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史博览】红旗渠:延安精神浇铸的参天丰碑

2021-03-23 14: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当我们紧跟着中国共产党、寻觅百年来追赶中国梦的红色轨迹,当我们高唱着二度创业的战歌、跨入伟大的新时代,我们不禁回忆起了红旗渠——这座用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铸成的参天丰碑。

要了解红旗渠的由来,得从古时说起。林县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史载,从明正统元年(1436)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514年间,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严重到“人相食”5次。1959年,林县又遇到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4条河流断流干涸,水库见底,群众只得远道取水吃。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的山西平顺县水源丰富的漳河。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作出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的决定,杨贵向全县干部群众发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霎时点燃了蕴藏在群众心中的熊熊烈火。37000民工带着铁镢、铁锹、小推车等原始的劳动工具上了工地。没有住的地方,发扬延安精神,垒石庵、挖窑洞,不少人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薅把茅草当铺草,真是铺地盖天。此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粮食极度短缺,民工口粮很低,为了填饱肚子,他们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就连县委书记杨贵在工地劳动时也曾饿得昏了过去。为保证施工,全县机关干部都勒紧裤带从自己的供应标准中每月节省二斤粮,他们就靠着这种精神,终日挖山不止。

工程全部投资需1.2504亿元人民币,国家拿不出多少钱支持红旗渠建设,给了4625万元,其余为县乡村自筹资金。县乡村的钱哪里来,就是全县人民省吃俭用,砸锅卖铁,一毛一块攒的。修建红旗渠石灰用量非常大,他们在“烧灰王”原树泉指导下,创造了明窑堆石烧灰法,彻底解决了用石灰难的问题。之后又出现了炸药难的问题。县委、县政府从全县58万人口中招聘制造炸药的人才,办起了工厂,解决了炸药难的问题。

愚公移山的故事与太行山连在一起。而太行山的年轻人,可能真是愚公的后代。他们就靠着粗硬的锤钻和简陋的小推车,勇敢地向险恶的高山挑战,日出喊山,月起磨钻,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从1960年2月起前后10年,参与群众7万多人,总投工5611万个,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成了2000多千米长的红旗渠。如果把所有挖砌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起来。

红旗渠是一部史诗的绝唱!

当我站在红旗渠总干渠的分水岭上,只看到从重重山峰间挤压出来的渠水仿佛挣脱了锁链的野马,激湍奔腾,气势极盛。然后,分为三条干渠轰轰然、浩浩然,分别沿三个不同方向腾挪婉转、矫健潇洒地向前奔去。还有斗渠、农渠,全部相加总长达到2488公里。当时杨贵老书记对水利局局长段毓波说:“如果红旗渠水通不过分水岭,我们俩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全县人民谢罪!”全县终于形成引、蓄、提相结合的水利网,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直把面积达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以及林区外更广更大地域上的草木和农田滋养得昌茂葳蕤、生机盎然。

辉煌的战绩是靠血汗甚至牺牲才取得的。青年洞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进口左侧为一条深沟,崖壁陡峭,如同鬼斧神工。岩石青一块、白一块、紫一块,构成一幅丑怪险恶的画面,人称“小鬼脸”。素有“小鬼脸,顶着天,山高鸟难飞,崖陡猴难攀”之称。是红旗渠的一大艰险工段。1960年开工不久,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暂时停工时,干部群众不歇气,坚持“宁愿苦战,不愿苦熬”,从各公社挑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十数根钢钎打不成一个炮眼,青年们面对这样艰难困境,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新的爆破技术,使日进度由起初的0.3米提高到2米多。特别在怪石嶙峋的半山腰,要修渠,得把峭壁劈下来一半,劈不下来的就凿进去,然后在外侧砌上堤坝。但凹进去的山崖无法施工,只能用很粗的绳索把人吊下去,像搏击于苍穹的雄鹰,在崖上荡秋千,人称“虎口拔牙”。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1961年7月15日凿通隧洞。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

在林县,我有幸访问了三位英雄模范。1950年出生的郭秋英,担任“铁姑娘队”队长,带领一班女青年参加隧洞的开凿。开始不会抡锤,不会扶钎。铁锤砸在手上,手肿了、臂膀肿了、流血了,简单包扎一下,咬咬牙再接着干。慢慢地,她们逐步熟练掌握了抡锤、扶钎、打炮眼的技术。隧洞由于井深洞窄,作业困难,郭秋英带头跪着打,再苦再累也没有退缩。就这样,她坚持不懈地率领“铁姑娘队”和男民工一道,大干苦干60天,打通了400米长的隧洞,使红旗渠水流到了水源匮乏的水磨山村。

另一位妇女营长李改云,负责工地安全。1960年2月18日,她发现上面山坡上有零碎石头滚落下来,十多方土石正在坍塌,而下面的民工们正在埋头干活全然不知,她急忙大喊:“山石要塌了,快躲开!”绝大多数民工听到喊声都迅速跑到了安全地带,但16岁的女青年郭焕珍却被这突如其来的险情惊呆了。千钧一发之际,李改云一个箭步冲上去,奋力将郭焕珍推开,自己却被砸倒了。虽经精心治疗保住生命,却成了终生残废。

最让我惊异的是我见到经常腾飞在悬崖峭壁上的除险队长任羊成。他并不魁梧,身子稍有些瘦,在危险的高空作业,没有现代保险设备,只靠着一盘粗绳在悬崖上排除险石,似乎让人难以想象。他的背上被保险绳磨出厚厚的茧子。一次从半崖上摔下来掉到荆棘窝里,房东大娘从他背上挑出70多根枣刺。又一次吊在半空中被石块打落四颗门牙,晕死过去。他醒来后想到自己是共产党员,便不顾危险用钳子拔掉塞在嘴里的石块及被打落的门牙,坚持除险直到完成任务。在一次爆破中,他不顾危险就近观察,结果被爆破落下的石块压在山崖下,埋在了废墟里,人们以为他死了,工地上一片哭声。哭声使任羊成突然醒了过来,顽强地推开身上的石头爬了出来。他就是这样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工地传说着:“排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我握着他那双厚茧的手,心想他不就是新时代的董存瑞、黄继光吗?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红旗渠被林县人称为“人工天河”和“幸福渠”。无怪乎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河南林县红旗渠。不少外国朋友也称红旗渠为“世界奇迹”。

如今,这一工程已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更多的有志者将从这里汲取力量,创造出新时代的更多奇迹!

作者:银 笙

原标题:《【文史博览】红旗渠:延安精神浇铸的参天丰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