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与千件古代女性图像云上“相遇”

小犀 整理
2021-03-08 12:13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今天是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由浙江省博物馆策划的“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在电脑端与手机端同步上线。该数字展汇聚了国内32家博物馆与女性主题相关的绘画作品1000余件,含东晋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宋摹本)、明唐寅《秋风纨扇图》、仇英《临宋人画》、清尤诏、汪恭《随园请业图卷》等。

据策展人、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蔡琴介绍,展览的探索还体现在功能的延伸上,除按照策展思路排布的观展“线路”外,还有庞大的拓展图库,方便观众检索展品信息。以展览为内核向外辐射,延伸至1000余项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100余个国内外女性主题相关展览超链接、220余件相关文创产品。

明  无款 《蚕织图》  湖北省博物馆藏

明  无款 《蚕织图》  湖北省博物馆藏(局部)

此次“云展览”也是继疫情之后博物馆在策展方式上的一种探索。抛开简单把线下实体展览搬到“云”上,重新整合资源,消除现实世界中文物的借调程序,实现众多在物理空间内不可能达成的“相聚”。

策展人说

文/蔡琴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

女性题材绘画在中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中就出现了一位女性形象,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描绘的女子形象主要是贤德的女子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周昉《簪花仕女图》、张萱《捣练图》等则展示出大唐盛世之下贵族女性的华贵之美;五代、宋、元时期,描绘世俗女子的题材范围扩大,如北宋画家王居正《纺车图》中的女性仅是生活中最普通的农妇。明清两代的仕女画更是数不胜数,流行的长卷和套画,有不少是专门描绘女性生活的图卷。同一样东西,不同时代反复出现,人们对它的态度不尽相同。一幅幅精美的图卷,不仅打开了了解中国古代女性生活状态与内心情感世界的大门,通过图像的变迁,还折射出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及其演变轨迹。

作为一个博物馆的工作者,比一般观众容易看到更多的书画展览和藏品,很早我就被有关的女性图像所吸引,大致2000年,在上海博物馆国宝大展中看到《簪花仕女图》后,就写了一篇文章《美女史》,发表在当时我在一家报纸开设的历史散文专栏上。虽然文章以现在的眼光看来,比较浅显,只是关注美女外在表象,但是,这是质的变化:从观看到写作!之后,更多留意这类展览和藏品,更多从单纯的女性形象关注到整个图像。2016年,青岛博物馆和常州博物馆分别举办了女性文物展览和女性书画展览,我当时还没有回到浙江省博物馆,应隋永琦馆长和林健馆长邀请在青岛博物馆和常州博物馆分别为展览作了配套讲座。这也是个节点,从《美女史》的写作,向专业研究迈进,10多年的积累,得以梳理和认知。之后,关注到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全方位开放的高居翰的研究资料,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古代女性图像就是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博物馆对女性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女性图像一直是不同时期的重要主题。和一般的书画专家不同,我的视角是基于这一点。男女不仅代表两性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而且是社会历史与文化所赋予的不同社会角色,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赋予男人和女人的特征和角色是不同的,即使是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内,他们也会因种族和阶级的不同而不同,性别的差异是心灵与身体、自然与文化关系的差异。性别的真正平等至今仍困顿重重,这正是我的思考所在。

2019年三八妇女节前后,我又应邀在浙江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宁波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进行有关中国古代女性图像的专题讲座。随着资料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我一直在想,如果有机会策一个相关的展览该多好啊!事实上,策这么一个展需要不菲的资金,而且从专业分工来讲,我也不是博物馆传统意义上的书画专家。

清 尤诏、汪恭 《随园请业图卷》 苏州博物馆

清 尤诏、汪恭 《随园请业图卷》 苏州博物馆

清 尤诏、汪恭 《随园请业图卷》 苏州博物馆

2020年新春,新冠疫情肆虐,展览纷纷转为线上举办,从最初的迫不得已仓促上阵,到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线上展览改变的不仅仅是博物馆的展示模式,更深层的策展模式也正在发生变化,业内更期待看到的是,它能否成为一种有效的知识生产方式。于是,举办“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的想法浮出脑海,以数字化手段将展览和藏品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捕捉和呈现多维信息对象的方式向观众提供探索、学习和分享体验。不久,台湾辅仁大学的研究生毛羽纯前来实习,博物馆学研究所的两位同事倪梦婷、季一秀也陆续到岗,浙博信息中心的林梦璇在本职工作之外,为我们提供互联网技术保障。这样我们就组成了最初的策展团队,并以基本上每周一会的节奏推进。我们像园丁那样低头专注于脚下的土地了,辛勤地耕耘不仅使我们真正领悟到中国古代女性图像的魅力,并且暂且忘记疫情的肆虐,从精神上安定下来。但是,浩瀚画卷,就像充满魔力的土地。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曾风趣地描写过一位园丁的肖像画:他说摘好这一株就完工了,但其实当他刚直起身子,马上又会发现地里的几根杂草,然后又发现哪里的花下忘了翻土,进而又决定挪动一下几株靠得太拥挤的花,就这样一直弯腰劳作下去……策展不仅是架构一个展览的框架,还需要大量的资料收集和学术指导。中国美术学院的实习生团队,南京博物院曹清老师、上海博物馆凌利中老师、国家博物馆的朱万章老师给予了我们巨大的帮助!后期,浙博之江馆区建设综合科的王静和陈屹泛也在本职工作之外,帮助整合和汇集资料。中国美术学院的毛建波教授在眼疾的情况下,帮助审读文本。中国美术学院的干佳薇老师几易其设计稿,让展览得以完美呈现。浙江大学白谦慎教授为展览题写了标题,浙江省博物馆原副馆长鲍复兴先生为展览创作、篆刻了展徽。

国内外女性展览海报拼图

在技术层面, 尽管“云展览”实现越来越不成问题,但在实现阶段大多数“云展览”项目仍是线下实体展览拍照、建模到线上。在屏幕上看这样的“云展览”,只是一个替代之选,一旦线下展览开放,它的意义也许只归于留档的作用。

从简单把线下实体展览搬到“云”上,到策划线上的“云展览”,打通云策展、线上互动等越来越多环节,“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集32家博物馆,1000余件原作,集观众调研、学术研究、相关展览、文创展示等多种功能。而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让展品的排布不必受到收藏方或地域的拘泥,因而衍生出无限的可能。

在业内人士看来,消除现实世界中文物的借调程序,实现众多在物理空间内不可能达成的“相聚”,“云展览”为策展思路上的创新释放出无尽空间。事实上在协调参展藏品的过程中,我们也是困难重重,一方面各个博物馆图像授权的制度不一致,另一方面,对这个工作的认知也不一样。每当一家博物馆的授权谈下来,我们都会欣喜若狂。

“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能够间接性地对博物馆本身做出重新的资源整合,让我们在多方的互相协助和支持下为观众提供符合大众趣味的展品。所以不仅是基于新媒体创造的策展、观展模式,更是让博物馆实现新身份转变的重要出口。

展览赏析:

第一单元 态浓意远

“态浓意远”,以历史时间为线,选取从战国至明清历代女性图像代表作品,梳理不同时期女性图像的特点,并从中折射对应时代的社会风貌。

战国《人物龙凤帛画》 湖南省博物馆藏

东晋 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宋摹本) 故宫博物院藏

湖南长沙的战国帛画,山西太原张肃俗墓的北齐陶俑,南京晋墓的女陶俑,唐代永泰公主墓壁画,安康白家梁的宋代捧物女俑,西安的元女俑,内蒙古赤峰元代壁画,明清两代仕女画更是数不胜数……虽然多是理想化的、虚构的美貌女子,但是,每一幅都是在风云际会中, 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合力促成的 ,代表了各个历史阶段社会对女性的看法。当然在风格、技法、情节设置乃至人物的选择上,都不尽取决于创作者的个性。所有详细罗列起来几乎可以编撰成一部“美人史”,在一部辉煌宏大的历史的背后,掩埋着一代一代女性的不见经传的坎坷人生。看美人图像的意义将不再只囿於视觉,“城头变幻霸王旗”或许也可以在小女子的一颦一笑和衣袖的褶皱里面找到蛛丝马迹。

宋 无款 《盥手观花图》 天津博物馆藏 

明 唐寅 《秋风纨扇图》 上海博物馆藏 

清 费丹旭 《罗浮梦景图》 无锡博物院藏

第二单元 绣罗翠微

“绣罗翠微”,通过古代绘画中描绘女性梳妆打扮题材的画作,揭开古代女性的“面纱”,从妆容、首饰、衣着等细节展现古代佳人的风采。

明 仇英《临宋人画》上海博物馆藏

美丽是古代女性不懈的追求,加上“为悦己者容”思维的推波助澜,整装修容、追求外貌的姣好,遂变成古代女性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女性的梳妆过程具有隐密性和私密性,而古代绘画中有不少描绘女性梳妆打扮的题材,为我们窥视古代女性梳妆的闺中之秘提供了途径。绘画中展现的美女往往都经过精心的梳妆打扮,佩戴精致的饰品,身着多彩的衣物,焕发令人沉醉的风采。诸多的女性梳妆图除了展现闺阁女性梳妆打扮的美好姿态、顾影自怜的忧愁,也带有照镜反思、端整仪容和品德的教化意义。

梳妆粉黛

千百年来,男人对女人的评价,以外表取向为主,“女为悦己者容”,成为女性追求美的主要动力。

清 潘振镛 《仕女图》 广东省博物馆藏

簪珥璎珞

女人佩戴首饰,是用来装饰和衬托美感的,从一个人佩戴的首饰,可以洞见其经济水平、审美意趣,以及文化素质和修养。

清 任熊 《瑶宫秋扇图》 南京博物院藏

第三单元  云幕椒房

“云幕椒房”,通过古代女性的生活空间与活动空间追寻她们生活“足迹”,从室内的闺阁天地到户外的园林山川,透过活动空间的局限管窥其精神情感受到的束缚。

清 费以耕、张熊  《梅花仕女图》 浙江省博物馆藏

古代社会对两性的基本规范是“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的“正位于内”。“闺阁”的原始意义就是内室的小门。男性活跃的社会公众空间是广阔的、宏观的,而女性日常生活的闺阁空间是局限的、微观的、宁静平淡、波澜不惊、循规蹈矩的。

画中的重帘、帐幔,既是女性生活空间上的隔离和封闭,也是情感天性上的压抑和束缚。而这个“内”有几层意思和具体规范:社会阶层之间的分界其实更为本质,士大夫阶层的女性在很多方面是利益和特权的共享者。因此,相较于阶层之间的“墙”,同一阶层的女性的空间的界分,既不是“墙”的意象,也不是“屏”的意象,而是“帘”意象:它表明了界限,也暗示了连通;它并非不可穿越,但又确然存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就是这个“帘”。

丽居静好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社会生活中女性空间的存在方式和意义,标示出一种道德秩序和等级关系。

清 顾洛 《 仕女妙清图》 常州博物馆藏

名山胜水

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以男权为主的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下,男女权利的不平等,往往通过活动空间进一步折射。

清 张城 《仕女图》 山东博物馆藏

第四单元  逝水流年

“逝水流年”,从琴棋诗画的精神寄托、相夫教子的生活常态、女红劳作的生产图景全面展现古代女性的生活内容。

 清 尤诏、汪恭 《随园请业图卷》 苏州博物馆

清 尤诏、汪恭 随园请业图卷 苏州博物馆

清 尤诏、汪恭 随园请业图卷 苏州博物馆 

中国古代女性是有“人设”的:一是身体不能超越家居范围,二是行为不能超越家务范畴,三是意识不能超越家庭范式。

从出土文物到耕织图、院体画、外销画,再到民间画作,对象包括皇室女性、贵族女性、普通农妇。她们是女儿、宠妾或妻子、母亲,却唯独不是自己。有条件的士大夫会在其私家宅院中开辟后花园,以供家中女眷游玩解闷。这样的条件可谓优渥,但也将她们牢牢困锁在内宅后院之中。虽然被封闭在“后花园”,但她们并不是“后花园”的主人。古代的私家花园,本是男人为自己营造的心灵休憩的场所,作为他们附属的女人,不过和那些花草石山一样,是花园中不可或缺的高级审美元素。于是诸如教子、纺织、刺绣等,更大量的是消闲,如理妆、弹琴、下棋、看书、画画、写诗、烹茶、饮酒、游戏,甚至就是凭栏闲坐发呆就成了闺秀重要的生活内容。

琴棋诗画

以唐代为界,女性审美主潮从偏重日常实用和道德教化的“德言容功”逐渐过渡到以“琴棋书画”为代表的对生活品位和艺术气质的追求,而这一过程也即社会审美思想嬗变的过程。

清 费丹旭 《听秋啜茗图》 浙江省博物馆藏

相夫教子

“相夫教子”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一种持家要求。在封建社会,衡量一个妇女是不是一个“贤妻良母”,能否“相夫教子”是关键的一个标准。

清 冷枚 《春闺倦读图》 天津博物馆 藏

素手女红

一家一户经营,男的种田,女的织布,这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图景。除了生理的差异,在中国古代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性群体只能作为家庭的附庸,生产劳动也大多局限于家庭范围。

宋 无款 《耕织图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  无款 《蚕织图》  湖北省博物馆藏

第五单元 闺阁芳菲

“闺阁芳菲”,汇集散落在漫长历史与浩繁画卷中的女性画家及其画作,其中既有名媛闺秀、职业画家,也有青楼女子,展现了不同阶层女性画家的艺术成就。

明 薛素素 《兰花图》 吉林省博物馆藏 

女性在家庭之中通过“母教”而间接呈现的力量那样强大而持久,更容易成为章学诚所说“公器”。封建上层社会妇女有了闲暇,又不甘全无生活目标。为此,亟待教化,演习种种才艺,袁枚就是热衷此教的文人之一,“授业”旨在使女人变得更忠实、驯服,在精神上和生活中进一步被奴役。有的家庭,女性的行为也可能得到父兄、夫婿的欣赏、珍重和支持,如蕉园诗社的每个才媛(前后有12位骨干)均有诗集问世,她们中的部分同样一专多能,能诗擅画,她们的才干也有被记录到官方的史志中,得以使整个家族获得荣耀。虽然仍然不过是男性世界的分支细流而已,但女性抑或可以是读者、作家、书家、画家的身份出入公众的视野,有的还成为成为职业画家,维持生计。

才媛闺秀

在以男权为纲的社会里,女性在文学艺术上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当女性以群体的面貌出现在艺坛上的时候,创作之风的兴盛便颇受注目。

清 顾韶 《柳如是幅巾小象》 上海博物馆藏

才情风雅

青楼中的女子犹如别人手中的玩偶,她们附庸风雅,其中不乏多情、侠义、温柔缱绻、充满灵性的生命姿态,在书画艺坛留下了流光溢彩的一笔。

清 缪嘉惠 《桂菊鹦鹉图》 苏州博物馆藏

才思隽秀

女性书画艺术家从女性小我迈向社会大我,她们的创作,在艺坛中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其艺术成就也常令男性艺术家叹服。这也构成了她们存在的独特意义。

清 恽冰 《牡丹图》 安徽博物院藏

此次展览采用的“云上展”可视为策展思路的一种探索。在展品信息的呈现上,突破了实体展厅文字说明牌的限制,在传递展品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策展团队还对每幅图像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包括作者简介、画面描述、款识与钤印等内容,让普通观众也能轻松捕捉展品多维信息。

展览海报

展览的探索还体现在功能的延伸上,除按照策展思路排布的观展“线路”外,还有庞大的拓展图库,方便观众检索展品信息。以展览为内核向外辐射,延伸至1000余项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100余个国内外女性主题相关展览超链接、220余件相关文创产品,以及在线观众调查与互动,让观众在观展中探索、学习、分享。

链接:

附展览二维码

(本文图文素材由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