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通州:着力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硬核区

2021-04-09 16: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今年以来,我区签约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5个,总投资达187.9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全线飘红,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8.8%,位列南通市区县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工业应税销售、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均位居全市前列。作为南通“一主三副”城市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州旗帜鲜明地提出:着力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硬核区。

紧紧围绕“1+4”工作体系,细化落实“六稳”“六保”任务,通州迈出高质量发展坚实步伐。这5年,通州地区生产总值连跨5个百亿级台阶,2020年达1462.5亿元,是“十二五”期末的1.6倍。跃居全国百强区第22位,前进了8位。同时上榜“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区域百强”和“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南通唯一。

去年,通州扎实开展“大项目突破年”活动,推行“链长制”招商 ,建立“4+X”集中评审机制,整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新签约重大项目 31 个。常态化开展项目季度集中开工活动,新开工重大项目 22 个,深南电路二期、展华电子等 69 个项目竣工投产。18 个省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 83 亿元。恒科二期部分试生产,三期全面开工,总投资 100亿元的四期项目正式签约。14 个新基建、补短板项目被列入“上级盘子”,争取政府债券额度 12 亿元。

通州发展动能加速释放,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去年通州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02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 39%。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 152 个,江海储能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高新区“双创”工作获省政府表彰。新增省市智能车间 7 个、星级“上云”企业 21 家。引进高层次人才 71 名,入选省“双创计划”9 个,新增专业技术人才 1.8 万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43.98 件,中国(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通过省级验收。3 家企业获省市质量奖,海星电子获首批“江苏精品”认证。产业质态稳步提高。主导产业加速集聚,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三大产业产值增长 15.4%。国家集成电路零部件产业园正式开园,半导体光电产业园顺利落户。

经济转型

咬定 “一主一新一智”

硬核产业定位不动摇

回顾“十三五”,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通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领悟高质量发展内涵,保持战略定力,从产业转型、产业集聚、产业培育三个方面,深耕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这“一主一新一智”三大硬核产业。

2020年,通州实现税收66.7亿元,增长4%,增幅南通第一。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

改革开放之初,通州的产业重点放在机械行业上。1990年,开展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至2000年,初步形成纺织、印染、服装、轻工、化工、电子、机械、冶金、建材、医药、食品等20多个工业门类。

进入新世纪,通州的产业脉络逐步清晰,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

至2008年,初步形成纺织服装、机械电子、船舶海工、食品、新能源5大产业,且集聚度较高。之后,光伏太阳能、汽车压铸、智能电网、电子信息、风电装备等新生产业兴起。

近年来,通州找准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定位,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调整调优产业结构。

坚持绿色发展,钢丝绳、化工、印染等低产能、高能耗、欠环保的企业,近两年被拆除近400家,年公共预算收入减少近10亿元。恒力、展华、丽智、生益科技处在设备抵扣和出口免抵退阶段,近两年虽每年少公共预算收入6亿元左右,但后发优势已经显现。因区域调整,锡通科技产业园划出,公共预算少收入2.6亿元,其背后一些培育多年的产业也少了“收获”。

坚持新发展理念是一场深刻变革,必然伴随着转型阵痛、利益割舍和培育成本付出。通州咬定硬核产业,坚持“一主一新一智”产业定位不动摇,以“狼性”精神全力攻坚,紧盯补链强链环节深挖项目源,放大“二三期效应”,全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金融创新

新增制造业贷款28亿元

增幅达20.74%

2020年,通州区存款规模达1972亿元,比年初增加249亿元,贷款余额达1470亿元,比年初新增300亿元,存贷款总量与增量均居南通第一。其中,新增制造业贷款28亿元,增幅达20.74%,增量、增幅均居全市第一。

去年初,通州积极落实《南通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发展金融政策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积极为企业和金融机构牵线搭桥,举办“金融+高新技术企业”“金融+科技创新型企业”“金融+人才产业”等金融服务专题对接会,鼓励引导各金融机构合理采取展期、延期,调整还款计划,调整付息方式,无还本续贷等措施,确保企业平稳健康运行。

2020年7月27日,恒科新材料银团贷款签约仪式成功举行。中国银行牵头,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等组成“银团”,共同提供35亿元贷款,为推动恒科新材料发展壮大增添强劲动力。

据统计,通州区2020年累计对支持防疫防控保障的单位信贷投放54笔、金额3.36亿元,对复工复产企业信贷投放11124笔、金额340.32亿元,展期、续贷2980笔、金额120.84亿元,通过降息为企业节省费用1.02亿元。

通州区地方金融监管局积极开展企业服务“镇镇行”活动,走访全区14个镇(区、园、街道)优质企业,调查复工复产、银行融资和资本需求,动态更新后备梯队名单,不断充实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目前已明确20家重点后备企业。

近年来,通州区众多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资本市场。通州发起设立3支主导型子基金,总规模28亿元;发起设立3支市场化子基金,总规模14亿元,6支子基金均已完成基金备案,并正常开展投资运作。

通州社会公众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在提升,目前,该区共排查机构单位558家,排查线索3条,责令自行注销企业两家。全年共处置本地法人类非法集资风险机构89个,105家风险机构全部完成处置并移出系统,处置率100%,处置进度位于全市前列,基本实现“三年处非攻坚战”的工作目标。

生态提升

推行“以河养河、生态护河”

河道管护新模式

站在先锋街道高坝竖河青年路桥头,一眼望去,河道蜿蜒流淌,河水清澈见底,岸坡生机勃勃。而整治前,由于交通建设导致水系破坏,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排入河,违建侵占河面等原因,高坝竖河还是一条典型的黑臭河道。经过街道、村两级河长“百日攻坚系列整治”,如今高坝竖河面貌焕然一新,整治工程也高质量通过了省级验收。

先锋街道水利站站长施新春介绍:“自整治工作开展以来,街道、村两级河长不断发挥职能作用,每天召开晨会部署工作任务,推进拆违、农户改厕等工作,加大巡河力度,到目前为止,镇级河长已巡河12次,村级河长总计巡河72次。”

这是通州区推行的“以河养河、生态护河”河道管护新模式,目前,该区已有256条三四级河道落实了此措施。据了解,2020年,通州区共整治完成102条农村黑臭河道,基本消除了集镇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农村集中居住区的黑臭水体;拆除“两违”项目232处,拆除建筑面积达2.6万平方米;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总目标,完成130条(段)生态样本河道提升打造;农村河道疏浚全面完成,完成疏浚整治三级河道15条(段)、四级河道105条(段)、沟塘225处,河长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除了镇村河长直接管理河道,通州区还创新河道长效管护模式,发动老党员干部、老支书、企业负责人等社会人士担任民间河长,参与巡河监督。目前,该区在1152条等级河道上落实3600余个固定巡查点位,金新街道率先开展试点。民间河长通过“河道管护”APP,定期定点上传河道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照片至区级河道长效管护管理平台,区河长办及时线上审核、交办责任河长,在规定的时间内整改到位,形成发现问题、交办问题、整改问题的闭环管理。

区河长办综合科科长徐茂东表示:通过这种管护模式,充分调动民间河长、社会监督员、志愿服务团队、网格化治河等多方力量,形成全社会人人参与的治水合力,切实推进“河长治”。

建筑富民

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吸纳就业40余万人

2020年通州区建筑业实现施工总产值2029亿元、上交地方税收15.46亿元,上缴税收占全区的1/6;吸纳就业40余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3。

建筑业是通州传统的支柱产业,施工队伍的足迹已遍布全国29个省市区、全球10多个国家地区。

“十三五”以来,通州区建筑业发展持续保持全省县市区领先地位,累计完成施工总产值9171亿元,年均增长6.3%。5年来新增特级资质企业3家,一级资质企业13家,二级资质企业78家,增项273个。目前,该区共有395家建筑企业,其中特级企业6家、一级企业39家,二级企业138家、三级企业125家。去年,南通四建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274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94位、中国承包商80强第11位,跻身江苏建筑业综合实力前4强。斩获的“鲁班奖小金人”数量达到30个,位列全省第一。

抢占国内市场的同时,通州积极引导各建筑企业紧跟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在巩固国内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内联外拓,打开了海外市场新局面。以南通四建、通州建总、新华建筑等为龙头的通州建筑业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深耕沿线国家、地区市场,坚定不移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外建筑市场树起一座座丰碑。

以色列海法新港项目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由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在发达国家承包的首个工程项目,建设单位是通州建总集团。海法港是以色列最主要的港口,以色列海法新港项目2018年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约80%的施工任务,工程预计今年6月竣工,9月开港试运营。

从揣把泥刀讨生活到千亿级支柱产业,通州建筑铁军不断迸发着新时代“硬核”力量。截至目前,通州“鲁班奖”总数达59项,在全国县市区中遥遥领先;获“扬子杯”“长城杯”“白玉兰杯”等省级优质工程近200项。两家企业稳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位次逐年攀升。多家企业获“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

乡村振兴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网销达4.85亿元

“一季小麦、一季水稻,经过土地流转,我们这边耕地连片,适合规模种植。” 在十总镇育民村的新型合作农场里,村党总支书记王金峰介绍,“去年11月,村里投入70万元购买了一系列智能化农机具,成为江苏省首家无人农机示范基地。”

打开农机具仓库的大门,一排大型农机具展现在眼前。“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机、收割机……看到顶上装的三根接收器没有?这些机械都可以通过卫星定位实现无人驾驶的。”王金峰如数家珍,“这智能拖拉机可以远程无人作业,可以实现自动作业路径规划,精度达到正负2.5厘米。这插秧机还具有插植作业自动控制功能,插植部采用电子平衡装置,能确保插植深度的一致性。”

该无人农机示范基地依托村集体经营的新型合作农场,采取市县镇三级联动、共同支撑的模式运行,率先开展智能农机试验,对南通、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全省探索现代农业的智慧化模式提供了“通州样本”。

近年来,通州区推广新机械、普及新技术、扶持新农人,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模式,引导农民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

去年,通州粮食总产51.1万吨,比上年增产2.3%。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荣获南通市水稻优质高产攻关竞赛一等奖。成功创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占食用农产品面积的60.9%。

目前,通州蔬菜在田面积12.72万亩,长势良好。蔬菜供应以大白菜、芹菜、青菜和菠菜等叶菜类为主,在田瓜果主要是黄瓜、青椒。

去年,通州各类农产品、农资和休闲农业门票网络销售额达4.85亿元。

2013年,在陕西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做部门经理的王竹青回通州老家金沙街道平桥镇村盘下了30余亩土地,引进优质果苗,创办御润家庭农场。在他的精心管培下,“阳光玫瑰”葡萄在2018年第十一届中国南方“中山杯”优质葡萄评比中获得金奖,“妮娜女皇”葡萄在2020年江苏省第二届优质葡萄评鉴中获得特等奖。

来源:江苏经济报

原标题:《通州:着力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硬核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