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龙女穿的树皮衣,真的能做出来

2021-03-16 16: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瑶华 物种日历

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杨过和小龙女重会,见到小龙女做的衣服,“是用树皮的经络织成,甚为粗糙”。金庸迷感觉不可思议,认为树皮衣和武侠小说里的其他设定一样,是想当然耳。

但其实在古籍中,“织绩木皮”的记载并不少见,比如《太平御览》中就对广州一带的风俗转引过这样的描述:“里人斫其大树半断,新条更生。取其皮,绩以为布,软滑甚好。”古代关于中国台湾原住民的记载里,特殊的树皮服饰也令中原人士感到新奇:“番毯,缉树皮杂犬毛为之”“多揉树皮为裙,白如苎(zhù)”。这么看,小龙女以白(树皮)衣飘飘的造型再度出场,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巴布亚新几内亚树皮布 | Wikimedia Commons

在环太平洋地区生活的许多民族都有过以树皮制布、做衣服、被子和帘幕的传统习惯,有的一直延续到现在。尽管材质不尽相同,但制作工艺较为接近。英语里这种布叫做“tapa”,其名来自于英国探险家库克船长,他是首个将树皮布带到欧洲的西方人,并用塔希提岛和库克群岛的原住民语言为之命名。有趣的是,中国古代依据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将之命名为“榻布”、“答布”,有着相近的发音。

印尼加里曼丹岛树皮布 | Wikimedia Commons

做树皮布,需要强劲的膂力

树皮布不需要经纬织造,它的原理是将润湿的树皮持久敲打,破坏内在纤维,使得韧皮纤维在外力的作用下交织在一起,变成一大块有韧性的“薄片”,和现代工业制造的“无纺布”也有相似之处。因此,选材至关重要,纤维丰富且韧性强大的桑科植物是制作树皮布的首选。我在一本富于时代特色的小说里读到,男主角上工忘了带麻绳,随手用锄头刨了一棵小桑树,拿桑树根替代绳子,其韧性可见一斑。

制作“tapa”树皮布的主要桑科植物包括:分布广泛的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别名楮树,有的地方直接叫它“树皮布树”)、既能结果又能贡献树皮的面包果树(Artocarpus heterophyllus)、斜叶榕树(Ficus tinctoria subsp. gibbosa),还有树汁中含有剧毒,进入动物伤口足以致命的箭毒木(Antiaris toxicaria)。剧毒的箭毒木居然能做树皮布?其实越南北部少数民族对此见怪不怪,这种树皮布做的衣服穿上自带防虫效果,只要处理得好,是不会中毒的。

箭毒木有“七上八下九平路”之称,指的是中毒者上坡最多走7步,下坡最多走8步,平路最多走9步就会丧生(当然停住不动也不会有解毒效果的) | Wikimedia Commons

在金庸先生长期生活的香港,万角咀、涌浪、赤立角等地,上世纪90年代曾出土了多件制作于6000~7000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石拍”,外形有点像西餐里烹饪牛扒前处理食材的敲肉锤,在石头上雕琢出扁平的拍打面,有的还刻有沟槽,它们是环珠江口一带先民制造树皮布必不可少的工具。除中国外,越南、马来、菲律宾、太平洋群岛、大洋洲和美洲中部也都曾出土距今2500~5000年不等的石拍。几千年来,这种拍打工具的形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只是材质改成了硬质木料。

将制造树皮布的原材料整块剥下后,刮去外皮,将内皮用水浸泡脱胶,就进入了漫长的拍打环节。制作者将树皮铺在原木砧上,先用拍打工具有沟槽的一面拍击,待树皮逐渐变薄、延展开来后,再用平滑一面拍击,进行最后的加工。

石拍 | 谢莉, 李大伟, 谢光茂 / 文博学刊 (2020)

这项工作虽然有其枯燥之处,但制作者(一般是妇女集体制作)也有办法调节气氛:或是一起演奏“打击乐”,比赛谁敲的节奏最张弛有度;或是用敲击声的快慢做“暗号”传递信息,比如夏威夷主教博物馆的首任馆长就曾经写过,当他去瓦胡岛时,各村之间通过敲打树皮布的声调传递了“异乡人即将到来”的消息,效果不亚于《地道战》里敲钟放信号。

如果单层树皮太薄,制作者会用有粘性的木薯淀粉均匀地抹在树皮上,将几张粘合在一起,也用同样的办法将窄条拼成整块。布料成型后,加以修整,以其他植物汁液为染料,用事先刻好的模板印上规则的图案,得到的成品堪称精美。

汤加人剥树皮制布 | Wikimedia Commons

另一种制作法:抽丝纺织

除了这种“无纺”树皮布做法外,还有一种从树皮中提取纤维织布的方法,更符合古代“绩木以为布”的记载,就是将树皮用草木灰水浸泡脱胶,抽出纤维,合线织布。已故作家王小波曾经写到自己姥姥的一个创意,在买了一捆立起来比他还高的菠菜之后,由于菠菜太老,足以把鸡噎死,老太太动了从菠菜中提取纤维纳鞋底子的念头,原理应该与此相似。

现在构树皮一般作为造纸原料,日本的钞票用纸材料里就有构树皮,但在古代也有过从构树提取纤维,用以织布的记载。《后汉书》中记述不肯为官的“逸民”周党时写道:“乃著短布单衣,榖皮绡头,待见尚书”,“榖(gǔ)皮绡头”就是用构树皮布做的束发头巾,看来构树皮制的布在当时是一种较为廉价的平民布料。只是,构树皮布到唐代就已经不多见了,树皮造纸的功能替代了其它功能,《酉阳杂俎》里总结:“今楮纸用之最博,楮布不见有之”。

构树皮造纸 | Wikimedia Commons

岭南地区的另一种“树皮布”制作一直延续到清代,严格来说,它的原材料不算树皮,是芭蕉科植物的茎皮,来自草本植物。“蕉”字原本的含义是“生枲(xǐ)也”,枲是麻的一种(或说是大麻的雄性植株),说明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种植物能够做纺织原料,后来还概括出“衣蕉宜瘠,食蕉宜肥”的经验,就是用来抽丝织布的蕉类植物不需要土壤肥沃,要种在贫瘠的山间,蕉丝纤维才更结实。蕉类植物纤维织出的布叫“蕉布”,也叫“蕉纱”,历代都是岭南地区向朝廷进贡的重要物品。

芭蕉 | Wikimedia Commons

清代人的诗里写道:“芭蕉有丝犹可绩,绩成似葛分絺(chī)绤(xì)……花针挑出似游丝,八熟珍蚕织每迟”,赞美蕉丝纤细胜过蚕丝。虽然蕉布有“莹洁”之誉,但由于材质易断,比织棉布、丝织品要费力得多,并且蕉布成品不耐日晒,容易变脆,现在这种工艺已经极其少见了。

在气候较冷的地区,也有一些可以提取纤维纺织的树。比如挪威南部用阔叶椴(Tilia platyphyllos)树皮纤维织传统地毯,在比如日本北海道地区居住的阿伊努人,用裂叶榆(Ulmus laciniata)树皮纤维和椴树皮纤维织成布料“Nibutani attus”,具有一定的防水性,可以做成捕捞鲱鱼时穿的工作服。

椴树皮编制的地毯 | Wikimedia Commons

由于绝情谷地处襄阳之北,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芭蕉、斜叶榕、面包果树一类热带、亚热带植物难以生存,小龙女制作“tapa”树皮布或是蕉布的可能性非常小,只能尽量寻找构树、椴树、榆树等树木,从树皮中提取纤维纺织成布。你别看小龙女懵懵懂懂的,说不定还是一个潜在的野外生存大师呢。

原标题:《小龙女穿的树皮衣,真的能做出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