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群山丨王鸿鹏:那片江峡(第五章)

2021-03-05 19: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作者简介

王鸿鹏:山东鱼台人,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作品曾获全国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6年度中国好书”奖、空军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获奖及代表作主要有《中国机器人》(合作)《生命线上的奇迹》《十三亿人乐了——中国医改新模式》《共和国的天空》《压不弯的脊梁》《神奇的蓝天骄子——八一飞行表演队改装纪实》等。

第五章 漫漫扶贫路

红石岩对面的龙头山乡就是“8.03”震中。

20年前他在那里挂职扶贫,曾站在牛栏江的对岸遥望过这边的红石岩。

20年后,他又来到灾难中的红石岩重复昨天的故事。

一个人的扶贫路——

1.呻吟中的小山村

蔡忠山无意拨动岁月的琴弦,而岁月的琴弦却向他不停地弹奏命运变奏曲。

蔡忠山第一次来到红石岩村是2015年9月,也是“8.03”地震后的一年零一个月。牛栏江对岸的龙头山乡就是他20年前挂职的扶贫点。隔江相望,那里虽然伤痕累累,那里的山水依然那么清晰,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20年前,他曾站在牛栏江的对岸遥望过这边的红石岩。但,无论如何他想象不到,20年后,又来到红石岩村重复昨天的故事。他不禁心中喟叹,人的一生不知会发生多少戏剧性的机缘巧合,让人始料不及。这是命运的刻意安排,还是人们常说的“缘分”?

单位选派驻红石岩村扶贫工作队长时,蔡忠山觉得这次“下课”了。上级有要求,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年龄不能超过50岁。

公司党委书记张雄找他谈话。他笑笑说:“今年超龄了。这次该‘让贤’了。”张雄说:“这个,我们知道。党组反复研究,考虑到你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红石岩村又是‘8.03’地震的重灾区,还是决定让你辛苦一次,担任队长,把年轻人带出来再回来。你考虑考虑。”

蔡忠山1986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农业大学。21岁的他分到了烟草公司的科研所。1996年,为响应《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扶贫行动,他被昭通市下派到鲁甸县龙头山乡挂职科技副乡长。他运用科技优势开展扶贫工作,在龙头山乡发挥了突出作用。三年后,他回到烟草所任所长,但龙头山乡作为昭通市烟草公司扶贫工作的联系点没脱钩,他一直挂着原来的职务。

2001年,蔡忠山又调到鲁甸县的罗红乡挂职科技副乡长。直到2007年,云南省展开新农村建设工作,他又调到镇雄担任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

直到2015年9月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蔡忠山已经整整走过了20个年头的漫漫扶贫路。

而此时,他的妻子身体又不好。面对领导征求意见,蔡忠山欲言又止。妻子得知他又要驻村扶贫,让他给单位提一提能不能换人去。可是面对组织的安排,“不去”的话,蔡忠山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蔡忠山1965年出生一个革命干部家庭。老家是河南洛阳的,父亲十几岁参军就加入了“刘邓大军”。1950年3月3日,他父亲所在的解放军二野四兵团十五军四十三师进入昭通。昭通和平解放。他父亲留下来参加地方政府的组建工作,曾任昭通市民政局局长,是新中国第一代边疆云南的建设者。

在蔡忠山的记忆里,父亲经常下乡开展扶贫救助工作,每次回来,总是心情沉重地向家人讲述山村里百姓多么苦,孩子们多么可怜,多么需要帮助。尽管家里的日子并不宽裕,父亲却经常告诫他们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工作学习不能讲条件讲价钱,要懂得知足,珍惜生活。

父辈的信仰早已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铸就忠诚。作为一名党员,面对组织的信任,蔡忠山没再说什么,打点起行李,告别了妻子。他和同事查健、杨淳组成扶贫工作队,转战巧家县包谷垴乡的红石岩村,又开始了驻村扶贫攻坚的新历程。

前往红石岩村的道路尚未打通,一条盘桓在山崖上的土石路也在地震中被塌方的落石阻断。蔡忠山乘坐的越野车小心翼翼地在悬崖峭壁上折折返返,在大山里辗转了一天,又步行一个多小时,肌肠辘辘、疲惫不堪地来到红石岩村。

虽然有心理准备,眼前的凄凉景象还是让他们震惊。村里房屋都已倒塌,到处是残垣断壁;因为道路还没恢复,重建工作进展缓慢,群众还住在简易房里,生活十分艰辛;用电也没有保障,村里凌乱不堪。红石岩还在灾后恢复的呻吟中。看到这情景,蔡忠山内心感到压抑。

蔡忠山身材魁梧,大大的脑壳,前额开阔明亮,胸前佩戴的那枚鲜艳的党徽胸章格外显眼。他像个底底道道的村支书,一点也看不出科技工作者的范。但他讲起话来,既有知识分子的斯文,也有乡村干部的豪爽。

“扶贫工作队来了!帮我们脱贫来了。”见到他们,村民们奔走相告。

但是,村委会的房子都倒了,扶贫工作队住哪儿?正犯愁时,村民王永忠主动提出来把自己刚盖的一幢新房腾出来让给扶贫工作队。

王永忠是村里生活状况比较好的人家,地震后刚刚盖起了四间新房子。尽管里面四壁徒空,还是潮湿的,但这已经是村里唯一的好房子了。

村支部书记蒋先林,40多岁,是优秀村干部,在“8.03”抗震救灾中组织村民抗灾自救,被评为全省劳模。他和村干部们抱来自家的被褥和锅碗瓢勺等一些生活用品,送给扶贫工作队。热情的村民也纷纷拿来家里的包谷面、土豆和食油等吃的用的送到扶贫工作队。

查健说:“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说心里话,看到那种情况,我们心里很凉,情绪也很低落。但是,群众的热情、淳朴、厚道让我们感到很暖心,也对扶贫工作有了信心。”

红石岩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400多户,1400多人口。村民居住分散。为了尽快掌握村里情况,蔡忠山带领扶贫工作队员深入农户,摸清村情民意,和村干部一起制定脱贫方案。

昭通市烟草局(公司)党委高度重视红石岩村扶贫工作,成立了以局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为了加快脱贫进度,做到精准施策,他们把红石岩村10个村民小组划分为5个工作片区,干部职工分片包户,做到贫困户全覆盖,积极配合、支撑驻村扶贫工作队开展工作。

2.希望所在

正在读高二的周波,姐弟三个都在上学。父母身体有病,不能外出打工,家里收入十分微薄。“8.03”地震,给原本负担就很沉重的家庭几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尽管房子建起来了,三姐弟上学的费用没有一点着落。周波不得不退学回家,准备外出打工。蔡忠山来到他家安慰他说:“你好好上学。我们想办法帮你。”

蔡忠山和队员们了解到一些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面临辍学,心里十分焦急。他们把全村失学的孩子统计出来,回单位筹措了一笔助学资金,帮助孩子们重返课堂。后来,他们在村里建立了教育扶贫基金,拟定了《红石岩村贫困学生资助和奖励办法》帮助困难家庭的学生,并采取奖励的办法扶持考上大中专的优秀学生,为贫困家庭的学生解除后顾之忧。

如今在昭通学院读大二的周波,回想起来总是感激地说:“我和姐姐重返课堂,考上了大学。没有扶贫工作队的帮助,没有国家的扶贫政策,我就失学了。”

后来,红石岩村建起了一所新学校。蔡忠山和队员们又多方奔走,筹措了9.2万元的资金,为红石岩村新建的小学购置了急需的教学设备和用品。

从昭通出发去红石岩深入生活的那天,车子奔跑了一个半小时。绕过一片悬崖路段后,路过江边的一座山头。山头上矗立着几幢崭新的楼房,白墙绿顶,格外醒目。

蔡忠山指着那片建筑说,那就是新建的红石岩小学。当年地震后,李克强总理乘坐的直升机就是降落在这座山头上,现在建成了小学。小学前面红色的三层楼就是新建的红石岩村村委会。

“8.03”地震发生后,李克强总理在第一时间来到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灾区群众。灾区交通中断,总理乘坐的直升机飞临灾区时降落在红石岩村这座稍微平缓的山头上。总理走下飞机遥望牛栏江对岸的龙头山,察看当地的受灾情况,对抗震救灾作出了具体部署。

小学大门上方赫然镶嵌着一排金色的大字: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小学。学校刚放寒假,静静的校园里空无一人。走进校园,运动场的上一面国旗迎风飘扬;国旗后面的院墙上,是一幅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笑脸的宣传壁画,上面六个鲜红的大字格外醒目:少年强,则国强。

在小学大门外的一侧竖着一块大理石石碑,上面刻着这样的文字:

2014年8月3日,鲁甸县发生里氏6.5级地震,波及昭通、曲靖等5个县区。天崩地裂,举国皆惊。危急关头,一个支部一个堡垒;危难时刻,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中共中央组织部情牵灾区,心系灾民,第一时间下拨贷款代管党费1000万元,用于活动场所修复重建。其中有红石岩小学……为铭记党恩,感谢关怀,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特此铭记。

3.盛装归来

修路,通水,盖房是扶贫工作队面临的三大攻坚任务。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路修通了;水窖也建起来了,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基本上有了保障。又经过了一年多,老百姓全部从简易房里搬进了新房。”杨淳兴奋地说。

“老百姓的住房虽然解决了,但是用水仍是问题。虽然有了水窖,还是靠天喝水,不是长久之计。”蔡忠山又说,“生产用水也需要解决。水,是我们攻坚的重点。最初的努力却失败了。”

2016年的6月端午节,蔡忠山从市里请来了打井的施工队,当地的地理环境比较复杂,能不能打上水来,打井施工队也没有把握。他们与打井施工队签订的合同,投资50万元,保证把水打出来。但是,红石岩村海拔太高,打一口井至少要2000多米深,地震断裂带上的地质结构不够稳定。一旦发生地质变动,2000多米的井就会出现堵塞,这样的水井风险太大,而且,要从一千多米的地下把水提上来,成本太大。最后,只好放弃了这一方案。

但是,水从哪里来?红石岩村山高坡陡,没有水源,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极度匮乏。扶贫工作队并没有放弃,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20多公里外铜厂沟寻找到一处水源地。他们争取了1.6亿元资金,决定在包谷垴乡铜厂沟建设一座库容500万立方的小型水库,解决红石岩等6个村庄及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很快工程上马,进展顺利。

蔡忠山说,水库建成后,不仅能够老百姓的吃水问题,大部分农田也能灌溉,农业生产也有了可靠的保障。

车子绕过一座悬崖,美丽的红石岩村映入眼帘。只见一幢幢崭新的民居簇拥在一片相对平缓的斜坡上。房子的外墙统一粉刷了橙红色,远远望去,像晶莹的桔瓣撒落上山间,又像清晨的霞光映红了山岗,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红石岩颜值不低,令人惊艳。

“如今,老百姓全部住上了新房。看看村里的面貌,想想我们当时进村的那一幕,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望着眼前的村庄,蔡忠山自豪地说,“美丽的红石岩,盛装归来。”

在扶贫工作队驻地门前。蔡忠山说,这就是当初村民王永忠盖的最好的房子。他们工作队成员一直住在这里,只是里外重新粉刷了一遍。

一楼三间房子,中间门厅比较大,是一个兼作餐厅的办公室。两边的房子打了隔断,分成四间小房,他们三人每人住一间,还有一间是扶贫工作的资料室。

一位身着浅色卡克上衣的青年人坐在电脑前正在忙碌。他就是队员查健。

查健中等个头,一副眼镜,文质彬彬。他说,近两天上级要来检查今年的脱贫工作,他们要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最新情况和数据进行审核整理,装入上级统一制作下发的“昭通市精准扶贫明白卡”档案袋,并录入扶贫大数据平台。

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图表。查健指着墙上的“扶贫工作剪影”一组组照片,介绍他们几年来扶贫工作的成果和一幕幕场景。

正说着,门外进来一位村民,说是要找蔡队长。蔡中山热情地给他倒水让坐,他们像老朋友一样,边说边笑很开心。他叫李树洪,来找扶贫工作队提供证明,给他在昆明住院手术的父亲报销医药费的。因为他父亲加入了医疗保险,按照规定可以报销一定比例;他父亲又是贫困户,吃低保。这样算下来,老人看病花不了多少钱。

说起报销医疗费,李树洪感激的说,多亏了扶贫工作队的同志。当初扶贫工作队的同志动员他父亲和四兄弟加入医疗保险,他们几家人都不情愿,觉得平时也没什么大病,有点小病小灾的,吃点药或挺一挺也就过去了。说到底,还是不舍得花钱买保险。蔡队长到他们家里做工作,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才加入了医疗保险。现在,年近古稀的父亲有病可以到昆明住院治疗,要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这都是因为有了医保,不然哪能看得起病?

李树洪拿着办好的手续,不停地说着:“谢谢!谢谢!谢谢你们呀!”

4. “大保姆”遇到忧心事

2017年春节前的一天晚上,蔡忠山突然接到村民周留兵打来的电话。他说老婆要生孩子了,没有钱住院,医疗保险能不能保?

周留兵40多岁了,原是村里的老光棍汉。地震后恢复重建,政府帮他盖起了新房,他才娶上了妻子。周留兵是村里一个勤奋老实的农民,娶个妻子也是不容易,原来的积蓄因结婚、盖房子都花光了。妻子的年龄也大了,还有残疾。现在,妻子住院生孩子生不起,他向扶贫工作队求助。蔡忠山向他作了解释,安慰他不要着急,先把妻子送医院,随后帮他想办法。

“扶贫工作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拿新农合来说吧,在村里因病致贫返贫是个普遍现象,大多数群众已经意识到加入医疗保险很重要,但是还是有一少部分困难群众连每年买保险的150块钱都拿不起;也有些群众觉得一年看病最多花十几块钱就够了,花钱买保险不划算,舍不得。”蔡忠山说,当初动员群众加入新农合费了不少周折,扶贫工作队和村“三委”的同志们挨家挨户的做工作,磨破了嘴皮子,最后确保全村人人加入新农合。

巧家县在“医疗保障”方面是下了大气力的。几年来,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在全县新建了64个村卫生室,基本达到村村都有卫生室,并配齐了基础医疗设备。19个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和设备也得到提升。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达到脱贫退出验收标准。全县推行了“四重保障”、“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和一站式结算服务制度。

在县里谈起社会兜底保障时,分管副县长童世铃肯定地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达到100%;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养老保险达到100%。过去,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已经‘不再难了’”。

但是,医疗保险也有无法覆盖的“个案”。像周留兵这种情况的确是个特例。

蔡忠山放下电话,马上联系包谷垴乡医院院长,请医院先接受周留兵的妻子住院分娩。第二天,蔡忠山和杨淳、查健还有村委会的干部临时凑了一千元,来到乡医院给周留兵补缴了费用,并把他妻子住院分娩的事安顿好。

周留兵的妻子生了一个男孩,他高兴地逢人便讲,多亏了扶贫工作队。要让儿子认扶贫工作队的同志干爸。周留兵给儿子起名字拿不准是叫“扶贫”“脱贫”还是叫“致富”?他知道扶贫工作队的人都是文化人,专门跑到工作队让他们给孩子起名字。蔡队长想想了说“要往前看,日子越过越好,就叫‘小康’吧。也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村支书记蒋先林称赞说:“扶贫工作队的同志待群众就像自己家里人,无所不管。村民们也不见外,就连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也会找他们调解。在群众心目中,扶贫工作队就是村里的‘大保姆’。”

不过,最近蔡队长和蒋书记又遇到点忧心事——村民李树兴妻子又怀孕了。

李树兴40多岁,和老婆已经生了4个孩子。李树兴长年在外打工,老婆带着孩子们在家生活。他老婆有点智障,一家人生活的状况可想而知。扶贫工作队进驻村里后,就一直把李树兴家作为重点贫困户进行照顾。帮钱、帮物不说,特别是几个孩子上学,让蔡忠山和村干部操碎了心。先是3个孩子辍学,费了好大劲,孩子们上学了,学习还不错。因为没人管,孩子们又经常逃学。扶贫工作队的同志又三天两头地去他家督促孩子们上学,并和学校老师配合,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

蔡队长说,一定要让几个孩子把学上下来。孩子有文化将来就能自食其力,这个家庭就能从贫困的泥淖里拔出来。不然,这个家庭就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李树兴每年回来一两次,也住不几天,平时村里和他联系都很困难。中秋节期间,李树兴回来了。蔡队长和村干部专门找他商量,要他经常回来看看,把家里的事安排好,特别是孩子上学不能耽误了。

前几天,他们从邻居那里听说,李树兴的老婆又怀孕了。村支书蒋先林打电话联系不上李树兴,气呼呼地骂道:“这小子,墙上挂席子——不像画(话)。平时不在家,家里的事也不管。回来就知道搞老婆,搞大了肚子拍拍屁股走人,这算啥子噶嘛!”

蔡队长和蒋先林商量了几次,找不到李树兴,也没什么招,至今一筹莫展……

5.男儿有泪肚里流

在扶贫工作队住的房间里,墙上挂着一面金字奖牌,上面是四个鲜红的大字:“先进集体”。红石岩村扶贫工作队是昭通市和巧家县两级表彰的先进扶贫工作队,队长蔡忠山和队员杨淳、查健三人都是“先进工作队员”。蔡忠山还是云南省烟草系统的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在这荣誉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付出?

2017年9月初,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巧家县再擂鼙鼓,召开动员大会,启动了脱贫攻坚“百日大会战”,把“精准扶贫”的各项任务、目标进一步压实,真正做到扶贫对象、项目、资金、措施、帮扶、成效“6个精准”,决心以脱贫攻坚的实际行动和辉煌战果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脱贫攻坚战又一次大升温。

蔡队长说:“在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也是我们动员老百姓进一步汇聚力量,向最难的‘山头’发起总攻的过程。”

恰在这时,查健的孩子病了,但他没有回去。查健是2016年结婚的,2017年的9月份孩子出生了。孩子刚满月就发高烧,妻子打电话向他哭诉。蔡忠山让他赶快回家,孩子这么小,他老婆一个人,肯定害怕。查健担负着红岩石村的资料收集整理及数据录入云南扶贫大数据平台工作,他一走,这块工作就要放下。他考虑再三,还是摇摇头,他说他已经叫家里父母过去了。工作这么紧,算了吧。他没有回去,一直坚持到百日大会战结束,全部完成任务。

到了年底,查健的父亲查出了肝癌,住进了昆明医院。他得知这一消息,心里十分难过。本来父亲患有胃癌,因为驻村扶贫,他没能在病床前尽一天儿女之孝。现在父亲查出了肝癌,不知风烛残年的父亲能否扛过这次病魔一劫。想到这里,查健不禁潸然泪下,他拼命工作,想尽快完成眼前的任务去昆明看望父亲。舅舅见他接到信息多日没到昆明,十分恼火,在电话里对他大发雷霆。

幸好,经复查父亲患的是良性肝脏肿瘤。第二天,查健又连夜赶回村里。

说起杨淳来,蔡队长也觉得很委屈他。他一直生活在城市,做过烟草销售和酒店管理,还从来没有接触过农村工作。让他下来驻村扶贫,觉得不适合自己。既然组织上有了这种安排,他什么也没说,就跟着蔡忠山来到了红石岩村,一住就是两年。他儿子一直在昆明上高中,他也很少去看儿子,一家人三口在三处,离多聚少。儿子出国留学,他也没能送送儿子,落了妻子不少埋怨。

“百日大会战”期间,有一天杨淳走访贫困户,回来时已经天黑,被一只恶狗把腿咬伤了。他没在意,回来也没说。第二天,村里老百姓追到扶贫工作队,让他赶快去打针,蔡忠山才知道杨淳被狗咬了。他从乡里找了辆车,把杨淳拉到了昭通打了防疫针。

蔡忠山说:“在山村里被狗咬伤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我必须对他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负责,不能出现任何差错,更不能留下任何遗憾。”

从那以后,他们外出多了一件装备,每人弄了一个打狗棍拿在手里。在杨淳住的房间里,他拿出自己的打狗棍,一米多长,枣红颜色。他也说不清是什么木头,做得非常精致,已经磨蹭得溜溜发亮。他说:“这应该成为我在红石岩村驻村扶贫的永久纪念。”

常言道,谁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蔡忠山也不例外。

蔡队长和大家一起正忙着盘点一年的脱贫工作。公司党委书记张雄突然给蔡忠山打来电话,带着责备口气问:“老蔡,嫂子病重住院了,你怎么没回来?”

“不晓得。怎么啦?”

“嫂子发高烧,公司妇联已去人照顾。你赶快回来吧。”

其实,他们三个驻村扶贫后,公司对他们的家庭十分关心。工会和妇联的同志经常去他们家里看望慰问,及时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公司也曾提出让蔡忠山回单位,另派人替换他。蔡忠山觉得再有一年红石岩就脱贫了,执意坚持到底。

蔡忠山一听坐不住了。他交代好工作,匆匆赶回市里。

“看,我们的扶贫功臣回来了。”见蔡忠山一头热汗推门进来,单位的两位女同事高兴地说。

“谢谢两位,给你们添麻烦了。”

“这还不是应该的?比起你们在村里扶贫,算个啥子噶!”蔡忠山看到妻子躺在病床上,焦急地说:“住院了,怎么不告诉我?”妻子娇嗔地说:“你还知道回来噶?”

“蔡队长也是心疼嫂子么。既然回来了,就要好好表现噶。我们先回去了,有事打电话噶。”两位同事说笑着告辞。

“住院了,告诉我么!”蔡忠山抹着额头的汗。

“告诉你有啥子噶用嘛!还不是这样?除了让你牵挂、分心。”

“需要我做啥子噶?”蔡忠山挠着后脑勺,手足无措。

“没啥子做的。你摸摸我的头噶。”

他抚摸了一下妻子的额头:“还有点热。”

“你回来,我就好了。”妻子朝他莞尔一笑,“坐下歇歇吧。”

他嘿嘿地笑了笑,坐在妻子身边,触到妻子输液的手臂:“这么凉啊?”

“输液多了,就凉。”

“我给你暖暖吧。”他用两只粗糙的大手捧住妻子的手臂。

“这还差不多。”妻子幸福地笑了。

“怎么闹得病噶?”

“周末,给两个学生补课。走时下雨了,我把伞给学生了,淋感冒了。昨天突然高烧。”妻子又抚摸着他的脸说,“胡子没刮。”

“早上急慌,没顾得上噶。”

“看你,又黑又瘦。变老了。”

“老了好噶。老了能退休,在家照顾你。”

“得了吧。你就拿这话哄我。你呀,是个一辈子不懂料理家的人。指望不上。”

“那,我怎么还你?”

“你平平安安就好。”妻子说完转过脸去。

蔡忠山只觉得一股暖流直达心底又涌进他的鼻腔。他懂得妻子,妻子委屈,又时刻担心着他。望着吊瓶里滴嗒滴嗒的药液,犹如一颗颗冰雹砸得他心疼……

蔡忠山顿觉心里愧疚,亏欠妻子的情况不是一次了。自从他到红岩村驻村扶贫,妻子两次有病住院,他都没有陪伴在身边。

有一次,蔡忠山回来了,妻子要到成都去看病,很想让他陪着去一趟。当她听说整个昭通市正在开展脱贫攻坚“百日大会战”时,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对丈夫说:“算了,还是我一个人去吧。”说完,泪眼婆娑。

“你照顾好自己。等我驻村回来就能陪你了。”

“这话你都说了N遍了。”妻子嗔怪他。

蔡忠山把妻子送到车站,安慰妻子,路上多注意。妻子红着眼圈上了车,又隔着车窗嘱咐他:“你在村里要照顾好自己。少喝酒。”说完,两行热泪流下来,转过脸不停地擦拭眼泪。

客车启动了,也牵动了蔡忠山最柔软的神经。他觉得两眼滚烫,但他强忍住,使劲把眼泪咽了回去。

妻子一个人去了成都。他又回到了红石岩。

蔡忠山的妻子叫智向萍,在昭通市民族中学当老师,他们两个是高中的同班同学,又是同岁。

提到他的妻子,蔡忠山惭愧地说:“我心里觉得非常对不起她。我知道很理解我,也许是我们同学吧,有这种感情基础。这么多年,她总是默默承受着家里的一切。她也有过埋怨、责备和不满,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作为一个女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说夫妻朝夕相伴,也还是需要夫妻间的关心照顾的。

他长嘘了一口气:“我常年在村里工作,回家一趟也不容易。特别是在工作紧张的时候,好长时间不回家一趟。妻子理解你,你也要理解她。埋怨也只是发泄一下,释放一下情绪。甚至有时候她劝我回来,给领导提一提,换一个人过去。但是,我也说不出口。其实,我们这些扶贫人,家里人和我们都一样,都为脱贫攻坚付出了不少。我不说我们多么高尚,但起码我们要对得起组织的培养,对得起我这胸前的党徽,对得起我们脚下生我养我的这片山山水水……这不是唱什么高调,仔细想想,就是这么回事。服从组织,服从国家,都习惯了。这是信仰,就得忠诚。”

他说完,大家沉默了良久。

“有道是,三个女人一台戏。三个男人会不会‘有戏’?”

“当然有戏。前几天,我们喝酒时,我就和蔡队长就干了一架。”杨淳说话时,裂着嘴,透过眼镜看了一眼蔡队长。蔡忠山不好意思地笑笑,不发话。

“是怎么回事?”

蔡忠山笑而不答,倒是杨淳坦率地说:“还不是因为队长说话不算数。”

就前几天,蔡忠山答应杨淳和查健忙完这几天工作,让他们俩回去休几天,一个多月都没有回家了。杨淳听了这话很高兴,他也给妻子打了招呼,过几天回去处理一下家里的事。谁知,上级又来通知,对2018年全年的扶贫工作进行检查考核。他们要把一年的工作重新梳理一遍,准备迎查。杨淳想回去处理一下家里的事就回来,蔡忠山也不解释,只是安排干活。回去休假的事就这样泡汤了。

杨淳心里很郁闷。晚上,他们在一块喝酒,杨淳发起牢骚。蔡忠山强调上级要来检查工作,必须在岗在位,认真弄好。杨淳却认为,一年的工作都摆在这里,查就查,不用怕嘛……俩人还是争吵起来,差点摔起杯子。

杨淳不好意思地说:“其实,那天心情不好。还不是喝了点苞谷酒胆子大起来?蔡队长包容性很强,从来不给我们计较。第二天清醒了,见面一笑也就过去了。”

蔡忠山笑着说:“人嘛,都有喜怒哀乐。在一块工作生活,难免有点磕磕碰碰,谁都不会往心里去。”

“嘿,就像扶贫歌一样。”杨淳开心地唱起来:

扶贫干部三年苦,

换来群众一生甜;

为了实现中国梦,

脱贫攻坚我冲锋。

……

蔡忠山转脸回应他:“是啊,你不冲锋谁冲锋?!以后少给我发飚。”

一阵开心的笑声飞向山谷。

6.红石岩的“全民所有制”

如今,红石岩村不仅家家户户住进了新房,硬化的路面通到家家门前,水也通到家家户户,全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和“八有”标准基本实现了脱贫。

谈到产业发展,蔡队长说,多年的扶贫工作经历告诉他,一个地方的脱贫,没有产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红石岩村的主要产业是花椒种植和养殖,没有其它更多的资源和优势。蔡忠山说,只能在“种”和“养”上做文章。首先,他们对村民进行了种花椒的技术培训。从昭通请来了专家,给村民们讲课,让大家学知识。然后,到田间地头进行辅导。这样就慢慢地掌握了技术,把村里的种植和养殖发展起来。

扶贫工作队与村“三委”商量,建一个养鸡场,发展林下养殖项目,把“种”和“养”结合起来。他们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市烟草公司的支持。

他们专门来到白鹤滩镇中村村学习考察“新型农村联合体”,也叫新型“农联体”,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意愿研究决定成立红石岩村养殖专业合作社。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组织经营方式,叫红石岩村的“全民所有制”。

何谓“全民所有制”?就是让村里的群众家家入股,人人参与,集体当家。这样的方式可以保证把村里的集体经济和个人经济融为一体;可以保证党支部主导和村委会的管理决策;保证对合作社的经营状况及时监督。

但是,要成立一个合作社,必须要有一个有能力人来管理。他们在村里物色了几个人,进行考察,都觉得不是太理想。

但是,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群众非常希望有知识,有能力的人青年们能够回乡带着大伙创业。

2016年8月的一天,30岁的杨顺敏来到村委会,找到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书。他说:“听说村里要成立合作社,能不能让我来干点啥?”

杨顺敏在外面打工多年,走了不少地方,学了不少知识,他也一直想回到家里来创业,总是找不到机会,也不知从哪儿下手。听说村里要成立合作社,他就动了心。

蔡队长和蒋先林听了杨顺敏的想法,觉得他有这个能力。但是,杨顺敏能不能把大家带动起来,还是个未知数。

“当时我们就决定,让他来试一试,给他签了一年的合同。由他经营养鸡场,对外开展销售。做成功了,我们正式任命为合作社长。杨顺敏也承诺,如果达不到村里提出的目标和效果,就主动辞职。”

村两委动员村民全部入了股,人人有股份;对贫困户,扶贫工作队调动了烟草公司的10万元扶贫资金,代交了入股金。这样,全村适合养殖的林地,由杨顺敏负责统一开发经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而且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家家开展养殖。扶贫工作队提供技术辅导、饲料。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杨顺敏很快就把合作社搞起来了。

蒋先林说:“我们红石岩合作社是比较成功的,得到了老百姓的积极拥护和参与。不仅帮助能够老百姓脱贫致富,持续发展也有了保证。”

车子翻过山坡来到合作社。这是一个养鸡场,坐落在一面坡地上,周围用铁丝网围起来。大门上一旁挂着“巧家县林下土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牌子。看上去还是很有气派的。

杨顺敏10年前就外出打工。先后到放过昆明、广州、上海等地,在建筑工地上或工厂里做过许多工种。2014年“80.3”地震,他回来参加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想到自己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自己在外打工飘忽不定,无法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一心想在家乡发展。

村里创办养殖场让他很心动,就向村里提出交给他来做。开始,他个人投资,建起了鸡舍、围栏。扶贫工作队给他提供了3万元的启动资金和400只鸡苗;给每户村民发了20只鸡苗,进行扶持,全村都入股加入了养鸡合作社。扶贫工作队从昭通农校请来了养殖专家,对村民进行了养殖培训和技术指导。

“集体、村民入股、管理经营者,三方的分配比例是怎样确定的?”这是群众关心的问题。

杨顺敏说,合作社的股份是每股100元,按照自愿入股的原则,采取按每人入股多少的比例分红。他又解释说,村民各自占有的股份,多少不等,最多的40股,最少的也有3股。杨顺敏占50%的股份,村民总共占有40%,剩下的10%的股份归村集体所有。

合作社去年试运行,赢利了8万元。今年春节前后可以收入20万。其中,8万元分给全村的股民,2万元归村集体所有,杨顺敏能分到10万元。这样一年下来,可为村里老百姓人均增收1000多元。

“村里给杨顺敏占大头,是因为他个人投入的股份多,承担的风险也大。现在试运行,刚刚起步。以后会随着合作社收入增加合理调整分配比例。”村支书蒋先林还说,村里实行“全民所有制”,集体、股民、管理经营者,三方的责、权、利都非常清晰;合作社在阳光下运行,所有的账目、收入、分配全部都是公开的。村民有权力监督经营情况,也可随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质疑。

最后,杨顺敏谈了自己的打算。他说,下一步他要把养鸡场做大。他这个养鸡场只做鸡苗和统一销售,把养殖下放到村民家里,这样就可以扩大养殖场规模,增加更多的收益。他还说:“我们红石岩村脱贫是没问题了,只想带着大伙把日子过得更好。”

是的,真正的脱贫还是要靠自己。真正的幸福生活,要在脚下的土地上自己去创造。山乡的未来,属于走出大山、长了见识,有了能力,而又回来建设家乡的年轻一代,属于有知识的新一代农民。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不断推进,农民朋友们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集体主义思想、国家意识也越来越强。他们正在不断创新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结成“利益”或“命运”“共同体”;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释放,农村工作的活力愈加彰显。

如今,农民兄弟不仅改变了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农村面貌,也强化了社会的主人翁地位,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不正是脱贫攻坚追求的结果吗?

一个“乡村振兴”的美好时代正在走来。

原标题:《群山丨王鸿鹏:那片江峡(第五章)》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