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潜江党史学习教育线路公布

2021-04-06 17: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引导党员干部群众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统筹全市红色阵地,拟定了

“深入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

党史学习教育线路方案

↓↓↓

“两李”故居(瞻仰“两李”纪念碑,学习中共一大史)——市博物馆(参观学习)——市烈士陵园(缅怀先烈、敬献花篮,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渔洋镇拖船埠(学习了解潜江红色革命历史)——老新镇徐李中学参观刘赤生革命精神陈列室——熊口镇红军街(参观红军街革命旧址)——田关红军闸(学习了解红军堤和红军闸的历史)——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学习了解江汉石油大会战历史)

说完线路

下面给大家

介绍一下吧~

“两李”故居

“两李”故居,位于园林办事处袁桥村。

“两李”生平事迹:

李书城

李书城(1882—1965),湖北潜江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赴日本东京弘文学院留学。1903年参与创办《湖北学生界》,任编辑及主要撰稿人并参加拒俄义勇队。同年归国,参加武昌花园山聚会,负责秘密联络新军。1904年再赴日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及铁血丈夫团。1908年归国任广西陆军干部学堂监督,后兼陆军小学堂监督,暗中发展革命势力。1911年进京,任军咨府第五厅科员兼官报局副局长。武昌起义成功后,任战时总司令部参谋长,协助黄兴指挥汉阳保卫战。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处军事组长兼陆军顾问官。南北议和后,任南京留守府总参谋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任广州护法军政府军委会委员。1921年支持和帮助胞弟李汉俊在上海发起建党,中共一大在其家中召开。抗战期间,李书城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做了许多上层人士的工作。1948年与张难先等在湖北发起反蒋和平运动。1949年后任农业部部长。1965年在北京病逝,终年83岁。

李汉俊

李汉俊 汉族,1892年农历3月生,湖北潜江人,原名李书诗,号汉俊。1920年8月参与发起成立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自动脱党,被开除党籍),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工科毕业,大学学历。

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同年底回国到上海,为《星期评论》撰稿人、编辑。1920年和陈独秀等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创办《劳动界》周刊,任主编。同时担任《新青年》编委。1920年底任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代书记。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春离开上海到湖北武汉,在武昌中华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自动脱离党组织。1923年参加京汉铁路总同盟大罢工。后经其兄李书城介绍在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教育部、农商部任职。1924年中共中央鉴于其自动脱党,正式开除其党籍。1926年曾任湖北各届欢迎北伐军代表团副团长,随之加入国民党,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秘书、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1927年7月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改组,任改组委员、青年部部长。1927年12月17日在武汉被桂系军阀胡宗铎部杀害。

注:李汉俊自动脱党后,由于消息隔绝,在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仍被选为中央后补委员。1952年8月15日,毛泽东主席为李汉俊家属签发了第0011号“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证书上写着:“李汉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祟”。李汉俊是党和人民永远值得怀念和敬仰的功勋人物。

潜江市博物馆

潜江市博物馆是一座地方历史性综合博物馆,坐落在美丽的江汉平原明珠——潜江市章华南路27号,筹建于1984年,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是国家三级博物馆之一,是潜江市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博物馆展览大楼是当代仿古建筑,庄重而雄浑,馆藏文物1546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92件套,荟萃了江汉平原上几千年的文化遗产。

博物馆展览大楼共三层,常年举办有《梦泽逶迤潜江历史陈列展》《故国神游》《岁月铭记潜江革命历史陈列展》等固定展览,从而把厚重的潜江历史和光荣的革命斗争史以及富有水乡特色的潜江民间民俗文化生动形象的展示在世人面前,年接待观众约10万人。

1998年被湖北省授予“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2年被湖北省授予“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2002年潜江市博物馆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2003年,潜江市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先进县”;

2013年,潜江市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三级博物馆。

潜江市烈士陵园

潜江素有“水乡园林”之称,潜江人民崇文厚德,创新图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潜江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出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兴中会”重要成员、庚子起义首领傅慈祥,“日知会”总干事、辛亥革命先驱刘静庵,中华民国开国元老、新中国首任农业部长李书城,中共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革命烈士李汉俊,无产阶级革命家、国务院首任监察部长钱瑛,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领苏宏道、曾辉煌、朱声达、周家美、祁开仁等。革命战争年代,潜江人民积极参军参战支前,有1万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中有: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先行者、中共龙湾区委书记刘赤生,潜沔农民运动领袖、首任中共潜江县委书记胡幼松,抗日英雄张坤伦,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团政委陈鲁炎等。新中国建立以来,有不少潜江儿女为保家卫国、维护人民利益壮烈牺牲,其中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空军河南某机场副站长张孔铨,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战功的炮兵战士冯秀凯,舍生救火的青年但召仁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潜江烈士理想坚定、爱国爱民、顽强拼搏、大义凛然,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市烈士陵园坐落于市森林公园东北角,南北朝向,占地15180平方米。园区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潜江著名烈士雕塑像、烈士英名纪念墙、集中安葬烈士墓群、烈士纪念馆等建筑,并搭配有相应的绿化带、景观池、英烈亭等设施,是全市人民缅怀先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渔洋镇拖船埠

古老的拖船埠,位于潜江县城东南22公里处,与监利、沔阳交界的地方,原名高岭垸。渔洋镇拖船埠,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村镇,在潜江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大革命时期,这里发展了潜江第一批中共党员,建立了潜江第一个党小组和潜沔地区农民协会,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大革命失败后,这里举行了秋收暴动和年关暴动,建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五军、湘鄂西第一个边区红色政权——沔西区苏维埃政府、中共监潜沔中心县委、中共潜江县委、潜江县苏维埃政府和潜江县赤色游击大队,是潜江土地革命的领导中枢,拖船埠成了潜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源地——红色摇篮。

贺龙驻军旧址——拖船埠祖寺殿

1928年春,贺龙从湘鄂西率部来到拖船埠建立革命根据地成立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部所属(作战部、参谋部、后勤部、军械库)设在祖寺殿,贺龙在祖寺殿居住长达八个月之久。钱瑛(湘鄂西保卫部部长兼潜江县特委书记)亦住在祖寺殿;潜江首届县委书记胡幼松在殿设立办公室近两年。成立农协会、暴动队、纠察队、基干队、造船厂、五军军工袜厂、军工医院、列宁小学,厂长、医生、教师等工作人员均住在殿内寮房中。

鄂中沔西苏维埃政府挂牌在祖寺殿。在大部队转移时,拖船埠和总口地区700多名将士随军在祖寺殿前召开大会。(后捐躯89名,其中拖船埠77名)。

为了继承和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纪念贺龙元帅等老一辈将士出生入死,历经坎坷,匡扶国土的卓越贡献,在此重修祖寺殿,并为贺龙塑像立碑,以示纪念。

老新镇刘赤生革命精神陈列室

刘赤生,又作刘赤声,号慈生,参加革命时,取“传播赤色声音”之意,更名为赤声。1902年出生于江陵县(现潜江市)徐李市刘家老台一个地主家庭。1922年考入北京私立中国大学。在校期间,他从事革命活动,宣传马列主义。1925年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14日,刘赤生与妻子陶元柏,为了掩护同志和群众被捕。在狱中,刘赤生同志英勇顽强,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人高尚的革命气节和品质,于1928年2月15日(正月十七),壮烈牺牲。

熊口镇红军街

熊口镇地处江汉平原中心、潜江县城西南,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形成于明朝嘉靖年间,1368年兴集,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繁华的集贸中心。四乡村台群落,人烟稠密,土地连片,湖汊遍布,东有武汉,西有沙市、江陵,屯兵此地,既可截断长江要害,又能威逼武汉,给敌人以极大的威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意义极为重要,是理想的战略后方基地。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就曾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豫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贺龙、段德昌、周逸群、贺炳炎、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深深的战斗足迹。

熊口集镇的原貌为三条主街,即红军街、步行街、河街。街、巷相连,交错相通,街面全用青石板铺筑,街道两旁民宅均属大小店铺。文革时期,部分青石砖被挖走,30%的旧址已经撤换、改修。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1983年潜江县文物普查时将红二军团部、红六军军部、红三军军部及新四军豫鄂边区襄南军分区司令部等48处旧址公布为“潜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熊口红军街”公布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将街内的“红二军团部旧址、红六军军部旧址”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街原名后街,位于熊口镇的中部,该街呈南北向贯穿整个熊口镇。全长500m,占地面积为22500平方米,因土地革命时期,贺龙率红军战斗、驻扎在此街,而得名。1984年11月12日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在潜江熊口镇视察工作时,亲笔为“红军街”提写了街名。

田关红军闸

由于此地是扼四湖地区上段1000平方千米(包括400万农田)的咽喉,故以田关相称。1931年贺龙率红三军进驻潜江熊口镇,恰遇田关附近东、西荆河溃口,贺龙亲率红军部分官兵和当地群众在此筑堤十华里,即今东荆河田关堤,群众称“红军堤”,1960年和1965年先后建的闸为红军闸,并立碑纪念。度假区由“一河(田关河)两岛(田关岛、刘岭岛)”组成,俯瞰恰似“一龙戏二珠”。其中田关河全长30千米,田关岛位居龙头,直插东荆河,占地33万多平方米;刘岭岛地处龙尾,濒临长湖,占地约40万平方米。其过河索道、人工水杉林等构成独特的河滩风景。

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

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占地面积227.32平方米,于2015年重新修缮,从指挥部、大会战、石油人三个主题共布展图片、文献资料、文物等200余件,展现了江汉石油勘探会战的历程,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

1969年6月,在党中央做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决策的大背景下,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江汉地区开展石油会战。同年8月1日,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成立,国家部委、武汉军区、地方政府及各石油单位实行全国“一盘棋”、行业大协作,抽调精兵强将参加石油会战。百余台钻机汇聚江汉,12万石油铁军、转业军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会师江汉,在江汉盆地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石油大会战。1972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撤销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成立江汉石油管理局。3万名职工成建制调出,支援胜利、长庆、大港、华北、吉林、辽河等油田建设。同年5月,历时两年10个月、1000余天的江汉石油勘探会战正式结束。

江汉石油勘探会战是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会战,对开发“三线”、巩固国防,改善我国工业布局、加快石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原标题:《潜江党史学习教育线路公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