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党史百年”系列特别栏目——红军长征

2021-03-20 20: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1921-2021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本期为大家带来“党史百年·党史知识”之红军长征。

基本概念

关于红军长征,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即“红军主体的长征”。它是指到达陕北的4支部队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主体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这个“3+1”的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四川省分出重庆市,按现在地域说为15个省市),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

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22日)

历史背景

红军长征是在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情况下发生的。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1932年,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进一步加快侵华步伐。1933年春,日军相继攻占山海关、热河,并侵占长城以北沿线部分地区,锋芒直指平津。日军加紧侵华,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

当时,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最终,“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相继以失败告终。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大旗,不断发表宣言,强烈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表示对日宣战,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日。

然而,在党内取得统治地位的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却在革命的生死关头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使党和红军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

王明“左”倾错误推行的恶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和中央苏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相继失败,红军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的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失败,改变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大格局,影响了其他苏区,使长征由局部演变为全局性的战略转移。

两大危机,考验着濒临绝境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以谋生存、图发展为主旨的长征随之在中华大地上展开。

长征队伍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发展阶段

长征准备阶段

(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

(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

(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

(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

(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

(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经典战斗

湘江战役

时 间: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

地 点:湖南道县和广西全州湘江两岸

兵力对比:中央红军8.6万余人VS蒋介石嫡系部队及地方军阀部队近30万人

战 况: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遭遇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损失,但突破国民党军重兵把守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蒋介石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的企图。

独树镇战斗

时 间:1934年11月26日

地 点:河南方城县独树镇一带

作战双方:红二十五军第233、224、225团VS国民党军

战 况: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地形极为不利,天气极端恶劣,战前毫无准备,红军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从军长、政委到普通战士,广大指战员与敌人血拼肉搏,最终突破重围,继续踏上长征路。

四渡赤水

时 间:1935年初,为期三个多月

地 点:主要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一带

兵力对比:中央红军3万多VS国民党军40多万

战 况: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在赤水河两岸穿梭往来,纵横驰骋于40万敌军丛中,在运动中创造战机。红军历经大小40余次战斗,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创造以弱胜强的奇迹,也从根本上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

强渡大渡河

时 间:1935年5月24日、25日间

地 点:安顺场

战 况: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率“十七勇士”在枪林弹雨中,以一条木船从安顺场渡河,在国民党军视为天险的大渡河防线上,撕开一个缺口,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夹河北上夺占泸定桥创造有利条件。

飞夺泸定桥

时 间:1935年5月29日

战 况:22名勇士冒着敌人密集火力,夺占铁索桥。随后,红军后续部队攻占泸定城,打开中央红军北上通道。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举粉碎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

包座战斗

时 间:1935年8月29日——31日

战 况: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右路军发起包座战斗,克服人马劳顿、饥寒交迫的困难,采取“围点打援”战法,胜利攻占包座,粉碎了敌人把红军逼回草地的企图,为实现中共中央的北上战略方针创造有利条件。

吴起镇战斗

时 间:1935年10月21日

战 况:为打退尾追红军陕甘支队的国民党军骑兵部队,毛泽东决定主动出击“砍掉这个尾巴”,彭德怀具体部署和指挥。中央红军在吴起镇歼敌1个团,击溃另3个团,迫使国民党军停止追击。

乌蒙山回旋战

时 间:1936年二三月间

战 况:红二、红六军团在云贵高原乌蒙山区进行一系列机动作战。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克服天气恶劣、粮食缺乏的困难,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历经大小数十战,往来驰骋,转战上千里。这一战与四渡赤水之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使红二、红六军团最终以较小的代价摆脱国民党军的重兵包围,从绝境中求得生存。

总 结

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转战14个省,冲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通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同时为随后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红军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应该成为激励所有人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来源:人民网、新华社、共青团中央

原标题:《“党史百年”系列特别栏目——红军长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