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似不起眼,实则很抢手!绿春这里用它“编织”出幸福生活

2021-03-30 17: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鼓凳

是以藤条和竹板卯榫拼接成凳子腿

以竹篾编织成凳面的一种木凳

因其形状恰似铜鼓而得名

是绿春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的物件

而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鼓凳

却是绿春县半坡乡二甫新村

乡村振兴有力的“助推器”

鼓凳

“去年我家卖了300多个鼓凳,收入近3万元。”二甫新村村民李阿元一边说着,一边娴熟地编织着鼓凳的凳面,“两个孩子读书及家里开支都有了着落,家里还种了30亩橡胶,日子越过越踏实。”鼓凳编织是当地哈尼族群众世代传承的技艺,村里大约八成农户都会编织鼓凳,根据尺寸不同,每只鼓凳价格约在50元到120元之间,手工编织出的鼓凳皮实耐用,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量大,是当地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村民在编织鼓凳

然而,鼓凳制作工序多、周期长,村民在购买藤条等原材料时缺乏流动资金,常常需要向藤条销售商赊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发展。为此,半坡乡党委通过认真调研分析,以“党组织+编织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思路,引导二甫新村将鼓凳编织技术较好的专业大户组织起来,成立了鼓凳合作社,探索出了“滚动资金+奖补金”的发展模式。

用于制作鼓凳的藤条

鼓凳框架定型

“村党总支将产业扶持资金作为滚动资金,为技术条件相对较好的20户社员每户分配1万元作为股本,待这20户社员创收后把股本全部收回,然后再投放给下一批社员作股本。”二甫村党总支书记白才发介绍,这种滚雪球般的滚动发展模式已稳定运作了5年,社员已发展至112户,覆盖全村84%的农户,以小资本盘活了产业发展“大水池”。

村民在制作鼓凳

村民在制作鼓凳

“村里给我们协调了滚动资金,哈尼族兄弟热心地教我们编织鼓凳的技术,现在靠着这门手艺也能有不错的收入。”二甫新村的拉祜族群众李周才是该模式的受益者之一,他与村里其他拉祜族群众一样,在同村哈尼族同胞的热心帮助下,也熟练掌握了鼓凳编织技能。鼓凳编制产业成为了二甫新村民族团结的黏合剂,哈尼族和拉祜族群众在鼓凳编织中互相往来、互相帮助,相处越来越融洽。2020年,二甫新村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绿春县城内销售鼓凳的门店

前来购买鼓凳的游客

目前,以鼓凳编织为主导产业的二甫新村基本实现了“户户有产业”的目标,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2600元。

村民在制作鼓凳

记者:寸琦 通讯员:卢玉华 卢芳 文/图

原标题:《看似不起眼,实则很抢手!绿春这里用它“编织”出幸福生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