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厚重伊川:黑与白揉和的味道

2021-03-02 19: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伊川县融媒体中心 伊川新闻

伊川县融媒体中心●伊川新闻●

地处洛阳南部的伊川县,在上古神农时,就有“伊国”之名,虞舜时称为“伊川”。其有美丽的伊河穿境而过,唐诗有“悠悠渉伊水,伊水清见石。是时春向深,两岸草如积”的描述。大自然在赐予这里的人民水草丰沛的同时,也把干旱少雨降临到丘陵山区。“尺雨乘春尉望深,家家仓廪一年心。伊川父老还知否,此是随车傅说霖”。宋代文人黄庶的这首《伊川喜雨》,表达出久旱逢甘霖,乃老百姓粮仓里的希望。

浅山丘陵的自然环境,为红薯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在西部岭区,红薯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农作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伊川民间,有“红薯膘”的俗语,说的是在缺吃少粮的年月,每到秋冬时节,庄稼人有了红薯吃,贫瘠的生活里便有了一些踏实和欢愉。

伊川是“中华厨祖”伊尹出生之地,也许承蒙了古圣先贤的感召,这里的人们在红薯的食用上,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智慧。把红薯做成渣窝窝、渣饼,用红薯面蒸馍,煮窝窝头,而最深入人心的是红薯面条。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舍不得吃白面,就用纯红薯面擀面条。在红薯面粉里放入食用碱,来中和它的酸性,增加面条筋道的口感。把红薯面倒入开水里,边煮边搅拌,不能过熟也不能太生,出锅后放凉捏成面团,用擀杖推开切成条,下锅煮,待捞出浇上蒜汁即可食用。纯红薯面条色泽黝亮,甜咸各有味,蒜香自悠长。鲜、辣、甜、咸、香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风味。纯红薯面条被称作“biazi”,以其厚实的诱惑力成为一种伊川老味道,像一首艰苦岁月里温暖的歌,流淌在人们的心里。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白面宽裕,替代“biazi”并且延续至今的,是包皮红薯面条,也就是人们习惯上所说的红薯面条。制作方法是用白面把红薯面团包起来,按压成圆饼,用小擀杖或者大擀杖推擀。擀的过程讲究用力均匀,外层白面不能擀破,上下两面始终保持平展细腻。这样切出来的面条像穿上一层薄薄的白色外衣,煮熟捞出,白里透黑,黑里透亮,层次分明。吃起来软绵细滑,满嘴醇香,敦厚暖胃。红薯面剂所用的比例越多,擀的难度就越大,由此人们习惯于把擀红薯面条作为巧媳妇的一个标杆,代代相传。在伊川,没有哪种美食如红薯面条一样,极具情感上的亲和力而受到大众的喜爱,成为古老又新潮的美食符号。

红薯面条穿越几代人的餐桌,配料的花样不断翻新。芝麻酱、红油辣椒、各种青菜、豆芽、芝麻盐、花生碎、炒辣椒以及各种炸酱为其拥趸。简单的蒜汁儿与复杂的调料都能成为红薯面条的绝配,百般滋味中透着丝丝甜,浓郁而不失清爽,解馋而不落入油腻,真可谓宠辱不惊,以适应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而自有一番风流。现如今的伊川人,拿红薯面条来改善生活,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薯面条,一如与老友的重逢叙谈,吃的是情怀,吃出的是热闹、幸福和喜悦。

伊尹有“饭之美味,玄山之禾”之说,玄山是为今天的伊川县鸦岭镇。历史跨越三千多年,这里的富硒红薯种植领跑伊川特色农业,“岭上硒薯”以其“甘甜软糯”美名远扬,2020年创造产值超过1.1亿元。

红薯变成了金疙瘩,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红薯面条依然会在舌尖上舞动。在黑与白揉和的味道中,留住大地的馈赠,锁住不变的乡情,让富强的生活在无限美味的空间里放飞。

伊 川 新 闻

伊川县广播电视台 伊川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发布官方平台

总监制 郭明杰 监 制 赵艳红

编 审 曾仁伟 谢 琨 制 作 方伊东

原标题:《厚重伊川:黑与白揉和的味道》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