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极贫到富裕!看纳雍董地如何蝶变!

2021-03-30 18: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19年5月16日,在纳雍县董地乡朴德村村委会广场上,召开了一场特殊的众筹大会。这是乡党委书记罗珍玉走马上任后,急着干的第一件大事。当天,共发动330户群众入股,其中贫困户268人,现场筹集资金30余万元;签订土地入股协议63户,入股土地148亩。为什么罗珍玉要急着召开众筹大会,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董地乡村集体经济合作联社众筹大会(受访者提供 )

2019年3月8日,罗珍玉到任第一天就扎进村寨,之后短短的10多天,她就走遍了全乡11个村132个村民组。罗珍玉发现,虽然全乡11个村都由各村党支部引领,成立了11个党支部领办现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因各村基础条件、地理环境差异,合作社规模小、同质化、实力弱,发展瓶颈一直未打开。

如何盘活各村合作社,让合作社起死回生?罗珍玉萌发了成立乡合作总社带领全乡各村合作社发展的思路。通过整合各级各类扶贫资金、众筹群众资产资金,董地乡裕农合作联社就此应运而生。

乘着农村产业革命的东风,董地乡积极探索“乡级总社统筹、村级分社引领”的发展模式,以联合社带动村党支部领办的村集体合作社抱团发展。选产业、筹资金、引龙头、强带动、抓党建……一场悄无声息的产业巨变在董地徐徐展开。

党建引领强龙头

董地乡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这里山峦纵横,沟谷深切,狭小的地块就分布在两山之间,“董地”用彝语翻译过来就是“像箱子一样的田”。2014年,董地乡共有贫困村10个,其中深度贫困村6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18户11936人,贫困发生率42.16%。

董地穷,穷在自然条件差,支撑能力弱。全乡人均耕地只有0.54亩,15度以上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高达94%,且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过去大部分村民只能外出务工,村集体收入几近于零。

新华村蛋鸡养殖场

如何改变贫困现状,帮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靠各村合作社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必须抱团发展。”在乡党委统领合作社的具体做法上,罗珍玉简单总结成“两抓一放”,即采取抓两头放中间方式——

“两抓”是抓前头、抓后头,即成立乡党委领导的乡合作总社,突出党建引领,主抓合作社发展前头的组织发动、产业选择、资金筹措、服务监管和后头的市场销售和风险防范。“一放”是充分放权给合作社,充分赋予合作社组织经营发展权限,统筹产业发展、资金整合、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等环节,极大激发合作社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朴德村安格斯牛养殖场

“合作总社必须在乡党委的统领下开展工作。”罗珍玉说,董地乡坚持把党的组织体系和重点工作延伸到农业产业链上,由乡党委书记兼任合作联社名誉理事长,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兼任合作联社名誉副理事长,负责把握发展方向、统筹调度、财务监管、市场销售等关键环节;优化合作联社和各成员社党组织设置,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设立党小组,实现党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双赢。

目前,联合社总部设党支部1个,成员社组建党小组12个,调整村级组织书记5名、村委班子成员9名,发展党员41名。同时,盘活原有闲置固定资源、资产,在合作联社和12个分社发展“4种3养多加工”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助推全乡群众增收致富。

能人带动显成效

春风吹拂,万物复苏。3月22日,沿着董地乡的通村公路行驶,蛋鸡养殖场、糯谷猪养殖场、食品加工厂、纸箱厂、地膜厂、注塑厂等实体企业,坐落于各村狭窄的地形上,纷纷开足马力,加快生产。

“党建引领,合作社搭台,但我们还需要吸引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罗珍玉说。

朴德村地膜加工厂

为充分挖掘乡村致富能手,董地乡利用相关扶贫资金,谋划50850万元的产业项目库,并在用地、审批、水电配套、纠纷协调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谁的分红比例高、运营情况好、带动能力强,谁就优先获得扶贫资金和优惠政策。

就这样,一批懂技术、有市场、会经营的企业接踵而至。

2017年,贵州阿老表集团公司入驻董地,开始投资蛋鸡养殖。3年时间,蛋鸡规模从10万羽发展到40万羽,2019年销售收入达1540万元。“仅2020年,养殖场给群众的分红资金就达500万元!”该公司董事长刘吕说,养殖场按“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行,每年按照“子基金”投入总量的5%给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保底分红,已带动全乡贫困户59户261人脱贫致富。

工人在蛋鸡场分拣鸡蛋

2018年,康泰达牧业公司踏上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这个扎根董地、经营多年的养猪企业先后获得产业基金3000万元。糯谷猪由2014年的1000头提高到2020年的1万头,产能整整提高10倍。2020年,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2017至2020年,养殖场共带动5个村2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摆脱贫困,累计分红440万元。”该公司负责人潘鸿说。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几年时间,董地因地制宜,转思路、出奇招,累计培育龙头企业7个、小微企业29个、种养大户14家。

近年来,董地乡按总社定思路,分社抓执行的模式,外联阿老表集团公司、康泰达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等本地龙头企业,实现“强带弱、大带小”抱团联营。现在每个合作社均有产业支撑,合作社社员达13039人,村集体资产突破870万元。走出了一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发展路子。

群众参与促增收

产业落地,盘活一方经济,群众也在其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我们由合作联社统筹,村党支部组织发动群众参与,群众以资金、土地、劳务入股到村合作社,再由村集体合作社采取打捆方式入股到董地乡裕农合作联社,确保村集体合作社和群众利益不受损。”罗珍玉介绍。

利益分配上,董地探索合作联社和各村(社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721”利益分配机制,将合作联社收益资金的70%按股份分配给各村(社区)合作社、20%作为合作联社风险基金和发展基金、10%作为合作联社管理人员及各村(社区)合作社考核奖励资金;将各村(社区)合作社收益资金的70%作为集体股、个人股分红资金,20%作为合作社风险基金和发展基金,10%作为合作社管理人员考核奖励资金,其中,个人股部分直接按股分红给“股东”,集体股部分的70%采取“党建+积分”方式进行再次分红、20%作为合作社发展基金、10%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

董地乡扶贫产业分红大会(受访者提供)

同时,积极探索“党建+积分”管理分红模式,同步搭建积分兑现超市,由乡党委政府将各村(社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分红资金及全乡扶贫产业分红资金进行打捆,实行二次分配,建立正、负面管理评价清单,将群众遵纪守法、感恩意识、参加合作社劳务、爱护环境卫生、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纳入评价内容,每月组织群众开展“积分”评比活动,作为合作社兑现分红、严格奖惩的重要依据。

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董地乡战胜了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基础薄弱的恶劣条件,实现荒山变金山,极贫乡镇到富裕乡镇的华丽转身。

董地乡农特产品

从2017年产业扶贫初见成效,分红资金70万元,到2020年全乡蛋鸡、茶叶、肉牛、糯谷猪、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迎来大发展,分红资金1056万元,董地交出了一份精彩的成绩单。

乡长陈彬感叹道:“像董地这样的石旮旯,能够做出这样的成绩,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以前出去考察,从来不敢谈产业,因为全乡拿不出像样的东西,如今我们最自豪的东西就是产业!”

阅读推荐

原标题:《从极贫到富裕!看纳雍董地如何蝶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