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墨脱公路!建设中国最后一条通县公路

中国交建
2021-04-13 23: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党史天天学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的。之后,从1981年起,又在全国开始推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以( )结合为基本特点的经济责任制。

A.分、责、利

B.责、权、利

C.产、包、利

答案:B

2.确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是在( )。

A.十三届三中全会

B.十三届四中全会

C.十三届五中全会

D.十四大

答案: B

点击空白处显示答案

不畏艰险的吃苦精神

立足本职的奉献精神

协作友爱的团队精神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墨脱精神

★ ★ ★

在西藏高原的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镶嵌着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墨脱。在藏语中“墨脱”意为“莲花”,又称“白玛岗”,大意为“秘境莲花”。《大藏经》中写道:“佛之净土白玛岗,圣地之中最殊胜。”

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西藏高原,墨脱县平均海拔却只有1200米,墨脱县四周环山、沟壑纵横、北高南低,拥有从高山寒带到热带雨林的自然景观。区内最高峰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南缘巴昔卡海拔仅155米,短距离内相对高差7000多米,形成世所罕见的“一山显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极端地貌景观。加之地处喜马拉雅断裂带上,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冰川、水毁等自然地质灾害遍布其境,每年封山达9个月之久。由于没有与外界连通的公路,长期以来,墨脱县人们出行全靠双脚和牲畜背驮。

2001年二公院勘察设计团队第三次进入墨脱

“对于公路建设者而言,墨脱不通公路,就像一根利刺卡在我们喉咙里。”时任二公院墨脱公路项目经理何先志如是说,打通一条通往墨脱的公路是几代公路修建者心中的梦想。

双脚量“孤岛”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家多次尝试修建墨脱公路,可屡建屡毁。2001年,墨脱公路修建再次提上日程,交通运输部和西藏交通厅委托二公院开展墨脱公路的可行性研究。

当年6月,二公院派出23名成员组成西藏墨脱公路勘察设计青年突击队,这是一支新老结合以年轻人为主的队伍。突击队兵分两路,一路顺着雅鲁藏布江进入墨脱,一路从波密扎木镇翻嘎隆拉山进入墨脱后再从墨脱向西,翻越多雄拉山口。直到9月中旬,历时3个多月中,他们爬雪山、涉冰河、滑溜索、穿原始丛林、过泥石流乱石滩,经受无数次蚂蟥叮、毒虫咬、烈日晒、暴雨淋,战胜了饥饿、高寒,甚至经历了死亡的考验,用双脚在“高原孤岛”上一次次踏勘。

2005年12月11日,这是二公院第四次进入墨脱,这次是一支24人的队伍。当日凌晨3时,何先志和队员们开始翻越雪山。雪齐腰深,队员们每爬20米就得休息一会儿。6个小时后,他们成功翻越大雪山。在随后长达7个多月的时间里,项目部拟订了“先通后畅、先易后难、先点后面、逐步推进”的建设原则。何先志说:“墨脱公路不能像其它地方一样,遇到障碍就开山、架桥,这里的地质环境不允许大修大建。”

二公院勘察设计团队翻越嘎隆拉雪山

墨脱公路所在区域是西藏最原始、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约有91公里的路段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何先志表示,“我们要在路线走向、结构物设置与路基防护、水土保持、景观设计等方面,努力做到公路与自然相和谐、与当地民族文化相适应。”

2006年3月,一名队员急性胃出血,情况紧急,驻地又不具备治疗条件,在将该队员转往山外的途中遭遇雪崩,该队员最终幸运获救,而随行护送的一位门巴兄弟不幸罹难。直到第二年开春才找到他的遗骸。这段勘测经历让何先志始终难以释怀,二公院原副总工程师、墨脱公路专家组组长何天牛,从2001年到2009年年底去世前,先后去过12次,每一次徒步实地考察历时一个多月。这8年里,他带领项目组把能够进入墨脱的线路由最初的7条筛选至3条,最后又优化至1条。在2009年4月20日正式开工前,项目部又派遣小分队两次进墨脱。

科技克难题

海拔4300米的嘎隆拉山是进入墨脱县的一道阀门,每年10月底由于大雪封山,墨脱与外界联系也就此关闭,只有等到第二年夏天才能复通。建一条隧道打通嘎隆拉雪山,将原来盘山的墨脱公路里程缩短24公里,不仅能有效避免雪崩等公路灾害对交通的影响,还将年通车时间由原来的三四个月提升到八九个月。但这面临着无与伦比的挑战。时任二公院隧道院负责人的乔春江说,“一般情况下,一项工程也就遇到一个或两个问题,在这里除了没有瓦斯问题,各种隧道技术难题都遇到了。”

这段全长331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单洞隧道,乍看上去可谓简陋,但隧道整体位于一块完整的断块山里,避开了周围的断裂带和断层;内部建造了十分复杂的排水系统,解决了当地积雪融水、山体承压水、降水、岩缝透水等出水量问题。隧道入口是寒冷的高原季风气候,出口处却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在内地防寒我们用过电热丝,但在墨脱,这种设备完全不适用。”乔春江和同事干脆设计了一道防寒门,晚上罕有行车时,就直接关门保温。

完成前期勘察设计工作后,墨脱公路在2009年4月20日正式开始施工。路线起于波密县扎木镇318国道与老扎墨公路的交叉点,跨越波斗藏布江、金珠藏布江等6条江河,以隧道穿越嘎隆拉雪山,经米日和马迪村到达墨脱县城莲花广场,路线全长约117公里。

二公院勘察设计团队经过地质滑坡段

在墨脱公路勘察设计阶段,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数据空白。“在内地的项目,如果我们需要当地的地质断层、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气象、水文等历史统计数据,都可以找当地相关部门直接搜集,如果精度不够,我们再自己勘测。但是在墨脱,所有信息都没有,我们必须从零开始。”时任二公院科技部主任邓涛作为第一批进入墨脱的队员回忆。

墨脱公路屡建屡毁,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之外,当时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的落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墨脱公路项目组推广运用了当时二公院承担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GPS、航测遥感、公路CAD集成技术开发”技术成果,将卫星遥感地质判释等国内外领先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地形图测绘方面,研究团队进行大量试验、分析,在墨脱一待就是三个多月,行程1500公里,10次翻越海拔4300米的大雪山,采集了340幅图像。

2013年10月31日,波密县通往到墨脱的公路宣告通车,让墨脱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的历史。生活在这里的群众也彻底告别了只能在冰雪消融的季节,靠人背马驮搬运生活物资和建筑材料的生活场景。这条平均每公里有3.1处自然灾害的公路,终于连入了中国的公路网。

十余载初心不变,二公院勘设者凭借着不畏艰险的吃苦精神,立足本职的奉献精神,协作友爱的团队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打通了墨脱公路,为祖国的公路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章来源

二公院

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

点击图片

回顾精彩内容

原标题:《墨脱公路!建设中国最后一条通县公路》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