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红色足迹⑫丨海门第一个群众性的抗日救亡团体——春野救亡剧社

2021-04-07 23: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回望椒江波澜壮阔的红色历程,一段段鲜活的故事闪烁光芒,一幕幕珍贵的画面催人奋进,为我们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区委宣传部、区委党史研究室、区档案馆和区传媒中心联合开设《聚“椒”党史·红色足迹》专栏,重温峥嵘岁月,聆听奋斗故事。

1937年7月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

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

海门各个阶层以自己的方式抗日

上期讲了“抗大”东山中学

这期说说“春野救亡剧社”

1937年9月13日上海被侵占后,作为台州对外交通口岸的海门,轮船停航,交通受阻,商业停顿,直接影响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于是许多民众自发组织拒买日货的群众运动。此时共产党员林尧同志接办了东山中学,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推动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加上许多接受了新思潮、在外就学就业的青年们滞留海门,于是一批文艺爱好者便自发组织了“春野救亡剧社”。

1937年10月,海门各界群众和进步青年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自筹资金,创办了海门第一个群众性的抗日救亡团体——“春野救亡剧社”,以话剧为工具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由林框、贺鸣声、方正中、丁介土、应普汉、张燕六人组成理事会,林框任理事长,聘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林秋富任导演,借中山路美卫服装店三楼为社址。

海门春野救亡剧社活动旧址:海门中山路美卫服装店新三楼

剧社拥有50多名成员,他们中有中小学教师、学生、机关人员、青年职工等。剧社中,女青年约占三分之一。其中黄玉燕、叶仙领、牟菊明、朱韵音、王莲荪等更是剧社主要骨干。她们在剧社活动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大家基于共同抗日的信念相聚一起

自掏腰包、自捐道具

自创剧本、四处巡演

成为台州抗日宣传战线上的

一道亮丽风景

剧社前后历时半年,公演了四次,并巡回演出到临海、黄岩温岭等地。演出的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最后一课》《烙痕》《保卫卢沟桥》《青纱帐里》等近20多个。许多剧目都是女青年担任主角。

海门春野救亡剧社在温岭演出的海报

叶仙领演《放下你的鞭子》中的香姐。当香姐痛述家乡被敌人铁蹄践踏的悲惨情景时,台下传来了抽泣声。当香姐唱起《四季调》、《松花江上》时,许多观众把大把的铜钱掷上台来,表示对东北同胞的一点捐助。在演出《青纱帐里》这一剧时,台下观众频频愤怒地高呼“杀死汉奸,杀死汉奸!”台上台下融成一片。剧社演出之后,还常常收到观众大量信件,表示要一同担负起抗日救国的匹夫之责。

春野剧社演出《中国的母亲》的剧照

剧社中有不少妇女把宣传抗日救亡当作头等大事,把剧社当成自己的家。王婉卿带领全家住进了剧社,连性格孤僻的黄莲荪也出来参加《中国的母亲》的演出。春野剧社每到一处宣传演出,《打回老家去》、《大刀进行曲》的歌声便响彻在沿途的乡镇山庄,他们高唱着战歌来,高唱着战歌去,雄壮的歌声使群情激奋,抗日救亡的主张深入人心。

“春野救亡剧社”的活动

不但对宣传抗日救亡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大大推动了台州的话剧运动

“春野救亡剧社”

正如它的命名由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把抗日的火种撒在台州广大人民群众心中

春野救亡剧社部分人员合照

原标题:《红色足迹⑫丨海门第一个群众性的抗日救亡团体——春野救亡剧社》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