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党史学习教育丨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昆明警方发布
2021-04-09 19: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被金沙江水淹没的皎平渡口,如今一座大桥横跨川滇两岸

37名船工名单

张朝满女儿上香

裴清和张慧珍的新家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金沙水拍云崖暖”讲述了1935年5月初,红军在昆明市禄劝县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的历史。

1935年5月,红军一、三、五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3万多人,6条小船,7天7夜,全部渡过金沙江。

86年后,金沙江水奔流不息,两岸群山巍峨耸立。如今的皎平渡口,已被金沙江水淹没成库区。公路修到了大山深处,皎平渡大桥横跨金沙江川滇两岸,村民搬进新房,日子越过越甜。

皎平村四代人继续传承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勠力同心、艰苦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幸福生活。

张朝满——红军过江摆渡人

1935年5月2日子夜,中央红军渡江先遣队率先抵达皎平渡口。因敌人将船只藏匿和毁坏,红军占据皎平渡后,多方寻找,找到大小6条木船,召集到37名船工,打破“金沙不夜渡”的禁忌,帮助红军渡过金沙江。5月3日至9日,用时7天7夜,红军一、三、五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3万多人,由皎平渡口渡江入川北上。

6条船,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37名船工,是革命走向胜利的摆渡者。如今,彼时最年轻的一位船工张朝满,去世15年了。

张朝满女婿裴清记录下岳父当年这段红色记忆。今年73岁的裴清说,当时中央红军渡江先遣队赶到皎平渡,找到船工领头人张朝满的堂哥张朝寿。张朝寿叫来张朝满,动员他去为红军渡江划船。

当时,一位红军战士问张朝满:“老乡,怎么这个水那么大,从哪里来的呀?”张朝满说:“这个水呀就是一点一点(从支流)并进来,到这里就那么大,必须要用船渡。”当时那位红军说:“对、对、对,就像我们红军一样,我们红军是边走边壮大,队伍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红军战士说的这番话让张朝满听了心里热乎乎的。听说红军是带领百姓“打土豪分田地”的人民军队,当时22岁的张朝满立即答应了,并帮着红军一起找船。最终,分别于上下游各找到1条船,在土司家找到4条船。因部分船上有破洞和缝隙,船工和红军找来布条,用刺刀将破洞和缝隙堵住后勉强使用。渡江时,要不停地将渗进船中的水舀出来。

“大叶子船渡60人,二叶子船渡40人,纪律非常严明,渡江指挥部规定,多一人不行,少一人也不行。”刘伯承将军站在江边大石头上指挥,渡江快而不乱。

37名船工不分日夜地摆渡。尽管红军当时十分困难,还是杀猪宰羊优待船工。红军喝粥,船工吃肉,每天还发工钱。连续撑了7天7夜,帮助红军全部过了江,没有一个伤亡。

红军渡江后,船工们遭到当地土司的惩罚。

“张朝寿被绑起来打了一顿,而张朝满因划船技术好,还有制糖手艺,没有受到过重责罚。最后,船工们给土司送了1只羊、18斤酒,这件事才算过去。”裴清说,从那时起,张朝满也把这段往事深藏在心底,每天默默埋头划船、做糖,没有再向外人说过。张朝满结婚后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张琴珍远嫁,膝下唯一小女儿张慧珍,1967年与裴清结婚。裴清和张慧珍青梅竹马,结婚后,裴清逐渐挑起家里重担。张朝满年事渐高,渐渐没有划船了,帮助家里拾掇些农活。

1972年起,随着党中央开始寻找为红军长征沿途提供过帮助的相关人员,陆续有人来到皎平渡,找到张朝满,这段尘封的往事才得以打开。在张朝满的帮助下,相关部门理清了37名船工名单。但仅有8名船工找到照片,“向二糖匠”“杨麻子老倌”两名船工只知道他们的绰号,连真实姓名都难以核实。

也是从那时起,张慧珍和裴清才知道父亲这段传奇经历。张朝满和船工们的故事流传开来,张朝满也成为远近受人敬重的名人。除非有相关部门、人员特意问起,张朝满从来不主动讲那段历史,因为他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名船工该做的事。相比那些早早逝去的船工,他已很高兴享受到了新中国的福。每每有人想帮他争取多一点福利待遇,他总是拒绝:“日子够好了,别给国家添麻烦。”

改革开放后,张朝满一家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1980年开始,相关部门每月给他发放50元生活补助,随后逐步提升至每月800元。2003年,政府还给老人在江边盖了新房。2006年,张朝满去世,享年94岁。

毛洪银——脱贫致富带头人

皎平村民过上好日子,离不开一个人。他叫毛洪银,是当年帮助红军巧渡金沙江老船工陈月清、李正芳的徒弟,村民都叫他“毛支书”。

毛洪银从七八岁起,一边跟着师傅学摆渡,一边听师傅讲红军巧渡金沙江的英雄故事。

1997年7月1日,毛洪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1999年下半年,他当上了皎平村委会党总支书记,肩上挑起了千斤重担。他的愿望是让全村人吃好、穿好、住好。

皎平村山高路陡、交通闭塞,村里路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差,到处是土坯房。14个村民小组没有一条水泥路,下点雨就泥泞难行,“平跟鞋”进去,“高跟鞋”出来,摩托车都难骑,是个“来了就怕”的村庄。村民出一趟山到县城,要翻山越岭走上一两天山路。有的老人住了半辈子没出过村子。

要想富,先修路。只有路通了,皎平村才有希望。当时的皎平渡镇政府财政收入捉襟见肘,根本没条件拨付修路资金。毛洪银想,不能坐等政府拨钱,要积极创造修路条件。于是,他发动村民筹钱,一筹到钱就开山炸石,断断续续修路。“再大的石头也要搬走!”他带着村干部放弃双休,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背土、搬石头。有的女同志累得直哭;大家白天忙着修路,晚上顶着月亮栽烤烟。就这样,坚持修路到2006年,各村组道路勉强能过摩托车和三轮车了,但还是泥巴路。

2016年,禄劝县全力推进脱贫攻坚。2019年,皎平渡镇政府拨款20万元专项用于修路。但要修通撒皎路口到车米德6.5公里山路,20万元根本不够,修路工期进行到一半就搁浅了。毛洪银召开群众大会,再次发动全村人筹资。他求助当地矿山负责人:“老表,只要你肯借我两台挖机,保证喂一头150公斤年猪给你过年,两头也行。”矿山负责人被他的诚意打动,便借给他挖机。他又厚着脸皮求助妹夫:“修路差点钱,能不能先借我3万元,等有钱了就主动还你。”妹夫为他凑了3万元。300元、500元、1000元……全村老百姓卖猪、卖牛凑钱,没猪牛卖的村民家就出一个劳动力。可是,修路还需要炸药,当时炸药审批很严格,毛洪银向当时皎平渡镇党委书记钟卫强求助:“钟书记,我要批点炸药修路,能不能想想办法?”钟卫强帮他解决了炸药问题。

凑到了资金,拿到了炸药,毛洪银马上召集村民继续开工修路。那年底,6.5公里山路通车了。

当年的皎平村,望得见金沙江但没水吃,缺水是个大问题,村民只有背着水罐去几公里外背水。

1997年,毛洪银带着村民翻山越岭找水源,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最后从20多公里外的汤郎乡引水到皎平渡,解决了村民喝水问题。同年,这些地方也通电了。

2016年脱贫攻坚以来,毛洪银带领村民改造危房,把土基房逐步变成砖混房。2018年,国家要在皎平渡建设重大工程乌东德水电站,这里将成为水库淹没区,2019年9月前,村民必须要搬到乌东德镇。毛洪银又耐心向村民解释:“回迁房都盖好了,一家一栋小楼,水电齐全,都是砖混的,比现在有些家住的土房子强多了。”

在农业生产上,毛洪银带领村民引水种植了400多亩水稻,还在江畔山坡上栽满了麦子、小葱、玉米等农作物。但后来发现,这里干旱缺水不适合种植水稻,只有遇到雨水充足年份,稻谷产量高,村民才有好收成。在这种情况下,2014年,毛洪银又把水田改成旱地,发动村民种植芭蕉、香蕉、核桃、花椒等,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不断增加村民收入。到2019年,皎平村年人均收入已从10年前不足千元增加到8500元。

农民过上好日子,需要一个坚强的党组织。在毛洪银的带领下,到2016年,皎平村委会党总支党员人数从之前的6人壮大到51人。

2019年9月26日,在乌东德镇乌东德水电站上方蜂包坪的半山坡上,金瑞二社区一栋崭新的三层小楼下,一阵鞭炮声打破金沙江畔的寂静。毛洪银带头第一个搬了家。他抓起两把“五谷杂粮和硬币”高高地抛向空中,粮食和硬币向庭院每个角落滚去,寓意今后的生活“五谷丰登”,日子红红火火。那年底,皎平村委会洪门厂、上坪子、拉嘎厂三个村小组1096名村民全部搬进金瑞二社区,住进新房,成为“翻牌”社区居民。张慧珍和裴清也住进了金瑞二社区砖混新房。

如今,政府每月补助每位村民50元生活费,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逐步解决社区230个剩余劳动力。金瑞二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军说,有村民出去打工,不愿出去的村民留在乌东德水电站当保安、保洁员、线路整理员、电工等。乌东德水电站电缆工余顺才说:“新房有三层,约190平方米。我在水电站负责接电缆线,以前每天150元,最近工资涨到280元,一个月也有8000多元。”皎平渡镇计划引入特色小镇项目发展乡村振兴旅游产业,鼓励支持村民不等、不靠、不要,发展特色旅游民宿经济,增加经济收入。“融舍”民宿负责人陈洪斌说:“不能坐吃山空、坐等政府帮扶,就借了几万元投资盖了一栋民宿,有8间房间。如果每天都住满客人,一天有960元收入。”在这里,已有4家民宿。扶贫从“输血”变成“造血”,党和政府将产业扶贫意识一点一滴注入村民心里。

现在,毛洪银起床后喜欢爬到三楼楼顶,远眺皎平村。他说:“皎平村已被水淹了近200米,只望得见村口那条岔路了。”在他新家旁边空地上,20多棵从皎平村移栽过来的大叶榕、万年青、攀枝花,已长到人那么高了。

2020年,毛洪银卸任当了21年的村支书。他说:“新征程的长征路,靠后代人走了。”

裴隆翠——扎根新疆扶贫帮困

在裴清家正屋,张朝满老人的遗像摆放在正中央的桌子上,和蔼慈祥的面庞正气凛然。

张慧珍和裴清育有4个子女,都成家立业。大儿子裴新发在家里做农民,守家业、养老人;二儿子裴新富做生意赚到钱,在禄劝县城买地盖了楼房;三女儿裴新美在禄劝县当客栈服务员,也买了房;小女儿裴新会在皎西乡经营一家烧烤店。

在重孙辈中,裴新发的大女儿裴隆翠已成长为新疆和田市玉龙喀什镇人民政府的一名扶贫干部,支援祖国边疆地区的建设。

1992年出生的裴隆翠从小就喜欢听老祖讲红军长征的故事,那段红色记忆深深印在了心底。上小学五年级时,裴隆翠在课本上学到了巧渡金沙江的历史,她自豪地跟同学们说,“我老祖就是老船工,他帮助了红军渡江。”因为这段特殊的渊源,裴隆翠特别喜欢学历史,尤其喜欢中国近现代史。

在裴隆翠印象中,老祖时常坐在家门口,嘴里抽着旱烟,一言不发地凝望着当年的渡口。2005年,裴隆翠到乡里上初中,临走前,老祖叮嘱她:“孩子,出门在外,要吃得苦,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走出大山。”在老祖的鼓励下,裴隆翠在学校里发奋读书。2012年,恰逢我国对林学专业扩大招生的好政策,裴隆翠被东北林业大学录取,就读林学专业。

从彩云之南到北国雪原,裴隆翠一口气读到了研究生,她选择“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专业。上学期间,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9年初,裴隆翠即将研究生毕业。学校里贴着的一张新疆工作招聘海报上,“缅怀英雄、报效祖国”8个字深深吸引了她的注意,萌发了支援新疆的想法。

父母刚开始并不同意,认为新疆条件太艰苦,也放心不下她漂泊在外。但裴隆翠对父母说:“我是一名党员,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裴隆翠来到了新疆和田市玉龙喀什镇,就赶上和田市整体脱贫迎检。她每天需要自查自改完善系统,入户了解农户实际收入与报送材料是否相符。因为当地贫困人口基数大,工作特别繁重,几乎没有休息的日子,但她没有一句怨言。当地人90%都是维吾尔族,为了能加强沟通,她还学习了简单的维吾尔语。

毛洪银的大女儿毛美英,在禄劝县城开了一家桶装水销售店,日子过得不错。她的大儿子毛浚宇从云南新华电脑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当上金瑞二社区副主任。毛浚宇说:“爷爷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亲眼目睹他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艰辛过程。去年6月,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要像爷爷一样永远跟党走、听党话,努力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

村民——11个“好日子”愿望实现了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过禄劝14个乡(镇)、65个村委会、311个自然村,住过84个村寨,历经12天,行程985华里。红军在县境内牺牲遗址有37处,牺牲红军148人,县内有139人为红军带路和帮助红军,有41人参加红军队伍。

岁月更迭,现在这些村庄旧貌换新颜,村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2012年,在禄劝中屏镇书多村委会芹菜塘村民小组的活动室墙上,写着村民许下的11个“好日子”愿望——

“钱多,生病有钱医,娃娃有钱读大学;娃娃有出息,不用家长操心,有能力到城里工作拿工资;和县城一样住上高高的砖房,有自来水,用水方便;每户都有车辆,能够拉货也用来赶集和走亲戚……”

芹菜塘村民小组小组长王春宏回忆,过去,大部分村民住着垛木房,人畜共屋,冷天就在火塘边就地取暖,没有被子就用蓑衣代替。

9年过去了,11个“好日子”愿望全部实现了。垛木房变成砖房;每家都能卖更多肥猪,腰包鼓起来了;家家户户更讲究卫生了,随时能洗热水澡了。

村里18岁的苗族女孩龙慧君实现了她的“好日子”愿望。她是村里目前唯一的大专生,她说:“自从家里养了猪后,每年能挣三四万元,日子逐渐变好了。小时候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房子都是用圆木头一根根搭建起来的垛圈。看着爸妈太苦了,我就立志努力读书改变贫穷的生活。2018年,我考取云南新兴职业学院。现在正努力学习护理专业技能,毕业后想当一名护士,到城里上班拿工资了。”

村民龙正坤买了一辆长安面包车,是许下“好日子”愿望后第一个买车的村民。他说:“以前赶集、走亲戚靠走路,现在买了小车还能拉货做点小生意,日子过得好多了。”

村里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统一购买仔猪和饲料。37户社员共养了200头商品猪,一头猪纯收入5000元左右。“以前,全村没有几家养得起猪,后来村民通过无息贷款购买仔猪喂养,增加收入后,大家都积极地养猪、喂牛。”王春宏说。

书多村委会党总支书记胡志权说:“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变成鸟语花香的生态村,村寨道路全面硬化,村民告别‘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的日子,外出通行方便了。2020年,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苗族寨子芹菜塘村的脱贫摘帽只是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小小缩影。禄劝24个少数民族1350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一实现了“好日子”的愿望。在脱贫路上,党和政府没让禄劝一个民族掉队。

如今的禄劝,日新月异。126条水泥路通达少数民族自然村,客运班车开到家门口;119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村民回家的路;省级贫困村里拉了光纤网络宽带,村民在村里能上网了;新改扩建6所小学,村里孩子有了好学校……

过去,禄劝人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如今,禄劝人正在启航新征程,奔向更美好的新生活。

来 源:@昆明日报

发 布:昆明市公安局新闻宣传办公室

编 辑:宋榕龙 矣建云 劳富贤

原标题:《党史学习教育丨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