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鄂豫皖到川陕甘【人民兵工故事<14>】

2021-04-11 09: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兵器人才学院 ,作者吴先恩

中国兵器人才学院

关注中国兵器人才学院,即时接收全方位多角度的企业智慧,用我们的服务打造集团一流的企业大学。

我的家乡湖北省黄安县紫云区箭厂河,地处湖北、河南两省和黄安、麻城、光山三县交界之处,是所谓“鸡鸣闻两省,狗叫三县惊”的穷山区。

1926 年 7 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10 月攻下武汉。黄安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吴焕先等利用这个大好形势,于这年的秋末冬初,在箭厂河附近的王楼等地建立了第一批农民协会,并以“防匪保家”为口号,先后举办了三堂革命红学,对受苦农民群众进行政治和军事训练。

我和一些青年农民踊跃参加革命红学的学习。

吴焕先还从箭厂河方圆几十里请来 60 多位铁匠师傅,在他家门前架起 20 盘铁匠炉,用农协会员捐献出来的碎铁和废旧农具做材料,叮叮当当地打造起了兵器。

每盘铁匠炉由一位老师傅掌钳,再配两位身强力壮的年轻师傅,一个抡大锤,一个拉风箱。

20 盘铁匠炉一连干了 3 个多月,打造出梭镖 1000 多把,鬼头刀(一种前重后轻的大刀)四五百柄。

此外,我们还收集到一些土枪和太平军遗留下来的土炮——北龙炮、座山炮和手炮。

所谓北龙炮和座山炮,都有五六尺长,每次可装填黑火药一二十斤。

手炮长约二三尺,口径较大,内装铁砂和黑火药,用手端着发射。

所用的黑火药是老乡们挖土硝,用棉秆灰配制而成的。

��当时,有一位姓刘的师傅,大家都叫他刘猛子,大约 40 岁,爱动脑筋。

��他选用粗细适中的竹子,削尖头,放进当地盛产的桐油里淬火,制成的竹枪尖硬度大,枪身 1 丈多长,能将身着棉衣的敌人胸刺穿,威力颇大,且重量轻,制作简单,很受大家欢迎,很多同志都持有这种武器。

��这 60 多位铁匠师傅用 20 盘铁匠炉打造的梭镖、大刀是鄂豫皖苏区兵工生产的第一批产品。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在上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5月,光山县大地主陈二辉带领由他豢养的反动民团、红枪会2000 多人,气势汹汹地朝着箭厂河杀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方也集合了两三千人,坚守在当年太平军作战的古战场——木城寨里迎击敌人。

我们在城墙上架起土炮,向来犯之敌射击,用石灰罐子、滚子、礌石同他们搏斗。

有些农协会员溜出城墙,用梭镖、大刀、竹枪、鱼叉跟敌人厮杀。

打了7天7夜,敌人没有攻进木城寨。后来,黄安县委从外地搬来援军,里外夹攻, 终于把陈二辉带领的那帮土匪打垮了,残兵败将们不得不夹着尾巴逃回光山县老巢。

在这场战斗中,我们打死打伤不少敌人,还缴获了11支步枪。

击退陈二辉进攻后不久,我们乘胜又打垮了一个民团,夺得了一个修械所——河南光山县陈代祖修械所。

该所规模很小,仅有 8 名工人,一部 2 尺半车床和一部 3 尺半车床,以及 3 把老虎钳。

由于对党的政策缺乏了解,8 名工人跑了 6 名,剩下的旋工王某和李某开始表现也不安心,工作不积极,技术上更是保守。

我们一方面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启发他们的觉悟。

一方面在生活上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包括给他们较高的工资等。

后来,他们逐渐有所转变,觉得在这里比在国民党军队里好,终于将妻子、儿女从白区接到苏区,并通过老关系,从巩县找来了 6 名技术工人,扩大了我们的兵工队伍。

1930 年 2 月,鄂豫皖根据地建立赤城县造枪局(余富山兵工厂)。图为造枪局旧址——今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余富山村(兵器工业档案馆供图)

随着职工人数的增加,我们有了一定的技术力量。

1927 年秋,上级决定在箭厂河后的张家湾正式成立兵工厂,负责人是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留守处主任吴先保。

不久,我们就开始制作炸药、复装子弹,逐步发展到制造来复线枪和单响枪。

与一年前打造梭镖、大刀相比,大不一样了。

当时, 复装子弹最缺的是弹壳。

领导要求红军战士:

在战斗中不仅要千方百计地缴获敌人的武器,也要尽可能地捡回空弹壳,供复装子弹用。

��每个弹壳都得使用几次,直到出现裂纹不能使用了,再把它熔化成铜水,留作制造手榴弹之用。

复装子弹的底火是利用关系从白区采购来的。

一个又一个胜利

在局部上压倒了敌人

但是从全局看

1927 年 7 月15 日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叛变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革命陷入了低潮

全国都处在白色恐怖之中。据此,上级决定:

将兵工厂暂时分散,挑选 8 名政治可靠、技术较精的同志随军负责修械任务,其余的工人,或就地参加赤卫队,或暂时回乡生产。机器、工具除随军转移的同志带走一部分外,其余坚壁起来。

鄂豫皖根据地的共产党人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奋斗,至 1929 年春,红军先后占领了黄安县的七里区、紫云区、桃花区和大悟县的宣化区,河南光山县的柴山堡,从而建立了一大片革命根据地,人口达 10 万之众,兵工生产也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1930 年年初,除箭厂河兵工厂外,几乎每个县都建立了大小不等的兵工厂或修械所,兵工工人增加到八九百人,还办起了被服厂、石印厂、造币厂和医院。

这时,苏区兵工厂除复装子弹和修理枪支外, 还大批制作手榴弹,最多时日产手榴弹近千枚。另外,兵工工人从修理实践中发现:

武器损坏有一定的规律,即有些零件损坏率高,有些损坏率低,有些则很长时间也不损坏。

��他们针对这种情况,平时多生产一些容易损坏的零件,作为备件发给部队,使部队能够及时替换损坏的零件,满足了作战的需要,颇受部队欢迎。

为了培养兵工人才,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还创办了鄂豫皖苏区唯一的一所兵工学校。

校长由张瑞德(红四方面军军械处处长)兼任。

学员,一部分是参军的青年农民,一部分是从部队抽调来的战士。学习时间二至三个月。

教员,一是白区地下党输送来的;二是河南巩县兵工厂来的师傅;三是俘虏来的国民党军修械人员。

兵工学校实行一边学习一边做工的办法,上午授课, 内容包括步枪的结构、修理,手榴弹的制作,复装子弹的方法等。

后来,又根据铸造零件的需要,增开一门新课程,即零件铸造课,使学员初步掌握一些铸造技术。

学员下午到兵工厂实习、干活,这样,学员们既学到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基本掌握了生产、操作的技能。学员结业后,大部分到部队当军械员,小部分留工厂工作。

当时,距我们兵工厂仅 22 里的新集城里,驻扎有身穿红褂子的“红枪会”,手持系有黄布条梭镖的“黄枪会”,还有身背大刀的“蹦子会”,以及无恶不作的“保安队”。

这些坏蛋们把新集城闹得乌烟瘴气,还时不时出城骚扰百姓,对我们兵工厂和兵工学校也有威胁。

▶1928 年下半年和 1929 年上半年,我军曾先后两次攻打新集城,皆因城墙又高又厚,我们没有火炮未能攻下。

▶1929年 8 月,兵工厂工人制造出一种特大口径的“树炮”,作为攻城的武器,一共做了 4 门。

1933 年年初,红四方面军在川北通江县苟家湾建立的通江兵工厂(兵器工业档案馆供图)

攻城前,由制炮工人向红军战士讲解使用方法。

攻城时,4 门“树炮” 一齐上阵。不料,头一门炮点火后炸膛了,当场炸死、炸伤了几名同志。

怎么办?是继续发射还是向后撤退?红军战士懂得:

��干革命哪能没有牺牲?继续发射!

▶3 门“树炮”一齐射向新集城,大显神威,把城里的敌人营房炸塌不少,敌人伤亡惨重。

▶平时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敌人如丧家之犬,哭叫不迭,乱作一团。

▶受到这次严惩后,他们再也不敢像过去那样大摇大摆地到城外肆意横行了。

1932 年冬,蒋介石集中了 30 万主力部队“围剿”鄂豫皖苏区。

红军决定主力部队突围西进,向川陕边界转移,留下红 25 军和红 28 军在湖北、河南一带牵制敌人的一部分兵力,迂回打击敌人。

各兵工厂的机器、设备除留一部分给在鄂豫皖苏区坚持斗争的两个军外,其余的全部埋入地下。

西进出发时,挑选了 40 多名优秀工人随军担负修械任务。

他们携带修械工具,与部队同时行动。

西进途中,他们同红军战士一样,历尽千辛万苦, 为部队修理枪械出力,表现非常出色。

来自河南巩县兵工厂的工人习林,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习林突围时,身上 3 处负伤,仍然背着修械工具坚持行军。

我当时是红四方面军总后勤部军需处处长,亲自和其他几位领导轮流背着他走,经过 20 多天,硬是将他背到四川。

在危急时刻,大家没有将他抛弃,让他十分感动。他和其他兵工工人把这些记在心上,后来在兵工事业中,他们更是舍生忘死、不惜牺牲。

1932 年冬,我们到达四川时,兵工工人仅幸存十几人。

作 者 简 介

吴先恩,1907 年生,河南新县人,1929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过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历任红四方面军总后勤部军需处处长、总兵站部部长、红九军供给部部长、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供给主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部长、华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湖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湖北省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北京军区顾问等职。

原标题:《从鄂豫皖到川陕甘【人民兵工故事<14>】》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