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依靠政策帮扶和勤劳双手脱贫致富:“日子有奔头 再累也值得”

2021-04-13 18: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4月11日,一场春雨过后,呼市武川县耗赖山乡振兴元村的田间地头散发着勃勃生机。村民孟来顺家10余亩小麦已全部使用机械化耕地、播种,剩下的土地也完成了农机深松整地。随着春播生产序幕渐渐拉开,这里的农户也播种下新一年的希望。

自从2015年脱了贫,孟来顺的生活处处充满了希望。

他始终坚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自己和家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政策上的帮扶

“在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的鼓励动员下,村里种植大户带动我试种无公害土豆和小麦,收到很好的效果,我的70多亩地总共收入5万多元。”62岁的孟来顺话里充满感激,他告诉记者,自己的难关过了,可政策上的帮扶仍在继续。

每年农闲,孟来顺在村里食用菌扶贫产业基地里做搬运、制棒、采摘等工作,每年能增收1万多元。村里聘用他为季节性防火员,一年可收入3000元。另外,村集体产业每年还有分红。

“自家的地,我全部用来试种收入较高的无公害蔬菜,我又承包了50亩地准备种植土豆。”

当机会来临时,孟来顺丝毫没有犹豫,就一个字“干”。

孟来顺凌晨4点起床,干到中午12点,连早饭都顾不上吃,他就想借这个机会彻底摆脱贫困。

同时,靠着政府的政策,他家里养了30多只鸡,村里还为他申请了“季节性防火员”公益岗位,扶贫产业基地优先雇佣他工作,帮他增加收入。“有时虽然感觉很累,但现在打心里高兴,日子过得有奔头,再累也值!”

曾经的压力

多年以前,因生活压力,孟来顺总觉得比别人矮一头。

与记者说起如今的生活,孟来顺眼里放光,脸上挂着笑容。但几年前的他可不是这样:走路低着头,见人绕着走。

原来,妻子多年前病逝,那时儿子仅仅两岁,精神上备受打击的孟来顺几乎放弃了生活的希望。“边照顾孩子边种地,一年下来收入最多也就两三千块钱。”孟来顺告诉记者,最难的时候是儿子上学期间。他离开家,带儿子到县城念书,租了间房子每天给孩子做饭,按时接送儿子上下学。

“没时间打工,老家的地全靠亲戚帮忙打理,外债累积下几万块钱。”可那时,孟来顺心里坚持的想法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也要让孩子把书念好。”

生活的苦难让他倍受打击,那些年,他不喜欢出门,更不愿与人交流。

2014年,他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思想上的转变

“扶贫重在扶持,而不是单纯的给予,是‘造血式’而不是‘输血式’。就像有人用梯子上房,需要人扶一下,而不是直接抱上去。”振兴元村党支部书记马铁柱说,要教育引导贫困户自立自强,挖掘他们的内生动力,激发潜力,从思想上彻底改变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

“输血”变“造血”,村里产业的发展是重点,对振兴元村当地群众脱贫增收起到了显著作用,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而像孟来顺一样的贫困户,思想也在转变,由“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从一开始少数人进去打工、多数人观望,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去打工增加收入,彻底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党和政府的关心,让我和孩子很暖心!我也不能掉队……”孟来顺说,儿子从小学开始,学校每年就有两三千元的教育资助,直到读大学,另外每年还有一万元的教育扶贫补贴金。

开启“新生活”

靠着政策的帮扶和村党支部的带动,为了摘掉“穷帽子”,孟来顺这些年没少努力,儿子离开家上大学后,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种植业上,并且越干越起劲。

2015年,短短一年,孟来顺成功脱贫,开启了新生活。

如今,儿子已大学毕业,并且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孟来顺欣喜又宽慰。“我一个人把儿子抚养长大,亲人没少帮助,政策更是没少帮扶,现在儿子完成学业又找到工作,心里真的很高兴!”孟来顺声音有些哽咽。

记者采访时,孟来顺说起了生活的变化,介绍着新装修的家。“银行卡里有了存款,家里也重新装修了一番,住着舒坦,不输楼房……”为了扩大农业生产,他先后购买了挖掘机、大型拖拉机,还有点播机、打秧机、打药机等农具,还被耗赖山乡评为“勤劳致富户”。孟来顺有了更大的心愿,他说:“能脱贫很自豪,致富成了更高的追求,我和家人还要继续努力奋斗!”

记者了解到,未来五年,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将“人民生活跃上新台阶”作为新的奋斗目标。牢牢守住民生底线,办好民生实事,促进社会公平,民生支出水平随经济增长同步提高,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着力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全县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有序推进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力争通过国家优质均衡验收评定。

武川县还将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创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稳步推进,全县自然村通硬化路达到85%,环境最美、文明最美、生活最美成为普遍共识。

来源:内蒙古晨报记者:张鹰 吴博超

原标题:《依靠政策帮扶和勤劳双手脱贫致富:“日子有奔头 再累也值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