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愚园路上新人类采访系列001 | 嘟嘟:我为什么喜欢把画廊开在社区

2021-04-04 13: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前面说:

愚园路成为一条网红街,离不开许多网红店;愚园路的魅力在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在于生活美学街区的时尚潮流;在于守望着“城市人的乡愁”的原住民和常住民,也在于“创造城市乌托邦”的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移民和新人类。《愚园路上》公号今起推出“愚园路上新人类采访系列”。

001号受访者:

Fiu Gallery飞哟画廊创始人俞沁润(嘟嘟)

【嘟嘟的故事】

六年前,嘟嘟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毕业,当时梦想做艺术家的她,人生的第一个藏家是伦敦艺术大学的校长,受到满满鼓舞,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踏上了回国的路。结果回国发现没有任何艺术资源,处处碰壁,在不停的挫败中,开始渐渐的怀疑自己,怀疑艺术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自己创作的艺术又能为这个世界带来改变吗?答案是:不能。

就在她陷入一片迷茫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影响一生的艺术家:oscar murillo——获得过艺术界奥斯卡奖the turner的最年轻的获奖者,oscar murillo小时候和爸爸以难民的身份从哥伦比亚逃去了英国,几乎所有艺术创作都是来源于自己的经历。他告诉嘟嘟:沁润,你要是想做一名艺术家,你必须了解自己的国家。

之后,嘟嘟参与了oscar murillo的公益艺术项目frequencies project,这个项目至今去过全球六十多个国家,邀请了超过十万名学生参与其中。项目非常简单,就是去学校,用干净纯白色的布包裹住孩子们的课桌,将课桌变成画布,并且告诉孩子们在艺术的世界里没有对错,没有美丑,没有规则,维持半年的时间再拆除,将画布回收。在oscar的资金支持下,嘟嘟花了两年的时间,几乎走遍了中国的每一个省,带领三万多名小朋友一起参与了这个公益的儿童艺术治疗绘画项目,希望消除大家对艺术的偏见,艺术教育不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成为艺术家,而是让每一个人有机会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特点。

两年的环游经历,重组了她对中国的认知,嘟嘟经历过失联16小时穿越无人区,抵达青海孤儿学校的惊险,在那里,遇到了正在拍摄孤儿学校纪录片的藏族导演,他已经在学校生活两年了,每天跟拍采访不同孩子的故事。在这所学校里,孤儿们是幸运的,因为有一个爱他们的校长爸爸,他用十二年的时间,靠社会捐助一点点把校园建了起来,给了青海的孤儿们一个漂亮的学校。最让她吃惊的是,孩子们初中毕业之后,校长还是会以学校的名义继续资助他们上高中,上大学。每年,他都需要靠自己的能力去筹集130万左右的钱,支持孩子们的费用和老师的工资,这所学校的孩子学习成绩都非常好,甚至成了当地的重点学校,这里的孩子们会藏语、中文和英语,他们用不同的语言在画布上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故事。

这两年里,嘟嘟去了上海的国际学校,云南的边境留守学校,陕西的死刑犯学校,河北的残疾人学校等等上百所学校邀请孩子们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去,了解中国艺术教育的现状。看到孩子们在画布上的创作,嘟嘟发现艺术的魅力并不是只关乎技巧,绘画不在于你画得有多像,画得有多美,当你画画的时候,艺术与生活是相通的,你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抒发自己,学会对生活的观察。艺术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本身的样子。在嘟嘟24岁那年,她在孩子们的身上看到了艺术存在的价值,艺术是属于大众的,她特别感谢这段经历。

完成这个项目后,她决定和朋友一起开一家自己喜欢的年轻画廊,取名叫fiu,希望可以成为大众和美术馆之间的桥梁,引起大众对艺术的兴趣,慢慢愿意走近艺术,了解艺术。

【问答】

问:为什么会选择把画廊开在愚园路上?

答:特意选址在上海的愚园路上,是因为这里充满了生活的市井气息,附近的爷爷奶奶,放学的小朋友,还有年轻人都成为了画廊的客人,我们对老人和孩子免费,也欢迎带宠物来看展。在一开始为画廊选址的时候,我们就没有考虑艺术园区,因为不够贴近普通的大众,我喜欢把画廊开在社区里,有生活气息,足够贴近大众。我们画廊的目标人群是不了解艺术的年轻人,还有爷爷奶奶和小朋友,吸引大众是需要努力的。愚园路上住着很多知识水平很高的老人,有的老人看完展还会写博客,配上背景音乐,在网络上分享感受。很开心看到大家生活在艺术生活中,我们希望从各种角度来消除大众和艺术的距离感。有小朋友穿着外星人的装束过来,还有小朋友带着画本过来临摹,曾经有位头上绑着绷带的年轻人在大人陪同下来看卤猫展。后来我们看他微博才知道,他刚做完开颅手术,受到很大的人生打击,生病期间卤猫的作品给了他很多支持和力量。

问:经常看到年轻的女孩网上预约后排着长队等候进画廊,很符合体验经济的特点,fiu gallery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画廊?

答:一般画廊的运营方式,必须有藏家的资源。所以开画廊的很多是艺术二代或者本身就是艺术家,但fiu画廊是通过有趣的展览内容加上网络效应,来获得大众的传播。目前在办的太平鸟与rick and morty的联名展,以前还有做过素人艺术家展、澳洲最大cdg藏家dot comme的时尚收藏展,插画师卤猫的个展,引起了大量的关注。

艺术将来一定会分级,最上面是几千万的交易,往下一定是艺术商业的环节,fiu画廊走单价低数量大的概念,特别适合90后群体,我们把艺术日常化。开店一两年主要做内容,文化产业不可能一开始就盈利,我们2019年做了20场活动和展览,我们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线下做饱和了,就更多往线上发展。目前画廊已经开始盈利。Fiufiu其实是⼀家复合型的艺术策划公司,也是⼀个多元交互的年轻艺术空间。我们与艺术⽂化机构、政府、商业地产和零售品牌、当代新锐设计师们跨界联合,⽤最简单有⼒的⽅式将艺术赋能在⽇常⽣活的各个环节,拉近公众与艺术的距离,培养⼤众对泛艺术⽂化的认知与⾼频次的消费能⼒,建⽴⾼黏度的优质社群。我们是一家年轻且贴近生活方式的画廊,想要成为大众生活和美术馆之间的桥梁,想要引起大众对艺术的兴趣和好奇。我们不需要大众对艺术有深刻认知,只希望能培养大家对泛艺术文化的了解。我们相信,无论未来身处什么样的行业,都离不开创造力,因为各行各业最顶尖的人才都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人,没有艺术就没有创造力,艺术让一切都充满了可能。

问:你在伦敦也生活过,能和上海作些比较吗?

答:我是温州人,从小就来到上海,后来才出去读书。20岁回到上海生活,刚从伦敦回国时落差很大。伦敦是艺术家生活最理想的城市,艺术过于饱和,出门吃个饭马路上就可以看到行为艺术,当时上海西岸才刚刚开始建设。六年过去了,感觉现在的上海和伦敦越来越没差别,上海住得很舒服,我经常叫国外的朋友快些回来。对于懒人来说呆在国外很惬意,但要做些事情还是回来好,会有成就感。国内的艺术市场才非常初步的刚刚开始,未来需求会很大。上海这个城市本身就很人性化很温暖。

Fiu Gallery团队合照

问:你对愚园路未来的想象是什么?

答:听你介绍了愚园路的这些历史故事和社区邻里关系,我更喜欢这条街了。改日我也要去走一走。我很享受愚园路目前的状态,自然融入的生活状态。街上有很多有趣的店,比如愚巷那边的Randomevent,就是家很特别的店。如果国外艺术家来上海,我经常邀约他们来愚园路住一个月,在这条街上进行创作,一起走完整条街。我很喜欢这里,我不想离开,招商的公司对我们也一直很支持、很理解,一直宠着我们,我现在就怕涨租金,如果涨租金,你能帮我说说话吗?

(整理:马晴)

后面说:

2017年的fiufiu

2021年的fiufiu

飞哟画廊的所在地,记忆中是长宁区公安分局的看守所,谁也不曾想,它会华丽丽转身为一家年轻人创办的复合型艺术空间。这就是愚园路城市更新的传奇之处。我们在追寻旧的“起源”的同时也在认识新的“开端”。当奇装异服特立独行的“Z世代”和带着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起出现在fiu gallery飞哟画廊中,一起在装满黑白圆球的场域中滑梯打卡时,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亲密碰撞的异质文化,一个勃勃生机充满希望的城市。生活需要“他者”,美学也需要“他者”。著名的城市人文学家芒福德曾经说过:城市不仅仅是居住生息工作购物的地方,更是文化容器,是新文明孕育之所。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是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新文化。愚园路的社区文化实践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这也大概就是雅各布斯所欣赏的,街边的芭蕾。

作者简介

徐锦江

城市文化研究学者。著有《愚园路上》《愚园路》《愚园路•百年纪念版》,辟上海路史研究一格,上海电视台据此改编成三集纪录片。

识码购书

《愚园路》纪录片在线观看

《愚园路》上集《洄流》

《愚园路》中集《时刻》

《愚园路》下集《呼吸》

读者反馈邮箱:bikey@paiqiwenhua.com

版权所有,欢迎转载或纸质媒体使用,请与本公号接洽授权。

公众号推广|李瑛珺&李乐祺

公众号编辑|吴迪

公众号设计|TheIK

咫尺弄堂走到底,百年市井皆成戏

原标题:《愚园路上新人类采访系列001 | 嘟嘟:我为什么喜欢把画廊开在社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