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教育整顿学习——改革开放史】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真谛(十)

2021-04-02 16: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第十节 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真谛

“十个结合”基本经验的第四条到第七条,即“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分别揭示了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真谛,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中国实际和中国特色。

一、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强调我们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时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孕育、萌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是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是一个不断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但是,我们党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却经历了一个反复探索、不断深入、逐步明确的过程。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它的最大特殊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一方面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势;另一方面又要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挥其对市场的制约、调节作用,克服市场的盲目性、一定的破坏性等弊端。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中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继承和发展。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实践证明,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把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具有重大的意义。这种结合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这种结合催生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这种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因此,在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始终坚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决定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愈来愈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创举,是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体制,不但可以结合,而且可以结合得很好;这种结合不但在理论上是站得住的,在实践上也是行得通的。社会主义加改革开放、再加市场经济,大大地增强了党和国家的活力,也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大地提高了一步。

二、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党不仅提出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且开始了由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移。这也是对我们党的挑战,即要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市场经济多元化要求的关系。党既要具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又要具备协调利益、整合社会,进而巩固群众基础的本领。这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和历史性的课题。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的经济基础的变革从来就不是单向的,从来都是和政治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相连的。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的宝贵经验。

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也要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必须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如: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种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加快建立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提高决策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团结进步;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侨务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各种监督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一国两制”制度。这“一个统一”和“四个制度”,最适合我国国情,最能够把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我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上是适应的,但也有局部的不适应。这是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客观依据,也是我们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现在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的改革是成功的,我国改革的方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是,我们仍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说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仅是指经济基础变革,尤其是指上层建筑改革。如果说经济基础变革的任务是伟大的、艰巨的,那么上层建筑改革的任务则更伟大、更艰巨。我们要真正地建立起一整套定型的优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难题和困难要解决,我们务必把坚持改革的坚定性同提高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加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统一起来,满怀信心、锲而不舍地把各项改革推向前进。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经济繁荣,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和民族综合素质的竞争。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和先进文化的民族,如何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坚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的基本方针。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就是立足中国现实,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说到底,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的向心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培养民族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开发文化创造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坚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加强对宣传思想和文化工作的领导。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工作,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要广泛深入生动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教育,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把亿万群众的巨大创造力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积极倡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建设,反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坚持不懈地进行“扫黄”和扫除各种丑恶现象的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创作积极向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作品,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依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精神产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对需要扶持的文化艺术精粹,国家要有重点地给予必要的资助。要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党和国家的硬道理和第一要务,是兴国之要。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也是依靠人的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发展,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愈发展,必然对全民族的文明素质要求愈高,而全民族文明素质愈提高,必然会愈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认识和判断,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才适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多数的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现在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有充分信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豪迈地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四、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生活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效率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而活动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公平,也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效率与公平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和执政党面临的敏感性的问题,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稳定和执政党的信用。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曾经高度评价和肯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提高效率是我们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整个过程中都面临的重大问题,要继续解决好。但同时也就提出了社会公平问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实现社会公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我们一定要把社会公平问题摆在更突出位置,努力在思想观念、法律政策措施、保障条件、社会舆论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更好地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逐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及政策调整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们进行分配领域改革的基本政策导向。毋庸置疑,中国改革在效率得到普遍重视与提高的同时,公平则日益成为被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贫富和收入差距的扩大化、显性化和阶层化是无法回避的基本现实。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社会公平在党的执政理念中的地位不断凸显,随后中国共产党明确地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总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总结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就是在围绕经济发展进行改革的同时,还不断深化对发展内涵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架构,并以此推动改革不断向纵深前进。改革开放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作为保证。在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强调稳定是改革的基本前提,通过保持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条件。由于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避免了不少国家遭遇的转轨型衰退和剧烈的社会震荡。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人为本,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成果的局面。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劳动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安定有序。

来源:《改革开放论》

原标题:《【教育整顿学习——改革开放史】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真谛(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