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明花开 侨乡“蝶变” | “内外兼修”成就大城之美!

2021-03-04 22: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城市,刻印着文明的进步,

承载着无数的梦想与希冀。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更是城市建设、发展、治理的价值所在。

而基础设施被称为城市的筋骨,

文明城市创建只有在“强筋骨”的前提下,

城市发展才更有力量和后劲。

△冯仲英 摄

在文明城市创建的进程中,江门始终坚持“内外兼修”。

坑洼路面平整了、消防设施更换了、无障碍设施便利了……从城市的“面子”到“里子”,江门城区各个脉络发生了许多有深度、有品质的变化,一帧帧美丽画面展示着文明带给这座城市的精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市不断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升级完善,以服务民生改善为主线,通过平整道路、完善消防设施、完善无障碍设施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改善市容市貌,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软环境,切实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江门消防通过消防设施更换、打开生命通道行动等多举措,全力推进老旧社区综合整治提升行动。朱磊磊 摄

路通人心畅

以“绣花”功夫优化路网结构

“现在出行方便多了,以前这道路坑坑洼洼挺多的,平时接送孩子都十分颠簸。现在路面铺得非常平整,出门再也不用走坑坑洼洼的路了,感觉非常舒服。”蓬江区祥和苑是老旧小区,曾是地面破损、环境脏乱差的代表,现在,小区居民们看着家门口宽阔畅通的道路连连点赞。

路通人心畅。在市政基础设施完善行动中,城管部门、挂点单位、辖区社区、居民等齐心合力,将祥和苑小区的地面重新铺设,昔日坑洼、破损的路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水泥路面。更让居民感到高兴的是,社区公园也进行改造提升,小区里因地制宜施划的停车位,让整个社区彻底变了样。如今,路面整洁、绿树成荫,干净、舒适的环境让居住在这里的群众幸福感油然而生。

△江门日报记者 周华东 摄

在我市,像祥和苑这样的老旧小区还有很多。它们的背街小巷远离城市主干道,有的功能缺陷,有的管理不完善,群众居住幸福感大打折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开展以来,我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路网结构优化、排水管网疏通、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下足功夫,持续补齐发展短板,为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夯实承载基础。

城管等部门开展了市政基础设施问题大排查,以“绣花”功夫系统解决背街小巷、市场周边等处的路面坑洼、裂缝等问题,修复人行道破损等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目前,我市新增小汽车车位7.5万个、摩托车车位13.3万个,修复道路坑洼10124处,修复主次干道等人行道路面3.4万平方米、挡车柱368条、路侧石600米,修复社区及背街小巷道路3590平方米、其他公共设施4253宗。市政设施功能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得到明显提升。

△彭伟宗 摄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体现城市的温度,对于细节的执着,是城市管理者应用的“绣花”之功。

相关部门还对我市的重要道路交通标线进行翻新,美化及规范延伸线道路标志牌设备,为群众提供正确清晰的指路信息。设置Y型标志牌杆,整合延伸线指示、禁令等小型标志牌,减少小型标志牌设置分散及指示不明确等问题。使用自发光大型指路标牌等新型交通安全设施,让司机在夜间及能见度低的时间段更清晰接收指向信息。此举不仅提升了主要道路市容市貌,还能更好地保障机动车、非机动车的安全。

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小实惠”,都与其自身的日常生活有关。如今,坑坑洼洼的路面修好了,破损的人行道补好了,淤塞的下水管网畅通了……行走在城区大街小巷,处处焕然一新。

这是我市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个生动镜头,这一切,都让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肖淑妍 摄

畅通“生命通道”

老旧消防设施焕然一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消防安全涉及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消防设施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为完善公共消防设施,我市消防部门针对老旧社区开展改造提升行动,对照问题清单,立行立改,通过消防设施更换、打开生命通道行动等多举措,全力推进老旧社区综合整治提升行动。

△“生命通道”畅通无阻,居民出入有了安全保障。凌雪敏 摄

最近,在新会区北门社区一些单体楼和老旧小区,居民感觉又多了些“安全感”:社区增加了不少崭新的消防器材,被车辆、杂物等堵塞的消防通道也清理了出来。走进北门社区便可发现,主干道、内部道路两旁新规划了不少停车位,消防车通道有了新黄线标识,消防设施完成了整改更换,居民出入有了安全保障,街坊们欣喜不已。

“我们这一片属于老旧小区,人口密度大,但是之前消防设施不是那么完善,存在安全隐患。如今重新更换了消防设施后,我们居民感觉安全了,心里也踏实了。”家住北门社区的居民李先生高兴地说。

完善公共消防设施,畅通消防生命通道,提高的不仅是我市火灾防控能力,更是提升市民的消防安全感和满意度。

这仅仅是全市的一个缩影。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消防安全防控体系,提升辖区市场物防、技防、人防水平,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我市消防部门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相关要求制定分级改造方案和标准,因地制宜开展整改,目前全市1327个村(居)建成微型消防站,新建市政消火栓2356个,在老旧小区范围内新建955个、维修室内消火栓38655个。

消防设施硬件的提升只是我市消防安全整治行动工作的一部分,消防部门还联合城管、住建、交警等部门创新“X+消防”双边监管模式,市、区两级先后开展“打通生命通道”行动10次,查处堵塞消防车通道行为68起,形成强大执法震慑力,有力保障了“生命通道”畅通无阻。

在大型商业综合体、高层住宅小区、高层公共建筑、工业企业和狭窄市政道路等区域,消防部门打造了20个示范点,分门别类划设消防车通道标志标线、设置警示牌、完善消防车通道管理制度。目前,全市消防车通道划线数共1547条,设置消防车通道警示标志1431处、警示牌数1212处。

消防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惠及民生、确保民安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市通过全面提升辖区内消防安全水平等方式,深入推进消防安全建设工作,不断提高辖区内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江门。

如今,我市消防安全网越来越密实,大大提高了城市安全指数,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出行“零障碍”

补齐无障碍环境建设“短板”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在我市,有不少残疾人、老年人以及行动不便的人群日常出行遭遇过“残疾路”,每一级台阶便像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每次出门都经历莫大的考验,看电影、逛商场这些现代生活方式似乎与他们无缘。

如果这些特殊群体在日常出行、购物、生活中不能得到便利,那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会大打折扣。我市全面、扎实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改造工作的开展,致力于将无障碍环境融入宜居城市建设之中,提升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无障碍设施附近设置有醒目的标识牌

“出行越来越方便了,我一个人也能出门了。”说起目前江门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有视力障碍的市民刘女士说。以前由于盲道建设不规范,她出门一次难免有磕磕碰碰,造成极大不便。如今情况发生好转,家人再也不用担心她单独出门了。

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是服务民生的基本硬件,也是体现城市温度和社会文明的重要软件。刘女士的良好出行体验,得益于社会对特殊人群的理解,在各类公共场所兴建了无障碍设施。为了补齐无障碍设施短板,我市加大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力度,全力为特殊人群打造一个便捷安全的出行环境,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

△蓬江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外围增加相关无障碍设施标志及通道。

为推动文明创建提质增效,市政府残工委明确三区及市直相关单位各自工作职责,将有无障碍设施建设要求的20类场所共计801个点位进行分解,要求三区落实属地责任,市直相关单位落实行业主管督促指导职能,各司其职,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整改工作。

文明,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灵魂,更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其中,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程度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良好的无障碍环境是保障特殊人群走出家门、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

随着无障碍设施整改工作的持续推进,江门无障碍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正逐步实现城市生活“零障碍”。现在走在江门街头,道路不仅靓丽整洁,无障碍设施规范且完善,城市对残障人士的关注与关怀随处可见;整个城市畅行无阻、安全无虞,而无障碍设施更是成为城市文明的靓丽风景。

典型事例

江门站:让爱无“碍” 暖人心

无障碍电梯、无障碍通道、无障碍洗手间……近年来,在全城爱残、助残、护残的氛围下,我市各项无障碍设施与服务随之上档提升,这在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也不例外。

△周华东 摄

“各种无障碍设施都做得很到位,候车厅、服务台、升降电梯、站台、洗手间等,无障碍设施非常齐全。”市民张先生患有肢体残疾,平时都是坐在轮椅上出行,出门难免有磕磕碰碰,极为不便,而这次在江门站的出行体验让他大感意外。站台与列车连接的地方是没有落差的,轮椅可以很顺利地推上火车,自己坐在轮椅上就可以推进去。“无障碍设施覆盖面很广,从下车起,几乎各个公共场所都设置了无障碍设施,这种‘无缝对接’的体验,我感到既便利又温暖。”张先生说。

来到江门站可以发现,该站在设计方面充分考虑了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出行需求,站内的无障碍设施较齐全:从站外广场到进站、候车大厅,地面上铺着笔直的盲道,几乎没有台阶,通道宽度让轮椅可以很轻松地在站内通行。站内各种无障碍指示牌和导向标更是随处可见,残障人士能够实现更加便捷化乘车并且顺利找到自己需要的帮助。此外,站台、候车室、进出站通道均设置手扶电梯上下楼,进出站口专设残障人士专用电梯,基本实现无障碍通行。

“不管是残障人士还是老年人,只要乘客有需求,我们就会做到‘有求必应’。”江门站工作人员表示,残障人士下车后,可以直接搭乘站台上的升降电梯直通地面广场出站,也可以随时与工作人员联系,获得相应帮助。

软硬件设施日臻完善、服务体验水平不断提升,通过采取一系列便民、惠民的措施,江门站为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创造出更多便利与快捷。

专家声音

江门市肢残人协会主席梁丽珠:

提升基础设施 服务保障能力

城市功能是城市价值的体现,是城市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基础。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实现城市载体功能的保证,是城市宜居水平的体现,也是创建文明城市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我市非常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方便了群众的生活,塑造了城市文明新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就是强化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过程。我们要以完善城市功能、满足市民需求为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区域功能定位,提升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创造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氛围,塑造特色突出的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

如同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包括有形的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建筑等,还包括无形的制度、行为习惯、社会心理、公共意识等全方位的社会环境建设。也就是说,不仅要身体无障碍,更要精神无障碍。“无障碍出行”更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城市环境、建筑设计对所有人都应当无障碍。为特殊人群提供一个无障碍的出行环境,帮助他们解除生活与出行的“障碍”,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生活的美好,这不仅是人文精神的彰显,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通过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让城市更有品质、生态更加靓丽、幸福更有质感、社会更加文明、发展更富活力,广大市民群众精神面貌和文明素养焕然一新,整座城市将焕发出熠熠生辉的时代光彩。

来源:江门日报(统筹/王平强 文/朱磊磊)

运营:江门日报新会站新媒体工作室

原标题:《文明花开 侨乡“蝶变” | “内外兼修”成就大城之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