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展览|埃里克·裴欧:召唤事物内在生命的人

林叶
2021-04-09 07:59
来源:澎湃新闻
视界 >
字号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反复,伴随着“强制隔离”、“社交距离”、“边境封锁”,人们被迫用恐惧和疏离筑起了“心墙”,防范着病毒任何可能的来源。而埃里克·裴欧的“隔墙”却为我们描绘了墙的另一种可能。它更像一个做梦的邀请,让观众走进属于每一幅“隔墙”的故事里。

“隔墙”展览现场,杜梦堂(上海),2021年, ©Susan TAN

“隔墙”展览现场,杜梦堂(上海),2021年, ©Susan TAN

2021年3月6日至4月27日,杜梦堂(上海)呈现法国艺术家埃里克·裴欧 (Eric Pillot) 以摄影为媒介创作的最新系列“隔墙”,这是继“此处”和“地平线”两个系列后,艺术家再次以“隔墙”唤起观众的想象力,用自己融合了建筑、图像和诗学,同时又游离于绘画边缘的摄影手法,进一步探索人与风景和空间之间的关联。展览精选了艺术家该系列最具代表性的14件作品,以三种不同的尺幅进行展示。

“隔墙”展览现场,杜梦堂(上海),2021年, ©Susan TAN

林叶,自由撰稿人、译者:

1907年的某一天,当施蒂格利茨在开往欧洲的威廉二世号邮轮头等舱甲板上看到三等舱里一群在埃利斯岛被拒绝进入美国而不得不返回欧洲的人时,他突然发现,“一顶圆草帽,向左倾斜的烟囱,向右倾斜的梯子,白色吊桥,用圆环链做成的栏杆,下层统舱,白色背带裤的背带交叉在一个男人的背上,圆形的钢铁机械,桅杆直插天际,构成了一个三角形……我看到了一个形状的图画,潜藏在我对生命的感受之中。”虽然眼前是一片嘈杂的人群,但施蒂格利茨那敏锐的直觉让他从眼前混乱的场景中发现了一个“形状的图画”。于是,就诞生了那张著名的直接摄影经典之作《三等舱》。

尽管这张照片经常会被人视为20世纪初移民时期的美国的真实写照,但实际上施蒂格利茨所关注的并不是眼前这些人的生存境遇,而是一个能够暗示他的生命感受的“抽象图案”。作为直接摄影的倡导者,斯蒂格利茨始终强调并追求的就是“照片自身具有表现的潜在可能性”,如实而纯粹地记录下自己从客观现实中发现的某种超验式的理想形象。

斯蒂格利茨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摄影的技术、表现方式以及摄影观念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能否认的一点是,不论摄影再怎么变,摄影影像中所具有的那种超验式的理想形象,或者说,用摄影表现创作者对生命的感受依然是摄影最根本的目标之一。

隔墙 4670
2018
摄影,艺术微喷,钡地纸,贴于铝板
80 x 110 cm

当我们遭遇法国摄影家埃里克·裴欧(Eric Pillot)的系列作品“隔墙(Parois)”的时候,便会强烈感受到这种源自斯蒂格利茨的摄影美学基因。他所拍摄的那些带有绘制、着色、受损、擦除、划痕的墙壁表面,仿佛天然具备了自主性和精神性,从现实的实用功能、空间关系的链条中跳脱出来,独自形成了一种潜在的理想意境。

埃里克·裴欧1968年出生于法国。1993年从法国最好的工程学院之一国家工程技术学院毕业之后,在法国国防部当了7年的工程师。由于他年轻时学过古典音乐,在工程学校学习过爵士乐,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拥有与其他工程学生有所不同的“艺术敏感性”。当他接触到摄影了之后,他便自学走上了摄影创作之路。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观了一家动物园,当看到那些北极熊像孩子一般游泳玩耍的时候,他意识到这样的景象简直就像是一个梦。于是,从2004年开始,他就在那个动物园拍摄动物,创作“D’ours” 系列,2010年开始创作彩色作品“此处 (In Situ)”。2012年他开始在自己家乡法国北部附近的海滩上拍摄“地平线(Horizons)”系列。

不论是将动物园里的人造景观与各种动物巧妙组合起来建构绝妙而神秘的童话世界的《此处》,还是通过在海边对地平线纯粹而静谧地凝视来表现时间、自然和自由的《地平线》,埃里克·裴欧重视的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再现眼前的客观现实,而是要把握住自己的内心与现实世界相互碰撞、刺激所产生的“精神世界”。

隔墙 8614
2016
摄影,艺术微喷,钡地纸,贴于铝板
58 x 80 cm

2016年埃里克·裴欧发现城市空间中的墙壁能够给他带来一种视觉和精神上的兴奋,让人联想到某种纯粹图像性作品,于是他开始创作“隔墙”系列。当我们在展厅中第一次面对“隔墙”系列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很可能会问“这是绘画作品吧?”的确,这个系列表面看起来很容易让人想到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作品。然而,相较于绘画所具有的建构性、创造性,摄影是一种发现的艺术。摄影作品的创作往往不是无中生有的过程,而恰恰是对“有”的反应。照片是创作者的精神情感与现实相互震荡的结果。埃里克·裴欧通过这个系列充分展示了他将平淡无奇甚至往往被人忽视的普通对象转化为神奇的、独特事物的能力。

正如米歇尔· 帕斯图罗所言:“每一面墙都极具个性,尽管伤痕累累,却充满活力,作为起点,标记着一个似乎延伸到画面外的故事,但更重要的是,它们还指向了墙的另一侧。在童话或骑士的故事中,一段冒险通常始于浅滩的远处,或桥的另一端。在这里,故事从墙外开始,而墙也不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或是一个被随便用来踢球的平面,它更像是一扇打开的窗户,一个做梦的邀请。”埃里克·裴欧的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让这些墙面从庸常的日常生活秩序中摆脱出来,经由他细致精巧的裁切,获得了全新的诠释语境,成为具有至高无上意义的客体,彰显出一种强烈的“真实的陌生感”。而这样的“陌生感”则是我们进入埃里克·裴欧精神世界的窗户。在这个世界里,墙面上所有的一切都被高度符号化、秩序化为具有内在关系的特殊图式,颜色、线条、形状直接成为了对人的心灵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分别指向各不相同的情绪、感受、思想或观念,让人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启示性意义。

隔墙 7973
2016
摄影,艺术微喷,钡地纸,贴于铝板
80 x 110 cm

有意思的是,尽管“隔墙”系列中的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但是埃里克·裴欧在面对这些墙面的时候,所采用的拍摄方式确实极其简单。可以说,他是以一种类型学的方式,为自己设置了一个规则,让自己绝对客观地面对拍摄对象,以同样的距离、视线与角度,建构出一系列冷静的“隔墙”图鉴,或者也可以说是“隔墙”肖像。用他自己的话说:“设法确保我的照片能给观众提供一个相当‘简单’的第一印象,无论如何都是整洁的”,“不要马上说得太多,以便给旁观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除了照片上的细节,还有材料、颜色或灰色的阴影等。我希望所有这些都能丰富图像,阐述清楚它,巩固它,并赋予它一种‘深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恰恰是这样的“简单”能够容纳足够丰富的“深度”,能够产生足够强大的震撼力。因为,通过这样的表现方式,埃里克·裴欧将自己所看到的客观世界与自己感受到的心灵震动如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而不是运用一些花里胡哨的手段,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观众身上。可以说,这样一种克制、冷静的表现才是最恰当的邀请,让观众自己去发现作品中那个“内在的生命”,换言之,观众只有通过自己主动的发现,才能够让自己的观看不停留在视网膜上,让更有感染力的心灵经由眼睛进入到埃里克·裴欧的精神世界里,产生最切实有效的共鸣。

隔墙 4698
2018
摄影,艺术微喷,钡地纸,贴于铝板
58 x 80 cm

另一方面,由于墙面上的颜色、线条、形状等所有元素都被高度符号化、秩序化为具有内在关系的特殊图式,因此画面中并不存在什么特别突出的焦点,所有元素没有主次之分,而真正重要的是各种元素相互之间互相刺激、碰撞、对话的内在关系,是这些元素共同形成的内在生命。那么,当我们面对这些作品的时候,也就无法按照习以为常的由透视法建构而成的视觉模式来进行观看,无法通过瞥视快速掌握画面的主要焦点,而只能通过扫视,从一个元素跳跃到另一个元素,在画面内不断周游、逡巡,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感受、思考一点点融入到作品之中,获得最深刻的心灵撞击。可以说,这样的一种视觉模式正是碧西-格鲁克斯曼所强调的巴洛克视觉体验,是一个绘画性的、深度的、朦胧的、多重性和开放的视觉旅行。

隔墙 0173 
2016
摄影,艺术微喷,钡地纸,贴于铝板
58 x 80 cm

摄影家是一种用视觉触摸世界的人,优秀的摄影家能够通过这种细腻的触摸感知到表象世界背后的内在生命,他们是未卜先知的预言家,是拥有通灵术的巫师,他们的使命就是利用自己的预言术、通灵术,将事物的内在生命召唤出来,再以自己的作品为媒介,唤醒人们内心之中被忽视的那个绚丽璀璨的精神世界。埃里克·裴欧无疑就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相信所有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遨游过的人,都能够获得一个全新的、理解世界的视角。

隔墙 ——埃里克·裴欧个展

Eric Pillot:Parois (Walls)  

展出时间:2021.03.06 – 2021.05.08(11:00 – 19:00,周二至周六)

展出地点:杜梦堂(上海),上海市衡山路199号永平里105栋

 

    责任编辑:梁嫣佳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