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老建筑中聆听历史,听懂属于上海的回声与低语

2021-03-08 11: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学报

如何才能真正触摸到一座城市的肌理?许多人曾提出各种“进入”城市的方式,这其中,建筑无疑是最确凿和易于定位的一种。老建筑诉说着城市的过往,将建造者的风格、使用者的趣味容纳其中,时间则让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纹丝合缝地生长为建筑的一部分,构成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以对于沪上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130余栋历史建筑的踏访,厚厚的上下卷《上海:精神的行走》试图形塑上海百年历史。跟着作者的脚步进入幽深的街巷,推门踏进历尽沧桑的高楼深院,每一栋历史悠久的建筑,都是一幅气韵生动的画面。

大光明电影院: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活样本

大光明影戏院宣告了一个时代摩登的开始,成为当时沪上青年男女趋之若鹜的休闲场所,去大光明看电影成为身份和品位的象征。当时著名女式洋装店鸿翔公司的服装师为了能捕捉最新的时装流行样式,经常到大光明观察时髦女郎的穿戴。张爱玲当年也是大光明的常客,她在文章里这样描写大光明:“那地方整个像一只黄色玻璃杯放大了千万倍,特别有那样一种光闪闪的幻丽洁净。”

■ 大光明电影院

大光明电影院原名大光明影戏院,坐落在南京西路216号。在20世纪30—40年代,它曾是赫赫有名的远东第一影院。大光明电影院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筑师邬达克在上海的代表作之一。堪称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影院之一的大光明电影院不仅目睹了近百年来中国电影的兴衰,更是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活样本。

1928年,电影《火烧红莲寺》一把大火烧热了刚刚兴起的中国电影业,上海滩万人空巷的观看场景让一位来自潮州的商人高永清看到了商机。针对当时上海的电影院多集中在虹口一带,上海市中心缺少影院的现实,高永清与美国投资商合作,以每月6000两银子的价格租下原属于西班牙籍天主教神甫塞内查产业的现南京西路216号4亩(约2667平方米)多土地,并耗资20万两银子将原土地上刚停业不久的卡尔登舞厅改建成一座新式影院,取名“大光明影戏院”,于1928年12月23日开张。时任大光明影戏院广告部主任与《申报·自由谈》主编双重身份的周瘦鹃撰写《梅开光明记》一文,详细记叙开幕日志。文中说:“午前假座雪园宴请新闻记者百余人,席间郑正秋、张春帆、包天笑、周瘦鹃等文化名人竞相演说。傍晚,中外各界人士千余人齐聚影戏院大厅,开幕典礼于晚9时准点举行,大光明特邀京剧名伶梅兰芳主持,一曲《十面埋伏》后,梅兰芳与投资人高永清、周瘦鹃、《新闻报》副主编严独鹤一同登台,在一片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梅兰芳为大光明的诞生徐徐揭开帷幕。”戏院里数千余人济济一堂,人人争睹梅郎风采,盛况空前。开幕首场上映美国寰球影片公司出品,根据法国作家雨果经典小说《笑面人》改编的美国影片《笑声鸳影》。

■ 大光明影院 资料照 下同

开张后的大光明经常上映美国的武打片、爱情片,开始还很吸引人,但早期大光明的辉煌很快结束在1930年。那一年,大光明影戏院上映美国滑稽明星罗克主演的电影《不怕死》,里面有耻笑唐人街的华人是盗贼、鸦片贩子,个个贪财怕死的内容。当时著名剧作家、复旦大学教授洪深愤而上台提出抗议,遭到电影院英籍经理粗暴对待,还被拘押巡捕房多时,舆论一片哗然,民众为之愤慨,引起声势浩大的上海学生、文化团体、侨胞群众抗议。致使大光明声誉扫地,卖座率一落千丈,从此一蹶不振,终于在1931年11月宣告停业。1932年,英籍广东人卢根与美国国际抵押银公司经理合资组成联合电影公司,收购宣布停业的大光明影戏院,为了消除原大光明的不良影响,就把旧戏院建筑推倒重建,并请来了当时沪上知名的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

邬达克一改之前严谨、唯美的仿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在设计上表现出罕见的先锋倾向,也许连他自己也没想到,新大光明影戏院的设计居然成了他建筑风格的转折点。邬达克大胆采用立体式设计,将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在新大光明影戏院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建筑立面造型为美国近代式,具有美国摩登艺术派风格。建筑外墙采用纵横交错的板片、粗细平直的线条和大面积玻璃作强烈对比处理,以方形半透明灯塔形成不对称的重心。东边为风帆形的玻璃板片,下面是半透明的玻璃箱,大门西侧上方标志性方形玻璃灯塔,高达16米,塔内安装了3座大型500瓦反射灯,晚上灯火通明,灯光透过乳白色的玻璃映射出来,光彩夺目,数里之外一眼就能望见,成为大光明影戏院的标志。

面向南京路的大门装有12扇铬合金钢框玻璃门,两边门墙镶嵌黑色大理石。大门上方有大片乳白色玻璃雨棚,雨棚上大块立体方形玻璃墙面不仅颇有现代感,还十分适宜张贴巨幅电影海报,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进入宽敞明亮的底层门厅,地面是铺嵌铜条的彩色磨石子,加上室外光线透过大面积玻璃长窗,使门厅显得分外明亮。流畅的圆弧曲线从大厅顶部环绕整个电影院,意大利大理石砌成抽象的图案,荷花形渐叠屋顶装饰别具一格。宽敞的门厅内,西侧设售票处,东边设观众服务处。左右两侧倚墙各设一个2.5米宽的大楼梯通向2楼,成对称状,楼梯两边墙上做大理石护壁,并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装饰。1层两个楼梯之间的通道通往1层休息厅,顺楼梯登上2楼腰果形休息厅,戏院上下共有3个宽敞的休息厅,地面全部使用意大利进口轻质人造大理石,色彩鲜艳美观。1楼大厅和2楼休息厅各建有一个圆形喷水池,建有飞溅式水柱喷泉,池中不断喷射出白色水柱,照以彩色灯光,五彩缤纷,艳丽夺目。观众厅分上下两层,共设置1961个座位,观众厅的屋顶为奶黄色平顶,镶嵌以金黄色的波浪形嵌槽暗灯,墙面采用绿色砖石嵌于墙壁,并配有暗槽灯照明。墙壁的下半部,是精美的黑色大理石,强烈的色彩对比让观众一进场就在视觉上获得很大的享受。圆弧形舞台宽16米,深9.8米,高8米,可供大型乐队演出使用,宽大的银幕给观影带来完美的视觉享受。1933年6月14日晚上9点45分新大光明影戏院揭幕,首映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出品的海军故事新片《热血雄心》,从此开始了大光明最辉煌的时代。影院门口有身穿工作服、头戴圆筒形平顶帽子的门童拉门,入场由白俄女郎领票,还有一个由欧美乐师组成的乐队,并在上海戏院首次使用冷气,这在当时引起轰动,号称“远东第一影院”诞生了。

大光明影戏院是上海首轮影院,专映美国影片,主要放映美国20世纪福克斯、米高扬、好莱坞的原版片,直至1935年2月3日23点30分的午夜场,才第一次放映了国产影片《红羊豪侠传》。1939年“大光明”推出了美国厂商为其专制的“译意风”耳机,观众另付一角钱就可戴上它,有专人讲解剧情对白。在没有配音和字幕的年代,这算是开了电影院同声翻译的先河,著名华裔演员卢燕就曾是当年译意风小姐。

大光明不仅仅是纯粹欢乐的电影时光,它同时也是一个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公众活动的公共空间。1933年6月,大光明影戏院刚一竣工,即被工部局乐队选为常驻演出地,著名的海顿清唱剧《创世纪》在此献演,气势恢宏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国首演也在此进行。1936年,世界男低音之王夏里亚宾来华巡演时,就把演出地定在大光明。1942年,俄籍音乐家阿甫夏洛莫夫的中国舞剧《古刹惊梦》也选择在大光明上演。1936年,柏林奥运会召开前,上海市市长吴铁成在大光明召开会议欢送中国奥运会代表团。

■ 1930年代 报纸影评

大光明影戏院宣告了一个时代摩登的开始,它被塑造成了一座高级社交场所,影院门厅西部为咖啡馆、舞厅,后部为弹子房,各种休闲娱乐活动一应俱全,虽然票价不菲,观影人潮还是络绎不绝,成为当时沪上青年男女趋之若鹜的休闲场所,去大光明看电影成为身份和品位的象征。当时著名女式洋装店鸿翔公司的服装师为了能捕捉最新的时装流行样式,经常到大光明观察时髦女郎的穿戴。张爱玲当年也是大光明的常客,她在文章里这样描写大光明:“那地方整个像一只黄色玻璃杯放大了千万倍,特别有那样一种光闪闪的幻丽洁净。”

这个远东第一影院也是命运多蹇。1937年因业主债台高筑,将大光明房产抵押给浙江实业银行,以后又经过多次转让,1942年被日伪强占,后又转租给中华电影公司,1948年该公司解散,大光明又归国光电影公司。1953年改为大光明电影院。1958年大光明电影院率先向当时的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引进新型放映、音响设备和银幕,改装成为上海第一座宽银幕电影院。20世纪70年代大光明电影院最轰动的一次是在1978年上映了越剧戏曲片《红楼梦》,观众通宵排队买票,晚上放映完电影清场时,排队买明天票的观众已经来了。1985年又首先引进使用光学四声道立体声电影设备,成为上海第一座立体声电影院。1989—1999年,大光明曾创下连续11年全国票房第一的纪录。

2009年1月20日,淡出人们视线一年多的大光明电影院,经整体改造后重新亮相,修复后的大光明电影院依旧是乳白色莲花造型,原先的放映大厅格局全部保留,大楼的楼梯扶柱也都是原物,同时利用先前收购的人民饭店和中国照相馆,开发出若干小厅。荷花形叠层屋顶还开设露天花园咖啡座,坐在上面,可将对面人民公园美景尽收眼底。而底层原本作为疏散通道的空间,已装修为展示影院历史文化的展廊,以简洁、素雅的灰白两色,烘托影院历史文物的辉煌。随着邬达克在上海的越来越被关注,更多的新老上海人包括海内外游客慕名走进大光明电影院,除了看电影还要仔细欣赏一下这座邬达克留在上海的经典建筑的魅力。80多年的历史积淀赋予大光明电影院丰富的文化内涵,留给我们的是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爱林登公寓:承载张爱玲痴情岁月的住宅

因为张爱玲住过,这幢默默地站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西路常德路口的建筑就无声无息地静默成了一尊朝圣者的神龛。一拨接一拨的张迷们前来朝拜它,因为这里融合了这位旷世才女的痴情与记忆,收藏起了时间带不走的风花雪月。

■ 常德公寓(爱林登公寓)现貌 傅鼎/摄

从南京西路进入常德路,恍惚感觉这条婉约内敛的路上隐隐约约地透着一些上海的旧影,一如张爱玲带给这个城市的青涩却又不失风情的味道。距离南京西路不到10米的常德路195号是常德公寓,原名爱林登公寓(Eddington House),因为张爱玲住过,这幢默默地站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西路常德路岔道口的建筑就无声无息地静默成了一尊朝圣者的神龛,这里融合了这位旷世才女的性情与记忆,收藏起了时间带不走的风花雪月。张爱玲的魅力好比存放已久的女儿红,时间越长越发香醇,她的气息回旋在常德路的那间屋子里,冷冷地看着俗世里的人们把她一波又一波地推到时尚的前沿。几乎没有一个张迷不会背诵这幢房子里发生的一幕幕如戏一般生活的台词,那个张爱玲黄昏时分眺望风景的阳台成了人们痴迷的胜迹。一拨接一拨的张迷们前来朝拜常德公寓,大多被无情地挡在门外,她们默默地看着公寓门头上镌刻着的“常德公寓”4个黄铜字,带着遗憾和满满的不舍离去。好在如今楼下开出了一家装饰得很文艺的千彩咖啡书坊,咖啡香混合着书香飘散开来,那是张爱玲喜欢的气味。张迷们可以到里边坐坐,感受一下张爱玲曾经生活过的气息。

■ 爱林登公寓和门口的有轨电车 资料图

爱林登公寓由意大利律师拉乌尔·斐斯于1933年出资建造,1936年建成,因其稳重典雅地矗立在繁华的路口,显得鹤立鸡群。建筑平面呈凹形,两翼后收。东立面两侧长条状外挑式阳台同中部竖线条横竖对比,形成强烈的阴影效果,顶部两层退台收进,远远看去,仿佛积木搭出的一座城堡,深米黄色的墙面主体交叠镶咖啡色的几何线条与色块,流线形阳台拼接组合成一个偏白的“凹”字,赋予建筑平面格外丰富的层次感,具有现代装饰艺术派风格和典型的海派味道。这座公寓共8层,第8层是电梯房、蓄水箱等。底层4套是跃层式,层高约两层。2—7层是每层各3套,左右两套为三室户,居中一套为两室户。每套卧室带有浴室,利用暗角布置壁橱,有长阳台和平面三角形的内阳台,客厅设有壁炉。站在宽阔的阳台上,向东看就是沪上三大经营性私家园林之首的张园遗址,向西可以看到静安古寺,向南就是今静安公园了。在20世纪30年代,这里居住者多为洋人及受过西方教育的专门人士。1939年,张爱玲与母亲和姑姑搬进公寓的5楼51室,当年,张爱玲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英国伦敦大学,后因欧洲战事就读于香港大学。不久,张爱玲母亲独自去了法国,姑姑张茂渊一个人住在这里。姑姑在一家洋行里任高级职员,有一辆白色的汽车,还雇了一个白俄司机,一个法国大菜师傅,十分阔气。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围困,张爱玲面对飞机的轰炸和战争所带来的恐惧,书没读完,就在一个月后从香港回到了上海,与已经50多岁依旧孑然一身的姑姑张茂渊一起迁居到该公寓的6楼65室(现为60室)。65室房子很大,有一个大客厅,两个大房间,两个大卫生间,一个大厨房,两个阳台外加一个小卫生间和备菜间,客厅装有壁炉,姑姑还自己设计家具和地毯。张爱玲和姑姑的感情非比寻常,她在《姑姑语录》中形容“我姑姑说话有一种清平的机智见识”,她的很多小说就是姑姑说给她听后写出来的。张爱玲和姑姑之所以偏爱公寓房子,是因为公寓不同于被高墙包裹着的老洋房,也不同于海派文化酝酿出来的石库门建筑,更不同于新式里弄。在当时的十里洋场,公寓是另一种身价的象征。公寓生活没有弄堂房子的喧嚣,独门独户的格局使外人无法窥探到里面的个人隐私,符合居住里边的主人优雅却不张扬,安静却不守旧的特点。

张爱玲十分喜欢爱林登公寓的居住环境,她说:“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还专门写下了《公寓生活记趣》的散文。她喜欢公寓的“居家过日子”方式:找个清洁公司每隔两星期来大扫除一下,也就用不着打杂的,声称没有佣人也是人生一件快乐的事,这确实符合她平生独往独来,不愿意被人打扰的天性。爱林登公寓的阳台是意大利式的,它利用转角处理了建筑的光线变化。孤僻、不喜欢应酬的张爱玲交友不多,她在学校里从不参加什么活动,与同学也很少往来,却常常站在阳台上看周围的风景,阳台是她窥视世间百态的窗口,是她与世界联系的最清雅的方式。她在这里和俗世相连,别人却看不到她。和大多数作家一样,她其实也是喜欢猎奇,喜欢窥看人间百态的。孤傲的张爱玲站在爱林登公寓的阳台上,用自己的视野注视着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她在她的阳台上冷眼看着对面房产大王程霖生破产,程公馆和里边的古玩字画被四明银行没收,看着下午4点的阳光斜斜地射进起士林咖啡馆的玻璃窗,看着里面附庸风雅的男男女女,看着周遭走来走去的时髦人士,心里面为他们编织着一个个故事。在爱林登公寓6年多的时间里,是张爱玲一生创作的鼎盛时期。她习惯于每天中午起床,夜归的人几乎每天深夜都可以抬头看到公寓6楼一角一盏孤灯在黑夜里亮着幽幽的光,一直照到天亮。

■ 公寓内的壁炉

在爱林登公寓的第二年1月,张爱玲就在一份名为《二十世纪》的英文刊物上用英文写了一篇散文,题目是《中国人的生活与服饰》,这篇文章让上海文坛领略到她的超人才华,杂志的主编梅涅特在编者按中称她是一位“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与这篇文章一起发表的还有张爱玲自己画的12幅服饰与服装的插图。这年暮春,张爱玲又在周瘦鹃主办的《紫罗兰》第二期上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这是张爱玲首次公开发表小说。以后又在这幢公寓里相继完成了《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二炉香》《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封锁》《心经》《茉莉香片》《琉璃瓦》等小说,而且都配有她亲手画的线条简洁、构思新颖的插图。与此同时,她还发表了散文《余烬集》《私语》以及影评《婆媳之间》《中国的家庭教育》等,很快便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作家。连她自己也说没想到在这两年内“一出发即踏上顶峰,一出手即成经典”了。我们可以想象这位特立独行的女作家是如何在公寓里独自享受着自己对漫漫浮世冷酷剖析的快意,而这,当是比她所获得的成功更令她感觉惬意的。

在张爱玲眼里有轨电车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她常常站在阳台上看着有轨电车慢腾腾地驶到终点站,她喜欢听有轨电车的声音,在电车铃声伴随中入梦。深夜的时候,她会听到百乐门飘来尖细的女声唱着“蔷薇蔷薇处处开”。现在,有轨电车没了,西边的阳台望出去,百乐门早已被“久光百货”挡住了它妖媚的身影。

爱林登公寓流存着张爱玲用一生写下的痴情岁月。张爱玲和姑姑在这里一直住到1947年9月。如今,房子还是那栋房子,其他的已经全变了。所有有幸进入公寓参观的人几乎都被挡在了一扇防盗门外,那就在门外的走廊里站一站吧。当年,她的爱人就是在这里求见张爱玲,通常不见生人的张爱玲没有开门,他敲门不应,便从门缝里塞进了一张纸条。

■ 如今墙上仅剩老式电梯的楼层指示

爱林登公寓运行着30年代的奥斯汀电梯,装着人字图案的铜栅栏,在起落之间开合有声。张爱玲在电梯里进进出出,那个开电梯的人自然也成了这位女作家关注的对象,她写道:“我们开电梯的是个人物,知书达理,有涵养,对于公寓里的每一家的起居他都是一本清账。再热的天,任凭人家将铃揿得震天响,他也得在汗衫背心外加上一件熨得溜平的纺绸小褂,方肯出现。他拒绝替不修边幅的客人开电梯……电梯上升,人字图案的铜栅栏外面,一重重的黑暗往下移,棕色的黑暗,红棕色的黑暗,黑色的黑暗,衬着交替的黑暗,你看见开电梯人的花白的头。”那种观察的细致,以及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苍凉感,是唯张爱玲才写得出的。时至今日,爱林登公寓里那座老式电梯门框上楼层显示器的刻度还在,和同时代造的国际饭店里的一样,可惜指针已经不见了。电梯已经换成了自动化的新梯,安安静静的,没有发出老奥斯汀那种“咯噔”的声音,也不见两层的栅栏式拉门了。进门的门厅左侧隔出一个小小的门卫收发室,右侧墙壁上的深棕色木头信箱还是没有换过的民国货,地面是黑白马赛克铺成的,门厅中间有两级扶梯通往电梯和一侧楼梯。当年张爱玲欣赏月色的阳台虽在,却已不见了当年模样。好在,张爱玲所留下的气场还在,张爱玲的爱,她的痴情,她的绝望,在这幢楼里兀自散发着幽怨,轻轻地随风而去,散尽,又被造访者一再重拾。可是有谁真正走进她的世界呢?寻访者只是试图把这里变成属于自己的一个怀旧标签罢了。而张爱玲,就这样变成了爱林登公寓的一个具有某些默认意义的符号,一切都已犹如春梦了无痕迹,唯有楼前摇曳的银杏树叶在秋风中洒落下怀旧的丝丝幽情……

《上海:精神的行走》

惜珍/文,郑宪章、傅鼎/摄,东方出版中心

原标题:《在老建筑中聆听历史,听懂属于上海的回声与低语 | 此刻夜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