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贺云翱委员:广泛开展公共考古 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2021-03-05 15: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中国文物报记者 徐秀丽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我的21份提案中有18份被采纳。”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

作为来自文博界的委员,贺云翱自履职以来,一方面做好提案,另一方面加强履职实践,参加与文物事业发展有关的调研工作,很多高质量的提案落地见效。

今年“两会”,贺云翱把更多的提案聚焦在了考古工作上。

1982年,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进入南京博物院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后参与创办学术期刊《东南文化》并长期担任编辑部主任,1996年,负责创办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并担任负责人,2002年进入南京大学工作。从一线考古、学术研究到教书育人,贺云翱对考古工作充满了热爱,也有自己的思考。“今年的提案也是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学生及地方有关部门的建议后形成的。他们也都希望我把提案带到两会上。”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考古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细致严谨,过程漫长枯燥,涉及学科众多,专业成果相对晦涩难懂,为此,考古和公众相对疏离,不少人对考古工作成果了解不足。”如何让公众更多的享受成果,贺云翱一直思考着。

在贺云翱看来,公共考古是考古专业知识、理论及价值传递给公众的有效方式,通过公共考古还能有效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以及满足公众文化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开始进行公共考古学的探索与实践,但与社会需求相比,我国公共考古事业尚处于起始阶段,参与受益群体乃至组织者数量等皆存在很大局限。

“随着我国考古成果的不断涌现,在增加考古成果发布频次的同时,推动有条件的田野考古现场对公众有序开放,探索边发掘边展示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很好方法。”贺云翱认为,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让考古成果第一时间呈现给公众,在考古现场增加考古发掘内容的展示,将严谨扎实的学术与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使公众更加直接简明地对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事业增进了解,才能共同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考古遗址是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空间载体、保护对象、科学宝库与利用渠道。

“通过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和考古遗址博物馆,开展发掘、研究、保护、收藏、陈列、阐释、体验等系列活动,让公众更好了解考古遗址的文化内涵及核心价值,也可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贺云翱说。

为了解决公共考古人员不足问题,贺云翱建议,政府支持有条件的考古机构增设公共考古部门,并在人员配置、岗位、经费、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针对目前我国公共考古缺少专业支持造成的行业人才紧缺现象,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支持在设有考古学的高校中开设公共考古课程,尤其在专业硕士教育中开设公共考古方向,培养公共考古人才。

我国赴外考古工作,贺云翱也非常关注。

“十三五”期间,中国考古工作者已在近30个国家进行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足迹遍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

“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缺乏稳定充足的经费支持,是目前最迫切最亟需解决的问题。”据贺云翱了解,除了少数有经费支持外,其他大部分赴外考古项目经费都来源于学者和单位自筹,容易导致有些项目浅尝辄止,因后续经费不到位而不得不中止考古发掘工作,影响了学术研究的进展。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通过赴外考古管理机构审核的赴外考古项目予以稳定的经费支持,使每个赴外考古项目都善始善终,做出成效,营造我国考古学优良的国际形象。”贺云翱说,“同时,完善高校考古人才培养体系,在研究生阶段提供赴外考古专业选择方向,解决赴外考古人才紧缺问题。”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近年来,中国在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俄罗斯、肯尼亚、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家合作开展了丝绸之路考古,世界其它国家也开展过大量丝绸之路考古工作。这些考古发现对全面揭示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考古机构不断加强合作和对话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贺云翱注意到,虽然丝绸之路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但至今还缺少丝绸之路考古的国际性协作机制和系统性协作成果,缺少可持续发展的丝绸之路考古与文明互鉴研究项目,缺少丝绸之路考古国际性人才培养机制。

因此,他建议,我国开展以考古学为主导的“丝绸之路考古与文明互鉴研究工程”,并组织相关学科力量参与,持续开展丝绸之路考古与文明交流互鉴研究,揭示中华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文明的互动、借鉴、共生和包容过程。

“建立多边考古合作与开放机制,组成国际性考古团队,分阶段、有步骤地对丝绸之路进行调查和探索未知;对重要遗迹进行发掘,分阶段公布考古成果,逐步加深对丝绸之路内涵和外延的认知;设置学术课题,分阶段实施,组织多学科力量联合对考古材料进行研究,揭示本源,逐步复原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复杂的实际路线。”贺云翱补充道。

责编:李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