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浙大人跨越山海,只为一件事!

2021-03-03 17: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请收藏 浙江大学

“脱贫攻坚不卸甲,乡村振兴又出发。”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就在当天,浙江大学挂职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副县长的许亚洲在工作笔记中写下:“我们要加紧调档换速,让学生娃娃做上好学子,老百姓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跨越山海,从2013年起浙江大学定点帮扶景东县,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任务。浙江大学累计直接投入和帮助引进资金6700余万元,派出一大批专家、干部、学生,一股韧劲,一张蓝图,一干到底,联系到县,帮扶到村,摘帽到户,在景东大地写下脱贫攻坚的浙大篇章。

经过不懈努力和帮助,景东县11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于2020年5月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形成了“优势联结、四扶两提、点面并进、长效保障”的浙大景东扶贫模式。

科技+:送产业发展致富经

“分得点苍绵亘势,周百余里皆层峦。”这是清代诗人对横亘在景东县的无量山和哀牢山的真实写照。大山雄奇险峻,绵延百里,锁住了往来的交通。除了这两座有形的山,另一座无形的山,几百年来沉沉地压在了景东百姓头上。

贫困“大山”,玄关如锁,似重石压心。

2013年,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陈再鸣,初到景东,没有客套,没待会议室,一头扎进了哀牢山。一番走访,他对野生菌资源利用状况很是担忧。

得天独厚的菌物生长环境,让景东守着金矿却掘不出“真菌王国”中的金子。

“我记得很清楚,那年5月19日一场大雨过后,在路边的树桩上看到几个珍稀野生菌——小香蕈。”具有30多年研究经验的陈再鸣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把种质保存下来,立刻开展纯菌丝分离。然而当地并没有像样的无菌室、试验台,在简陋的环境中连续工作到午夜12点多,他成功分离出几支纯小香蕈菌种。

这个经历,让陈再鸣深深觉得,必须要有一个实验室,摸清景东县野生菌家底,才能有计划地为当地独特的食用菌产业拓展出一个新天地。说干就干,“浙江大学—景东野生菌资源保护实验室”在哀牢山海拔2300多米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几年来,实验室监测到1500多种珍贵大型真菌样本,整理、分类和鉴定了其中700余个,为景东特色野生菌森林资源功能促进开发夯实了基础。

提升科技,更扩大产业链条,实现脱贫致富。随着农村合作社+种植基地+贫困农户模式的建立,2020年,全县食用菌栽培总面积就达251亩,带动周边农户近600多户,户均增收4300多元。像陈再鸣这样的首席专家,浙江大学制定出“1+6”首席专家制度,分别聚焦特色产业、品牌战略、电子商务等领域。尹兆正研究员团队让乌骨鸡变成金凤凰,王岳飞教授团队用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将论文写到脱贫攻坚第一线。

奔着问题去,向着困难攻,通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助推景东科技扶贫之路。

以非常之策,解非常之困。浙大人在景东,做足了“靠山吃山”的优质文章。

通过科技,贫困户形成自身“造血”功能,同时浙江大学运用技术优势,还为景东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48岁景东农民老徐,是家中的顶梁柱,但之前却被病痛折磨,病情反复,不管在景东县人民医院如何治疗都收效甚微。为了抓紧控制病情,主管医生将她的治疗和检查报告传输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捐建的远程医疗平台上,透过屏幕详细询问病人的情况,开出具体治疗方案,如今已经恢复健康。

浙江大学牢牢截住农户因病返贫的路,学校在捐赠600万元设立景东困难医疗救助基金的同时,协助景东加强医疗专科建设,开展对骨干医生的培训,将丰富的医疗资源辐射到景东。

教育+:抓扶智扶志牛鼻子

浙大景东定点帮扶,从舌尖上的脱贫开始,更大的力气用到了景东百姓的心间。

一幢名为“浙大楼”的崭新教学综合楼,已经矗立在景东县职业高级中学职教园区。浙江大学定向捐赠500万,建造4800多平方米的大楼,可容纳12个专业班的教学,改变校舍严重不足的情况。“现代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希望通过‘浙大楼’让更多景东孩子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所高中,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8年来,浙大向景东选派了8名挂职干部。学校设立“求是奖学金”“求是奖教金”,累计发放300多万元,用于奖励优秀教师、资助贫困学生。景东县委书记李春荣说:“浙江大学始终心系我县脱贫攻坚,从财力、物力、人力、治理等方面给予了大量支持,实实在在定点帮扶。”

如果说资金的投入展现的是浙大定点扶贫的硬实力,那么软实力则展现出高校智力帮扶的独特优势。

2013年,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立景东分团,一茬接着一茬,一轮接着一轮,先后45名浙大学生扎根一线,着眼支教本职工作,发挥教书育人作用。在课外,为了让更多贫困户树立“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支教团成员利用周末空闲时间,持续开展“走村下乡”家访调研活动,深入了解景东孩子的生活成长环境。

“我虽然不能陪他们走完整个青春,但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帮助这些孩子培养自信、点燃激情、激发梦想。”浙江大学22届研究生支教团景东分团成员高近爽说,“我们也在不断积累基层经验、了解社情民意的过程中成长,想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

读书一人,脱贫一家。为景东孩子塑造梦想,浙大人一直这么做。

浙江大学2020届光华法学院本科生李芳,来自景东偏远农村的她,在读大学之前,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她人生的折点出现在2013年。这一年,浙大景东研究生支教团来到李芳所在班级任教。当听完浙大学生对外面世界的介绍后,李芳猛地被触动,走出大山的种子,从那时更加茁壮。

扶智景东,不仅仅是对学生。浙江大学在景东设立远程教学点,开展分层次体系化的专题培训,累计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及农村劳动力等近2万人次。积极落实对口支援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成为列入云南省首批组建的3所特色学院之首,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技术“二传手”。

治理+:出长效发力组合拳

李芳走出大山,当年的支教老师陶甄则又以新民村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回到了大山深处。2020年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又遇到疫情突袭,如何有组织地开展复工复产?

陶甄在入户宣讲疫情防控时,了解到村里几个年轻人希望外出就业,就积极牵线搭桥,从介绍相关政策、企业情况,到行前购买车票机票,全程协助指导。

核桃、茶叶、牛肉干巴,这些景东的农特产品尽管风味好、品相佳,但却走不出大山。因为没有品牌,酒香也怕巷子深。打通消费扶贫的最后一公里,浙江大学想到了电商模式,通过建立网上销售平台,帮助打开销路。

与此同时,浙江大学以“线上+线下”方式组织年货展销,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的景东农产品近1亿元。

浙江大学扶贫工作获得广泛认可,在教育部承担定点扶贫任务的直属高校考核中名列前茅,2019年排名第一。一人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选送的扶贫项目四次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并获评2020年云南省脱贫攻坚奖扶贫先进集体。

浙大定点帮扶景东的关键力量是什么?高效治理的组织力。

学校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定期研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任务,充分发挥学校在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在充分考量“景东发展需求”与“浙大特色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探索生态脱贫,践行两山理念,促进资源转换;聚焦科技脱贫,强化技术支撑,注重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脱贫,培育主导产业,引导小农融入;着力教育脱贫,改善教育教学,提高人才素养;提升帮扶强度,汇聚浙大优势,联合多方力量;提升帮扶效能,发挥机制动力,实现高效运作,用心用情用力助推景东县脱贫摘帽和经济社会发展。

文字记者:柯溢能

图片来源:卢绍庆、朱原之、汪晓勇、部分图片受访人提供

原标题:《浙大人跨越山海,只为一件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