖市东郊,有一个南北狭长的低矮山岗,东临旗山、鼓山,西迎巢湖,山岗名叫“放王岗”。当地人世代传说,这里是夏朝最后一个暴君——夏王桀被流放的地方,也是他死后的安葬之处。这个说法在不少古籍中也可窥一二,比如《尚书》中就曾记载:“成汤伐桀,放于南巢。”因此,放王岗又被当地人称作“桀王城”。

放王岗古墓群

上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在放王岗勘测查明有多处古墓葬,其中一处据说就是桀王墓,但还缺乏考古实证。“那里竖了个墓碑,一面刻着‘桀王墓’三个字,另一面刻着‘史载夏桀无道,汤伐之放逐于南巢,殁后葬于此’,墓碑挺高看着非常陈旧。”当地人说,放王岗一带还有个夏家村,全村人都姓夏,据传世代为放王岗守墓,这为“桀王墓”的可能性又增添了一些说服力。

巢湖流域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夏”的故事。中国科大研究员、教授宁业高多年来潜心研究巢湖文化,他考证《尚书·禹贡》等诸多典籍认为,巢湖位于大禹治水活动中枢要道,大禹曾亲临巢湖流域治水,且“禹取涂山在巢湖”,“巢湖这个神奇的地方,应是夏禹治水与成功之地,是夏启生长与成长之地,也是夏桀归宿与终结之地——夏后世之‘兴’以此地为起点,夏王朝之‘亡’竟让此处成终点。”

巢湖市博物馆始建于1997年,系地方专题性博物馆,是在放王岗汉墓原址复原保护的基础上兴建而成。

巢湖地区在夏王朝是什么地位,为何夏王桀会被流放于放王岗?所谓的“桀王墓”是真的吗?夏王桀到底是不是真的葬在放王岗?巢湖有可能是夏王朝的发祥地吗?这些讨论,在巢湖西北部的肥西县桃花镇发掘出夏代遗址之后,尤为热烈。

2018年夏天,随着引江济淮工程的开展,桃花镇三官庙村一个土墩附近发现了大量碎陶片,一场考古工作迅速展开。2018年7月-2019年12月,考古人员历经500多天的田野发掘,在这个2100平方米的古遗址上,先后发现了4处房址,石器、陶器、玉器、骨蚌器、绿松石等400多件物品,以及灰坑、柱洞、沟、灶等遗迹。

令考古人员惊喜的是,三官庙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18件青铜器,包括铜钺、铜凿、铜铃、铜戈、铜牌、铜戚、铜箭镞等,其中两件尚未在国内找到同款出土文物,考古人员只能根据形状命名为“角形器”。三官庙出土青铜器的数量,在同期遗址中仅次于河南“夏都”二里头,且部分器物规格、工艺都超过了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国内罕见。

肥西三官庙遗址出土的铜片

而出土的4处房址中,有两处房址保存较好,其中一处不仅有室内居住空间、室外储物和生活空间等,还有一部分是深入地下的,类似于今天北方地区的“窑洞”,防寒保暖;另一处是三开间的长方形排房,地面和墙体都有明显的红烧土痕迹,专家推测极可能是“烧建”而成,可使房屋更加坚固、干燥防潮。“三官庙遗址中几处房址的出现难能可贵,展现了古代安徽人在房屋建造中的智慧。”安徽省考古所副所长宫希成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三官庙遗址昭示着“夏”与巢湖、安徽有着密切联系。“最重要的学术意义是,有助于探讨‘桀奔南巢’的文献记载,有助于夏史的再构建。特别是在现今有没有夏朝这样一个大讨论、大潮流下,无疑是夏文化探索的重要发现,也是透物见人、重建古代史的一个生动实践和体现。”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中,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院长、教授雷兴山如是说。

03

吴楚文化

曾国泰民富的古巢国

“悠悠古巢国,寂寂几千年。”巢湖流域曾活跃着古巢国,一直是巢湖文化研究学者讨论的热点,方克逸著文中也曾有考证:“有巢氏部落在夏朝时,就建置为诸侯性质的氏族方国——有巢国,简称巢国……周武王姬发发现巢国地大人众,基础富饶,遂将巢国地域析分为二,一为巢国,仍旧都于巢城……巢国资深,继赐伯爵,称‘巢伯国’……”

关于古巢国,历代文献均有记载。西周班簋《铭文》中记载:“王令毛伯更虢城公服,屏王位,作四方极,秉繁蜀巢令”,其中的“巢”就是巢国。《尚书·游獒》中则载:“周武王克殷,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三国韦昭《国语注》中载:“南巢,扬州地,巢伯之国,今庐江居巢是也。”唐杜佑《通典》载:“巢,汉居巢县也,古巢伯之国”。

春秋时期,巢伯国成为重要的方国之一,因地处扼要、富裕饶阔,成为楚、吴两国的争夺目标,先是归服于楚国后为吴国所灭,直至战国时期又被纳入楚地范围。这段历史,方克逸考证过古籍:公元前615年,楚国伐巢国,《春秋》云:“夏,楚人围巢。”前518年,吴国灭巢国,《左传》载:“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还。”巢国渐次衰微,时为楚属,时为吴属。周元王四年(前472年),越灭吴巢国还楚,前333年,楚灭越后,古巢国境为楚地。

1997年,巢湖市老火车站前北山头发掘出两座古墓,其中的一号墓穴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出土的玉器质地上乘、雕琢技法娴熟、造型纹饰精美,与广州南越王墓、徐州狮子山楚王墓所出者相比毫不逊色。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玉器大多具有浓厚的楚式遗风,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曾属于楚文化的影响范围。出土文物中发现了“车舆”“东宫”等字样,这些与皇族相关的铭文,揭示了古墓主身份是皇亲国戚的可能。

1997年巢湖市北山头古墓出土的朱雀衔环玉卮

关于墓主的身份众说纷纭,尚无确切的考古证据。不过,在参与发掘工作的原巢湖市文物管理所所长钱玉春看来,北山头古墓为探索历史上的古巢国提供了珍贵线索,他曾在撰文《巢湖市北山头古墓群考》中分析过古巢国的踪迹与辉煌:“巢湖市北山头皇族墓葬的发现,揭示了居巢国就在附近……从北山头古墓中出土的那些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中,似乎能够感受到居巢国在历史上曾拥有的辉煌。”

伍子胥古道

探寻巢湖流域的吴楚文化,含山以北的昭关不得不提。这里曾演绎了震古烁今的“一人过关、几国兴亡”的威武壮举。春秋时期,伍子胥为父报仇,先奔宋后逃郑,辗转数国又投奔吴国。来到含山昭关时,关口挂着他的画像,盘查很严无法出关,幸得东皋公好心搭救,乔扮成民间老人蒙混过关。到吴国后,伍子胥帮助姬光夺得皇位,最后官封大夫,兵拜副将,统兵十万,挥师郢都,在春秋战国史上留下兴吴灭楚的篇章。今天的昭关周边,还留有两侧烽火台、回马亭、马跑泉等遗迹遗址。

含山昭关

04

三国文化

荡气回肠的英豪故事

合肥一座城,半部三国史。因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踞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位,合肥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三国时期,大运河尚未开通,南北的交流干道并非是起于扬州终于涿郡的水路,而是由许多自中原出发的陆路抵达江南,因此陆上城镇合肥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举足轻重。为了争夺合肥,曹魏与东吴展开了拉锯80年的南北对抗。

位于今天合肥主城区的逍遥津公园,在三国时期是淝水边上的一个船码头,这里曾发生过“张辽威震逍遥津”的著名战役。公元215年,曹操西征汉中张鲁之时,孙权乘虚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张辽组织800精兵直陷敌阵,冲击东吴的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吴军溃败,落荒而逃,张辽于逍遥津再度突袭,将孙权逼至一座断桥边。紧急关头,谷利赶到马后一鞭,让孙权跃马飞过小石桥,最终脱离险境。

逍遥津公园曾发生过“张辽威震逍遥津”的著名战役

孙权坐骑飞跃的小桥,被后人称为“飞骑桥”,今天仍在逍遥津公园内。张辽墓也坐落在公园一侧,无声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三国往事。合肥城内,三国文化的历史遗存比比皆是,比如:廻龙桥、斛兵塘、操兵巷等,尽管有的遗址已难以寻觅,但地名却刻下了三国文化的烙印。

逍遥津公园不远处的明教寺,曾是曹操所筑的教弩台,俗称“曹操点将台”,据说张辽曾屯兵台上,教强弩手500人以阻击吴军。杏花公园内的藏舟浦与筝笛浦,也是三国时代两个著名遗址,藏舟浦是“三国魏将张辽袭吴藏战舰”之处,“浦内岛屿花竹,颇为佳境”,曾是“庐州八景”之五景——庐州草色,筝笛浦是曹军娱乐、休闲之所。

公元230年,魏明帝曹叡调任满宠都督扬州军事,他研究了合肥区域的地理形势之后,制定了一个新的军事部署,在合肥旧城西30里处修建一座“合肥新城”,把旧城的驻军转移到新城,建置新的战略前沿阵地。“合肥新城”经历了大小12次经典战役,曹魏和孙吴的政治、经济、军事博弈在这里较量,留下了古城门、瞭望塔、车道遗址、兵器铸造窑址、屯兵营遗址、饮马池等三国遗址。

庐江县周瑜墓

巢湖流域还有不少三国文化遗存。巢湖岸东的东关镇,东吴曾在此建筑东兴堤,阻遏魏兵南下,留下了曹操“四越巢湖不成”的典故。一代英豪周瑜是庐江人,雄姿英发、人生得意之时骤然病逝,之后归葬故里。现在的庐江县内,不仅有周瑜墓,还有为数众多的瑜婆墩,皆传为周瑜墓冢。无为县二坝镇的梟姬庙祭奠,相传是当年刘备妻子孙尚香殉情投江之处。

05

农耕文化

渔樵耕读流传至今

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类绵延生息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巢湖流域似乎有着得天独厚的大自然恩赐。

上世纪80年代,在巢湖流域的和县和银山,先后发现了“和县猿人”“银山智人”遗址。专家对发掘出来的化石分析后推论,那时的巢湖流域辽阔,丛林茂密、水源丰富,有森林、有草原、有河流、有湖沼,古气候为较暖湿的亚热带气候,适宜人类、动植物生存繁衍。远古人类主要靠狩猎和采集为生,从“和县猿人”现场发掘出来的大量斑鹿角骨化石推测,他们最常吃的是斑角鹿,还会利用鹿角制造打猎工具。遗址中还发掘出大量刨粉,推测他们也会采集植物的果实、根茎作为食物。这是巢湖流域最早的人类活动。

银山智人遗址

随着聚落逐渐形成,巢湖流域的先人们开始由渔猎而农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虽然辛苦,但这是农耕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到了新石器时代,巢湖流域的先人们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稻作农业。

1976年,肥西县上派镇湖湾村兴建蔬菜种植基地,村民在地头间挖水沟时,挖出了很多奇怪的东西,有石斧、有陶鼎、有蚌壳。到了1983年,省里的考古专家来到村里,大伙儿才知道那会儿挖出的东西竟然是珍贵宝藏——新石器时期的文物。此后若干年,巢湖流域又发现了蜀山脚下的塘岗遗址、肥东县大陈墩遗址、肥东县店埠镇遗址、含山大城墩遗址、庐江县三官殿遗址等多个新石器时代遗址。

巢湖的村庄

巢湖流域种稻历史悠久。在肥东大陈墩、肥西古埂等巢湖流域的新石器遗址中,考古人员多次发现炭化稻谷凝块和烧焦的稻粒。稍晚一点的含山大城墩二里头时期的地层中,则发现了成片堆积的炭化稻谷,经鉴定有籼型和粳型两种。凌家滩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刻划纹样,专家分析认为表现的内容应为原始八卦,可能和历法有关。

种种迹象表明,巢湖流域的先民们不但掌握了水稻种植,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季节、气候与农作物的关系,并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陆勤毅、周崇云在论文《江淮地区原始经济探讨》中写道。从出土的工具、陶器来看,当时的农业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已有多余的粮食来储存、酿酒。

稻作农业“看天收”,随着对农业生产活动愈加熟练,巢湖流域的人们世代相传着揭示规律的农谚。比如:“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秧好半年稻”,“早稻水上漂,晚稻插齐腰”等,从培育壮秧到田间管理再到预测年景等过程全覆盖。农业活动四季分明、张弛有度,因此产生了与之相关的节日、习俗,我们今天过的很多节日都是这样产生的。巢北重镇苏湾镇还有些不同,那里流传着过夏至的习俗,这一天,不仅大人小孩要放假一天,耕牛也要加喂精料、角系红布。

原标题:《文化合肥│巢湖水下沉睡着一座古城!藏着什么秘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