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朱素颖:改善医患关系,自己先要有一团暖人的火

澎湃新闻记者 吕新文
2021-04-08 17:04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务人员付出了很多努力,甚至牺牲在临床一线。

接种新冠疫苗。来自深圳市卫健委

这对更新医者形象、改善医患关系,会产生哪些影响?

医患矛盾、医患冲突,甚至发生伤医事件,这是人们最不愿看到的情况。

在加强立法和执法的同时,我们还应作哪些努力,来营造全社会关心、尊重医务人员,维护良好医疗秩序,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氛围?

对此,4月6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了广东省医学会医史分会委员、《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编委朱素颖。

她曾在广东省一家公立三甲医院工作。无数在临床一线工作的瞬间和观察、体悟,让她对医患关系有着更深的思考。2019年4月,她的新书《学问精处是苍生》正式出版。该书聚焦三十二位医学大师的生平事迹,彰显了仁医精神。

她告诉澎湃新闻,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这或许是改善医患关系的治标之法。上帝没有怜惜的地方,医生补上;技术没法抵达的地方,光去照到。帮助伤者痊愈,怜悯、帮助他人,这是文明与野蛮之间最本质区别。医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医学的温度不仅仅对病人,也要对医生自己。打捞被时光埋没的伟大医生的贡献,其实也是给医生一团火,让他们去温暖他人。

接种新冠疫苗。来自深圳市卫健委

对话朱素颖

澎湃新闻:医患关系是目前老百姓非常关注的话题之一,您如何看这一问题?

朱素颖:造成医患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不仅仅中国存在类似问题,全世界都有医患矛盾。只是一些人感受更强烈些。

有人认为是结构性偏差造成的,有人认为是沟通能力不足造成的,有人认为是医生人文素养不好。其实只要有医患双方,必然存在医患矛盾,这无法解决。

“屁股决定脑袋”,医患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患者或患者家属当了医生的时候,可能会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而医生当了患者,又可能会变得对医生不满。

这种矛盾几乎没法用换位思考来解决。因为彼此立场不同,此外,维护个人利益是每个人的本能。

但是,对个人利益的界定,需要清晰和明确。同时,应尽可能减少对他人的心理恶意。

澎湃新闻: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回避。

朱素颖:更想立刻解决医患矛盾的人,可能是医生。

我曾经听过一个全国名列前茅的医院组织的医学人文讲座,邀请了一些医学人文学者过来“对症下药”,主持人最后说:“我不用你告诉我什么原因,你直接告诉我怎样可以解决医患矛盾就行!”

我当时想起了一个故事:“老师:’同学们,认真听课,做笔记,好好听讲……’学生:‘不用,你直接告诉我读哪本书可以考上清华就可以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在目前应该是最好的治标办法之一。

接种新冠疫苗。来自深圳市卫健委

澎湃新闻:可否进一步解释一下,为什么您要强调人文素养教育?

朱素颖:加强医学人文素养学习,不过是把曾经缺了的课补上而已。如果从有用上说,诗歌的深远会培养出高瞻远嘱的学术眼光,会让你有机会走上医学科学的前沿,而诗歌里所有人性的美好与博大,都会让医生更好地把握人类的整体性命运,从而对面前患者的苦痛产生共情。对于连诗歌都不打算读的人来说,格言无法起到警示作用。

很多人忽视了美学的意义和陶冶的作用,美学教育在医学教育当中也是缺失的,虽然医学的基础学科解剖学是艺术的源头。医院管理者们迫切成立的各种医学人文学会,有望成为解决医患矛盾的一剂良药。

我的恩师陈春声教授曾经在《大学的根本》这本书里专门打过比方谈人文学科的用处:“一个家里最有用的地方是厕所,其次是厨房。家里最没用的东西,数来数去可以说是墙上挂着的那幅齐白石画的虾。但是家里有客人来了,你会带他去参观厨房和厕所吗?我想,大家坐在客厅评头论足讨论得最起劲的,恐怕还是齐白石画的虾。这就是人文学科。”

澎湃新闻:医学、人文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朱素颖:按照人类学大师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的说法:“人类从原始部落进入文明的最初标志,是部落里出现受伤后又愈合的股骨……大量愈合的股骨,标志着原始人类开始懂得’怜悯’与帮助他人,而这也正是文明与野蛮之间最根本的区别”,那么医学应该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医生作为医学文明最主要的实践人,无论如何不能在人类文明史上缺席。但晚近以来,中国医生几乎未在思想史图谱上有过一点位置。我们今天一提知识分子及与之相关的内涵性名词如传统、风骨、底蕴等等,想到的大多是西南联大,医生没法去承担这种高贵的道德想象。这对医学的发展极之不利。对不以揭示人文精神为职业、亦不掌握相关工具的医生来说,亦极不公平。

进行医学人物的研究和写作,打捞这些被时光埋没的伟大医生的贡献,对我来说是一个梦想。对这些生于忧患的医学大师们来说,亦是一个补偿。

澎湃新闻:您的书里还有许多祭文。

朱素颖:是的,这同样不过是尊重生命尊重人文的一种做法,生要尽孝,殁要尽礼。

“礼”即祭奠仪式,这同样是医学秩序的一部分。医学的温度不仅仅对病人,也要对医生自己,自己有了一团火,才能去温暖他人。

另外,医学家去世后,理应对其一生成就进行总结。前辈学人的高华能给予医学生正确的人生目标,勉励他们发愤图强、追求卓越。

澎湃新闻:能否举一个医学人文的例子?

朱素颖:人人缺爱,病人更是如此。我曾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看过一位年轻的胃肠外科医生查房,发觉他很可爱。住进医院这个病区的都是重病号,需要承受极大的身体痛苦和心理压力,康复是很难强求的事。患者该怎样处理内心煎熬?

这位医生在查房的时候,有一句口头禅:“伯伯(阿姨)好凄凉”。这是一句充满智慧的话,作用几乎等同于音乐治疗。悲情艺术并不会延长悲伤时间,反会带来宽慰与快乐。上帝没有怜惜的地方,医生补上;技术没法抵达的地方,光去照到。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胆胰外科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梁力健教的。他说:“什么是医学人文,比如在看门诊的时候,多问一句‘您是哪里人’,这就是医学人文。”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拉近医者和患者的距离。

    责任编辑:汤宇兵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