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年卖100亿,高瓴经纬们狂追着美瞳公司投了好几个亿

2021-03-06 17: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武玥 IT桔子 收录于话题#美瞳3#新消费3#投资机构10

每天了解一点创业投资

来源:IT桔子(itjuzi521)

作者:武玥

2021 年初,大火女团 THE9 团员「小作精」虞书欣同款美瞳火了,甚至一货难求,直接断货。

小红书上,虞书欣的该篇笔记被点赞了 15 万次。

目前在小红书上,与美瞳相关的分享笔记已经超过 2 万+。

2020 年,在疫情与口罩的笼罩之下,只能露出半张脸的美少女们纷纷在购物车里加上了美瞳。

也许你不懂美瞳,但是这个迅猛增长的消费品类,一定值得关注。

随着年青一代消费者对颜值的看重程度持续上升,与颜值相关的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其中,美瞳行业(又称彩色隐形眼镜)迅猛发展。资料显示,近年来线上美瞳消费由 90 后 95 后主导,以女性消费者为主,但是男性在美瞳方面的消费增长也非常迅速。[⊃1;]

美瞳消费带火美瞳投资

美少女们的一举一动,折射出的是美瞳消费市场当前火热的局面。相关数据显示,2019 年美瞳在线下及电商渠道销售规模约 100 亿元,全行业年度增长率约 25%,线上增速更快。据 Mob 研究院预测,2025 年中国美瞳行业市场规模可达 500 亿元,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美瞳最重要的消费市场。

与消费端火热相对应的是,资本的快速跟进。IT 桔子数据显示,当前不仅有本土美瞳品牌获得高额投资,垂直于美瞳的电商平台也能拿到投资。

截止至 2021 年 3 月 1 日,IT 桔子记录到中国美瞳市场出现 16 起投资事件,总交易金额超过了 9 亿元(未公开投资金额依据 IT 桔子规则换算得出)。

2020 年是中国本土美瞳品牌投资开始起势。这一年共计出现 7 起投资事件,涉及交易金额超过了 2 亿元。其中,MOODY 拿到了包括经纬中国、高瓴创投、梅花创投等知名 VC 的合计 7000 万元的投资,可啦啦也在 2020 年获得了峰瑞资本的投资。甚至沉寂已久的美瞳垂直电商美瞳汇也拿到了锦波生物的战略投资。

2021 年伊始,美瞳品牌更加爆发,展现出巨大的吸金能力,两个月内仅 4 起投资事件合计交易金额就超过了 5 亿元——美瞳品牌 MOODY 率先完成两轮融资,交易金额超过 3.8 亿,之前投资方基本都在继续跟进。成为美瞳市场的焦点所在。另外,美瞳电商 4inLOOK 也完成了以 1 亿元的融资。

综合来看,当前美瞳品牌相比美瞳垂直电商,更受投资人欢迎。除了上文所述在 2020/2021 年共计完成 4 轮融资的美瞳品牌 MOODY 外,还有可啦啦、多趣美学等美瞳品牌商获得了投资。

机构大佬投资美瞳,投的是什么?

这两年头部机构接连投资美瞳品牌,投的是什么?大部分投资人给出的答案都围绕着美瞳市场的发展潜力而来。

MOODY 的投资人高瓴创投合伙人王蓓表示:近年来,国内美瞳市场快速崛起,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经纬中国合伙人万浩基表示:美瞳包含医疗器械+消费品双重属性,是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

KIP 中国管理合伙人扈景植表示:「她经济」当道,美瞳正成为美妆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韩国的风投机构看到中国这一市场飞速成长的机遇。

MOODY 产品展示图

峰瑞资本曾对中国彩色隐形眼镜市场做过分析,从投资端,峰瑞资本认为:

隐形眼镜(包括彩色隐形眼镜)在需求端、供给端、渠道端均呈现出从医疗用品到消费品化,从消费品化到快消品化的趋势。

随着短周期抛产品,尤其是日抛的普及,隐形眼镜及彩色隐形眼镜市场整体市场规模将呈现指数级增长。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视力矫正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且年轻人近视率逐年上升,但隐形眼镜配戴率仍较低,约为 10%,中国有望成为拉动全球隐形眼镜品类(包括彩色隐形眼镜)消费增长的重要区域。

隐形眼镜的美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随着国产品牌逐渐取代进口品牌,美瞳的普及率会越来越高。

综上,看好美瞳市场的投资人们似乎是在押注美瞳作为隐形眼镜分类中的市场空间以及中国以女性消费者为核心的国产品牌发展的机会。

美瞳生意在中国的自我进化

美瞳这一名称来自海外企业强生。此前,中国市场上也有同类产品——彩色隐形眼镜(俗称:彩片)在市场上销售。「美瞳」一词出现后被广泛指代彩色隐形眼镜。

事实上,美瞳是「强生」公司的专用商标(帮助眼睛受伤的人遮盖眼睛瑕疵),是该公司为亚洲市场设计的具有美容效果的隐形眼镜系列品牌——2004 年 8 月 23 日,「强生」公司在中国申请使用「美瞳」作为专用注册商标。2005 年,强生在中国推出具有增强双眼美容效果的强生美瞳。后续强生又推出了多款美瞳产品,深耕中国市场。

强生美瞳卖的好,商机自然也被其他人发掘。2009 年海昌创立海俪恩隐形眼镜品牌在中国推出了自己的美瞳品牌。2011 年博士伦也推出了彩色隐形眼镜产品——博士伦蕾丝明眸等彩色隐形眼镜。

《昕薇》杂志内页

后续在《昕薇》等美容美妆杂志的影响下,由代购将日韩美瞳传入中国市场。此时,市场销售的美瞳主要包括:海昌、博士伦、卫康等专业眼镜/隐形眼镜厂家推出的彩色隐形眼镜、海外日韩市场的美瞳,以及各类美瞳仿制品与贴牌产品(三无产品)。此前美瞳的主要销售渠道以线下眼镜店为主。

2012 年天猫医药馆上线后,部分药房后续也上线了彩色隐形眼镜品类,在网上销售美瞳。

此外,美瞳厂商/代理商们为了扩宽销路,还催生了「瞳代」这个职业——一种类似现在微商的职业。

有关规定显示,有度数的彩色隐形眼镜在经营时需要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并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才能进行经营,2012 年彩色平光隐形眼镜也被列入第三类医疗器械。2014 年,药监局发布了《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要求在中国售卖医疗器械时,产品说明必须配备中文。意味着清退不正经的瞳代。「散户」的退出意味着机构的崛起,涉及美瞳生意的美瞳电商开始火热。

IT 桔子数据显示,有超过 14 家围绕美瞳生意的垂直电商,包括视客眼镜网、艾视网、易视网等。

4inLOOK 概念店

其中,崛起的就有近期拿了融资的 4inLOOK,资料显示,4inLOOK 成立于 2008 年,是国内专业隐形眼镜 B2C 平台,旗下代理包括 Fairy,POP,Natrual 等海外美瞳品牌在国内销售。2014 年,4inLOOK 建立国内保税仓,正式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后续,4inLOOK 也推出了自有美瞳品牌。

线上购买美瞳的便捷加速了美瞳在中国的发展,市面上可以买到的美瞳种类增加,价格降低。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下,美瞳消费意愿大幅提升。有研究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彩色隐形眼镜品类从医疗用品走到消费品化的过程。」

当前,美瞳在许多人的认识中已经被归为化妆品类,消费美瞳的群体也从小众变的更大众。阿里健康数据显示,2017 年,每 10 个中国线上消费隐形眼镜的人群就有 7 个选择购买彩色隐形眼镜。

美瞳这门生意好做吗?

广阔的消费市场与创业机会并不完全相等。作为三级医疗器械产品,美瞳产品的生产与经营都必须取得相关产品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然而证书仅仅是创立美瞳品牌的第一个难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同质化严重的产品中做出创新。

当前热销的美瞳品牌已经给出了部分答案。MOODY 选择从材质与营销入手,主打「产品舒适性」与用户共鸣;4iNLOOK 既有平台又有品牌,整体策略更重视渠道,称自己是国内唯一一家在美瞳品类打通线上线下全渠道的品牌;可啦啦以商品丰富、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快作为突破口,表示希望「能够让用户始终对品牌保持新鲜感和好奇」。

SEED 实瞳产品展示图

此外,资料显示,产销美瞳的另一大难点在于供应链。在生产端,相对成熟的美瞳供应链企业主要分布在韩国和中国台湾。在中国内地,只有吉林瑞尔康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甘肃康视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少数一线代工厂。在研发端,中国彩瞳市场的崛起时间不长,研发能力不足,时尚敏感度较低,工艺也相对滞后。

可见,当前在中国想要切入美瞳市场还需要「过五关斩六将」——解决从品牌、设计到生产制造等多个环节的难题。同时,对创业者来说,能够挖掘的市场空间或许没有想象中宽阔,实力雄厚的眼镜巨头也早已经攻下美瞳市场的大半江山。豹头研究院《2020 年中国美瞳行业概览》数据显示,中国美瞳行业市场集中度高——截至 2019 年,第一梯队龙头企业合计市场份额占比超过 75%,代表企业包括博士伦、海昌、安视优等。

综合来说,给眼睛美容确实是一门生意,但它却仍是一门略显小众的生意。毕竟年零售额约达 88 亿元的美瞳市场对比起动辄 884 亿的中国眼镜市场来说,仍然是个孩子。[⊃2;]

但不可否认是的美少女们对美的追求永无止境,新一代的彩色隐形眼镜品牌们就多想想如何能跟新一代美少女们玩起来吧。

参考资料:

[⊃1;] 头豹研究院《2020 年中国美瞳行业概览》;CBNDATA《2019 彩瞳消费洞察报告》;《中国彩瞳市场消费需求显著增长 天猫引领行业新趋势》

[⊃2;] Euromonitor 的数据显示,中国眼镜市场 2019 年零售额达 884.3 亿元。

原标题:《一年卖100亿!高瓴经纬们狂追着美瞳公司投了好几个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