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把学问写在祖国大地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2021-04-09 10: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路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们,是否也能够有所作为、有大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实践,对此给出了答卷。2016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报送脱贫攻坚对策研究报告175篇,出版脱贫攻坚学术专著34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15篇;定点对口帮扶对象陕西省丹凤县和江西省上犹县如期脱贫摘帽,投入帮扶资金2888.575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18项,选派挂职干部和第一书记9人,累计帮扶脱贫25992户、89589人……

这是一份闪耀着哲学社会科学智慧与独有魅力的答卷。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踏踏实实地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运用自身不可代替的特点和优势,举全院之力,攻坚克难,善作善成,圆满完成了定点扶贫的光荣使命。

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进。在精准扶贫伟大实践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们将学问写在祖国大地上,以牢记初心使命的实干担当,生动撰写了一篇学术助力脱贫攻坚的好文章。

将党中央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到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显然,对于社科工作者来说,投身于脱贫攻坚的光荣工作,其意义可谓不同一般。对于一位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的社科工作者来说,投身于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不仅意味着在书写历史,而且意味着在直接创造历史。

“未来三年,脱贫攻坚是我们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我院思想库智囊团的特色和优势,强化责任担当,推出有效举措,拿出切实行动,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要总结经验,发扬成绩,补齐短板,创新扶贫方式和模式,动员全院各单位和干部职工,与地方紧密配合,扎实做好江西省上犹县和陕西省丹凤县的定点扶贫工作,使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两县的定点扶贫工作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群众意愿,呈现更多特色和亮点,让扶贫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2018年3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谢伏瞻,为全院持续抓紧抓好完成好定点扶贫任务定下了基调。作为一位经济学家、具有地方工作经验的共产党员,谢伏瞻对扶贫工作意义的感受与认识,显然更深一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多次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召开院务会专题研究定点扶贫工作,建立起党组领导抓总、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组织、院属单位共同发力、挂职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承担项目第一责任人的四级保障工作格局,全面实现帮扶举措落地生根,脱贫计划紧密对接,项目落实有效监管,坚决扛起定点扶贫的责任。

为进一步摸清上犹和丹凤两县贫困人口和现状,找准脱贫攻坚的实践路径,谢伏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王京清,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奇等,多次带队深入一线考察调研,靠前指挥,亲力亲为,现场解决难题。

在江西上犹县,谢伏瞻从不安排“会议式汇报”,而是直接进村庄、访农家、入企业、下基地、看项目,详细了解扶贫成效、项目建设管理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情况。在水岩乡井仔村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家中,他勉励农民兄弟坚定信心、自力更生,早日致富奔小康。元源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因无天然气用气指标,玻纤复合材料生产线无法如期投产,发展陷入困境。谢伏瞻立即与院党组成员筹划破解之策。在王京清协调下,相关中央企业自2018年起为该县企业每年提供806万立方米平价天然气,为元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年均节省成本1000余万元,使该公司逐步成为县龙头企业。

在陕西丹凤县,谢伏瞻来到竹林关镇江北新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桃花谷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食用菌产业园、棣花镇等地,就贫困户就业、扶贫产业发展、商於古道文旅规划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王京清、赵奇先后来到丹凤县华茂牧业公司、竹林关镇江北产业园、社科希望小学、社科院公益图书馆等处,还到农户家拉家常、送上慰问金,就援建教育项目、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生态宜居示范区建设等,进行深入调研。

在社科希望小学,胡绳老院长题写的匾额依然熠熠生辉。时代巨变,睹物思人,令人感慨万千。

2016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先后9次奔赴上犹和丹凤,对两县脱贫攻坚主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作风建设等进行调研、督促,对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提出整改要求。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时,上犹县、丹凤县防控物资和经费告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急当地干部群众之所急,及时无偿拨付60万元捐助款用于两县疫情防控,有效缓解了燃眉之急。

2019年4月、2020年2月,随着上犹县和丹凤县先后正式退出贫困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胜利。

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精简压缩各类会议,但3月25日,院党组却召开了定点扶贫工作会。谢伏瞻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定点扶贫工作作出部署。针对贫困群众扶志扶智形式相对单一问题,会议要求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谋划创新举措、务求帮扶实效,通过做好就业技能培训、技术培训、政策和理论培训的分类培训帮扶工作,加大智力支持力度;通过捐赠图书、推动兴建社区图书室和中小学图书室、开展捐资助学系列教育扶贫等工作,加大文化扶贫力度;通过加强对两县脱贫工作的调研和智力支持,并探索扶贫工作远程指导、远程支持等新模式,加强扶智与扶志工作力度。

“丹凤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凝结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届领导、驻丹扶贫干部的心血和汗水,也饱含着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和同志们的深情与厚谊。”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带领下的精准帮扶实践,丹凤县人民政府县长徐秀全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激励着学者们在脱贫攻坚战中冲锋陷阵。

根据党中央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充分发挥学术资源丰富、人才聚集、学科体系完备的优势,组织精干力量,在多学科多领域开展农村贫困状况、贫困标准、扶贫政策制定和评估、总结宣传脱贫攻坚精神等研究。全院干部职工积极创新扶贫方式和模式,与地方紧密配合,使定点扶贫工作更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群众意愿,探索出一系列具有鲜明特点、可供参考复制的脱贫经验。

发挥职能作用,落实精准扶贫。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办积极传达党中央及院党组的指示精神,为上犹县和丹凤县两地的脱贫攻坚工作发挥重要职能作用。

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办专门制定并实施了《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年在上犹县、丹凤县定点扶贫工作计划》,明确全年的指导思想,细化在两县的31项任务,落实具体工作机构和责任人,并建立了完善的定点扶贫工作台账和日常研讨、督办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院扶贫办主任王晓霞主持召开4次扶贫办扩大会议,听取挂职干部和第一书记工作汇报,督导定点扶贫项目和任务全部按期保质完成。

2020年1月和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办负责同志赴两县调研督导,与两县负责同志访谈,调研贫困村脱贫政策落实情况,督促两县落实脱贫政策和工作任务,实地检查定点扶贫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为落实好对扶贫干部的政治关爱、生活关怀,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办与两地扶贫干部建立了日常沟通联络机制,定期与挂职干部交流工作情况和意见建议,加大对他们工作情况及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帮助他们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差旅经费、生活补贴、医疗保险等方面予以保障。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办还协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向上犹县和丹凤县捐书4533册,码洋41.55万元。协调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向两县捐书7万余册,码洋233万元。两县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名义兴建了若干个社区免费开放图书室和中小学图书室,改善了社区和中小学生的读书学习条件,并以此为契机开展县域全民阅读活动,提高了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20年9月22—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办邀请北京中医院、东直门医院等单位的医疗专家赴上犹县,为当地626名群众义诊、免费发放药品,给予医疗、饮食、生活和保健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并到县医院指导医疗学科建设,分组开展会诊带教,对基础性和慢性疾病进行普查和会诊。此次活动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干部群众一再表达着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感激之情。

突出社科优势,护航脱贫攻坚。密切关注重大理论现实问题,深刻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努力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理论,为党和国家发展出谋划策,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时代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长期开展反贫困理论研究和实践,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领导下,该所科研人员全力服务中央决策,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战,推进学科建设,宣传脱贫攻坚成效,讲好中国脱贫故事,充分发挥了国家高端智库在决战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2016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报送涉脱贫攻坚决策咨询报告74篇、脱贫攻坚主题要报30余篇。关于“十四五”反贫困战略、精准扶贫数据、扶贫标准“含金量”等报送成果,获得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或被有关部门采纳。同时,每年承担中央交办有关脱贫攻坚的课题研究任务,连续参加贫困县退出评估检查、抽查及省级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评估,参与深度分析扶贫建档立卡数据,参加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及历次脱贫攻坚奖评选等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深入研究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开拓“贫困与福祉研究”重点学科,实施“精准扶贫百村调研”特大项目,现已出版《中国减贫与发展:1978—2018》,精准扶贫创新工程研究成果多次被评为优秀成果。完成《中国减贫成就、经验和国际合作》报告(中英文),并积极参与2020年12月具有重要外宣作用的“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视频会议。在非洲、东南亚、美国以及国内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为对外减贫合作培训班授课,用英文出版发表减贫研究专著、论文。

作为国家级高端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紧紧围绕脱贫攻坚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积极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着力增强帮扶县的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仅2020年1—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就向有关部门报送涉脱贫攻坚对策研究报告56篇,同时发表相关理论研究文章117篇。关于贫困监测数据、疫情期间脱贫攻坚工作、脱贫攻坚宣传等研究成果,获有关部门采纳。

2018年,为落实《关于组织开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活动工作方案》,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承担百县调研工作,组成调研小组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为主题开展调研,产生了《上犹篇——革命老区贫困县脱贫建设的调研报告》等成果。

2019年,按照谢伏瞻的要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带队,组织专家学者就丹凤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相关实践探索进行实地调研,完成了《丹凤县脱贫攻坚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时代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作为学界领军人物,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武力等著名专家,自觉把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主动走进扶贫前线,为做好两县定点扶贫工作、推动打赢脱贫攻坚战问诊把脉,更为脱贫后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言献策。

选派扶贫干部,担当不辱使命。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2016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共计选派挂职干部和第一书记9人,分赴上犹县和丹凤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丹凤不脱贫,本人不回京!”在赴任丹凤县挂职副县长次年的述职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院扶贫办副主任钟代胜毅然写下这两句话,掷地有声。其实,从1996年到2013年,钟代胜在丹凤一“挂”就是17年。2000年后,他虽然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会副主席、老干部局副局长、欧洲研究所党委书记、文学研究所和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等职务,但心系丹凤、上犹脱贫工作之情始终不减,每年奔赴两县至少四五次,为当地百姓和干部出谋划策,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干部积极践行初心使命的优秀代表。

2018年3—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选派院服务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刘红雨到上犹县挂职,任县委常委、副县长;院办公厅督查处副处长王博伦到丹凤县挂职,任副县长;院科研局王寅任丹凤县竹林关镇东炉村第一书记;院国际合作局解放任上犹县东山镇元鱼村第一书记。如今,四位同志都已超过两年挂职期限,但依然奋战在扶贫第一线。

赴任前,解放的父亲刚刚去世,母亲常年病痛缠身;王寅在挂职期间,父母遭遇严重车祸,父亲至今卧病在床;刘红雨和王博伦也都面临着孩子升学、老人需要照顾等诸多实际需求,但他们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克服工作、生活、家庭等各方面困难,用心用情扎根一线,切实做好帮扶工作,为两县脱贫摘帽作出重要贡献,得到两县领导和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四位同志更是主动担当,冲锋在前,第一时间返岗投入战斗。

刘红雨以推动上犹县开展电商消费扶贫为前提,联手中国农业银行江西省市分支机构,共商上犹县农副产品营销之策,通过消费扶贫把疫情对农民销售收入的影响降到最低水平。王博伦正月初四就从北京返回丹凤,积极协调筹资,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丹凤县红十字会捐款40万元,用于疫情防控工作。解放带动元鱼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全体党员,全力开展消费扶贫活动,一面收购群众滞销的农产品,一面用买来的农产品慰问困难群众,确保群众稳收增收。王寅个人出资12500元,给所在乡镇捐赠了500只口罩,为竹林关镇基层疫情防控高强度工作提供了暖心的防护物资供应。

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来说,“公益中国”已经是他们非常熟悉的网站。这是因为许多日常生活及农特产品,他们都是通过这家网站购买的。这里,凝聚着社科人的爱心与情怀。

因表现优异,王寅2020年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2021年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英才”称号,并被商洛市评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被丹凤县评为“教育脱贫攻坚社会帮扶先进个人”“脱贫攻坚驻村帮扶之星”;解放在2020年和2021年先后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习标兵”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青年”称号,并荣获上犹县2018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这是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服务人民这一根本宗旨的荣誉,不仅凝结着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干部实干担当的心血和汗水,而且代表了中央和地方两县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挂职干部优秀集体的肯定和鼓励!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绽放学理智慧之花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领导和精准施策下,在全院职工全力帮扶和共同努力下,上犹和丹凤已经拔掉“穷根”。如今,曾经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贫困群众已如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这是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调研扶贫攻坚时强调的十六字方针。以“精准扶贫”概念的首次提出为起点,从“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问题”,到“有的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不断丰富发展,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要求不断提高。

把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理智慧有效注入精准扶贫实践大格局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经验和做法,生根发芽,实实在在。

在产业发展上,严选项目并精心实施,打造扶贫特色产业。为保障扶贫项目落实和帮扶举措落地生根、帮扶计划和脱贫需求紧密对接、项目成果和扶贫资产有效监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制定了《关于规范扶贫项目申请报告办法》等制度文件,2016年至今,向两县投入帮扶资金共计2888万多元,精心实施扶贫项目共计118项。项目资金瞄准两县脱贫攻坚任务,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扩大了减贫效果。着力开展村党支部书记素质提升、致富带头人带贫技能和贫困人口就业技能培训,培养干部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力促进两县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医疗教育方面,建立帮扶长效机制,提升贫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2016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邀请北京医院、同仁医院等单位的医疗专家共计20余人4次赴两县开展医疗帮扶活动,累计为当地3000多名群众义诊、免费发放药品,并培训当地医务工作者400余人,深受两县干部群众欢迎。

为帮助更多贫困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丹凤县设立“社科育才助学金”,累计捐资5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多次对两县中小学校区改造等项目予以专项资助,并向两县捐赠图书,建立乡村公益图书馆,以此宣传党的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在这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离休干部夏森是典型代表。2013年下半年,夏森拿出她和丈夫汝信同志的多年积蓄,捐资100万元设立了“夏森助学金”。多年来,夏森累计捐资203.2万元,持续资助两县182名贫困家庭学生。2018年,夏森同志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2021年2月25日,98岁高龄的夏森老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奖的至高荣誉,激励和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在智力支持方面,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和优势。2016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报送的涉脱贫攻坚对策研究报告中,获采用55篇、批示14篇,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批示4篇;实施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并形成系列调研成果;发布《中国扶贫开发报告》(扶贫蓝皮书),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到两县作专题调研并撰写报告、宣讲授课,向两县机关、学校捐赠《中国社会科学报》和各类科研书籍,为两县脱贫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上犹县委县政府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感谢信中写道:“脱贫摘帽,既是上犹县全面小康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定点帮扶上犹县的重要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我县四年来的倾情帮扶,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节点难点,更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扶贫思路和扶贫模式,为上犹脱贫摘帽作出了重要贡献。”上犹和丹凤两县县委县政府先后致信感谢,饱含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意,是对我院定点扶贫和助力决战脱贫攻坚的成绩和贡献的充分肯定。

随着如期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中国反贫困事业进入新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工作的重心也转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如何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如何认识新发展阶段相对贫困的社会疑问,如何打破当前城乡分割的扶贫格局,以及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等,成为摆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案头的崭新课题。

“要深刻总结脱贫攻坚经验,着力推出对党和国家决策切实管用的研究成果,为更好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巩固脱贫成果提供智力支持。要进行理论升华,努力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路径,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贡献。要针对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开展理论和政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特大项目成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丛书”发布会上,谢伏瞻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调查研究,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形成一批对党和国家决策有参考价值、在理论上有所创新的研究成果。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亦无止境。2021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向着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将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接续开启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努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的崭新篇章。

原标题:《把学问写在祖国大地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