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调研专辑⑧ | 江西乐安:旅游扶贫开拓发展新路径

中国发展观察
2021-04-06 22: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原创 杂志社调研组 中国发展观察

在脱贫攻坚中,许多地方都想到了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利用当地优异的生态资源和独特人文资源,变资源为资本,不仅能够较快改变家乡的面貌,还使贫困群众获得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初衷虽然良好,但美好愿望和美丽现实之间,还有一段很长很艰难的距离。

如何找到一条适合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和脱贫相结合之路,成为很多地方亟待破解的难题。

常言道,办法总比困难多。对于这个难题,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通过多年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江西省乐安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经过艰苦、踏实、富有成效的脱贫攻坚,2019年4月,乐安县终于摘掉了贫困帽。

他们的答案也许不是最优解,却是自己踏踏实实从实践中得来的,契合了当地的现实条件。对于正在苦苦寻求破解之道的地方来说,乐安县如何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扶贫脱贫,其经验和发展路径值得借鉴、深思。

2020年11月,《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专题调研组(以下简称“本刊调研组”) 走访了乐安县,对当地在旅游扶贫方面的做法进行了深度调研,希望以此为更多地区乡村振兴新途径的拓展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照样本。

以“旅游+视野”,激活旅游要素

熊国莲是乐安县金竹畲族乡大通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 前几年,熊国莲也随丈夫一起外出打工。由于家里老人孩子无人照料,她只好回到了村里。

大通村地处乐安县深山腹地,基础设施条件落后、集体经济薄弱、贫困发生率高, 2017年被列为江西省269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熊国莲家也是贫困户,家里只有妇女、老人、儿童,一家人的生计只靠熊国莲丈夫在外打工的那点收入维持,日子过得极为艰难。

但这样的状况,从2018年开始逐步得到了改观。本刊调研组了解到,大通村的改变,始于乐安县委书记彭银贵的一个创意。大通村在乐安县属于重点扶贫对象,也是彭银贵的挂点的扶贫村。

大通村山多地少,仅靠农业很难走出贫困。但是彭银贵也发觉,村里的自然景色非常优美,虽然位置有些偏僻,却处于乐安县的金竹飞瀑景区范围之内。如果能把去参观飞瀑的游客吸引一部分到大通村来, 不就为大通村找到了一条借力旅游的发展之路?

可是如何才能把原本去参观飞瀑的游客吸引到偏僻的大通村呢?超出很多人的预料,彭银贵看上了村里的一面面房屋外墙。他觉得,没有吸引游客的风景,那就创造一个风景出来。大通村是一个畲族村庄, 房屋外墙上如果全部画上畲族风情浓郁的彩绘,岂不就是创造出了一个景点?

在彭银贵的谋划下,2018 年,乐安县启动了大通彩绘村的建设项目。县里与南昌大学等单位合作,在村民房屋外墙,画上了“ 倚窗畲族少女”“振翅的凤凰”“畲族小伙渔猎场景” 等3000多平方米的彩绘。同时结合彩绘村建设,对大通村进行了全面的村容村貌改造提升,利用村中边边角角的菜地、空地,建起了花园、绿地和停车场;将闲置的房屋改造成游客服务中心、民宿、酿酒坊、乡村振兴研习社。经过两年的建设,这个深度贫困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幅幅洋溢着浓郁畲族风情的彩绘墙,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大通村成为乐安县的“彩绘第一村”“网红打卡地”,并成功晋级“4A级乡村旅游点”。

大通村向彩绘村“蝶变”的过程中,熊国莲家的生活也得以根本改观。她利用自家房屋开办起农家乐,向前来参观的游客提供地地道道的农家饭。土鸡、土鸭全部自己散养,青菜就产自自家地里。她甚至都没有固定的菜谱,“客人想吃什么就去地里看看,看上什么我就做什么”。

据熊国莲向本刊调研组介绍,她家养了200多只鸡鸭, 加上餐饮收入,目前仅靠节假日营业就能收入四五万元。这个收入,她在家门口、靠她一个人就能获得。因为彩绘村建设,她家的经济状况大为改善,她也有余力拿出更多时间照顾老人和孩子。

熊国莲一家的变化,是大通村走出贫困的一个缩影。本刊调研组了解到,大通村有四五户村民利用自家房屋办起了农家乐、民宿。还有村民看到来村里的游客喜欢吃稻花鱼,就在家里的承包梯田里养起了稻花鱼,仅此一项,全年就增收5 万多元。

彩绘村这个创意让深度贫困村大通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而在彭银贵看来,很多地方的旅游要素就摆在那里,关键是如何去激活。

彭银贵向本刊调研组介绍,乐安县地处山区丘陵腹地,不靠海不沿江,没有铁路和机场,交通有些不便,但是乐安县却拥有实实在在的、丰富的旅游资源。

简单来说就是“ 多彩乐安”,具有“红色、绿色、古色”的“三色”之美。

所谓“红色”,乐安是一块红色的圣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王稼祥、陈毅、方志敏、李文林、曾山等曾在这块红土地上留下光辉足迹。至今乐安还保存有4100多条红军标语,有“红军标语第一县”之称。

“绿色”,乐安是一块绿色的翡翠,当地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山地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7.8%,森林覆盖率达70.24%, 高出江西省平均水平7.18个百分点,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评为“中国天然氧吧”。

“古色”,乐安是一座千年古邑,建县于南宋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境内古村古迹众多、非物质文化遗存丰富,历史文化氛围浓厚,全县有20多个传统古村落,乐安傩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吹会、装故事、罗陂庙会、蛋雕被列入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三色”,成就了乐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乐安还是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江西省第二批生态文明示范县, “乐安竹笋”是中欧互认地理标志产品,“乐安花猪”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乐安的中药材、双孢菇、绿色有机稻、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势头也非常强劲。

彭银贵认为,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特色产业,都可以纳入“全域旅游”的范围,成为重要的旅游要素。乐安县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跳出了为旅游而旅游的狭隘观念束缚,在“旅游+”的视野下,注重旅游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跨界整合,大力推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有效激活了乐安县的旅游要素。大通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看似是得益于一个“金点子”,其实是“旅游+” 以及“景村一体”综合效应的呈现。而这样的例子,在乐安县还有很多。

景村一体,旅游与扶贫深度融合

在乐安县,旅游既是产业, 也是扶贫脱贫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乐安县的许多贫困村位于深山区,一方面,这些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常常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但另一方面,这些村大多有优美的景色和宜人环境,天然具备旅游开发的优势。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乐安县的旅游开发主动向贫困村倾斜。自2014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 乐安县精准识别了贫困村69个,贫困人口9825 人,其中旅游扶贫覆盖村就有26个。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扶贫倾斜凸显了乐安县旅游扶贫的重要思路——景村一体,旅游与扶贫深度融合。

处于“养心谷·金竹飞瀑景区”的吓通村,就是“景村一体”的典型案例。

吓通村位于金竹畲族乡,是一个畲族自然村,有140多人。江西永达旅游有限公司当年开发景区的时候,将景区定位为以观瀑赏景的生态游为主。但是在2018年,乐安县围绕“景村一体”的思路,开始对吓通村进行整体改造提升。县里聘请了专业设计团队对村子进行全新规划设计,村内道路、水系彻底重新铺设、疏浚,兴建了畲族文化广场、门楼等独具畲族文化元素的建筑。村民的房屋也进行了改造翻新,极力突出畲族民居特点。站在高处俯瞰,吓通村完全是一个隐身于绿色山谷的美丽小村,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景点。

金竹畲族乡党委书记兰卫,就是从这个村走出来的一位畲族干部。他邀请本刊调研组参观了他家的老房子。老房子按照畲族民居样式进行了修缮、改造,已成为崭新舒适的民宿,目前由他的叔叔管理。据兰卫介绍,他家的民宿是村里第一个兴建的,“当初搞民宿的时候村民有顾虑,干部就带头先搞,起示范作用。”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其他村民也陆续兴建起了民宿。

“景村一体”的建设思路让吓通村的村容村貌彻底改变,民宿的兴起还使村庄功能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提升。而随着对景区生态文化资源和市场的认识不断加深,江西永达旅游有限公司看到了新的商机,这两年将投资重点放在高端民宿和商务会议上。公司在原有29间民宿的基础上,又将2栋民居改造成民宿,并分别在2020年8月和10月成功组织了两届“养心谷私董会”。

“景村一体”所带来的村庄功能提升,使得旅游与脱贫深度融合、无缝对接。村民已经不仅仅是农民,而成为了旅游产业、农旅融合的主体。一方面,村民通过民宿、特色产品在旅游中获取收入。据介绍,景区开发之前,当地畲族同胞的民宅十万元以下都无人问津,现在四五十万元都不肯出手。过去村里的笋干、香菇、木耳等土特产,价格低还卖不出去,现在不仅价格大幅上涨,还供不应求。另一方面, 景区建设也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永达公司在2018 年景区开业第一年就招聘畲族同胞5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户17人。村民获得了景区门票分成,村里也通过集体土地流转入股等形式获得分红。据了解,2018年、2019年两年,金竹畲族乡仅从永达公司就获得分红56万多元,乡里则把分红全部分发给各村,专项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

“景村一体”的开发还拉动了当地建材、建筑业的发展, 促进了畲族文化村以及特色小镇的建设。

201 4 年至2 0 1 9 年的五年间,乐安县旅游接待人次及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率都稳定在25%以上。通过旅游扶贫, 带动1000多户贫困群众参与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 每户年均增收5000余元,实现了旅游扶贫推进到哪里,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扶贫产业发展就推进到哪里。

丰富旅游扶贫产业链

旅游与扶贫深度融合,也并不仅仅是将贫困村纳入景区、将旅游项目建在村里这样简单。在乐安县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中,旅游与扶贫的深度融合其实有着一整套运作流程, 在旅游产业链的各个主要环节中,都尽可能地融入扶贫,从而打造出一条完整的旅游扶贫产业链。

九瀑峡景区位于乐安县招携镇。景区总经理黄小明是乐安本地人,在外打拼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2016年,回乡创业的他投身旅游行业,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将漂流项目引入家乡。九瀑峡景区的漂流项目2016年12月动工,2017年试运营,2018年正式开业。项目一期投资4000万元进行漂流的各项基础建设;二期投入近亿元,主打民宿、游玩等项目;三期则瞄准康养,预计2022年启动。

目前,九瀑峡的漂流是乐安县做得最好的一家,已经初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并辐射周边地区,吸引了众多漂流爱好者和游客。2020年5月,九瀑峡景区获评为4A级景区。

九瀑峡景区在发展规划上体现出清晰的产业链思路,在旅游扶贫方面,也体现出了鲜明的产业链思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入股分红,享受旅游发展红利。九瀑峡景区涉及王泥汗、洋溪坑两个村小组,共500余人。为了让村集体和村民能够共享景区发展红利,两个村从中央扶持村集体经济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基金中各拿出100万元入股景区。村委会与景区约定,在三年内,景区固定每年以入股金额10%的回报率反馈村里。三年后,如果村委会对企业不满意,可以提出换人,但是项目仍然留给村里。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保障了村集体能够得到持续分红,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村集体的风险,保护了项目,确保了村集体的权益。

同时,景区在建设用地征地补偿中,提高对贫困户补偿标准,仅此一项就带动贫困户增收200多万元。

其次,就业扶持。乐安县鼓励旅游景区在劳动用工方面优先聘用当地贫困群众,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50多岁的邱伢生,家与景区大门一桥之隔。他的妻儿都在外地打工,自己孤身一人留在村里。邱伢生告诉本刊调研组,他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给景区做零工。因为离家近且工作细心、肯出力气,景区的一些粗重活都优先交给他做。粗算下来,他每个月能从景区获得4000元左右的收入,旅游旺季的时候还会更多一些。

邱茶花也是景区附近村里的人。与邱伢生给景区打零工不同,她是九瀑峡景区正式聘用的员工,在公司的食堂工作。她每个月的工资2000多元,加上奖金、加班费等杂项, 每年收入能够达到5万元。“离家这么近就能挣到这些钱,很满意了”。

据黄小明介绍,九瀑峡景区目前有员工90多人,80%是本地用工,其中16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而到了漂流的旺季, 零工用量大幅上升,一般能到近300人。这部分用工,毫无疑问基本上是本地人。据统计, 景区在建设一期项目和二期项目期间,累计用工6万多个工作日,发放劳务工资1000多万元,其中贫困群众的劳务用工占到了30%以上。

第三,政府主动引导。九瀑峡景区虽然是以漂流为主打项目,但从二期开始,民宿成为建设的重点。这种转向,除了景区发展规划、完善旅游基础设置的内在要求,也同当地政府主动引导、鼓励密不可分。乐安县出台规定,鼓励投资发展民宿,拿出专门资金,按每间客房2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对开办农家乐和民宿的农户, 在建设前后以及经营过程中,安排专人进行免费咨询和辅导。如此扶持力度,自然撬动了当地的民宿建设,不仅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了旅游产业链,同时也直接创造了旅游、扶贫融合点,延长了扶贫链条。

黄小明告诉本刊调研组,在加大民宿投入的同时,下一步他准备帮助周边村民把农家乐搞起来,这样做既是对景区民宿的配套,也是对景区力有不逮之处的很好补充。很显然,此举对于扶贫及增加农民收入,又开拓了一条渠道。

九瀑峡景区的旅游扶贫模式,较为典型地体现了乐安县“旅游+扶贫”的思路和做法,即“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

搞好规划,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

乐安县是千年古邑,所谓“古色”的确名不虚传,县域内古村古迹星罗棋布,丰厚多彩的文化遗产,让人产生无尽的感慨、感佩。

粗浅理解,坐拥如此富饶的历史文化资源, 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似乎是自然而然之事。但以现代旅游产业观念审视,如果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统筹推进,丰饶的文化资源不会自动成为文化资本,游山逛水看古迹,也不会自己升级为旅游产业,这就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正是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乐安县极为重视县域旅游规划的制定,同时注重将发展旅游产业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将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中去。这种各项工作协调统筹推进的做法,在流坑古村的发展中得到了鲜明体现。

流坑古村坐落于乐安县西南部的乌江之畔。该村“肇基于五代,兴起于宋代,衰微于元代,繁荣于明清,败落于清末民初之际”,有着千年辉煌沧桑的历史文化,被誉为“千古第一村”。流坑村历史上英才辈出,历史遗存极为丰厚,至今仍保存有各类传统建筑260 多处、匾联622块、古物450 多件,以及遍及于村内房屋各处的雕刻、堆塑、书绘。行走在流坑村内,实在是感慨古村规模宏大、布局匠心、建筑精美。流坑古村在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10月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0月被评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6 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8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在江西省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可就是这样一个在外人看来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的古村,却被贫困困扰。据统计,流坑村全村有1316户6377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68户1588人。

流坑村村支书董朝真向本刊调研组介绍,经过脱贫攻坚,流坑村的贫困户绝大多数已经脱贫,目前尚未脱贫的4户、14人也将在2020年年底实现脱贫。而这一脱贫成绩的取得, 除了国家相关扶贫脱贫政策的支持,乐安县近几年大力支持流坑村发展旅游业,也强力带动了流坑村的脱贫步伐。

本刊调研组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对于支持流坑村大力发展旅游业,乐安县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古建维修。流坑村共有216处国保单体建筑,国保建筑数量多、维修资金量极大。乐安县通过多种措施筹措维修资金,在国家及江西省的支持下,目前已经对大多数重要的国保建筑进行了加固、维修,确保文物建筑的安全和对外展示。

其次,夯实古村保护,加大安防力度。对古村的民居进行了线路改造,同时对全村砖木结构房屋及古树进行了白蚁防治和木蜂灭杀。

第三,恢复古村风貌。对古村核心保护区内影响风貌的建筑进行了征收拆除,并在村外对征拆户进行妥善安置。

第四,优化古村环境,集中处理景区的生活污水,改善景区生活环境。

在对流坑古村进行软硬件建设、升级的同时,乐安县还从全域旅游的角度,通过建设、完善旅游交通网络, 提升旅游配套设施等举措,将流坑村周边分散的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了经典旅游线路的闭环。例如,围绕流坑村蜿蜒而过的乌江,其上下游有多处绵延数十公里的极为壮观的古樟林。乐安县通过精心规划路线,以沿江骑行道、步道将古樟林和流坑村联结起来,打造出了赏心悦目又极富文化休闲气息的旅游线路和旅游带,激活了因分散、交通不便而沉寂的景点,为各景点带来了旅游收入、创造了就业岗位。据了解,目前流坑村从事旅游行业,直接从旅游中获得收入的已有300多户,景区管理人员有100多人, 其中多数是流坑本村人。通过全域旅游的规划、引导,慕流坑古村大名而来的游客数量,已经达到了每年10万人次。源源不断的客源,为古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古村的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乐安县的旅游扶贫之所以有声有色,与乐安县在旅游扶贫推进上思路清晰、规划细致、措施到位密不可分。彭银贵向本刊调研组介绍,牢固树立全域旅游的理念,将乐安全境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打造,注重将脱贫扶贫与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融合,是乐安县旅游扶贫在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

为此,乐安县首先极其重视谋划总体布局,出台了乐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引进先进的旅游发展理念,对全县旅游开发建设进行整体策划与创意。全域布局景区景点,引导全社会参与, 全民参与旅游业,实现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形成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系统旅游,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充分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面推动乐安县域经济提升。

其次,重点做好景区整体形象的提升,推进重点景区建设。重点景区建设好了,可以为乐安县的旅游产业打造好主体框架,同时还能为旅游扶贫树立标杆、探索旅游扶贫的推进程序。金竹飞瀑景区、九瀑峡景区、流坑古村(古樟林) 景区,它们既是重要的旅游景点,也是乐安县旅游扶贫的重要支撑点、示范点。

第三,坚持城乡建设与旅游相结合。城乡建设要以规划管控为抓手,以旅游发展为目的,把旅游理念融入城区、集镇和村落建设之中,打造全域旅游形象。

第四,完善旅游综合交通网络,加强各景区、县域内部交通、公路客运等的合理衔接。合理布局线路,整合包装现有景区(点),串珠成线。并与周边县区联合推出经典旅游线路,努力构建赣中南大旅游圈。

第五,完善旅游要素配套, 加快品牌创建。

第六,坚持市场导向,积极做好“旅游+”,促进旅游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和跨界整合, 大力推进农旅一体化, 推进林旅深度融合,深度开发工业旅游产品,不断创新和丰富旅游业态。

旅游扶贫让乐安县激活了县域内的旅游要素、发展了旅游业,使得扶贫脱贫获得了坚实基础和可持续发展动力,一定程度上也探索出了一条颇具可操作性、可复制的旅游扶贫之路。对于乐安县在旅游扶贫模式方面的艰难探索和取得的成绩,彭银贵一方面感到欣慰,同时也满怀信心地表示:“今后,乐安县将沿着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力争3年内打造1个5A级、6个以上4A级景区的全域旅游的格局,为农民致富、乡村振兴拓展新途径,注入新动力”。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专题调研组

成员:江宜航 徐 冰

执笔:徐 冰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20年增刊第1期

公号内容版权归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转载务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

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并关注和传播“中国发展观察”微信公众号(ID:ichinado),我们会努力提供有价值的回报。

《中国发展观察》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编辑出版,是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的综合性半月刊,开设有战略、宏观、区域、世界、法治、社会、文化、前沿、产业、智库论坛等栏目,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权威性、可读性。《中国发展观察》在学术理论界、各级党政机关以及企业家阶层拥有广泛而稳固的读者群,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重要机构和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等权威数据库列为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22号院亦城财富中心A座7层(邮编:100176)

网址:www.chinado.cn

公众号:ichinado(中国发展观察)

电话:010-68352880

原标题:《“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调研专辑⑧ | 江西乐安:旅游扶贫开拓发展新路径》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