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不惑亦惑:拍什么、拍给谁与如何提高

2021-04-02 15: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拍点啥好呢?既然搞摄影,总得拍点啥。要是没有表达主题或者拍摄题材、内容(即拍摄对象),也就不能成其为摄影了,这个理儿“地球人都知道”。那到底拍点啥好呢?这个问题似乎不成问题,可拍的东西多着呢,山川、田园,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人物、静物,民俗、风情,还有日常生活,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东西,有哪些不能拍呢?可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在纠结该拍啥。

“我的照片是拍给谁看的?”这个问题大家往往想得很少,甚至觉得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喜欢拍什么就拍什么,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何必想那么多呢?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家创作了一件作品,仅仅是完成了一半的工作,其艺术作品的价值和作用只有在接受者(读者和观众)接受(观察、欣赏、理解、评价)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面对同一件艺术作品,不同的接受者会产生不同的接受效应,从而做出不同的阐释和评价。而且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和迁移,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接受也会相应地产生变化。一件作品有的人极为喜欢,有的人却厌恶至极。作品创作的时候立即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时间一久人们却渐渐淡忘了;反之,作品当时被认为平淡无味,过后却重新得到认可,获得很高的赞誉。这两种情况其实属于接受美学中“水平接受”和“垂直接受”的研究范畴。对接受者的接受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把握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观念和欣赏需求(即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从而反作用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可以提高创作和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看来,“拍给谁看”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它完全可以决定我们从事摄影创作的目的、意义、选题、拍摄、编辑、展示、传播、评价等,直至其成败。

初学摄影,几乎人人都要经历迷恋器材、技术、题材的阶段。器材、技术和题材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艺术修养上的不断学习和更新。在摄影道路上前行的过程中,各种纠结、困惑、迷茫、瓶颈会接踵而来,如何将它们各个击破,到达成功的彼岸?或许以下几点会给你以启发和借鉴。

学史

学习艺术史、摄影史,有利于开阔眼界。眼界的高低决定作品的水准。提高眼界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努力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如果学习浅尝辄止,不做细心深入的研究,对艺术、摄影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一知半解,视觉素养和表达能力会很欠缺,体现在创作上就是思路不明晰、定位不准确、语言不成熟、个性不明显,沾沾自喜,停滞不前。而深入了解艺术的发展脉络,并关注当下的艺术形态,就能知晓自己的创作在纵向历史坐标和横向国际视野中的位置,明确该往哪个方向努力。那怎么学史呢?多读、多看,读好文好书、看好图好展。读摄影史及摄影理论、评论方面的图书时要注意,书上的插图数量有限,对你深入了解那些摄影名家名作的传承、脉络、样式、风格、流派等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要把一本“摄影史”扩展成几本甚至几十本书来看,广泛收集相关的图文和书籍。我称其为“扩展性阅读”。还可以找关于摄影史的系列视频观看学习,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出品的《摄影的冒险》(TheAdventure of Photography)系列片 10 集,美国乔治·伊士曼之家(George Eastman—57—House)出品的《摄影术的起源》(Inventions of Photography)系列片 12 集等。网络是可供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摄影很大,有无限的可能性;摄影也很小,它只是社会文化发展在视觉领域的一个局部投射而已。摄影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更新。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和艺术史都是相通的,彼此折射。不了解艺术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就不能真正理解艺术及艺术作品。

多看

多看好照片,让好照片塞满脑袋,把不好的照片赶出去。丽水摄影研修班毕业典礼,丽水摄影博物馆,2011 丨郑忠民摄—58—这还是开阔眼界的问题。那怎么看呢?还是读好文好书、看好图好展。书,有报纸、杂志、摄影书等。报纸的图片质量差了点,读报主要是为了解资讯,而不是为了看图。杂志的图片质量较好。不同杂志的定位、主题、内容、结构有所不同。比如同属中国摄影家协会旗下刊物,《大众摄影》面向广大影友,关于器材和技术的内容会多一些,图文浅显易懂;《中国摄影》则更讲究学术性和专业性,每期有学术专题、名家访谈、组图选刊等。摄影类图书有摄影史、理论、评论、访谈、摄影集、独立出版的摄影书、作者亲手制作的手工书等。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摄影门类来选择图书,并可适当扩展阅读范围。国外原版摄影书质高价也高,如经济条件允许,可多收藏、阅读。展览种类繁多,有摄影节、博览会,有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画廊的展览,有个展、联展,有宣传展、主题展、收藏展、展销展,有官方展、民间展,等等。内容、品质各异,要注意选择观看。关于如何看展,后文将专门阐述。网络资源要好好利用。如今网上资源丰富,很多内容都能轻松搜索到,平时在学习中需要了解某位摄影家的更多作品,可以随时搜索。但网络图片大多像素不高,画质不佳,细节丢失,不能代替图书,特别是高质量画册的阅读,以及展览的观看。浏览名家作品可以选择国内外的美术馆、博物馆、图片社、画廊、艺术中心等机构的官网,图片质量更有保证。可看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需要有所选择,主要选自己喜欢的、需要的,当然也不能太狭窄。

参加培训

韩愈《师说》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欲解惑、精业、悟道,非接受培训不可。自 1994 年念大学时选修了为期 1 个学期的摄影课后,我还参加过 3 个比较大的培训班:1999 年在沈阳为期 5 周的视听技术(其实就是摄影摄像)培训班、2006 年在北京为期 1 周的高级摄影技师培训班、2010—2011 年为期 1 年的丽水摄影研修班。3 个培训班的性质分别是基础班、提高班和研修班,循序渐进,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很早就萌生过脱产到高校系统学习摄影的想法,但对上班族来说,—59—这只能是梦想而已。2010 年 5 月至 2011 年 4 月,正当从事摄影遇到瓶颈,感到困惑之时,我有幸参加了浙江省丽水市委宣传部举办的摄影研修班。研修班的授课教师是国内 22 位摄影界专家,他们中有摄影家、理论家、评论家、策展人、报刊总编、图片总监、图片编辑、摄影记者、大学教授等,几乎涵盖了国内摄影界各个领域的代表性人物。研修班的学习机会非常难得,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课前,查找老师所讲课题的相关文章、书籍预习;课时,认真听讲,细心记笔记;课余,虚心向老师求教,请其指导自己的专题拍摄;课后,及时复习,查阅相关图文资料、书籍等,并整理学习笔记(近十八万字)。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在学习总结上曾写道:“摄影研修班对我今后摄影之路的影响,将是长期的、深远的、全方位的。”现在看来,确实如此。那是我摄影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作者介绍

郑忠民,1972 年出生,浙江省松阳县人,摄影师、写作者。著有《老街上的能工巧匠》《乡村空间》《不惑亦惑:摄影的境界》。

参加的展览主要有:

2011 年:《百工》,“土地·岁月·人民”摄影联展,美国三个城市及丽水摄影节巡展;

2012 年:《人家物语》,第二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

2013 年:《棚户区》,“棚户区”摄影联展,丽水摄影节;《中堂》,“物语”乡土摄影五人联展,丽水摄影节;

2014 年:《寻常物》,第七届杭州市民摄影节;《父亲的工具》,“直觉与转变”摄影联展,丽水摄影博物馆;

2015 年:《中国山水》,丽水摄影节优秀展览;《极简至美》,“手机的本子”特别展,大理国际影会;《老街记忆》,“江南秘境”摄影联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人家物语》,“城市·故事”全国主题摄影大展;

2016 年:《中国山水》,第二届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摄影双年展;《乡村空间》,“凝视”2016 浙江摄影工作坊作品展;

2017 年:《乡村空间》,“空间·新风景”摄影联展,广东长安摄影周;《乡村空间》,提名入选 2017 浙江纪实摄影展;《乡村空间》《极简至美》《褪色的田园》《碧湖新农村》,丽水摄影节;

2018 年:《乡村空间》,乡村记录者群展,第三届宁波国际摄影周;

2019 年:《我们一家人》《一山一城》,丽水摄影节;

2020 年:《民宿图谱》,“透·视”莫干山驻地艺术家六人展,第二届长三角摄影艺术周;《乡村空间》,“诗画浙江”全省风景摄影大展。

图文摘编自

作者:郑忠民

版次:2021 年 2 月第 1 版

原标题:《不惑亦惑:拍什么、拍给谁与如何提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