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了群众脱贫,广东梅州平远这两位党支部书记这样做...

2021-04-06 21: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编者按:

近期,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圆满完成全县12个镇143个村(社区)的“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选优配强“两委”班子,特别是党支部书记。这其中,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支书”初心不改,连任奉献;一些年富力强、思想解放的新支书踊跃参选,为新农村带来新气象;一些热心乡贤反哺家乡,成为带领家乡振兴发展的“领头雁”……

步入“十四五”,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虽然如期完成,但如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仍是未来“三农”工作的重点。日前,记者分别走访两名党支部书记,记录下他们乐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故事,就如何为“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工作起好步、开好局,助力乡村振兴增赋强大动能挖掘出鲜活案例。

下黄地村党支部书记李岸:乡贤回乡“治穷病”

↑李岸(中)在制茶车间与村民一同查看春茶加工情况。(朱双玲 摄)

不惑之年,李岸作出人生抉择。身上不见了西装革履,取而代之的是一件沾满泥土味的薄衬衫;拿掉了“老板”的头衔,整日跟乡亲们忙碌在茶田和车间,甚至走进带货直播间;他从梅城的大厦“挪了窝”,一头扎进平远县下黄地村两层楼高的村委会……

2020年10月,李岸从广东威华集团工程公司总经理到下黄地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转变,连乡亲都替他“不值”。老书记谢勇烈劝他:“村支书不像老板好当,麻烦事多,工资又少。你每星期只能回一趟梅城的家,小孩又刚上小学,能顶住压力吗?”

面对乡亲的不解、家人的反对,李岸回答得毅然决然:“不后悔。我生在下黄地村,自个富裕了,不能忘家乡。五年时间,我要和乡亲齐心,让家乡变个样!”

立志为家乡治好“穷病”

平远县热柘镇下黄地村,坐落在距县城30公里外的小山坳里,被崇山峻岭阻隔,基础设施薄弱。直至2020年以前,这里仍是省定贫困村。

村里有多穷?面对提问,李岸皱起眉头,仿佛无数回忆涌上心头,滔滔不绝起来:小时候,上学要渡河,可上边没有一座桥,只能叫大人把我们一个个背过去;水果是稀罕物,记得有次过年,我得到一颗橘子,一直放到发霉也没舍得吃……

“那时,乡亲争着离开村子,都想摆脱‘穷病’。”李岸说。坚信读书改变命运,14岁那年,奋力拼搏后的他考上了圩镇的初中。第一次离开村庄,车水马龙的圩镇、琳琅满目的商铺,让这名“山娃子”瞠目结舌之余,也在心底埋下梦想:家乡也能这样“发达”就好了。

省城学有所成后,李岸进入广东威华集团,并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背井离乡,从圩镇到市区,从市区到省城,一幕幕现代化城市的新貌冲击着他的心灵,却更坚定了他“回家”的信念。“在外多年,我时刻挂念着下黄地,想力所能及地为家乡摘掉穷帽子。”

20年间,他发动企业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反哺家乡。心知下黄地村交通闭塞,村民出行不便,他自筹资金新辟一条2.7公里的村道,缩短了到县城一半车程;眼见贫困户还住着漏雨的破房子,他就发动威华集团李建华董事长为28户困难村民新修住房,让乡亲们住得放心……

然而,李岸几番回家后却失望发现,乡亲们的贫困面貌仍没有多大改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前,我光想着拿钱帮村里办事,把路也修通、桥也修通了,可乡亲们落后的思想却没能通。守着绿水青山,大家找不出致富的门路。”李岸说。

2020年,他正式从企业辞职回家,决定发挥自身从商经验,帮助家乡打通致富的门路,彻底治好“穷病”。

八星茶拓开致富门路

企业家出身的李岸深知,想要帮乡亲们奔康致富,村里得有过硬的产业。捧着热茶,他同老书记谢勇烈一合计,两人不约而同将目光落在杯中的“土茶叶”上。

下黄地村是传统制茶村,自清代起就家家种茶。“从前村子里啥都缺,偏偏茶叶不缺,人们把春茶运到集市上换盐换米。”李岸说。可如今,名噪一时的下黄地茶因为工艺落后、产能低下,加上质量良莠不齐、缺乏品牌,早已经被市场淘汰。

如何为茶产业破局?不需李岸再多解释,就在记者眼前,一切渐有答案。

春光融融,正是春茶开采季,到处是忙碌的身影。“书记,我把今年家里1200斤茶青带来了。”刚下茶山,村民吴先景就一脚踏进村委会。他和村里上百户村民一样,将自销后仍有余的茶青以每斤15元卖给合作社统一销售,解决了长久以来的销路难题。

楼下,自动化的茶叶筛选机、发酵机已经开动,满室茶香飘溢。“2020年,我们通过百企帮百村筹资1000多万元在村委会建立制茶车间,规范生产标准,提高生产效能。特别是有了筛选机,2天就能筛完5000斤干茶。这在过去,得发动全村200多户茶农用簸箕选上小半个月。”边走边看,李岸指着眼前这些“大家伙”,向记者一一介绍。

村委会门前,悬挂着平远县热柘黄地八星茶业有限公司的崭新牌匾。里间,工人忙着为今年春茶统一包装,贴上醒目的“八星茶”商标。“为什么叫八星茶?这是由于村里共有八个姓氏,寓意着我们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要一起奔康过上好日子!”李岸笑着说。

去年开始,为帮助八星茶拓开市场,李岸还在办公室架起手机直播设备,亲自“吆喝”。“村里请不起专业主播,我就自己为八星茶代言,没想到效果还不错,现在我们有三成茶叶都是通过线上销售出去,甚至卖到了香港。”他自豪地说。

2020年,下黄地村销出1.4万斤茶叶,产值达500多万元,直接带动170多户村民参与种植。八星茶品牌愈打愈响,乡亲们的信心也越来越足。2021年,全村新种茶叶270亩,总种植面积突破600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乡亲们富了,他却“穷”了

下黄地村的事业正蓬勃发展,李岸看在眼里喜在心。可聊起总经理到村支书的身份转变,李岸坦言,确有诸多“不适应”。

“铃铃铃!”一天半夜,熟睡中的李岸被来电惊醒,把手机凑到耳边,传来脱贫户李珍超的声音:“书记!我邻居李标华家里老人从床上跌下来了,我可真不知找谁,您能过来帮我吗?”接到电话后,李岸立马从床上爬起,披星戴月赶到李标华家,帮他将老人抱回床上。如今回忆起这件事,李岸还苦笑说:“我以前对自家父母都没有那么好。”

更多“鸡毛蒜皮”的苦差事让李岸这名“乡贤支书”应接不暇,却没打消他的积极性:“既然我选择承担这份责任,就要付出全部的真情,把乡亲们服务好。”

所幸,李岸的无私和尽职渐渐被乡亲们记在心里,对他所主导的新农村建设也愈发支持。过去,下黄地村的引水工程、村道拓宽等都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老大难”,牵扯起多家矛盾。李岸上任后,凭借耐心慢慢把村民的思想做通了,各项工程纷纷提上日程。正如李珍超感慨:“不夸张地说,现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村民都对李书记百分百支持,咱信得过他!”

↑热柘镇下黄地村新貌。(袁志鹏 摄)

傍晚,李岸领着记者行走在崭新的河堤路上,亮堂的路灯映亮了两岸青砖黛瓦新房的外立面,映亮了绿油油的田野,以及往来散步的群众的笑脸,一切欣欣向荣。他跟记者开玩笑:现在乡亲们富了,我却穷了!“以前我在企业年薪百万,现在当支书月薪三千。但我认为‘穷’得心甘、‘穷’得值。看着家乡一天天变好,我没有遗憾。”他笑着说。(傅思林 朱双玲)

东片村党支部书记刘昌隆:扎扎实实继续干

走进大柘镇东片村,一个身着迷彩服的“大叔”在该村仙湖察看圳道清淤和通水情况,这便是该村的党支部书记刘昌隆。“近期干旱少雨,村民农田灌溉难,必须得把水通上。”刘昌隆说。

“要把为村民服务的责任担起来。”这是他在1995年进入村干部队伍时的信念。今年是刘昌隆担任村干部的第26个年头,也是他担任村支部书记的第8个年头,如今,他初心不改的同时也有了新的打算。

恪守初心务实为民在村头

来到东片村,一座崭新的桥梁“东片桥”架通了村庄的一河两岸。东片桥是进出村子的必经之路,去年9月,该桥桥墩塌陷,岌岌可危。刘昌隆快速反应,在现场设立警示标志,并将情况上报县、镇。10月,施工单位便进驻东片村进行拆桥重建。历时仅4个月,宽10米、双车道的桥梁于今年春节前竣工通行。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刘昌隆就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的工作重心。“我从2014年开始担任村书记、主任,补短板、强基础是我的任期目标。”刘昌隆介绍,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村里陆续建设护沙陂,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实施仙水塘引水工程,保障村民农田灌溉;与东兴村、程北村协作共同扩宽了程榕路,让周边群众通行更便利;修缮原镇东村委门口禾坪,供村民休闲健身……

“村民”二字一直作为刘昌隆履职的对象放在他心上。去年6月8日,暴雨袭击平远,东片村是受损最严重的村庄之一。在雨声中一夜难眠的刘昌隆,当天早上6点便起身巡村。来到东溪居小组,眼见洪水漫入民居,79岁村民林新凤在水深齐膝的平房徘徊,情况紧急。见状,刘昌隆立即用摩托车将其载到村委会二楼避险,随即折返东溪居。不料途中大水横冲道路,刘昌隆的摩托车熄了火,手机也被浸湿。想到还未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村民,刘昌隆徒步涉险,领着村“两委”干部敲响铜锣,挨家挨户劝说,最终69户140名村民得到安全转移。

↑刘昌隆(中)在森林防火检查站开展防火宣传。(朱维佳 摄)

“当时太危险了,还好刘书记及时提醒,不然后果不敢想象。”村民刘海章回忆起这场水灾仍心有余悸,他说,当排除险情回到家清理狼藉时已是傍晚,是刘昌隆前往察看,并将他们一家四口领回刘昌隆家吃上了热乎的晚饭。

洪水消散,却给村里留下一堆“烂摊子”。在刘昌隆带领下,村“两委”多方争取支持,将600亩受损农田,痷坑子村道13处山体滑坡,大窝里山塘、仙湖陂、仙水塘引水工程水圳共14处堵塞圳道等一一修复或重建。如今,村子已无受灾痕迹。

连挑重任谋划新篇再出发

东片村土壤湿润冷凉,适合种植大蒜。当地农户大多会在秋季稻谷、花生收成后,在田间种上大蒜。长期以往,种植大蒜成了当地农户每年的晚造作物。

刘昌隆深感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他思索着如何将产业优势发挥到最大。他积极向上申报,2019年,东片村大蒜种植被纳入县“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接着,依托项目的开展,村里大蒜连片种植农田的机耕道路得到拓宽,灌溉圳道得到维修,大蒜食品加工厂也获得更新设施设备的支持。

↑刘昌隆(右)到大蒜加工厂了解生产情况。(朱维佳 摄)

今年初,东片村的大蒜收成好,全村去年冬种下的120亩蒜头为村民们带来约130万元的收入。“我们农村最重要的是要让农民有活干。”刘昌隆说,除了继续鼓励更多农户种植大蒜,扩大种植规模外,还要升级深加工与销售模式,辐射带动东片村及周边村农民的农产品销售,把“东片农特产”做强做大。

村民日子过好了,村庄的容貌也得提升上去。“接下来要把农房外立面搞上去,给村民的房子穿衣戴帽。”刘昌隆说,全村共570户村民,近期通过摸底调查,上报了301户房屋外立面改造计划,将于今年开始陆续实施。此外,村里还规划了麻田岗至上榕树、村委会至新兴队等多条道路建设、河堤绿道修建等等。

“让东片村成为风景优美、环境整洁、乡风文明的宜居宜业新农村,让东片村民过得更舒心、更幸福。”刘昌隆谈及村里发展规划,微笑着感慨道:能连任三届村支部书记,是村民给予的信任,不能负了他们,要扎扎实实继续干。

梅州日报特约记者:朱维佳 朱双玲 谢红燕 钟阳彬

编辑:杨乔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