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教育整顿学习——改革开放史】保证改革开放健康发展的宝贵经验(十一)

2021-04-03 12: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第十一节 保证改革开放健康发展的宝贵经验

“十个结合”基本经验的最后三条,即“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着重强调了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社会政治稳定、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改革发展的保证作用。

一、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强调在改革开放中,我们既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的权利,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保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始终在良好的国际环境中顺利推进。

(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基点

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方针,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获得的权利。坚持独立自主,就要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要自主地、独立地判断国际问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中国应有的大国作用;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以社会制度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好坏亲疏;不干涉别国内政,不屈从任何外来压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不称霸。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坚持对外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才能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才能吸引外资,用外资弥补资本要素的缺失;才能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组织现代化大生产;才能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引导和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利用好国外市场和资源。

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要实现发展目标,提高综合国力,首先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上。同时,也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利用经济全球化趋势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可见,独立自主是坚持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是增强独立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越强,国家经济实力规模越大,对外开放就会搞的越好。

(二)推动和平发展,共建和谐世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我们主张推动的和谐世界,是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世界;是经济上相互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的世界;是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世界;是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世界。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阐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基本目标,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致力于世界和平与进步的美好心愿和坚定信念。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既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课题。中国作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者和倡导者,应发挥重要作用。一是促进同世界各国在政治上平等互信。要从战略高度运筹大国关系,扩大共同利益和相互合作;要积极推进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增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广泛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建设性地参与国际事务和重大热点问题的解决。二是促进同世界各国在经济上互利共赢。要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经贸关系;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要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跨国经营管理能力;要有效应对贸易摩擦,增强应对贸易争端的能力。三是促进同世界各国在文化上交流借鉴。要把展现改革开放、团结进取、平等友好、坦诚负责的良好国家形象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战略任务;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四是促进同世界各国在安全上对话协作。要倡导通过谈判解决争端,通过对话协调分歧,通过合作增进信任;要深化多边安全合作,加强同各国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对话磋商,解决共同的安全问题。

二、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保证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始终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顺利推进

要进一步推动改革深化,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认识和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一)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改革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只有加大改革的力度,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动力和保证。

发展是目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只有发展,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确保人民生活状况得以改善。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追求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兼顾到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才能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稳定是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只有稳定,才有可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更要强调稳定。当然,真正的长期的稳定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和安居乐业的基础上,必须通过改革、通过发展来解决稳定问题。

(二)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

要继续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统一改革思想、凝聚改革共识、协调改革思路、配套改革措施、规范改革行为。既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又努力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有机衔接、协调推进。

要切实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是统筹兼顾的发展。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要始终保持社会稳定。应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维护稳定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努力把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要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社会组织,增强其服务社会的功能;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不仅要关注人民群众眼前的切身利益,抓紧解决各种民生问题,而且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使改革发展兼顾到不同阶层的利益,照顾到各方面的关切,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最终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落到实处。

三、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强调在改革开放中我们既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又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保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始终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沿着正确的航向顺利推进。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中,我们始终注意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对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创造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要紧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这是我们党的一条基本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鲜明特色。

这是党的目标使然。党章中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共产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就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党的伟大事业。

这是党的地位使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把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上来,并为之而奋斗,就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通过党的正确的政策方针的制定、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这是党的建设的目的使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目的。推进党的建设,就是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一致,着力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这是与时俱进的要求使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党的建设也必然要与时俱进。我们党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二)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四个方面。

把握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体人民受益,这是最根本的方向。在这一方向指引下,我们党紧紧抓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个重点,不断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相互协调发展。

制定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的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进一步提高制定正确政策的能力,政策的指向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政策的内容要充分体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是否真正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根本标准。

整合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和优势,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各种力量得到有效整合,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整合力量的过程,是一个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整合和组织整合的过程。应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形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营造环境。通过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来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通过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加强法制建设,来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通过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来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要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选择,是完成党肩负的执政使命的现实需要,是适应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变化、切实解决党的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这就是:“一条主线”,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五个重点”,即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六项任务”,即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一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发扬优良传统与坚持开拓创新的统一,是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行动纲领。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来源:《改革开放论》

原标题:《【教育整顿学习——改革开放史】保证改革开放健康发展的宝贵经验(十一)》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