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兰进:心若芝兰,予人芬芳

2021-03-04 10: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李晓文 科学中国人

2018年,兰进(右1)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孙晓波所长(右2)和仙芝楼李晔董事长(左1)在福建浦城太空灵芝规范化栽培基地。

“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中国古代认为灵芝具有长生不老、起死回生的功效,视其为仙草。传统戏曲《白蛇传》里面就有白娘子为救夫君许仙,千辛万苦到昆仑山盗取灵芝仙草的故事。明朝《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曰:“芝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疗虚劳、治痔。”兰进介绍,这些药效,已为当今药理研究所证实。现代医学技术及临床试验对灵芝药理作用的研究表明,灵芝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有抗神经衰弱、抗衰老、保肝、降血糖、抗炎等。灵芝是最佳的免疫功能调节剂和激活剂,它可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成为抗肿瘤、防癌以及癌症辅助治疗的优选药物。

20世纪80年代,兰进怀着好奇和探索的心理考入吉林农业大学药用植物的栽培与分析专业。大学毕业后,她从事人参、西洋参栽培研究工作。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她几乎走遍了吉林省当时所有国有人参参场和基地。为了提高研究工作水平,工作5年后,她再次捡起书本复习功课,考取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师从被誉为“天麻之父”“黄连之圣”的徐锦堂教授。1992年,兰进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工作,一直踏踏实实工作至今。自参加工作以来,她独立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卫生部课题及横向课题。2000年,她作为主要参加者分别获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进步奖三等奖。2001年被原卫生部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多年来,她秉承“求真务实,科学发展”的所训,承前启后、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她在灵芝、天麻的栽培、育种及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近年来,在推广灵芝、天麻规范化栽培的同时,开展了科技精准扶贫工作。

由云南省委组织部经遴选设立的兰进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

构建高品质灵芝栽培的创新体系

灵芝自20世纪60年代人工栽培成功,由于多年连作重茬,灵芝菌种退化,种植技术不规范,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这些问题阻碍了灵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生产安全、有效和优质的灵芝药材是灵芝产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好的灵芝品种是灵芝栽培最重要的一环。自1998年开始,兰进从事灵芝的栽培育种研究,并于1999年开始研究“神舟一号”“神舟三号”“神舟七号”宇宙飞船搭载的灵芝菌种,在封舱和开舱过程中均得到北京市公证处的公证。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原卫生部基金的资助下,对搭载灵芝与地面灵芝在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遗传性状、成分含量等方面进行了对照研究,特别开展了大量栽培实验;系统选育出优质高产、遗传性状稳定的太空灵芝菌株;同时进行太空灵芝菌株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应用于灵芝栽培生产。筛选出的太空灵芝的灵芝多糖及三萜类成分含量均比对照高,特别是赤芝酸A是对照的5倍。其遗传性状稳定、抗逆性强,栽培后深受合作单位好评。与当地栽培菌株相比,太空灵芝抗性强、籽实体个大、色泽正、形状好、质地坚硬、产量高;灵芝孢子大、饱满。筛选出的优质太空灵芝菌株,已推广800余亩,在规范化栽培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该项研究填补了我国药用真菌空间育种的空白。兰进还开展了灵芝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获得了多个新的灵芝菌株。

在灵芝基础理论研究中,兰进及科研团队阐明了光照、温度及湿度对灵芝生长及有效成分合成的影响机制。特别是首次揭示了光质对灵芝生长、形态建成、有效成分的影响;揭示蓝光对灵芝药用成分多糖和三萜酸含量的影响,为蓝光在灵芝栽培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提出灵芝的光质效应理论。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并定量检测到灵芝的内源生长素,阐明灵芝内源生长素的含量与自身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另外,还揭示了灵芝降解基质的分子机制。系列研究为高品质灵芝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申报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过程中,兰进作为项目负责人创新性提出以福建区域优势和特色的灵芝、太子参为研究对象,开展“闽产高品质道地中药材灵芝、太子参规范化种植及精准扶贫示范研究”。紧紧围绕“高品质灵芝、太子参”基本目标,从育种、规范化栽培技术、产地初加工、质量评价、全链条可追溯体系等多方面展开研究。首次将药效评价与传统化学评价的方法相结合,从基因、药材性状、特征图谱、有害残留物及药效等建立多维度的高品质评价技术体系。项目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案等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获得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的立项批准。

与陈向东副研究员(左)在太空灵芝育种基地

促进天麻产业

成为助推脱贫致富重要支柱产业

天麻是一种神奇的兰科植物,为我国传统名贵药材,已有2000多年药用历史。随着天麻研究的不断深入,其食药用价值得到提升,天麻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彝良县小草坝镇产的乌天麻,是云南天麻的代表,素有“云天麻”之称。近年来彝良天麻生产两菌菌种混杂,天麻产量不稳、质量下降等问题困扰着麻农。如何实现乌天麻优质高产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兰进自嘲自己与“兰”有不解之缘:出身于兰家,研究生期间做兰科植物天麻的研究,工作后还做兰科植物。自2016年以来,兰进及科研团队开展了彝良县小草坝乌天麻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小草坝乌天麻栽培萌发菌和蜜环菌菌种分离纯化和筛选等研究工作。研究发现彝良小草坝与天麻共生的优势蜜环菌为高卢蜜环菌,筛选出一株最适菌株并申请了专利保护;通过大量实验提出了彝良天麻栽培和采收的最佳时间,初步实现了彝良天麻生产的提质增效。

作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践行者,为促进彝良天麻产业化发展、实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兰进及团队不顾舟车劳顿和严寒酷暑,不惧丛林棘刺,不畏虫蛇猛兽,多次深入乌蒙山区的穷乡僻壤,给麻农普及天麻栽培知识。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了彝良天麻产业存在的问题,结合试验数据,2019年4月,兰进及团队一起撰写了5.6万字的《彝良县乌天麻规范化栽培及产业化开发研究阶段总结报告》。该报告找准了制约彝良天麻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为彝良天麻的规范化栽培和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主攻方向,报告得到了彝良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回顾那些实地考察和进行实验的日子,兰进笑着说:“在北京10月可以穿薄外套,但在彝良就得裹上羽绒服。晚上吃饭的时候,上一盘马上吃光一盘,若等菜上齐再吃,先上的就冷了;或者要围着火炉吃晚饭。”她感谢团队里的年轻人,吃苦耐劳,苦中作乐。特别感谢与她一起学习工作20余年的陈向东副研究员,他是兰进的第一个研究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强,对实验精益求精,工作上任劳任怨。

与彝良县天麻产业开发中心同事及当地麻农在林间布置天麻规范化栽培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实现彝良天麻的“优质优价”并让大众知晓?这是兰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彝良开展科研任务的同时,她心系彝良农民,时刻想着为彝良天麻“吆喝”。经过和多家单位沟通和协调,她终于促成了第五届全国天麻会议暨中国(小草坝)天麻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彝良小草坝的召开,为小草坝天麻走出云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搭建了桥梁。2017年春季小草坝鲜天麻每公斤80元,全国天麻会议后,鲜天麻价格提升到每公斤160.240元,还供不应求,当地麻农获得了实惠。在科技扶贫的同时,兰进还搭建了彝良县天麻产业专家工作站和科研实验室,切实增强了彝良天麻的基层科研力量。麻农都尊称她“教授大姐”。相关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2017年兰进被确定为云南省昭通市第一批“凤凰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引进人才(从2017年以来,兰进每年均被认定为福建省科技特派员)。2019年经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遴选认定设立“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彝良县天麻产业开发中心兰进工作站”。

兰进的父亲是一位从事水稻栽培的农学专家,他心系农业、情系农民、热爱农业科学,退休后来到北京,在京郊农场从事水稻育苗研究20多年。她的导师徐锦堂在天麻研究过程中,排除干扰,在贫困山区坚持蹲点数10多年。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深受父亲和导师的影响,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从事科研工作30多年来,她一心一意做科研,踏踏实实走每一步,不疾不徐,不重名利。如今,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中药农业成为朝阳产业。兰进表示,药材好,药才好,只有把好中药材栽培技术关,生产高品质的中药材,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她将继续为高品质灵芝和天麻规范化栽培生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

专家简介

兰进,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药协会菌物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1984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药用植物专业;1992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药学硕士,同年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工作;1999年被批准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卫生部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9部。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项。正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闽产高品质道地中药材灵芝、太子参规范化种植及精准扶贫示范研究”课题。

原标题:《兰进:心若芝兰,予人芬芳》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