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三角议事厅|长三角七市竞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谁更胜一筹

刘彩云 虞阳
2021-03-25 11:3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长三角经历了一次特殊的春节长假,长三角数千万的“原年人”们不得不改变以往返乡过年或出境(游)过年的习惯,响应号召“就地过年”。过节方式的改变没有改变人们春节消费的热情,长三角消费市场“牛”劲十足。

透过春节消费的“开门红”,我们看到了长三角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旺盛活力和强大的内生动力。那么,在新发展格局下放眼长远,长三角应当如何继续放大消费能量,甚至抢占全球消费市场制高点?从近期长三角各地陆续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规划纲要来看,答案似乎已经清晰,长三角主要城市都不约而同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

据统计,目前共有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苏州、无锡等七座长三角城市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可以说,长三角的“精锐”已经全部投入了这场竞逐。七座城市消费基础各有不同,创建国际消费中心也各有特色。

图 1: 2020 年长三角重点城市 GDP 情况(亿元) 数据来源:地方统计局

图2:2018-2020年长三角重点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数据来源:地方统计局

表1:长三角七城市竞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主要特色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解码新发展格局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内涵

“十四五”规划与前几轮五年规划相比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各地纷纷将“扩大内需”、“畅通双循环”等内容单独成章,而从各地已经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或规划纲要来看,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在相关板块中,都不约而同地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在新发展格局占据一席之地的关键抓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俨然成了新一轮长三角城市竞争的目标。

实际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非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与“十三五”以来国家着力推动促进消费升级与创新等相关要求一脉相承。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培育发展国际消费中心”的有关内容,此后,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19年,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才可以被称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特征:

国际消费资源集聚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全球高端资源要素流通交互的枢纽节点,是构筑城市和地区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重要指向,在全球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老牌消费之都无一不是顶尖的全球城市,这些消费中心城市吸纳集散全球高能级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流以及物流,在全球消费市场发挥强大的资源配置功能,成为高能级消费资源要素的集散增值高地。

国际消费创新策源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具备强大创新策源能力的创新消费中心,从供给侧创新实现更高质量、更为丰富的消费供给,以创新带动更具前瞻引领性的消费潮流。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背景下,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疫情的发生又加速了消费变化的演变,在线消费以及跨境电商的规模不断扩大,要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备线上线下“两栖”的创新供给能力,以技术创新和应用支撑的新内容、新模式、新品类、新生态等将是树立全球国际消费竞合新优势的重要力量。

国际时尚风潮引领地。纵观著名国际消费中心,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城市都是顶尖国际文化大都市,先成为文化、时尚、艺术汇聚的超级高地,随后再通过消费资源输出形成国际时尚风向标。低端消费拼价格,高端消费看文化,高端消费的背后本质上是在为文化和价值观买单,纽约、伦敦等老牌消费之都之所以繁盛,不仅在于引领潮流的消费品供给,更在于消费者在精神层面对城市文化的深刻认同,以及对由此带来的消费溢价的认可。国际消费的时尚潮流引领力还在于自主品牌影响力,而自主品牌影响力的根源在于对自身价值、观念和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融通演绎。对于长三角城市来说,区域独有的文化特质是最值得挖掘的潮流元素,最民族的就是最国际的,要以文化为内核引领时尚风潮。

国际消费体验前沿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当是具备高消费品质、环境品质、服务温度和消费满意度的消费目的地,某种程度上,消费环境也是城市乃至国家国际形象的直观体现。优质的消费环境既是激发消费热情的“催化剂”,也是保持消费热度的“保鲜剂”,能够促进优质消费供需双向资源的源源流入。一般来说,消费体验包含消费场景、服务品质和综合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这是中国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现阶段非常关注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自2019年商务部正式提出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来,我们经历了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和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外部格局在持续深刻发生变化;同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以自身确定性对冲外部不确定性,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带来了新的内涵,并推升到更加重要的战略高度。

长三角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着力何处?

春节长假为长三角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来了一次预演,让各方真切地感受到了消费迸发的强大力量。同时,也需要意识到,全球新冠疫情尽管难以全部消灭,但总体上感染率处于下行通道,特别是发达国家疫情褪去后,老牌国际消费之都将下大力气尽快重焕风采。长三角跻身领先行列,还必须沉心静气,扎实前行。下一步,应把握以下五个着力点:

以开放之姿迎纳万国英华。长三角地区要引领构建更高水平开放的“大家的市场”,加快吸纳全球高能级的品牌商、贸易商、零售商、经销商及服务商等跨国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加快集聚国际一流品牌、时尚潮牌的首店、旗舰店、体验店及概念店。要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多渠道扩大优质特色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多模式畅通国内消费品牌的国际合作,构筑国际消费品的集散枢纽。此外,上海要继续做强首发经济,大力打造新品首发的地标性载体,联动长三角构建互联网新品首发平台,构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品首发的超级平台。

以传统之美演绎国际风尚。“非遗”承载着民族共同的记忆,是国际消费浪潮中闪烁的莹莹光芒,要充分挖掘和焕发长三角500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活力,以绝美的江南之“韵”、精湛的传统技艺、经典的国风美学掀起国际消费的东方浪潮。长三角地区老字号品牌的荟萃之地,集聚了全国34.75%的“中华老字号”,上海更是以180家位居全国第一,要大力谋求老品牌的新发展、树立老招牌的新形象、挖掘老故事的新内涵、开拓老掌柜的新市场,还要注重培育年轻的国潮品牌,以焕发新活力。此外,要大力举办具有国际和区域影响力的标志性民俗节庆活动、演绎活动、体验活动,在传统节日里绽放江南华彩。

以策源之新点燃全球热潮。“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国家赋予长三角的重要使命,长三角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要牢牢把握创新这张“底牌”,不断激发强大消费市场活力。要加快将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转化为消费创新的源动力,加强以新技术培育新消费产品、发展新消费模式、构建新消费场景、打造新消费载体。加快构建智慧商圈、逛街,积极布局智慧零售终端,以综合智慧消费管理系统打通消费者、商家及政府监管间信息壁垒,以智慧监测系统动态感应消费需求变化趋势,以VA/AR交互系统营造有趣多元的“穿越”消费体验。此外,要大力发展在线消费,支持社交电商、直播经济、小程序等多元业态发展。

以生态之融闪耀世界舞台。所谓“功夫在诗外”,消费的发生从来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要依托多元生态的滋养发展壮大,如纽约第五大道林立众多文旅景观、博物馆、美术馆、剧院以及国际顶级时尚学院;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聚集全球最著名的国际品牌与万千业态之外,更集聚了大量会展、演艺、娱乐活动与载体;东京六本木融合名胜古迹、影视、艺术文化等元素。长三角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也离不开重点消费领域产业链对消费供给的核心承载、先进制造对品质内核的强力支撑、商旅文会体融合联动对消费吸引力的有效带动、免退税等消费政策对高端消费回流的催化加速以安心消费环境的托底保障。

以全域合力吸引全球目光。就个体城市而言,难以满足和覆盖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元消费需求,构建国际消费中心除了个体城市要发力之外,还应依托城市群整体合力打造丰富消费体验,极大提升国际吸引力。长三角各重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深入挖掘自身特色、明确定位、打响品牌,加快构建国际消费优势互补格局,如上海放大时尚购物优势、苏州放大历史文化消费特色、杭州放大智能科技体验消费,联动形成长三角全域消费与旅游的特色线路,有效留住消费、提升消费转化,实现由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到国际消费中心区域的升格。

(作者刘彩云系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虞阳系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城市研究部主任)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